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衰的综合诊治及优化管理(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353.50 KB
- 文档页数:10
老年人心力衰竭1 拼音lǎo nián rén xīn lì shuāi jié2 注解3 疾病别名老年心力衰竭,老年人心脏衰弱,老年人心衰竭,老年人心肌衰竭,senile cardia failure,senile cardiac failure,senile myocardial failure4 疾病代码ICD:I505 疾病分类老年病科6 疾病概述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理表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活动失常,临床上可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
从血流动力学而言,由于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心腔压力高于正常(左室舒张末期压或称左室充盈压>2.4kPa;右室舒张末期压或称右室充盈压> 1.3kPa) 即为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cardiacinsufficiency)。
7 疾病描述1.心力衰竭的概念及其演变最早人们根据心力衰竭时组织灌注不足或静脉系统淤血分别提出前向性心力衰竭和后向性心力衰竭,尽管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其局限性,现已不再使用这些概念。
2.定义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理表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活动失常,临床上可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
从血流动力学而言,由于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心腔压力高于正常(左室舒张末期压或称左室充盈压>2.4kPa;右室舒张末期压或称右室充盈压> 1.3kPa) 即为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cardiacinsufficiency)。
心衰治理原则
1. 早期诊断和干预
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衰是关键。
定期监测心脏功能,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重、戒烟、控制血压等,有助于减缓病情进展。
2. 药物治疗
心衰的标准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定期复查调整用药。
3. 器械治疗
对于某些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或进行心源性移植等器械治疗措施。
4. 自我管理
患者应积极学习疾病知识,掌握自我监测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定期测量体重、限制盐分和液体摄入、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控制病情。
5. 综合治疗
心衰是一种综合性疾病,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采取全面的药物、器械、营养、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 持续随访
定期随访是心衰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生需根据患者情况动态调整治
疗方案,同时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发生。
心衰治疗需要遵循早期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及时器械干预、自我管理、综合治疗和持续随访等原则,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措施,从而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治现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齐国先 李楠楠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同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目前各国对老年期的年龄界定不同。
我国将≥60岁定为老年期,而欧美国家则将≥65岁称为老年。
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统计的目的,统一将65岁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志。
显然哪种划分都有些武断,因为这并不意味在进入老龄之前人体不发生老化。
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3.26%,达1.78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19亿,占总人口8.87%。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惟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
一、老年心力衰竭流行病学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末期表现出的临床综合征。
一旦出现心衰,大部分患者就步入一个进行性恶化的过程。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既往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得以存活,CHF 是发达国家当前唯一患病率仍在增加的心血管病,到2013年美国约510万人患心力衰竭,且老年人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Framingham研究显示,在45~94岁年龄段,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的发病率约翻一番。
在美国,至少有2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因心衰住院。
而因心衰住院者,四分之三以上为老年人。
据WHO统计,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5%~5.6%,>65岁达7.4%,>80岁占10%。
在英国>85岁以上老年人心衰患病率高达40%。
Rossman报道在犹太人老人之家和老年医院中,能活动者约48%、残废者约58%有心衰。
我国的调查显示>65岁老年人心衰患病率为1.3%。
二、老年心脏形态与功能改变的特点心脏老化的过程中同时夹杂着老年病态的变化,严格筛除了各种心血管疾病后,仍可发现心脏老化本身有着若干特有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
1、老化心肌结构变化:心肌细胞总数量从40岁左右开始逐年减少。
心衰病人怎么治疗方法
心衰病人的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心衰病人通常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病情,包括利尿剂、ACE 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心脏负担、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等。
2. 心血管手术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心衰病人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以改善心脏血液供应和功能。
3. 病因治疗:如果心衰病人的心衰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调整用药、控制糖尿病血糖水平等。
4. 生活方式管理:心衰病人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例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饮食调节等,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控制血压和血脂等。
5. 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心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改善生活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年龄、合并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应定期去
医院复诊,并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
心衰的护理诊断与措施引言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心衰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而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病症。
由于心衰与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预期密切相关,因此给予适时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心衰的护理诊断与措施,以帮助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处理和管理心衰患者的护理工作。
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从护理学角度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心衰护理诊断:1. 液体过负荷液体过负荷是心衰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特征为体液潴留和心脏泵血功能减退。
液体过负荷的护理诊断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来确定,包括体重增加、水肿、呼吸困难等。
2. 体力活动耐力降低心衰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力通常会明显降低,表现为轻度体力活动即可引起气短、乏力等。
体力活动耐力降低的护理诊断可以通过测量患者能够完成的活动类型和持续时间来确定。
3. 氧气供应不足心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包括氧气供应不足。
氧气供应不足可表现为患者体细胞代谢障碍、肢体发绀等。
护理诊断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组织灌注情况来确定。
护理措施针对上述的护理诊断,以下是针对心衰患者的常见护理措施:1. 控制液体摄入量对于液体过负荷的心衰患者,需要限制其摄入液体量,避免体液潴留继续加重。
通常情况下,建议患者限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包括水、饮料以及含水分较高的食物。
2. 推荐适量的体力活动尽管心衰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力较差,但适量的体力活动对于心衰的康复仍然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适量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提高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力。
3. 氧气供应支持对于氧气供应不足的心衰患者,可以给予氧气供应支持,以改善患者的组织灌注情况。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监测血氧饱和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氧气供应浓度和流量。
4. 药物治疗心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一系列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和减轻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
心衰疾病临床表现、容量状态准确评估、容量管理目标、管理措施及管理方案容量超负荷是急性心衰发作的重要诱因,控制容量超负荷在心衰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衰管理与心衰液体负荷是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液体负荷是心衰的主要治疗目标;液体负荷影响心衰预后:水肿越重(水钠潴留),预后越差(复合终点-死亡、再住院及非预期就诊)。
图1 心衰时体液负荷增加的机制容量状态准确评估多维度、多层面进行容量状态评估。
首先,判断总体容量状态,分为容量正常、容量超负荷、容量不足三种情况;其次,判断容量分布,是以肺循环淤血为主还是体循环淤血为主;最后,分析血容量增加的组分,即红细胞和血浆容量所占比重。
以下3步进行容量状态的评估:第一步:根据症状、体征初步判断容量状态;第二步:根据检查和化验辅助判断容量状态;第三步:行有创监测评估第一步:根据症状、体征初步判断容量状态容量超负荷:✓左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肺淤血症状:劳力状态下呼吸困难(敏感性66%,特异性5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平卧后干咳、静息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敏感性66%,特异性47%);✓右心功能不全导致的体循环淤血症状:水肿、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容量状态正常:完全没有淤血症状;容量不足:无淤血症状,同时皮肤弹性差、干燥、眼窝凹陷。
淤血症状的改善是容量控制达标的直接反映颈静脉怒张(敏感性70%,特异性79%)、肝颈静脉回流征;肺野检查:✓肺部存在湿啰音、干啰音、喘鸣音、呼吸气流减弱等提示肺淤血,严重者表现为心源性哮喘。
湿啰音多为细湿啰音,从肺底向上发展。
一部分心衰患者尽管存在肺淤血但由于机体代偿可不存在湿啰音;水肿(敏感性46%,特异性73%):✓多为双下肢水肿或身体低垂部位水肿(长期卧床者)。
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瓣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会加重水肿程度。
身体低垂部位水肿时应注意水肿程度及范围;✎浆膜腔积液、肝脏肿大评估等;体质量、尿量、液体净平衡能客观反映容量负荷:✓短期体质量明显增加,尿量减少、入量大于尿量(液体正平衡)提示液体潴留。
心衰病人的医护措施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心衰病人的一些医护措施:
1. 严格控制体重:心衰患者常伴有水钠潴留,因此需要定期监测体重变化。
患者应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合理控制饮食摄入和限制盐的摄入量。
2. 规律服药:心衰患者通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患者应按时服药,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 定期复诊:心衰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会进行心功能评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及调整药物治疗。
4. 适量运动:心衰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运动可以增强心肌功能和改善患者的心肺耐力。
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5. 定期测量血压:心衰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压,以及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血压的控制对于心衰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6. 注意心理健康:心衰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7. 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心衰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以上是心衰病人的一些医护措施,但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遵循其建议。
老年心衰的综合诊治及优化管理(完整版)
心衰是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患病、住院和死亡原因,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1]。
下面就老年心衰的特殊性做以概括总结。
一、老年心衰的特点
心衰有多种分类方法。
2016年5月心衰年会(ESC-HF2016)暨第三届世界急性心衰大会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召开,本次年会推出了《ESC2016:急性与慢性心衰诊疗指南》。
该指南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三个类型[2] (具体分类标准见下图)。
在我国,根据中国心衰注册登记(China Heart Failure Registry Study (China-HF)汇总来自国内132家医院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39.7%的老年住院病人被诊断为心力衰竭HFrEF, 36.0%被诊断为HFpEF[3] 。
1.老年心衰的特点
和其他年龄层心衰人群相比,老年心衰具有如下特点:
1) 女性多见
老年心衰患者女性多见,且HFpEF型心衰居多[4]。
相对于男性,女性老年心衰患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应危险因素较低,而非心血管疾病因素和舒张功能障碍比例则较高。
2) 多合并心脏及非心脏疾病(多病共存),特别是HFpEF;
老年心衰多合并心脏及非心脏疾病(多病共存),特别是HFpEF型心衰。
老年女性心衰患者最常见合并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吸烟则是老年男性心衰患者中成为更为常见的危险因素[5]
3) 老年失代偿心衰常出现急性肺水肿和高血压;
与成年人不同,老年失代偿心衰常伴有急性肺水肿和高血压[6]
4) 症状不典型
老年心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如可出现食欲减退、虚弱等,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缺失,因而易被忽略而导致误诊/漏诊[7]
5) 低生存率
老年心衰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5%-50%,低于多数的恶性肿瘤[8]
2.老年心衰的诊断
老年心衰常合并心脏疾病及心脏以外疾病,故诊断不仅要进行心血管方面的评估,还应侧重全面的综合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1)心血管评估,即是针对心血管疾病性质、程度、疗效、预后等方面的判断;2)老年综合评估,它包括老年疾病、功能、精神心理、社会/家庭环境四个维度多方面综合判断。
心衰也是老年综合征之一,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才能更快地对多病共存的老年心衰病人进行清晰的判断,厘清主次,明确病因。
3)老年多重用药评估等。
明确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诱发或导致心衰。
2016 欧洲心衰协会公布了新版慢性心衰诊断流程指南(详见下图)
该指南强调了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以及NT-proBNP生物标记物在心衰诊断中的作用。
新指南指出,对于疑似心衰的患者首先要根据临床病史和症状体征、体格检查和心电图进行评估。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伴其他合并症的老年心衰患者来说,BNP的最佳诊断截点值仍不明确。
当患者出现病情恶化,BNP的增加超过50%基线值可被视为失代偿性心衰。
NT-proBNP≤125mg/L及BNP≤35mg/L水平可用于排除心衰,尽管这
一标准目前仍存在争议。
值得注意某些晚期心衰、肥胖、HF-PEF心衰、高龄老年心衰存在假性正常水平。
根据临床研究最新进展,中国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急性心力衰竭急诊临床实践指南(2017)》。
这个指南强调,急诊应在第一时间甄别临床潜在风险,对急性心衰(AHF)的主要致命问题进行识别及处理。
该指南推荐尽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建议情况许可时行CT扫描。
另外该指南推荐常规进行肌钙蛋白I/T、血气分析、血乳酸等作为常规检查。
同时由于一些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如血清可溶性ST2(sST2)、和肽素(Copeptin)、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等与评价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密切关联,该指南认为上述生物标物在临床上可能具有潜在的心衰预测价值。
3. 老年心衰的治疗难点
老年心衰患者的治疗可用“亚最佳治疗”一词来形容,因为老年患者的治疗会受到误诊/漏诊、共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自1990年至今,地高辛、正性肌力药物、CEI/ARB、β受体阻滞剂、MRA等心衰治疗药物和ICD、CRT、VAD等治疗装置的出现降低了心衰
死亡率,特别是美国FDA于2015年7月批准了诺华的慢性心衰药物Entresto(sacubitril/valsartan)的上市。
该药是过去25年心衰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因此已经动摇了过去十年未被修改的心衰治疗整体框架。
然而老年心衰的治疗仍面临着如下挑战:
挑战1. 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临床试验较少
挑战2. 心脏共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心衰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并且有协同作用。
非心脏共病:贫血、COPD、肾病、关节炎、甲状腺疾病、易跌倒、营养不良、便秘、尿失禁、帕金森、衰弱多重用药等影响老年心衰的发生、发展及治疗。
同时一些社会因素诸如缺乏社会及家庭的关心、支持等也与老年心衰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
挑战3:老年心衰患者的治疗难以达到最佳治疗。
因为老年患者的治疗会受到误诊/漏诊、共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事实上根据2009年公布于《EHJ》的调查数据显示,80岁以上心衰患者的常用药物主要是利尿剂和洋地黄等改善症状的药物,而ACEI、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真正改善预后的“金三角”药物应用较少。
二、老年心衰的治疗策略
目前临床上针对老年心衰的诊断治疗采取心血管评估联合综合评估策略,用以预防或延缓临床型心衰发生或死亡。
仍然优选ACEI、β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阻滞剂等神经内分泌生物学治疗,同时要及时治疗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休克、瓣膜病、感染、贫血、呼吸睡眠暂停等,及早开始适当的康复运动;多学科团队协调连续性管理,定期药物评估及监测并与调整。
具体策略包括1). 治疗高血压;2) 无论是否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冠心病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接受他汀治疗;3) 吸烟或酗酒者,应督促患者戒烟限酒; 4) 应考虑治疗其他与心衰有关的危险因素(如肥胖与糖代谢异常)积极治疗糖尿病和控制血糖;肥胖者要减轻体重;5)积极纠正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首选β受体阻滞剂;6)
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首先应用ACEI/ARB 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如心衰仍然控制不好仍为NYHA II-IV级,LVEF≤35%,窦性心律且心率≥70次/min,可分别将ACEI/ARB替换为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及加用伊伐布雷定,以进一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7) 肾小球滤过率>30%,肌酐<2.5mg/dl,血钾<5.0mEq/L,心衰反复或症状控制不佳患者可以联合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8)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积极利尿治疗。
可以优选传统利尿剂如袢利尿剂与新型利尿剂V2受体拮抗剂(排水利尿剂)联合应用,以增加利尿效果的同时减少对循环及电解质影响。
尤其注意,心衰好转后利尿剂及时减量。
9)对发生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幸存者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仍有症状且LVEF≤35%的心衰患者推荐ICD 治疗,以预防猝死并延长生命。
10)推
荐以下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最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仍有症状且LVEF≤35%、窦性心律、QRS波群宽度≥130ms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心衰患者。
三、老年心衰的优化管理对策
老年心衰的优化管理不能一味追求专科治疗达到完美,而需要综合治疗达平衡,具体目的,策略,模式和目标如下图所示。
目前老年心衰临床优化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优选神经内分泌生物学治疗;2)药物优化管理:做好评估;3、综合管理心脏内及心脏外主要常见并发症,包括;血压、心率(律)、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贫血和感染等。
具体措施层面的研究进展包括,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推荐慢性HFrEF 的“金三角”方案(详见下图)。
最近真实世界及循证数据证实了“金三角”优化治疗方案老年心衰同样获益。
在药物管理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另外2017ACC/AHA/HFSA-心衰治疗建议还提出对于贫血患者推荐补铁剂,不推荐促红素。
对于阻塞性呼吸睡眠障碍,推荐CAPA无创呼吸机,中枢性不推荐适用型呼吸机。
总之,对于老年心衰的治疗和预防一味追求专科治疗达到完美,而需综合评估及综合治疗以期达到平衡,特别是功能维护与治疗疾病相结合。
另外多学科协作在老年心衰的管理治疗中尤为重要,线上线下、院内院外有序高效衔接互动,形成连续长期规范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是今后老年心衰的优化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