纳西族婚俗 食俗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5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1纳西族的基本介绍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其中包括着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婚嫁习俗和民族服饰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让大家更加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1. 纳西族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以纳西古城(丽江)著名。
纳西族的婚礼是他们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
传统的纳西族婚礼通常会持续3-7天,包括三个主要的仪式:迎亲、婚宴和送亲。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家会派遣一支队伍前往新娘家迎接她。
婚宴通常在新郎家中进行,亲友们会欢聚一堂,尽情享用美食、酒水和表演。
最后,在送亲仪式中,新娘会离开娘家,和新郎一起回到新家。
2. 彝族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的彝族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把节,也叫做“彝族春节”。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持续三天。
彝族人们会点燃火把,组织巡游和舞龙等活动。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参加火把节的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彝族的独特舞蹈、音乐和美食,体验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3. 傣族傣族是云南省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以泼水节而闻名。
泼水节是傣族人们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也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净过去一年的不顺和不好的事情,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傣族人们还会进行划船比赛、象棋比赛和舞龙等传统活动。
泼水节是一个热闹而欢乐的节日,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4. 藏族藏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地区的重要民族。
藏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藏戏。
藏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包括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元素。
藏戏通常表现的是一些史诗和传说故事,比如《格萨尔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服饰,将人们带入到神话和传说的世界中。
5. 哈尼族哈尼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和梯田耕作而闻名。
纳西族走婚纳西族走婚的意思是: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
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
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
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
之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
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
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
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
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
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徙记),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
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演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
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
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丽江人文风俗丽江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拥有独特的人文风俗。
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人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丽江人文风俗。
一、独特的祭祀仪式丽江人崇尚自然和祖先,因此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是他们的传统习俗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丽江纳西族人的“三江并流”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人们将沿着丽江三江(金沙江、长江和怒江)边浸入七天七夜,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二、纳西族传统婚礼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而纳西族传统婚礼是丽江人最重要的庆典之一。
婚礼一般持续三天,期间有许多仪式和活动。
新娘新郎会进行祭祀、告别父母和订婚仪式等。
整个过程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也展示了纳西族独特的风俗与仪式。
三、古老的传统节日丽江人民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如“白沙节”和“九宫格”等。
白沙节是纳西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底至八月初十举行的即兴歌舞节。
人们身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踏着纳西特有的舞步,庆祝丰收和团结。
四、纳西族音乐与舞蹈纳西族音乐与舞蹈是丽江人文风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丽江人传承了悠久的音乐和舞蹈传统,这些传统被认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纳西族舞蹈具有柔和、饱满、飘逸的特点,所以在国内外都备受欢迎。
五、民族服饰与手工艺品丽江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
纳西族传统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而且制作工艺独特精湛。
此外,丽江还拥有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如木雕、织锦和云南丽江古城彩瓦等。
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是丽江人文风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丽江独特魅力的重要方面。
在古老而又神秘的丽江,人们秉承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继承和发扬着丽江人文风俗的独特魅力。
这些习俗不仅富有历史和文化意义,更是传递了纳西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丽江人文风俗的继承与传承,不仅使丽江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也将丽江的历史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纳西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纳西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纳西族也和汉族一样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如果你去纳西族人家做客一定要了解下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走进纳西族人的世界,了解下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和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一、居住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
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
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天井供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
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
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
纳西族民俗文化【民族概况】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丽江马”闻名全国。
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
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2003年丽江地区撤地设市,丽江市包括了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县、华坪县及永胜县。
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the Naxi (Nahsi) ethnic group or the Naxis(Nahsis)【纳西溯源】纳西的传承纳西族在丽江的居住上限可追溯到何时?从族源的考察,有三说:一是土著说:主要基于考古发现。
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二是南迁说: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
秦汉时称旄(m 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
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三是融合说: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
此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同。
按此说,古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汉唐时期逐渐完成了从滇川交界的东部向西部丽江的大转移。
纳西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信仰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节日习俗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
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另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交易会”等。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
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
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
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
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束河、北盘江、道和、青龙等地。
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服饰与饰品: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以男人穿着蓑衣和长裤,女人则穿着长袍,头戴百褶巾为主。
男人的蓑衣由斑驳的星图和花纹点缀,而女人的百褶巾则独具特色,色彩繁杂而富有层次感。
纳西族的饰品也非常精美,男女通用的有吊坠、耳环等,女性还会佩戴手镯、发簪等。
二、婚姻习俗:纳西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
在传统婚礼上,男方一般要在早晨由朋友抬起一个门板,象征着“挣门”的过程。
而女方则需要派出好友来接新郎,称为“挣马”。
除此之外,纳西族的婚礼还有许多其他仪式,如交换礼物、举行拜堂等。
此外,新婚夫妇还需要在婚后三天内跳一次“鸟舞”,象征着生活的开始。
三、节日与庆典:纳西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月街”。
每年的农历三月份,纳西族会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游客和居民会带着花束和香炉,沿着大街游行,同时还会有各种表演和传统音乐。
此外,纳西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祭祀节、农耕节等。
四、民间音乐与舞蹈:纳西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传统音乐方面,纳西族以著名的“丽江古乐团”而闻名。
他们演奏的乐器有笛子、琵琶、二胡等,音乐旋律悠扬、富有情感。
而纳西族的传统舞蹈则形态各异,有舞龙、舞狮、舞腰鼓等。
五、手工艺品:纳西族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木雕、石雕、织锦等。
纳西族的木雕以其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而著名;石雕则多用于制作印章和神像等;而织锦则是纳西族女性的重要手工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
六、传统习惯与信仰:纳西族有许多传统的习惯和信仰。
例如,纳西族人们习惯在夏至节清晨用柳枝扫去门前的“血角”(指沾染到厄运的气息),希望获得好运;纳西族还有一种叫作“坑儿祭”的信仰仪式,为了寻求农业和养蚕的顺利,人们将猪脸画在墙上,并献上食物祭祀。
总结:纳西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服饰、饰品、婚姻习俗、节日庆典、民间音乐与舞蹈、手工艺品以及传统习惯与信仰都展现了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婚俗摩梭人一直传承者怎样婚俗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
“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
“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
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双方,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生产生活,只是男方暮来晨往,仅在女方家过夜。
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其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没有必然联系,男子无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但生父可与子女经常往来。
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
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
阿夏关系保持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年轻时不大稳定,中年以后日趋固定,甚至保持终身,但无论保持多久,男女双方都各居母家。
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或女方闭门不纳,或男方不再登门,阿夏关系即可解除。
另一种阿夏同居婚特点是男女双方各居一家,或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
这种婚姻同样以情为主,自愿结合,离散自由,双方一旦终止关系,各自回自己原来的家,其家庭成员都会欢迎她(他)回来,子女问题也由双方协商解决,不会引起双方的冲突。
另外,摩梭人地区也有部分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
但有不少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绝大多数家庭为母系大家庭。
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家庭中男不娶妻、女不出嫁,无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家庭权力分工形式为舅掌礼仪母掌财,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极少分家
现象。
家庭人口一般在20人左右。
洒红节的祝福语
洒红节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纳西族民间的一种婚俗。
下面是十个洒红节的祝福语。
1. 洒红节快乐!愿你在这一天里,洒下幸福的红色,收获美好的祝福。
2. 愿洒红节的喜庆氛围,带给你无尽的快乐和幸福,让你的生活如红花般绚烂灿烂。
3. 在洒红节的时刻,让我们共同洒下快乐和幸福的红色,祝福你们的爱情更加美满幸福。
4. 愿洒红节的喜庆气氛,点亮你的心灵,让你拥有美好的明天,幸福的人生。
5. 洒红节是爱情的节日,愿你的爱情如红花般绽放,美丽而持久。
6. 愿洒红节的喜庆色彩,温暖你的心田,带给你和家人幸福和平安。
7. 洒红节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祝福你在这一天里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祝福。
8. 愿洒红节的红色带给你无尽的好运和成功,让你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喜悦。
9. 洒红节是纳西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愿你在这一天里与家人欢聚
一堂,共享幸福和团圆的时刻。
10. 洒红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愿你在这一天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传承纳西族的优秀传统。
【三年级作文】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
纳西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民俗风情深受游客喜爱。
一、纳西族的婚俗纳西族的婚俗独特,婚礼的程序很长,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三步走”的婚礼仪式。
即在新娘出嫁的第一天,由男方的家长带着新娘的父母到男方家拜访,称为迎亲;第二天,男方的亲戚带着男方的父母到新娘家,把彩礼送到新娘家,这一天叫作送礼;第三天,新娘和伴娘开始往男方家走,途中要经过7座桥,桥边还会放鞭炮和喊叫,喊着“丈夫,丈夫,我是你的新娘”比较喧闹,到了七座桥后,就到了男方家。
之后,男方为新娘举办隆重的婚礼,女方的亲属们也会前往祝贺。
二、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纳西族的两个主要传统节日是“三月节”和“火把节”。
三月节是纳西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庆祝的时间是纳西族传统日历的百合花开放日,庆祝此节日的原因是为了祈求春天的顺利和收成的好。
当天,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用竹叶做成一个三角形,称为“白簸箕”,里面装着五谷,人们用它代表着五谷丰登。
火把节是纳西族的另一个重要节日,庆祝的时间是每年的2月27日。
人们在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地在街上跳舞,热闹非凡。
三、纳西族的音乐舞蹈纳西族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
最著名的是“三脚戏”,“三脚戏”是男女对唱,进行一种比较激情的舞蹈,风格独特。
还有另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音乐舞蹈叫“泼水节”,在每年的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戴传统服装,手持巨型水枪在街上奔跑,相互泼水,表达开心和祝福的情谊。
四、纳西族的手工艺纳西族有许多手工艺品,如木雕、纺织、毯子、银器和漆器等。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纳西女子的织锦技艺。
纳西织锦工艺源远流长,以著名的“洱海锦”和“大理锦”为代表,色彩丰富,变化多端,被誉为“南方龙凤呈祥,宝盖天下;北方锦绣山河,一统江山”的绝代风华。
总之,纳西族的民俗风情独特、丰富多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亲身体验和感受。
纳西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
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纳西族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枝花,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怎么样的礼仪和禁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纳西族的日常礼仪和禁忌,希望你会喜欢!纳西族的日常礼仪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纳西族的禁忌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
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
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
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
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
忌食狗肉。
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
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
正月初一晨忌妇女早起床,忌跨竖在门口的陆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锅石,忌水泼火塘中的火。
客人进屋忌讳主人吐唾沫。
忌客人座火塘左边的座位。
忌戴头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
晚上点火回家,忌火把点进屋内。
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克者忌在现场.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
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
“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
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
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丽江坝区纳西族婚俗泸沽湖的纳西族(摩梭)主要实行阿注(意为朋友)婚姻,在本世纪上半叶,建立阿注婚姻的成年男女占当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阿注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成年男子在夜间到相好的女子家以过偶居生活,次口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
凡过这种偶居生活的男女,彼此不称夫妻,而以“阿注”相称。
男女阿注之间不组织共同的家庭,婚姻关系很不稳定,时间长的数年、短的只有一、二夜。
多数男女终生有阿注六、七人至十余人,个别多至百人以上。
一般说来,中年以后,阿注关系便渐趋稳定。
女子到十五、六岁、男子到十七八岁时,开始结交阿注。
他们主要是通过劳动生活,节日或庙会等社交活动,来建立阿注关系的。
常见的结交方式为一对成年男女相遇,若一方对另一方有好感时,可按传统习惯,拿走对方一件东西,假如对方含笑相待,是表示同意交阿注;如果态度严肃,并要求归还抢走的东西,就意味着拒绝。
活泼的青年男女,往往喜欢通过对歌的形式,用含蓄的语言试探对方的态度。
如男子唱:“前世姻缘,过河一船”。
女子答:“今世相遇,鸳鸯一对”。
男唱:“金色的花,银色的花,一起盛开吧!\",女子对:\"金色的鸟儿,银色的鸟儿, 我们一起跑到河边去喝水吧!”这表尔女子同意交阿注。
男子唱,“你是水,我是桥,桥和水要在一起。
”女子答,“你是桥,我是水,水低桥高怎能在一起。
\"这意味女子拒绝对方。
在结交阿注过程中,男女都有平等的主动权与拒绝权。
人们对于阿注的选择,男子选择女阿注时,首先重视貌美、年轻,其次考虑是否勤快,对自己是否有热情。
女子选择男阿注时,则优先考虑对方的经济是否富裕,其次再考虑人品与才貌。
因此,聪明美貌的女子,男子往访者很多。
而容貌欠佳,有病或体残的妇女,只得终生过独身生活。
男女缔结阿注关系,必须遵守传统的通婚习惯,凡属不同母系血统的成年男女,均可自由建立阿注关系,凡属于同一母系血统的后裔,只要相隔三至五代之后,就被认为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也可通婚。
纳西族结婚风俗
纳西族是云南省一支非常特殊的民族,他们的结婚风俗也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被称为“三朝”,期间要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
在纳西族的婚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举行“三拜九礼”的仪式。
新郎、新娘在亲友的见证下向祖先敬献酒水、香火,然后相互敬酒,接着进行象征爱情、生命和幸福的九项仪式,如敬献茶汤、握手、交杯酒等。
这些仪式都非常庄严,代表着双方对彼此的真诚承诺和祝福,也代表了对家族、社会、祖先的尊重和感恩。
除了“三拜九礼”外,纳西族还会进行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仪式。
比如,在婚礼的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穿着盛装,到村子里走一遭,向老人问安,表达对村子的感激之情。
这个仪式被称为“望村”,代表着新人要与村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共同繁荣,也代表着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承续。
总之,纳西族的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庄重的仪式,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强调了家族、社会、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也凸显了新人对彼此的真诚承诺和祝福。
纳西族结婚风俗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等地。
纳西族结婚风俗是纳西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它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风貌和习俗。
纳西族结婚风俗的第一步是“纳采”。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家庭提亲的仪式。
男方要找几位亲戚朋友陪同,携带礼品前往女方家。
纳采时,男方的代表要带上纳采礼金、酒和烟,并且要准备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女方写给男方的,另一副是男方写给女方的。
男方代表向女方家长陈述儿子的好品质、好名声,表示愿意与女方结成良好的亲家关系。
女方家长会在听完男方的提亲请求后,决定是否答应。
如果女方家长答应了,就表示双方进入了下一步。
接下来是“聘礼”。
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送聘金和聘礼的仪式。
男方会准备一系列的聘礼,包括金银首饰、红绸、糕点、糖果等。
在送聘礼的时候,男方要找一些亲戚朋友陪同,以示人多力量大。
女方会在收到聘礼后,安排亲友准备回礼,以示感谢和回应。
然后是“请媒”。
请媒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派人送请帖,邀请女方家人前来男方家做客。
请媒时,男方要准备丰盛的筵席,招待女方家人。
女方家人到男方家做客时,男方要表现出热情好客的态度,以展示家庭的温暖和友好。
最后是“婚礼”。
婚礼是纳西族结婚风俗的最重要环节。
婚礼一般在农历的春节、清明、中秋等重要节日举行。
在婚礼前的前一天晚上,男方要举行“蔗酒仪式”。
蔗酒仪式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上一壶蔗酒,以祝福新人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婚礼当天,男方要在女方家门口举行迎亲仪式,男方亲友要戴上鲜花、红绸,手持烛台,载歌载舞地引导新娘入门。
新娘则要穿上纳西族特色的传统嫁衣,头戴纳西族特色的花冠。
在婚礼上,男方要在家中设宴,招待前来参加婚礼的亲友,举行隆重的宴席。
宴席上,男方要向女方家长敬酒,女方家长也要向男方家长回敬。
婚礼上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跳花灯、扔彩球等,以增添喜庆氛围。
纳西族结婚风俗丰富多彩,寓意着幸福和美满的婚姻。
“阿注”、“阿夏”的走婚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
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
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
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
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这是一群“披星戴月人”,服饰上的星月花纹,是这个民族辛勤劳作,早出晚归的象征。
一千多年前,他们的祖先越过巴颜喀拉山脉,沿雅碧江、大渡河南迁,在丽江坝子定居下来,以种植荞麦,苞谷和牧马为生。
因此,早在元朝,他们就创造了本民族神秘的象形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宗教圣典:东巴教。
到了今天,祭司东巴们还在用这些文字进行读写,谓之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而纳西族的古乐更是被誉为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摩梭人真是一群天性浪漫、终身恋爱的人。
“走婚”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男女双方若是一旦产生爱情,就可以结交为“走婚”关系。
这不受任何章程及任何人的限制干涉,只是以双方的情感来维系,一旦双方感情不合,便可以自行解除关系、另寻更适合的情人。
走婚制,促成并巩固了摩梭人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
我有机会来到了泸沽湖边,这里月儿仿佛近得伸手可及,湖边的流水潺潺。
夜空下飘荡着“阿夏”们的情歌,柔隋中带着野性,是等待情郎还是在诉说思念?侧耳细听,远处隐隐传来几声口哨,是走婚的“阿注”在唤狗呢!“阿注”轻轻嘘声口哨,再把准备好的肉馒头扔出,狗就被止住了嘴。
人们笑着告诉我:这里的男孩一出生,家人就会为他准备三件礼物:刀、石头和馒头。
刀用来拨开情人家的门闩,石头是投石问路,馒头就是为狗准备的了。
沿着歌声寻去,一家大院里正在热热闹闹的开篝火晚会。
摩梭姑娘们白裙翩翩,头戴毡帽的摩梭小伙子踢踏的舞步噼噼啪啪,像是爆开了小小烟花。
不断有围观的游人被拉舞动的圈子,笑声仿佛被传染似的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