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力衰竭患者52例临床诊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0.14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心力衰竭61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提高医护人员对老年心力衰竭的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1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1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有夜间阵发性心慌、气短、咳嗽、呼吸困难、恶心、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综合症、夜尿增多、水电解质失调等肾功能不全表现;X线胸片现示肺纹理增多,心影增大。
心电图表现为心动过速、ST-T改变或心律失常等异常改变;本组61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左心衰32例,右心衰29例,出现2种以上合并症35例(57.34%),所有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出院。
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和综合诊疗措施才能减少误诊误治,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诊治体会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2]。
现就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61例患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61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其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6.8岁。
1.2 临床分期均符合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
心力衰竭分型:左心衰32例,右心衰29例,出现2种以上合并症35例(57.34%)。
心力衰竭病程6个月~10年,住院次数:1次11例,2次22例,3次以上28例。
1.3 临床表现由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病因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而且本组病例中出现2种以上合并症35例(57.34%),所以临床表现有胸闷、心悸、憋喘、端坐呼吸16例;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或白色黏稠痰、痰中带血丝15例;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缺乏10例,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综合征者11例;少尿、水肿等电解质紊乱者3例;发热,头痛、头晕、烦躁、胸痛6例。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分析52例摘要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所有52例患者均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休息、限制钠盐摄入、利尿扩血管等减轻心脏负荷措施。
本组25例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4例、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分别给予个体化治疗。
结果:经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dhf临床特点是心肌显著肥厚,心脏大小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及左室舒张期充盈减少,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降低病死率为主。
关键词舒张性心衰治疗分析临床诊治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04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室松弛性和顺应性减低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和充盈压升高,从而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瘀血的一种综合征,舒张性心力衰竭成为临床独立的疾病,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1/3[1],临床上一般发生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之前,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52例患者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除外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ⅱ级33例,ⅲ级15例,ⅳ级4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累性呼吸困难等。
其中男6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9.4岁,其中冠心病患者25例,高血压患者1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2例。
心脏超声多普勒显示,52例均有不同程度左房扩大左室内径正常,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25%。
患者胸部x线表现双肺门增大模糊,肺纹理增粗模糊31例,52例中心胸比例均<0,51。
其中合并kerleyb线9例。
临床体征检查中心脏听诊闻及第四心音11例,第三心音奔马律7例,肺部听诊中两中下肺湿啰音24例,两侧少量胸腔积液5例。
治疗方法:所有52例患者均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休息、限制钠盐摄入、利尿、扩血管等减轻心脏负荷措施。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住院的常见原因,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是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的杀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心衰病人虽经治疗,但病死率仍然很高,且常反复入院治疗,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危及生命,也造成巨额的医疗负担,就是这样一种对生命随时都可能产生威胁的死神,人们对其的重视却很不够,大部分病人都是在多次发作后才住院治疗,病人会未预料猝死、会在心衰恶化的基础上猝死、在病情进行性加重中死亡,应引起高度重视。
1 老年心力衰竭的病因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多病因促成心力衰竭的发生,不同于单病因心力衰竭,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1) 多种疾病共存,多病因、不同病因组合相互协同导致心力衰竭。
(2) 心脏及机体多器官老化与诸多疾病共存。
(3)病情复杂多变,反复发作。
常见病因主要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老年退行性钙化瓣膜病,糖尿病性心肌病,贫血性心肌病。
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最常见原因,高血压最早影响心脏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早期病人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心悸症状,其他症状不明显,一般起病数年至十余年之后,病人才会出现典型的心衰症状,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左心衰竭影响右心室功能,从而发展为全心衰竭。
高血压病人不管有无临床症状都应定期监测血压控制情况,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状态,能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糖尿病参与和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造成单纯舒张功能减退。
2 老年心力衰竭常见诱因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占诱因首位。
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脏跳动的频率加快。
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本身所需求的养分增加,但心脏的功能却不能提供,结果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可增加心室率,减少心室充盈时间,增加心肌耗氧量等,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衰重要诱因之一,严重的慢性心律失常也可诱发心力衰竭;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对于心功能储备差的老年患者和已诊断心衰的患者,看似积极治疗的过量输液恰恰是心力衰竭的大忌,因为心衰本身心脏回流的血量很多,负荷已经很大,心脏的负担已经很重,而那些不必要的过量输液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荷,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衰;体力过劳,精神压力过重及情绪激动,同样患心功能不全,情绪不同,预后显著不同,情绪沉闷,精神压力过大,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功能不全,过分紧张往往更易诱发急性心衰;环境、气候的急剧变化;治疗不当:如洋地黄类药物用量不足、中毒或过量,利尿过度等;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66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66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美托洛尔+常规抗重症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重症心力衰竭治疗,随访期为6个月,采用治疗总有效率和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值(SBP)、舒张压值(DBP)评估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对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HR、LVEF、SBP、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LVEF、SBP和DBP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结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美托洛尔β-受体阻滞剂【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44-02心力衰竭是指任何原因导致的初始心肌损伤而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下降的临床综合征[1]。
重症心力衰竭(CHF)是老年患者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肺心病、心脏瓣膜病的终末期症状。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急诊内科比较常见,心衰病死率高达10%~15%,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
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66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小剂量美托洛尔联合抗重症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心衰,对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探讨,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月到2011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6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院及心脏病学会(ACC/AHA)1995年制定的CHF诊断标准[3]。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的诊治分析30例
汤天军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6(010)009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方案及其疗效.方法 3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3%,治疗组为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LVEF、BNP、NYHA改善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
【总页数】2页(P191-192)
【作者】汤天军
【作者单位】519020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J], 杜国军
2.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J], 杜国军
3.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研究 [J], 张菊红;徐刚
4.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J], 杜国军
5.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效果 [J], 胡继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危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对策。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7月收治的老年危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观察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血栓通,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87.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65.2%,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吸氧、利尿、抗血小板、调脂、抗重构、防猝死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取血栓通及硝酸甘油治疗。
观察组静脉注射血栓通2~5 ml,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1~2次/d。
对照组静脉注射硝酸甘油5 mg。
均以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功能分级降低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心功能分级降低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4]。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2]spinarova l,spinar j,vitovec j,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otal cholesterol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hort and long time prognosis[j].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2012,156(1):21-28.[3]问亚锋,祁正军,陈健,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与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0):1210-1212.[4]zeman k,pohludková l,spinar j,et al.short-term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heart failure in a regional hospital without a cardiocentre[j].vnitr lek,2012,58(4):273-279.[5]陈燕,吕蓉,季诗明,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28-530.[6]范新丽,秦俭,吴燕川,等.血浆脑钠肽及去甲肾上腺素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3):201-204.[7]shirakabe a,asai k,hata n,et al.immediate administration of atorvastatin decreased the serum mmp-2 level and improved the prognosis for acute heart failure[j].j cardiol,2012,59(3):374-382.[8]尹巧香,赵玉生,侯晓平,等.性别因素对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2):127-129.[9]赵瑞刚,蔡俊彦,王立强,等.n端脑钠肽定量检测在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50-52.[10]park d,mc manus d,darling c,et al.recent trend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j].clin epidemiol,2011,22(3):295-303.(收稿日期:2013-03-17)(编辑:韩珊珊)。
5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治疗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2年8月-2014年4月期间到我院进行诊治的5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例分别为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法予以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应用美托洛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数据经统计学除处理分析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加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所获疗效确切且有效,值得于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临床;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因心脏舒张功能或者收缩功能出现障碍,不可把静脉回心血量充分地排出心脏,造成静脉系统血液发生淤积,使动脉系统血液存在严重的灌注不足问题,以此所引发的心脏循环症候群就叫做心力衰竭[1]。
据调查发现相对于青年人而言,老年人患重症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2]。
下面笔者就以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病例数一致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美托洛尔以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12年8月-2014年4月期间到我院进行诊治的5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其年龄在6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4±5.4岁,心功能分级:34例患者为Ⅲ级,16患者为Ⅳ级;原发疾病类型:扩展性心肌病3例,肾衰尿毒症2例,肺部感染7例,高血压8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8例。
采取随机法将5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分为病例数各为25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分级、性别构成、原发疾病类型以及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老年病人心衰42例临床分析目的:探索分析老年病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并探求治疗老年心衰的技术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老年心衰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该组病例同时包括两种心脏病的有24例,占57.1%,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者28例,占66.7%。
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痰咯血、乏力、夜尿增多、肺部啰音、心悸、胸闷、恶心厌食、神经精神症状等,血液白细胞增多,低钠或低钾。
X线胸片显示心影增大,肺纹增多。
心电图则为心跳过速、心律失常,彩超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0.40。
42例均诊断为左心衰,相应治疗后所有病例病情缓解后出院。
结论: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多诱因、多病因、有多种并发症共存、症状不典型等临床特点,临床医生需要警惕加以重视老年心衰,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标签:老年病人;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分析心力衰竭是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同时也是高龄老年人死亡的病因之一。
老年心衰发病诱因不明显,属于多因素诱发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不典型,在老年人发病时市场出现多发病症,目前还缺乏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导致诊断不准确或者延误就诊时间,患者也因治疗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当而影响病情的治愈。
现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老年心衰病人,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次收集的是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老年心衰病人,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75-96岁,平均90.2岁。
病因情况:14例冠心病(33.3%),10例高血压(23.8%),8例肺源性心脏病(19.0%),5例钙化心章瓣膜(11.9%)其他病因4例(12.0%)。
合并两种病诱因的24例,占57.1%,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者28例,占66.7%。
其中以冬春季发病居多,其诱因有心肌缺血、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输液过量、情绪影响等,部分患者无明确诱因,起病隐匿,且发病缓慢,从发病到就诊一般为3至5天。
·诊治分析·老年早期心力衰竭的52例诊治分析韦汉松作者单位:530800广西大化县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分析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实践。
结果经综合诊治,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血压、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好于治疗前。
结论针对老年心力衰竭的特殊病情,早期发现,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和延缓心衰发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人;治疗【中图分类号】R 5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296(2013)01-0102-02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活动失常,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1]。
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加上老年人特殊的身体体质,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逐日增多。
老年人心力衰竭在临床发病中相对比较隐匿,尤其是早期症状更需要接诊医生耐心检查,综合各方面表现确诊,老年人心力衰竭诱因很多,诸如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摄盐过多、精神压力及情绪激动等都可促发病情加重[2]。
本研究就我院对该病的早期症状发现及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52例早期老年心衰患者。
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60 76岁,平均68岁。
合并高血压2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4例,肺动脉高压7例,糖尿病5例。
所有病例按NYHA 分级,Ⅰ级17例,Ⅱ级22例,Ⅲ级13例。
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有少尿、水肿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情绪和精神异常。
1.3NYHA 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乏力、呼吸困难;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失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老年性心力衰竭论文:老年性心力衰竭26例临床分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老年医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各个脏器功能逐渐衰竭,心脏也不例外。
老年人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且症状常常隐匿而不典型。
这是由于各种原发的器质性心脏病的发展以及冠脉硬化,血流减少,心肌壁张力增加,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心脏代偿功能减退,更兼有多系统慢性疾病及其它脏器功能不同程度减退所致。
因此,老年人一旦发生心内、心外或心内外多因素影响时,则极易发生心力衰竭。
本文对住院的26例老年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本文26例均为1993年以来的住院病人,26例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60-89岁,平均75岁。
(2)病因:冠心病14例,高心合并冠心7例,肺心合并冠心4例,风心1例,其中全心衰9例,急性左心衰17例。
(3)发病诱因: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17例,快速房颤2例,饱餐3例,情绪激动4例。
2 诊断标准:老年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均符合nyha对心衰的诊断条件。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于1928年首次提出根据心功能的受损状况将心力衰竭分为四级,此方案在临床上一直沿用至今。
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症状有明显严重缺氧血症,呼吸困难、发绀6例,胸闷、活动后气喘、气急11例,夜间阵发性气喘5例,端坐呼吸15例,全身倦怠13例,头昏、嗜睡5例,紫绀7例,肺底湿性罗音21例,第一心音低钝12例,第三心音4例,腹胀、纳差14例,尿少、双下肢浮肿15例。
(2)x线表现全心影扩大9例,左心影扩大及主动脉增宽共14例,肺部淤血6例,肺部片状阴影及肺纹理增粗17例。
(3)心电图改变心梗6例,房颤7例,左室肥大伴劳损15例,束支传导阻滞5例。
(4)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40% 者16例,e/a值<1.2者10例。
讨论1 老年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一直较高,这是因为老年期心肌发生退行性改变,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已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心排血量较年轻人减少30-40%,在此基础上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多病因性成为老年心衰的常见病因。
老年心力衰竭104例临床分析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如不能早期识别,及时处理,往往预后不佳。
步入老年后,由于全身各脏器老化,各系统功能减退,神经反应迟钝,加之各种疾病并存,彼此相互干扰,使得老年心衰症状多不典型,临床表现多变。
心衰又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猝死率5倍于普通人群。
因此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老年心衰,降低其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1,2]。
现将我院去年收治的104例老年心衰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200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104例,男73例,女31例,年龄67~98岁,其中,冠心病4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肺心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4例,风心病6例,冠心病合并肺心病5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2例,风心病合并冠心病1例。
全部病例均由病史、体格检查、X线胸片和心脏彩超检查确诊,心功能分级按NYHA标准为Ⅱ~Ⅳ级。
1.2 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68例,占65.2%,心肌缺血28例,占26.9%,劳累活动过度25例,占24%,血压升高19例,占18.2%,快速房颤7例,占6.7%,部分病例二种以上因素共存。
1.3 临床症状:以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等典型心衰症状为主要表现64例,占61.5%,以乏力虚弱、体力下降为明显表现者41例,占39.4%,以咳嗽、气喘为主要表现20例,占19.2%,以表情淡漠、嗜睡、幻觉、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7例,占6.7%,以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9例,占8.6%,以尿少水肿为突出表现4例,占3.8%。
1.4 临床检查:低氧血症58例,占55.7%,低蛋白血症21例,占20.1%,肾功不全32例,占30.7%,低钾、低钠血症16例,占15.3%,胸腔积液15例,占14.4%。
1.5 患者均卧床休息、合理饮食、适当镇静、积极吸氧等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与利尿剂、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硝酸酯、正性肌力药等。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观察目的探究分析临床上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0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等级和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功等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心功等级。
标签:重症心力衰竭;老年;临床治疗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老年型社会的到来,作为老年性疾病之一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发病率日渐增高,心力衰竭己经成为老龄化社会卫生保健的一个突出问题[1]。
心力衰竭是指由心脏收缩功能减弱引起的以心射血量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虚弱,同时伴有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为内科药物治疗,为了探究分析临床上对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1月~2013月12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5例,女性43例;年龄58~85岁,平均年龄(71.3±6.4)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2.6±0.9)年;其中高血压有21例,肺源性心脏病有1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48例,心肌病有20例。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王彦平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效果。
方法:本院急诊内科2013年12月份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82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在研究组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2%,在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17%,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给予利尿剂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引言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
病因复杂,通常是由于炎症,血液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梗塞,心肌病等原因使心肌造成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自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虽然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伴随而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冠心病、高血脂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正日益增加,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已是老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急诊内科中治疗难度很大的疾病之一[1]。
为了探索老年重症心衰的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笔者选取本院急诊科接治的82例老年重症心衰患者展开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进行阐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81名对象选自于本院急诊科2013年12月份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老年重症心衰患者。
将全部老年重症心衰患者分配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41例。
对照组41例老年重症心衰患者中,共计女性19例,共计男性22例;该组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年龄在61岁至82岁之间,平均(72.3±4.4)岁;该组患者的病程在1年至10年之间,平均(5.6±0.4)年;研究组41例老年重症心衰患者中,共计女性18例,男性23例;该组老年重症心衰患者的年龄在63岁至81岁之间,平均(72.6±4.6)岁;该组患者的病程在10个月至11年之间,平均(5.5±0.5)年;两组老年重症心衰患者之间的性别差异、病程差异及年龄差异P>0.05。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42例临床护理分析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造成静脉系统淤血及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也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1],心力衰竭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威胁老年人的生命,是老年人群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因其各种器官功能的退化和机体生理环境发生改变,致使机体抗病能力明显降低,当身体发生疾病时,仅依靠药物、手术等躯体治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护理要求护理工作者对老年患者在进行心理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对住院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疾病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现将2009年1月~2011年3月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42例临床护理特点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住院的42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52~85岁,平均(68.5±6.3),其中左心衰18例,右心衰15例,全心衰9例。
致病原因有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肺源性心脏病23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例,糖尿病合并感染3例等。
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6例、Ⅲ级27例、Ⅳ级9例,所有患者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均符合Framingham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
1.2临床特点老年人心力衰竭的诱因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缺血最为常见。
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以及输液过多过快、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憋喘、严重的患者出现端坐呼吸;咳嗽、吐大量白色泡沫痰或白色黏稠痰、右心衰竭的患者较早出现上腹部胀满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腹部胀痛,颈静脉怒张,下肢出现水肿,少数患者出现胸水及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