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同步数据采集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3
TBCGPS数据处理简要流程
1.数据采集: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的GPS数据进行采集。
可以使用GPS设备或者手机APP进行采集。
采集过程中,需要记录下目标地区的经
纬度等GPS信息,并与时间等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关联。
2.数据清洗:由于GPS设备或者手机APP在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
些噪音或者异常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
清洗过程包括删除重复数据、删除异常值、填充缺失值等。
3.数据转换:将经纬度等GPS信息转换为具体可用的信息。
这包括将
经纬度转换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信息,比如国家、城市、街道等;将时间戳
转换为具体的日期和时间;将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解码等。
4.数据分析:根据需求,对GPS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等进行分析。
常见的分析任务包括轨迹分析、热点分析、路
径规划等。
5.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可以使用地图、图表、
动画等方式将分析结果展示出来,以便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分析结果。
6.数据存储:将处理和分析完成的数据进行存储。
可以选择存储在数
据库中,也可以存储在文件中。
需要注意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7.数据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GPS数据会不断更新,需要定期采集
和处理新的数据。
可以设置定期的数据采集任务,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
准确性。
以上就是TBCGPS数据处理的简要流程。
通过采集、清洗、转换、分析、可视化和存储等步骤,可以将原始的GPS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地理信息服务。
集思宝MG7系列GPS数据采集及导出方法说明集思宝MG7系列GPS是技术先进、界面直观、易于操作、使用方便的卫星定位系统的手持信号接收机。
它能够实现导航定位、坐标采集、航迹储存、面积求算等功能,并且可以和计算机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与GIS的结合。
以下就该系列GPS的使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项目建立与串口等模式设置如图所示在主屏幕下选择“Mobile GIS”,点击打开,选择右侧第一项设置,点击进入界面并建立项目名称、设置串口。
比如项目建立名称为“山西欧投林业项目评估”;串口CNSS设置为“COM6,波特率9600”;GPS设为“打开模式”。
采集设置为“时间模式或距离模式”,界面设置为“简体中文”,单位设置为“米、公制、公制”;航迹设置为“开、否、颜色、距离或时间”;其他设置如图。
二、坐标格式与参数的设置由于该机型可以同时设置四种坐标模式,分别为WGS-84 、北京54、西安80、用户自定义(可以设置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或区域自定义坐标)。
(一)第一坐标系(WGS-84)设置选择基准1,坐标系统设置为“地理坐标系统(BLH)”,椭球类型设置为“WGS84”,高程设为“MSL”,地理坐标单位设置为“度/分/秒”。
然后设置椭球类型参数,维持默认值。
(二)第二坐标系(北京54)的设置选择基准2,坐标系统设置为“投影系统(xyh)”,椭球类型设置为“北京54”,高程设为“MSL”,投影设置为“横轴墨卡托投影”。
然后设置椭球类型参数。
北京BJ54 坐标系采用参数为:DX = -5.4、DY = -113.5、DZ = -40.6。
其他参数设置为0。
(三)第三坐标系(西安80)的设置选择基准3,坐标系统设置为“投影系统(xyh)”,椭球类型设置为“西安80”,高程设为“MSL”,投影设置为“横轴墨卡托投影”。
然后设置椭球类型参数。
西安80坐标系采用参数为:DX = 1.3、DY = -4.4、DZ = -3.1、。
集思宝MG7系列GPS数据采集及导出方法说明集思宝MG7系列GPS是技术先进、界面直观、易于操作、使用方便的卫星定位系统的手持信号接收机。
它能够实现导航定位、坐标采集、航迹储存、面积求算等功能,并且可以和计算机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与GIS的结合。
以下就该系列GPS的使用进行简要介绍。
一、项目建立与串口等模式设置如图所示在主屏幕下选择“Mobile GIS”,点击打开,选择右侧第一项设置,点击进入界面并建立项目名称、设置串口。
比如项目建立名称为“山西欧投林业项目评估”;串口CNSS设置为“COM6,波特率9600”;GPS设为“打开模式”。
采集设置为“时间模式或距离模式”,界面设置为“简体中文”,单位设置为“米、公制、公制”;航迹设置为“开、否、颜色、距离或时间”;其他设置如图。
二、坐标格式与参数的设置由于该机型可以同时设置四种坐标模式,分别为WGS-84 、北京54、西安80、用户自定义(可以设置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或区域自定义坐标)。
(一)第一坐标系(WGS-84)设置选择基准1,坐标系统设置为“地理坐标系统(BLH)”,椭球类型设置为“WGS84”,高程设为“MSL”,地理坐标单位设置为“度/分/秒”。
然后设置椭球类型参数,维持默认值。
(二)第二坐标系(北京54)的设置选择基准2,坐标系统设置为“投影系统(xyh)”,椭球类型设置为“北京54”,高程设为“MSL”,投影设置为“横轴墨卡托投影”。
然后设置椭球类型参数。
北京BJ54 坐标系采用参数为:DX = -5.4、DY = -113.5、DZ = -40.6。
其他参数设置为0。
(三)第三坐标系(西安80)的设置选择基准3,坐标系统设置为“投影系统(xyh)”,椭球类型设置为“西安80”,高程设为“MSL”,投影设置为“横轴墨卡托投影”。
然后设置椭球类型参数。
西安80坐标系采用参数为:DX = 1.3、DY = -4.4、DZ = -3.1、。
GPS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地理勘测、车辆定位等领域的定位技术,它利用卫星进行测量,并通过处理获取所需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
而在实际应用中,对GPS测量数据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GPS测量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定位计算、平差处理等几个方面介绍GPS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一、数据采集1.卫星信号接收在GPS测量中,首先要进行卫星信号的接收。
接收机会从卫星发射的信号中接收到卫星的定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卫星的位置、精确的时间、卫星健康状态信息等。
一般来说,接收机至少需要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才能进行定位计算。
2.观测数据记录接收机在接收到卫星信号后会记录下所接收到的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到达时间、卫星的位置、接收机自身的位置、接收机时钟的误差等信息。
二、数据预处理1.数据筛选在接收到的观测数据中,会包含一些干扰数据和误差数据。
这些数据会对接下来的数据处理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除掉那些明显不正常的数据。
2.伪距观测值转换接收机接收到的是卫星信号的到达时间,而我们想要得到的是距离信息。
因此需要将接收到的到达时间转换成伪距观测值,即信号在大气层中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乘以光速。
三、定位计算1.单点定位计算通过接收到的伪距观测值,接收机自身的位置信息,卫星的位置信息等数据,可以进行单点定位计算。
单点定位是指在未知参考点的情况下,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信息。
2.差分定位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大气层的影响以及接收机的时钟误差等因素,单点定位的精度可能不够高。
因此需要通过差分定位计算,利用已知位置的参考站的数据对接收机的数据进行校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四、平差处理1.数据平差在进行定位计算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观测数据和参数,这些数据和参数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一致。
为了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进行数据的平差处理,通过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优化调整。
GPS操作规程一、引言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确定地理位置的技术。
本操作规程旨在确保GPS设备的正确使用,并提供操作指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设备准备1. 确保GPS设备已经充电,并具备足够的电量以完成任务。
2. 检查GPS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确保没有损坏或者松动的部件。
3. 确保GPS设备的天线没有遮挡物,以获得最好的信号接收。
三、GPS数据采集1. 打开GPS设备,并等待设备连接到卫星信号。
普通情况下,设备需要几分钟时间才干建立稳定的连接。
2. 在设备菜单中选择“开始记录”或者类似选项,以开始采集GPS数据。
3. 在数据采集期间,确保设备保持稳定的连接,并避免蓦地挪移或者震动,以免影响数据质量。
4. 在完成数据采集后,选择“住手记录”或者类似选项,以结束采集过程。
四、数据处理1. 将GPS设备连接到计算机或者挪移设备,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软件中。
2. 打开数据处理软件,并导入GPS数据文件。
3. 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确保数据中没有异常值或者错误。
4. 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处理,以满足特定的要求。
5. 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出为常见的数据格式,如CSV、Excel等,以便后续分析和使用。
五、数据分析和应用1. 使用适当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
2. 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相应的报告、图表或者地图,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或者决策支持。
3. 将分析结果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综合,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4. 根据需要,将数据应用于导航、定位、地图制作、资源管理等领域。
六、设备维护1. 定期检查GPS设备的电池电量,并确保设备充电正常。
2. 清洁设备的外观,确保没有灰尘、污渍或者其他污染物。
3. 定期更新GPS设备的软件和地图数据,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4. 如发现设备故障或者异常情况,及时联系相关技术支持人员进行修理或者维护。
测绘技术使用教程之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引言:在现代测绘领域中,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
GPS的应用广泛,从普通消费者使用的导航设备,到高精度测绘工作中的地理数据采集,都离不开GPS。
本文将介绍GPS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一、GPS测量数据的收集GPS测量数据的收集需要使用GPS接收器。
选择一个合适的GPS接收器非常重要,它应具备以下功能:1. 多频率接收:多频率接收器可同时接收不同频率的GPS信号,以提高接收器的性能和测量精度。
2. 实时差分:实时差分技术可以通过接收参考站的信号纠正GPS接收器的误差,提高位置测量的精度。
3. 数据记录:接收器应具备数据记录功能,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进行GPS测量之前,需要对接收器进行初始化设置。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坐标单位以及数据采样频率等参数。
一旦设置完成,接收器即可开始接收卫星信号。
在实际的数据收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阻碍GPS信号的物体。
例如,高建筑物、树木、山脉等地形会降低GPS信号的质量。
因此,在选择采集点时,应选择开放地带。
同时,采集时应尽量保持接收器的稳定,以避免测量误差的产生。
二、GPS测量数据的处理处理GPS测量数据的目的是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
下面将介绍两个常用的GPS数据处理方法。
1. 伪距法伪距法是一种基本的GPS测量原理。
接收器通过测量从卫星发射的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来计算距离。
根据接收到的多个卫星信号,可以利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伪距法需要考虑误差来源,如大气延迟、钟差等。
这些误差可以通过实时差分技术和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修正。
2. 载波相位法载波相位法是一种更精确的GPS测量方法。
它不仅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还测量信号的相位差。
通过对相位差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位置信息。
然而,载波相位法的处理较为复杂,需要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和复杂的数据处理算法。
因此,它通常用于高精度测绘工作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手持GPS采集仪操作手册一、功能描述1.GPS数据采集:采集上下行站点、转弯点及限速点的经纬度信息。
2.报站器功能:采集仪可以进行自动或手动报站,可用于测试采集的数据是否准确。
二、控制面板说明液晶屏显示说明:液晶屏显示分为两部分,上一行显示为:公交线路显示、上下行状态显示、站点序号显示、GPS 信号显示、电池容量显示、时间显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这些项目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其他部分用于操作界面的显示,操作发生变化时,显示的内容也会变化。
按键功能说明:“F1”:报站模式下,服务语1。
“F2”:报站模式下,服务语2。
“F3”:报站模式下,服务语3。
“起步”:报站模式下,起步;主操作界面下,切换到上行。
“↑(上行)”:上移;报站模式及采集模式下切换到上行。
“到站”:报站模式下,到站;主操作界面下,切换到下行。
“←/-”:左移;移站减。
“↓(下行)”:下移;报站模式及采集模式下切换到下行。
“→/+”:右移;移站加。
“背光”:背光开关。
“返回”:返回上一级。
“确定”:进入菜单项或确认某个操作;报站模式下,服务语4(转弯)。
三、基本操作1.开机及主界面操作:开机后,系统进入初始化过程,停留2~3秒钟,系统进入主操作界面,液晶屏依次显示:公交线路,如“H292”(H开头表示空调车,L开头表示普通车);上下行状态,如“↑”(“↑”表示上行,“↓”表示下行),系统重启后,该状态保持不变;站点序号,如“000”,系统重启后,该序号默认显示“000”;GPS信号显示“”;电池状态显示“”,当显示为“”,表示要充电;时间显示,接上GPS天线并搜寻到信号后,图标显示为“”,系统自动同步GPS时间,无GPS信号时,时间默认显示“00:00”;以下依次显示“线路选择”、“采集模式”、“报站模式”、“导入数据”、“导出数据”、“U盘模式”6个菜单。
2.按键操作:按“起步”键,上下行状态显示为“↑”(表示上行),站点序号重置为“000”;按“↑”键,上移菜单项;按“到站”键,上下行状态显示为“↓”(表示下行),站点序号重置为“000”;按“←/-”键,站点序号减1;按“↓”键,下移菜单项;按“→/+”键,站点序号增1;按“确定”键,进入选中的菜单项。
简述gps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和步骤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处理是将采集到的GPS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有用的信息和结果的过程。
GPS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四个步骤。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数据采集阶段。
GPS数据的采集是通过GPS接收器获得,GPS接收器可以测量卫星信号和计算位置、速度、时间、姿态等信息。
GPS接收器具有天线接收GPS信号,接收到的信号包括卫星信号和地面干扰信号,卫星信号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发出的,地面干扰信号则是由城市的建筑物、树木等形成的。
接收到的信号会被GPS 接收器搜集并保存下来,形成GPS原始数据。
接着是数据预处理阶段。
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需要对采集到的GPS 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
清洗就是对数据进行去噪声,去除异常值等处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筛选则是对数据进行筛选,选择需要的数据进行后续处理。
此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校正,如时钟误差校正、电离层延迟校正等,保证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
然后是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是对预处理过的GPS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主要包括轨迹重建、速度计算、加速度计算、路网匹配等过程。
轨迹重建是将GPS数据点连接成轨迹,并对轨迹进行分段处理。
速度计算是根据轨迹数据计算车辆的速度,加速度计算是根据速度数据计算车辆的加速度。
路网匹配是将轨迹数据匹配到实际的道路上,得到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轨迹。
最后是结果展示阶段。
在结果展示阶段,将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了解分析结果。
主要包括轨迹图、速度图、加速度图、轨迹匹配图等展示方式。
公路交通部门可以通过这些展示结果了解车辆的行驶轨迹、行驶速度和行驶状态,为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四个步骤。
在实际应用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处理和精心设计,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手持gps的基本功能与数据采集实验总结手持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便携式的导航设备,可以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用户的精确位置和导航方向。
它具备基本功能和数据采集实验两个方面的特点,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手持GPS的基本功能手持GPS作为一种导航设备,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1. 定位功能:手持GPS可以通过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用户的精确位置,提供经度和纬度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查看设备屏幕上的地图或坐标信息,快速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
2. 导航功能:手持GPS可以根据用户的起点和终点位置,计算出最佳的导航路线。
用户可以在设备上输入目的地,并跟随设备的指引进行导航。
导航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准确到达目的地,避免迷路或走错路线。
3. 路线记录功能:手持GPS可以记录用户的行走轨迹,将用户的移动路径保存下来。
用户可以在设备上查看之前的轨迹记录,回顾自己的行程。
4. 海拔高度测量功能:手持GPS可以测量用户所处位置的海拔高度,帮助用户了解当前的海拔信息。
这对于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非常有用,可以提供高度参考和安全保障。
5. 速度和航向显示功能:手持GPS可以显示用户的当前速度和航向信息。
这对于驾驶、航海等需要掌握速度和方向的场景非常有帮助。
二、手持GPS的数据采集实验除了基本功能之外,手持GPS还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实验,以获取更多的地理信息。
数据采集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轨迹记录与分析:手持GPS可以记录用户的行走轨迹,并将轨迹数据导出到电脑或其他设备进行分析。
通过对轨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行动轨迹、活动范围以及行走距离等信息。
2. 地图更新与绘制:手持GPS可以通过连接电脑或下载更新文件,更新设备内部的地图数据。
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绘制的地图导入到设备中,实现个性化的地图展示。
3. 地理标记与标注:手持GPS可以让用户在地图上添加标记和标注,以便随时查看和记录重要的地理位置。
GPS数据采集系统实施方案作者:魏炳成李蕊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随着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在进行日常的维护、维修、切改线、接线、抢修等工作中,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燃气管线,并且能及时得到管线关键点的相关属性信息成为管网运营维护的一个新课题。
在燃气管网发展迅速的同时,日常工作中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关键词: GPS数据采集系统;实施方案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 A一、管线实施GPS定位的必要性:1、地下燃气管线是以地面建、构筑物作为相对参照物来定位的,由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拆迁增多、道路拓宽改造等因素,原有参照物的变更与消失,对日后寻找管线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2、市政管网中燃气、供水、电力、通讯等各种管道埋设通常都拥挤在一起,利用金属探管仪无法识别探测到的金属管道哪一条是燃气管线,往往通过运行维护人员的记忆及经验来判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传统的声波振动式探测仪在工作过程中易受杂散电波、地质环境等的影响,探测准确率不高,比较先进一些的探地雷达在目标管线周围有空洞、水穴、电缆干扰时,易产生误指示,对于埋设较深或管径小于100mm的管道,难以探明。
探地雷达图像具有多解性,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正确判读管线属性,还需要查阅大量的图纸资料,对于年代长久的管线,往往资料查询起来很困难,甚至资料丢失,无法详细了解管线相关属性信息。
4 、城市燃气中大量塑料管材(PE管)的使用,给日后寻线工作造成巨困难。
通过在警示带中加金属丝或示踪线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线日后寻找的问题,但因施工中金属丝易折断、易产生腐蚀断点且施工中无法很好的处理两根金属线的接口问题往往难以达到日后寻线的目的。
5、基于以上种种地下燃气管线管理及维护问题,管线采用GPS定位,掌握管线的绝对坐标,对埋地管线关键点实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使得管线信息查询、统计、日常管线维护、抢修、补测、管线技术改造等各项工作变的简单,从根本上解决管线查找难、统计难、维护难的问题,减少大量的成本投资,大大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绝对位置同步采样方法
绝对位置同步采样方法是一种基于GPS技术的数据采集方法,它可以在不同位置的设备上同时进行数据采集,并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具有相同的时间戳和绝对位置信息。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采集设备的位置和安装方式,将GPS天线安装在设备上,并使用GPS接收器获取当前位置和时间。
2. 将采集设备与主控制器进行连接,并使用同步信号将所有设备的采集时间进行同步。
3. 启动数据采集程序,对不同位置的设备同时进行数据采集,采集过程中将GPS数据和时间戳存储到采集文件中。
4.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后处理,根据GPS数据和时间戳确定每个采集点的绝对位置和时间信息,并进行数据校准和筛选。
该方法具有采样精度高、采样时间同步、数据质量可靠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 1 -。
如何正确使用GPS测绘系统进行地理数据采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地理数据的采集和测绘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手段。
其中,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测绘工具,已成为地理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使用GPS测绘系统进行地理数据采集,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和技巧。
GPS测绘系统是通过接收卫星发出的信号,确定接收器的具体位置,并将其准确的经纬度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当进行地理数据采集时,首先需要配置好GPS设备,确保其能够正常接收卫星信号。
此外,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一些设置,例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单点定位、差分GPS、实时动态差分等),确定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国家坐标系等)以及选择合适的精度等级。
在采集数据之前,需要进行地理控制点(GCP)的设置。
地理控制点是为了提高测绘精度而设置的已知地理坐标点,可以通过GPS设备来获取其准确的坐标。
设置地理控制点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个点的坐标,以增加测绘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选择地理控制点时的遮挡物,避免建筑物、树木等对GPS信号的干扰。
在开始数据采集之前,需要仔细规划采集区域,并确定采集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如果是进行土地测量,需要确定采集的边界和界限。
如果是进行地形测量,需要将采样点分布在整个测量区域内,以确保采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采集时间的选择,避免测量时有大雨、恶劣天气或太晚等情况。
在实际采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持续记录GPS接收器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以便后期进行数据处理。
在采集过程中,尽量保持设备稳定,避免突然移动或震动,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此外,还应注意GPS接收器的电量和存储容量,随时准备好备用电池或清空存储空间,以避免数据丢失。
在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应通过数据接口或软件将采集的数据导入计算机,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处理。
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建模等操作。
GPS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一.总体框图
二.高速采集存储卡电路框图
三.GPS同步时标控制卡电路框图
AD采集的速率最高为5MHz,精度为12位.若AD卡上每通道上安装2片1M×8位的SRAM存储器,则可记录0.2秒(即10个周波)的数据,其中故障后为约50ms 的数据,故障前为150ms的数据.每个采集点均带有与GPS同步的绝对时标,时标精度为0.2us.
采用两套或多套GPS同步高速采集系统可实现大地域范围的异地同步采集.此时的同步精度优于1us.该系统可用于电力系统的瞬态记录分析,研究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
2.2 工作原理简述
GPS同步高速采集系统有“采集”和“读写”两种工作方式。
平时,系统处于“采集”数据等待线路故障触发状态。
此时,系统在硬件逻辑电路控制下按5MHz的速率自动进行数据的采集,刷新卡上存储器中的数据,无需PS机干预。
当AD卡上装1M×8位的SRAM芯片时,系统总能保存当前最新的200ms采集数据。
当一个或多个故障触发信号到达后,系统会自动记录触发事件的准确发生时刻,并延时约50ms后,自动停止采集转入“读写”方式,并通知PC机。
在“读写”方式下PC机可将AD卡上6个通道约12M字节的数据转存到硬盘中。
然后启动系统进入“采集”状态,等待下一个故障的触发。
2.3 GPS同步控制卡
GPS同步控制卡的电路框图如下图所示。
本卡主要由一块GPS接收机OEM板,
一个高稳定度的10MHz恒温晶振,四片超大规模的可编程逻辑芯片及一片AT89C51单片机构成。
控制卡通过一个DB9插座,一个DB25插座和一个40芯的插座(CON40)与外部相连,并通过ISA总线与PC机相连。
2.3.1接口功能简述
1.DB9插座:接PC机的COM1或COM2串口,可以输出GPS定时,定位及卫星状态的完整信息。
2.DB25插座:接常规定位系统的触发启动输出。
也可接GPS接收机状态监视用显示板。
3.CON40控制总线:控制卡通过40芯的扁平电缆与3块AD卡相连。
4.PC机ISA总线:该接口是与PC机交换信息的接口。
2.3.2部件功能简述:
1.GPS OEN板:接GPS天线输入,可输出1PPS脉冲信号和当前年、月、日、时、分、秒,整秒时标及定位信息的RS—232信号(TTL电平)2.89C51单片机:接收GPS块输出的整秒时标数据。
当系统捕捉到故障触发后,将秒以下的细分时标和整秒时标经ISA总线传给PC机。
3.大规模逻辑芯片(GPS—TAG):负责产生秒以下细分时标,控制总线CON40发送给三块高速AD卡。
4.大规模逻辑芯片(DEC—CS):负责与PC机的ISA总线接口,产生出系统需要的各种片选及译码控制信号。
5.大规模逻辑芯片(A—SCNT20):负责产生与GPS同步的AD转换信号和20位地址线信号。
6.大规模逻辑芯片(TRIG—LGC):负责处理外部触发信号输入的判别及锁定。
7.高稳定度恒温晶振:为系统提供稳定度达10ˉ8 的10MHz基准频率源。
2.4数据采集存储卡
数据采集存储卡的电路框图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