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制备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9.57 KB
- 文档页数:3
cde小鼠模型肝损伤原理
CDE小鼠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用于研究肝损伤和
肝纤维化。
CDE模型的原理主要是通过饮食操纵来诱导小鼠发生肝
损伤。
CDE模型中的C代表胆固醇(cholesterol)、D代表二乙基
二硫代碳酸酯(diethyldithiocarbamate),E代表乙醇(ethanol)。
这种饮食操纵可以导致小鼠发生脂肪肝、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等肝病变化。
具体来说,CDE模型通过高脂饮食(高胆固醇)、二乙基二硫
代碳酸酯(一种抗氧化剂)和乙醇(酒精)的摄入来诱导小鼠发生
肝损伤。
这些因素会引起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
应和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
高脂饮食可以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形成脂肪肝,而二乙基二硫代碳酸酯和乙醇则可以加剧肝脏损伤和
纤维化的发展。
CDE模型肝损伤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纤维化等生物学过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个模型
来探究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潜在的治疗方法。
在研究肝病
理生理过程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CDE小鼠模型都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I. 综述肝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肝实质中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脏功能受损。
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毒感染、药物毒性、酒精性肝病等。
因此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在构建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种类。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CRISPRCas9基因敲除小鼠、自发性肝纤维化大鼠、四氯化碳(CCl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等。
其中CRISPRCas9基因敲除小鼠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之一,因为它可以精确地靶向特定基因进行敲除,从而有效地模拟人类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目前主要采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敲除。
通过构建特定的sgRNA序列,可以特异性地靶向目标基因,实现对其表达水平的抑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高效,且可以精确地控制基因敲除的范围和程度。
然而CRISPRCas9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导致非特异性敲除、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等。
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该技术,以提高其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中的应用效果。
另一种常用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是通过化学物质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诱导肝纤维化。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四氯化碳(CCl、二甲基亚硝胺(DMN)、苯并芘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肝脏,引起肝细胞损伤和坏死,进而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如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CCl4可能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化学物质诱导法构建动物模型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时间,以降低实验风险。
A. 肝纤维化的定义和重要性肝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正常肝细胞被大量的胶原纤维所替代,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改变。
这种病变过程被称为纤维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冯英巧;杨元生;崔淑兰;陈垦;王晖【摘要】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持续损伤作出的以细胞外基质过度累积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常见的免疫应答.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或方法,因此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对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及其方法有重要意义,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是上述研究的关键所在.尽管目前有四氯化碳造模法、乙醇造模法及免疫造模法等肝硬化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但各法均有其利弊,而理想的、重复性好且适合广泛推广应用的标准模型仍需继续探索.本文对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5【总页数】5页(P570-574)【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动物模型;机制;治疗【作者】冯英巧;杨元生;崔淑兰;陈垦;王晖【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肝脏遭受反复或慢性损伤后的一种损伤与修复过程,主要与慢性炎症和引起慢性肝脏损伤的化学因素相关,现已成为一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世界医学难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平均累及世界人口的10%~24%,在我国高达15.35%),各种肝病多数经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晚期的肝硬化成为肝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
目前除了在肝硬化晚期进行肝移植尚无其他有效的治疗策略,因此,构建能够模拟人体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过程的理想动物模型成了探索早期诊断、寻找肝纤维化有效治疗策略、改善肝硬化病情和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近几年有关肝纤维化的建模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化学造模法1.1 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CCl4可引起肝脏损伤及纤维化而被广泛用于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或毒物所致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如:四氯化碳;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BCM)、慢性酒精中毒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实验性免疫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致癌物致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等。
高脂造HF模型:●高糖高脂诱导新西兰兔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原理:本模型采用高糖、高饱和脂肪饲料喂养新西兰兔5个月,形成高糖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肝纤维化模型。
)方法:体重2 kg左右的雄性新西兰兔20只,按体重水平随机分为2组,10只饲以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10只饲以高糖高脂饲料(37%蔗糖、10%猪油混合53%基础饲料)作为模型组。
单笼饲养,每只动物每天约喂食100g颗粒饲料,自由饮水,室温18℃~25℃。
实验期为5个月。
文献:罗洁,许辉,刘毅。
高糖高脂诱导新西兰兔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2007年4月第14卷第2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原理:NHSH发病机制目前大多学者认为是“二次打击”引起的脂质过氧化,而脂质过氧化程度与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脂质过氧化的增强,可产生更多的反应性和细胞毒性介质,并诱导肝脏发生炎症。
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大鼠12周后,大鼠体重、肝湿重明显升高,病理形态上形成脂肪性肝炎,成功复制了实验性大鼠NHSH模型。
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对照组(8只)、高脂饮食模型组(16只),实验时间16周。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0 g。
高脂饮食组16只,予88%普通饮食+10%猪油+2%胆固醇喂养,对照组8只,普通饮食喂养。
连续16周文献:王旭霞,闻勤生,王景杰,赵曙光,秦明,雷巧玲。
高脂饮食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展过程TIMP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肝胆外科杂志2007年10月第15卷第5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动物模型建立:原理:同上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90±lOg,SPF级。
小型动物实验性肝纤维及肝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肝纤维化是由于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而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其降解失衡导致肝内过多胶原沉积形成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为肝硬化早期阶段。
因此,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肝纤维化的防治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该模型的研究较多,为此笔者对几种常用的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方法、机制及该模型的优缺点加以综述。
1 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1 四氯化碳中毒模型该模型是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肝纤维化和肝损伤模型。
将其溶于橄榄油、花生油等油溶液中,用浓度40% CCl4 ,按2ml/kg体重给予大鼠腹腔注射,2次/w,共8w~4个月不等。
单纯CCl4,一般采用30%~60%CCl4油剂皮下注射,剂量因动物种类而不同。
小鼠采用1~3ml/kg体重,2次/w,肝硬化可在12~15w形成。
该实验病理学改变8w出现早期纤维化症状,12w时肝小叶结构破坏,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明显肝纤维化症状明显增多,出现由再生肝细胞形成的假小叶。
但皮下注射过快,吸收入全身循环系统,脑肾毒性大,注射位置易发生浸润性脓肿和溃疡,故死亡率可高达30%~40%,降低CCl4浓度可降低死亡率,赵秋等[1]采用20%的CCl4死亡率为11%。
亦用腹腔注射、灌胃、蒸汽吸入或拌于食物中快速口服的方法。
吕明德等[2]采用饮食控制下,腹腔注射CCl4的方法制备犬肝硬变模型,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灌胃法优点在CCl4直接经门静脉到达肝脏,1.5h后肝内即可达最高水平,采用此法者较多,皮下注射CCl4形成时间比较慢,不如灌胃法好,灌胃的缺点仍然是死亡率较高,有的高达到52.9%。
许建明等[3]也采用CCl4和花生油混合液皮下注射,诱发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对不同期肝组织病理变化分析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发现,随造模时间延长,肝纤维化程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至造模后期,模型组动物的血清白蛋白比例明显下降,可能系肝纤维化进行发展的后果,亦说明该模型后期可导致肝功能失代偿。
基于小鼠模型的肝纤维化和原发性肝癌研究肝纤维化和原发性肝癌是两种疾病,它们都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
肝纤维化是一种进程性疾病,它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受损,细胞死亡后,会形成纤维组织。
这个过程是逐渐发展的,细胞死亡和纤维组织增加,对肝脏的正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最终进展成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纤维组织细胞。
这种疾病常常是由于慢性肝病引起的,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等。
总的来说,研究肝纤维化和原发性肝癌,可以从肝脏健康和疾病预防角度出发,为肝脏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作为一种重要的动物模型,小鼠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纤维化和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从肝纤维化的角度来看,小鼠模型可以被用来研究诸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和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对肝纤维化的作用。
例如,在 NASH 模型中,小鼠被喂养高脂饮食使其体内脂肪积聚,模拟人类的肥胖症,这种情况下,肝细胞会被困扰并逐渐受损,这些变化直接促进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
而在肝炎病毒感染模型中,科学家会给小鼠注射肝炎病毒,导致小鼠患上肝炎,随着肝脏细胞被破坏,纤维组织也会开始聚集形成,从而造成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
这些模型的使用,可以模拟人类的病理过程,并有助于科学家理解人类肝疾病发生的机制,提供治疗方案。
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它的研究也使用了小鼠模型。
小鼠模型可以模拟人类肝癌的发展,例如带有特定基因突变的小鼠特别容易发生肝癌,这与人类的基因突变一样。
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在小鼠体内改变某些基因的序列,从而形成肝癌。
在小鼠体内研究肝癌发展及肿瘤治疗的线索,可以为人类的治疗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使用小鼠模型研究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发现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小鼠模型已成为肝纤维化和原发性肝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使用大大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
但我们也要注意,在使用小鼠模型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伦理道德,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并尽量追求缩小和预测小鼠模型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差异,帮助人类的预防和治疗。
肝硬化的动物模型建立和实验技术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正常的肝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为了深入研究肝硬化的病理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实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一、动物模型的选择在肝硬化的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大鼠、小鼠、猪等。
其中,大鼠模型是最常用的,因其具有较高的肝再生能力和相似的肝脏结构与功能。
通过不同的方法,如化学诱导、手术切除和基因改变等,可以建立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肝硬化动物模型。
二、化学诱导模型化学诱导模型是建立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二乙二硫、酒精等,可以引起肝脏损伤和纤维化反应,最终形成肝硬化。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的实验研究。
三、手术切除模型手术切除模型是通过手术切除部分肝脏来诱导肝硬化的动物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肝脏创伤和再生过程,使肝脏发生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变化。
尽管手术切除模型的操作较为复杂,但其能更好地模拟肝脏病理变化,有助于深入研究肝硬化的发展机制。
四、基因改变模型基因改变模型是通过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或功能来诱导肝硬化的动物模型。
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或基因敲除技术,可以使动物缺乏某些重要的代谢酶或细胞因子,从而导致肝脏损伤和纤维化。
这种模型可以模拟人类遗传性肝硬化的发展过程,对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技术在肝硬化的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包括组织病理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影像学技术等。
组织病理学分析可以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如纤维化程度、炎症反应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蛋白质的变化,以揭示肝硬化的发生机制。
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MRI等,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肝脏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为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肝硬化的动物模型建立和实验技术是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实验性肝纤维化造模方法研究
王文萍;刘光炜;周语平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2(028)004
【摘要】目的:研究实验性肝纤维化造模方法.方法:将大鼠分为3个造模组和1个正常组,造模组分别用3种纤维化造模方法造成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对比各组大鼠死亡数、体重、肝脏重量及肝纤维化程度.结果:猪血清组无死亡,但形成肝纤维化较缓慢.四氯化碳组与酒精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上升(P<0.05),但形成肝纤维化较明显.结论:用猪血清造模比较稳定、损伤性较小,但形成肝纤维化较慢,是长期造模的较好方法、四氯化碳与酒精造模肝纤维化形成较快、但损伤较大,是短期造模的较好选择.
【总页数】2页(P267-268)
【作者】王文萍;刘光炜;周语平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5.1
【相关文献】
1.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造模中的应用价值 [J], 乔金莹;夏国园;董梁;李星云
2.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J], 冯英巧;杨元生;崔淑兰;陈垦;王晖
3.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及造模方法研究进展 [J], 冉红兵
4.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吕艳杭; 吴姗姗; 王振常; 叶学劲
5.四氯化碳造模方法诱导下肝纤维化形成对大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J], 刘容;赵壮志;刘旭东;吕萍;徐新杰;赵晓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致大鼠肝纤维化机理研究摘要四氯化碳(CCl4)在工业中被广泛使用,但同时也是致病性很强的化学物质之一。
大剂量的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可以造成大鼠肝脏纤维化,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细胞和分子,包括肝星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肝细胞增殖因子等。
通过对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机制的探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机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引言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纤维化,细胞间质增生。
这种病理变化死亡率极高,导致的疾病有肝硬化等。
近年来,生物医学界对肝纤维化机理的研究非常活跃,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肝纤维化。
其中,四氯化碳是致肝纤维化有力证据之一。
四氯化碳在工业中用于溶剂、引发剂等,同时也是致病性很强的化学物质之一。
另外,四氯化碳是一种引起腹腔注射、口服、吸入等损伤作用的化学物质。
研究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机制及相关分子肝星状细胞肝星状细胞是肝组织中一个重要的细胞成分,其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星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合成胶原等结构蛋白的细胞,肝纤维化时会增殖并沉积更多的ECM(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导致肝脏脏器功能受损。
四氯化碳能够刺激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等 ECM,长期刺激会导致肝组织生物学性质的改变,此时肝细胞开始发生变性、坏死,甚至引起肝硬化等,其机制是肝纤维化的重要组成成分。
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在肝脏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它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分解、修复和代谢等生理过程。
细胞外基质主要为胶原、弹性纤维等结构蛋白,它们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肝脏纤维化过程中,MMPs主要功能是切割 ECM,将结构蛋白分解为小分子,使其成为肝星状细胞所需要的构成基质的单体,同时还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表达更多的 ECM。
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许多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过程,几乎各种慢性肝病(化学毒性、感染性、遗传代谢性、自身免疫性,以及胆汁淤积性)都可以导致肝纤维化。
CCl4是诱导实验动物产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广泛使用的化学性肝毒物。
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经肝微粒体内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 的具有混合功能的氧化酶激活后,CCl4产生了自由CCl3·及Cl,它们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可攻击膜不饱和脂质,引发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细胞,从而导致狄氏间隙内原本静止的贮脂细胞活化,释放出Ⅳ型胶原酶,降解Ⅳ型胶原。
同时该细胞由合成分泌Ⅲ型胶原改为合成分泌I 型胶原,取代了Ⅳ型胶原,促使肝脏纤维化1.实验动物SPF级BablC小鼠,健康,雄性,体重为18g-20g2.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6W4.主要试剂CCl4(上海国药集团)5.建模方法按5ml/kg 体重皮下注射体积分数为20% CCl4的油剂溶液(CCl4:橄榄油=1:4), 每3天1次,连续6W。
对照组动物皮下注射等量等次的橄榄油溶剂。
正常饮食饲养,观察动物活动、精神状况和饮食量,实验前后称量小鼠体重。
完成持续给药6W后,称体重,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摘眼球取血,室温静置2h后于4℃3000r离心10分钟提取血清,放入-80℃冰箱冻存。
同时取肝左叶组织1.5cm×1cm×0.2cm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其余肝组织液氮冷冻-80℃保存。
6.模型评价1.大体观察:CCl4组小鼠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活动逐渐减少, 精神萎糜,毛发蓬乱无光泽;大体标本显示,CCl4组肝脏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肝边缘圆顿,肝脏表面和切面呈弥漫的细小结节。
2.肝脏指数变化:取肝脏,称质量,计算肝脏指数=肝脏重/体重,CCl4组小鼠肝脏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
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步骤及方法乙醇与肝纤维化发生关系密切。
乙醇自从胃肠道被吸收后,经机体酶系氧化生成乙I醛,并可继续被氧化成乙酸盐。
乙醇转变成乙醛及乙醛转变成乙酸盐或乙酰辅酶i A (NAD)的过程中还可产生还原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甘酸(NADH) ,而NAD/NADH1比例下降使肝内三羟酸循环受抑、糖异生作用减弱以及脂防酸合成增加,当其增多超过1肝脏的处理能力就形成脂肪肝,终形成肝纤维化,根据人类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采用在饲喂固体饲料的同时给大鼠胃内连续24周灌入乙醇的方法,复制了可在不.同时期观察动物一般行为活动、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学方面变化的大鼠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生化和形态学指标来观察和评价单因素乙醇诱发的除酒精性肝硬i化以外的慢性酒精性肝病各阶段的病理改变,比较符合人类临床实际,且纤维化成膜率1高、模型稳定、造模周期相对较短、方便操作、价格低廉,在国内已被广泛的应用。
造模4周时动物出现流涕、体态呆板、嗜睡、精神表靡、食欲诚退和行动迟缓等现象,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升高,总蛋自(TP)和球蛋自(GP)含量下降,部分大鼠肝组织中相邻肝小叶的中央区-汇管区出现桥接坏死,坏死区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表现为中重度炎症变化; 12周时动物毛发光泽变少,体重增长缓慢,经常溏泻,肝脏体积变大,色泽暗谈,质地偏硬,大部分动物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样变性及气球样变性,以肝包膜下的肝细胞为明显,且肝细胞脂肪变性加重,脂滴增多; 24周时动物血清AST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ALP从高位恢复至正常范围,白蛋白(ALB) 含量显著下降,在肝门管区的小动脉、静脉,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处可见血液淤滞,中央静脉内出现透明血性,部分中央静脉扩张,基底膜增厚。
血管内皮细胞及窦内皮细胞肿胀,胶原纤维沿窦壁沉积,呈铁丝网格状或龟壳样,范国较广,汇管区及其周围亦可见到,严重者中央静脉及汇管区胶原纤维增粗,小叶内出现纤维分隔。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王慧芳;曾林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2(019)006
【摘要】@@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一直是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中的难点.建立一个能反映人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人和动物种属差别;2 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病因和形成机制;3 动物与人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时间差距;④自然恢复能力.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复制完全成功与否既与人和动物种属差异有关,也与肝纤维化的病因多样性有关,不同的致肝脏损伤因素,均可引起肝纤维化.近年来,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475-476)
【作者】王慧芳;曾林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
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冯天航;姚豫桐;黄孝伦
2.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中药药效评价应用概况 [J], 窦立雯;孙蓉
3.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梁丽清; 苏华珍; 陈少锋
4.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梁丽清; 苏华珍; 陈少锋
5.常用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王奎淞;赵鲲鹏;张秋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种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评价鲁智文;潘晓莉;宋宇虎【摘要】目的建立胆总管结扎(BDL)、硫代乙酰胺(TAA)及二乙基亚硝胺(DEN)联合四氯化碳(CCl4)3种不同机制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2组:BDL组、TAA组各20只,另1只雄鼠与3只雌鼠繁殖的小鼠作为DEN+CCl4组.肝组织作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及胶原沉积情况.结果 BDL模型组第4周时假小叶形成,死亡率为66.7%;TAA模型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增加,小鼠第3周开始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在第4周假小叶基本形成,第8周时假小叶最为典型,死亡率为20.0%;DEN+ CCl4组第10周时假小叶基本形成,第12周时最为典型,无小鼠死亡.结论可成功建立BDL、TAA和DEN+ CCl4三种不同机制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Objective To establish liver fibrosis of three different mice models induced by bile duct ligation (BDL),Thioacetamide (TAA) and N-Nitrosodiethylamine (DEN) + Tetrachloride (CCl4).Methods FortyC57/BL6 male mice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BDL group and TAA group had 20 mice respectively.The other mice bred by one male and three female mice were used in the DEN combined CCl4 group.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collagen deposition of the liver tissue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 and Sirius red staining.Results The BDL modelgroup formed basical pseudolobule at the 4th week.The mortality rate was 66.7%.In the TAA model group,with the increasing of modeling time,mice began to appear hyperplasia of fibrous tissue at the 3rd week.At the 4th week,the pseudolobule was formed basically,and the most typical pseudolobule appeared at the 8th week.The mortality rate was 20.0%.Inthe DEN + CCl4 group,pseudolobule was basically formed at the 10th week and became more typical at the 12th week.No mice died.Conclusion The mice liver fibrosis model of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induced byBDL,TAA and DEN + CCl4 can be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4【总页数】3页(P390-392)【关键词】肝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作者】鲁智文;潘晓莉;宋宇虎【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1],绝大多数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由肝纤维化发展而来[2],肝纤维化属于可逆性病变,因此,建立一种合适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防治肝硬化和肝癌具有重要意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