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地区薄河道砂体的预测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
144河道砂体是渤海湾盆地浅层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但受古地形、气候、物源供给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河道频繁改道、迁移,导致该类储层砂体多为复杂的非均质体,具有单砂体厚度薄、岩性横向变化快、砂泥岩叠置频率高等特点 [1-2]。
对于薄储层的预测,一直以来是个难题,当地震勘探小于1/4波长的薄层时,地震剖面上难于直接预测这些薄砂体。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运用提高地震分辨率、地震属性、波阻抗反演等方法来预测薄储层分布[3],但受限于不同地区薄储层相对层厚、泥质含量高低、上下地层组合等因素,预测符合率差异很大。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测井、地质资料分析了马头营凸起唐71×2断块馆二段河道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运用地震地层切片属性刻画河道砂体的平面展布,促进了该断块高效开发。
1 油藏概况马头营凸起是发育在太古界花岗岩基底之上的上第三系披覆低幅度背斜构造。
凸起南部的柏各庄断裂控制了本区构造形态,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
唐71×2断块位于马头营凸起南部,含油层位为馆二段(NgⅡ)、馆三段(NgⅢ)。
馆二段含油储层为受曲流河窄河道控制的砂体,纵向上单井仅有1~4个油砂体,见图1,其中NgⅡ3油砂体厚度4~8m,NgⅡ4~6油砂体厚度小于4m,据经验公式计算NgⅡ4~6河道宽度小于100m,其中NgⅡ4~6油砂体,具有纵向油层少、单层厚度薄、累产高、稳产期长等特点,是滚动开发的重点区域。
图1 唐71×2断块连井油藏剖面图2 窄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2.1 河道砂体特征2.1.1 沉积与岩石特征马头营凸起唐71X2断块馆二段窄薄河道砂体精细刻画与应用高东华 曹同锋 李君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河北 唐山 063004摘要:以马头营凸起唐71×2断块馆二段4~6砂组河道砂体为研究对象,针对窄河道控制下单砂体厚度薄(单砂体厚度小于4m),横向变化快(单河道宽度小于100m),传统地震相分析法难以对窄薄砂体进行预测的问题,在利用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沉积相的基础上,总结河道砂体在地震上的响应特征,运用地震地层切片属性技术,精细刻画了河道砂体的平面展布。
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预测河道砂体摘要岩性油藏已成为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勘探的主要油藏类型,而河道砂体的识别一直是物探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难点。
研究选择海坨子地区的三维地震,在“弃砂找河,扬相找砂”的新思路指导下,准确标定目的层及参考标志层进行精细解释,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地震相划分、河道刻画进而寻找河道砂体。
关键词地震属性;河道砂体;萨尔图油层;岩性油藏1 工区概况海坨子地区位于中央坳陷区红岗阶地南部,该区中浅层已进入岩性油藏勘探阶段,主要目的层为萨尔图油层、高台子油层、扶余油层,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是萨尔图油层。
油层储层的主要特点是:砂岩厚度一般5m~8m,分布不稳定,纵横向变化快。
2 地质背景海坨子地区从沉积相研究结果看,姚家组时期是松辽盆地水进较快时期,形成湖进朵叶状深水三角洲,为三角洲前缘相带,而三角洲平原相带不发育。
在滨浅湖环境主要以湖浪改造作用为主,形成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砂体分选好,储层物性好。
从本区砂岩的对比上可以发现萨尔图油层总体砂岩较为发育,该层储层物性好,孔隙度10%~25%,平均为17%;渗透率0.1md~500md,平均为103md。
试油产量高,稳产效果>10t。
由于砂体主要来自西部物源,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储层很发育,含油性好,为海坨子地区主力含油层系,主要分布在该区块以南。
那么该层向北是如何分布的呢?在该开发区密井网沉积微相解剖的基础上,按着平面上可分的、独立的、顺源的三角洲前缘相水下河控单砂体独立成藏,向南结合该区完钻探井进一步完善了萨尔图Ⅰ、Ⅱ砂组分布趋势图,认为Ⅰ、Ⅱ砂组向南仍为半深湖-浅湖沉积环境下水下分支河道、河道间沉积微相,具备形成河道砂岩性圈闭条件。
如果成藏,储层物性好,产量高,效益会更好。
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无井区河道向南如何展布?3 应用地震属性刻画河道砂体3.1 层位标定及参考标志层的选取图1 海坨北地区萨尔图油层Ⅱ砂组属性图准确的层位标定是进行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是进行属性分析的关键。
河流相砂泥岩薄互层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国春香;郭淑文;朱伟峰;袁雪花;彭雪梅;邢兴;陈明旭【摘要】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detected by the well patter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maining oil tapping potential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the old oilfields,because the fluvial reservoirs frequently cause the thinning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single sand bodies and the quick lateral chang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uvial fancies reservoir in the Gangdong oilfield,Dagang,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method experiment,and the method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ingle-stage channel sand body was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to the seismic record energy of each set of sand bodies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discrete synthetic seismic records.It is found that the amplitude slices extracted from the zero re-flection energy of one set of seismic reflection energies of sand bodies can reflect the other set of single sand bodies'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ingle sand body can be predicted by this method.The zero-valu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pict the late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oss-well sand body and provide a strong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oil-water relationship and adjusting the well pattern de-ployment in the Gangdong oilfield.%由于河道变迁频繁,河流相储层单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利用井网预测砂体分布的方法无法满足老油田中后期剩余油挖潜的需要.针对大港港东油田河流相储层发育的特点,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储层预测方法实验,探索预测单期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方法,实验表明:通过离散合成地震记录的方式,分别分析每套砂体地震反射对地震记录能量的贡献,发现在其中一套砂体地震反射能量的零点提取的振幅切片能够反映另一套单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利用此方法可达到预测单砂体的目的.零值法提取振幅切片能够有效地刻画井间砂体的横向变化特征,为厘定港东油田的油水关系,调整井网部署提供有力的依据.【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8(042)003【总页数】6页(P594-599)【关键词】河流相;薄互层;零值法;三维模型;储层预测【作者】国春香;郭淑文;朱伟峰;袁雪花;彭雪梅;邢兴;陈明旭【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事业部,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0 引言随着勘探程度不断的提高,大多数东部油田已进入了油气勘探开发的中后期,勘探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构造油气藏进入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河流相储层作为已发现油田主要的储层类型之一,占据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钱银磊;胡清雄;王晓辉;王科朋;史全党【摘要】DX5井区梧桐沟组储层具有储层较薄、单砂体厚度小、砂体横向连续性差的特点,运用常规波阻抗反演很难对其完成精确刻画.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充分利用了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可代替传统变差函数进行高频成分模拟,对井况的要求低,比传统阻抗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的确定性更强.高频结构受波形变化控制,更好地体现了沉积特征的约束.在提供储层纵向分辨率的同时,横向连续性得到了有效保证.%DX5 well are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reservoir,small thickness of single sand body and the poor continuity of sand body. Conventional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is limited by earthquake-band,which results in low vertical resolution and difficulty i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in reservoir. Seismic modeling inversion can re-place traditional variation function to simulate the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because it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nge of lateral seismic waveform information. It is stronger than the traditional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and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in certainty,and has lower requirements of well distribution. The high-frequency structure is controlled by waveform changes,so it can better reflect the constraint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While pro-viding vertical resolution of reservoir,lateral continuity has been effectively guaranteed.【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6【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薄储层预测;测井参数模拟;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相控反演【作者】钱银磊;胡清雄;王晓辉;王科朋;史全党【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7;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一直是薄储层预测的重点和难点,储层具有“砂体厚度薄、砂泥互层”的特点。
黄珏-马家嘴油田薄砂体预测技术应用研究夏步余【摘要】黄珏-马家嘴油田戴南组砂体薄、横向延伸短.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传统的稀疏脉冲反演及地质统计学反演已难满足储层预测精度需求.为此,引入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及储层特征参数模拟方法,提高了薄储层预测精度,为后期开发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7(010)003【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波形指示反演;特征参数模拟;储层预测;薄砂体【作者】夏步余【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黄珏-马家嘴油田位于高邮凹陷深凹带西部,戴南组油藏为断层、岩性复杂化的小型构造-岩性油藏,储层薄、横向变化大,尤其是E2d24(戴南组二段四亚段)、E2d25(戴南组二段五亚段)、E2d11(戴南组一段一亚段)和E2d12(戴南组一段二亚段)内砂体厚度一般在5 m以下,多数为2 m左右。
随着滚动开发的不断深入,常规的稀疏脉冲反演及地质统计学反演远达不到砂体预测精度需求,针对薄储层预测难题,引入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及储层特征参数模拟方法,提高了2~3 m薄砂体预测精度,为油田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1.1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原理地层岩性及充填在其中流体性质的变化,是造成地震反射信息如振幅、波形、频率等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借助三维地震反射信息可分析沉积环境和岩性组合的空间变化。
受制于地震分辨率,厚度小于1/4个地震波长的薄层砂体,地震上无法分辨,但会对地震波形、振幅产生影响。
图1为薄储层地震反射正演模拟,可见1~3 m的薄砂体对地震调谐波形产生明显影响作用。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正是基于这一特点。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采用“地震波形指示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随机模拟(SMCMC)”算法[1-2],通过分析地震波形细节特征,寻找相似波形对应的测井曲线中蕴藏的共性结构信息(图2),进行有限样点地震先验模拟。
地震属性是指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用于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或纯数学变换引入的物理量[1]。
不同的地震属性所表征的意义不同,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亦不同,而有些地震属性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与储层参数或地质特征直接相关。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的各种地震属性隐含了地层岩性、储层物性、流体类型和断裂等信息[2]。
地震属性分析就是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的大量地震属性[3]与井点处测井资料和地质资料揭示的储层特征,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的关系,将地震属性转换为相应的储层参数,利用少量样本建立的这种关系进行全区预测,揭示储层总体分布特征[4]。
本文将属性预测作为储层预测的一个研究方向,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可定量预测砂体厚度和物性参数,也可定性分析沉积现象,从而预测岩相和含油气性,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提高钻探成功率[3,5,6]。
1地质特征研究区AT 区三叠系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控于构造圈闭、断裂及砂岩疏导层物性条件。
有效圈闭是控制三叠系油气富集的主要条件,发育沟收稿日期:2018-10-25;改回日期:2018-12-28作者简介:王彬,男,硕士研究生,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现主要从事储层油气预测以及数值模拟研究方面的工作。
油气地球物理2019年4月PETROLEUM GEOPHYSICS第17卷第2期基于地震属性分析预测河道砂体王彬,朱帅润,王量,李雪梅,陈力鑫(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河道砂体储集体是预测油气储层的重要指标,地震波属性对含油气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不同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找出对河道砂体预测有效的参数,运用到含油气检测中。
着重对相位、曲率、瞬时吸收系数Q 属性进行分析,进而预测河道位置以及河道砂体发育等地质信息,同时判断河道砂体的沉积环境。
分析结果证明了地震波属性在河道砂体储集区检测中的有效性。
董建华,杜昕,伊硕,等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 以渤海油田为例[石油物探,(2):370㊀G379D O N GJ i a n h u a ,D U X i n ,Y I S h u o ,e t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i m pr o v e d s e i s m i cw a v e f o r m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om i c r o f a c i e s p r e d i c t i o n i n c h a n Gn e l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Ac a s e s t u d y i nF i e l dA ,B o h a i B a y [J ].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 fo rP e t r o l e u m ,2024,63(2):370㊀G379收稿日期:2022G11G03.第一作者简介:董建华(1982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薄储层预测和复合砂体构型.E m a i l :d o n g jh @c n o o c .c o m.c n 基金项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十四五 重大科技项目资助(K J G G 2022G0700).T h i s r e s e a r c h i s f i n a n c i a l l y s u p p o r t e db y t h e 14t hF i v e GY e a rM a j o r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j e c t o fC N O O C (G r a n tN o .K J G G 2022G0700).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以渤海A 油田为例董建华,杜㊀昕,伊㊀硕,周建楠,刘向南(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0)摘要:渤海新近系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砂体叠置关系复杂㊁相带变化剧烈,利用传统地震属性划分沉积微相多解性较强.提出了改进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方法包括两个方面:①以测井标定沉积微相对应的典型波形作为初始聚类中心以及聚类中心更新过程中的约束条件;②利用振幅谱距离评价波形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升波形聚类精度.根据渤海新近系A 油田地质条件设计复合河道砂体三维模型,模型试验结果证实改进后的方法微相预测准确率达95%,相比传统K 均值聚类算法精度提升15%,较好地区分了泥岩㊁单期河道边部㊁单期河道主体㊁河道边部叠置㊁河道边部与主体叠置㊁河道主体叠置(或多期叠置)共6种河道不同部位或叠置样式.利用改进后的方法指导A 油田10个砂体沉积微相划分,将大型砂体S 沉积微相划分为分流河道㊁河口坝㊁席状砂㊁决口河道㊁分流间湾㊁天然堤6类,指导开发方案中优先动用分流河道㊁河口坝等优势微相的地质储量,证明了方法的实用价值.关键词:波形聚类;振幅谱距离;复合河道;沉积微相;河湖过渡带;渤海新近系中图分类号:P 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G1441(2024)02G0370G10D O I :10.12431/i s s n .1000G1441.2024.63.02.009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i m pr o v e d s e i s m i cw a v e f o r m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om i c r o f a c i e s pr e d i c t i o n i n c h a n n e l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s :Ac a s e s t u d y i nF i e l dA ,B o h a i B a yD O N GJ i a n h u a ,D U X i n ,Y I S h u o ,Z HO UJ i a n n a n ,L I U X i a n gn a n (C N O O C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L t d .,B e i j i n g 1000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w i n g t o c o m p l e xN e o g e n e c h a n n e l s a n d s s t a c k i n g a n da b r u p t c h a n g e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fa c i e s i n t h e r i v e r Gl a k e t r a n s i t i o n z o n e i nB o h a i ,m i c r o f a c i e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u s i n g s e i s m i c a t t r ib u t e sm a y b e q u i t eu nc e r t a i n .W e p r o p o s ea n i m p r o v e da m p l i t ude Gs p e c Gt r u m Gd i s t a n c e K Gc e n t e r c l u s t e r i n g m e t h o d t om i t i g a t e t h eu n c e r t a i n t i e s .M i c r of a c i e s c a l i b r a t e du s i ng l o g da t aa r e s e t a s t h e i n i t i a l c l u s t e r i n g c e n t e r a n d c o n s t r a i n t s o f c l u s t e r i n g ,a n da m p l i t u d e Gs p e c t r u md i s t a n c e i su s e d t om e a s u r e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a m o n g s e i s m i c w a v e f o r m s f o rm i c r o f a c i e s p r e d i c t i o n .I n v i e wo f t h e g e o l o g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i nF i e l dA ,B o h a i B a y ,a 3D g e o l o g i cm o d e l i sb u i l tw i t h s u Gp e r p o s e dc h a n n e l s a nd s .T h em o de l t e s t s h o w s a p r e d i c t i o n a c c u r a c y of 95%,15%h ig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K Gm e a n c l u s t e ri n gi n t h e t i m e d o m a i n .S i x c h a n n e l s t y l e s ,i .e .m u d s t o n e s ,s i n g l e Gp h a s e c h a n n e l e d g e ,s i n g l e Gp h a s e c h a n n e l b o d y ,s u p e r p o s e d c h a n n e l e d g e s ,s u Gp e r p o s e d c h a n n e l e d g e a n db o d y ,a n d s u p e r p o s e dc h a n n e l b o d i e s (o rm u l t i Gp h a s es u p e r po s e dc h a n n e l s ),c o u l db e i d e n t i f i e d ,b a s e d o nw h i c hN e o g e n e c h a n n e l s a r e c l a s s i f i e d i n t o 10m i c r o f a c i e s .Al a r g e r e s e r v o i r ,S ,i s c l a s s i f i e d i n t o 6m i c r o f a c i e s :d i s t r i b u t a r y ch a n Gn e l,m o u t hb a r,s a n d s h e e t,c r e v a s s e c h a n n e l,i n t e rGd i s t r i b u t a r y b a y,a n dn a t u r a l l e v e e,a m o n g w h i c hd i s t r i b u t a r y c h a n n e l a n dm o u t h b a r a r e t h e p r o m i s i n g m i c r o f a c i e s f o r p r o d u c t i o n.T h e c a s e s t u d y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t h e i m p r o v e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K e y w o r d s:w a v e f o r m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m p l i t u d eGs p e c t r u m d i s t a n c e,s u p e r p o s e dc h a n n e l s,s e d i m e n t a r y m i c r o f a c i e s,r i v e rGl a k e t r a n s iGt i o n z o n e,N e o g e n e i nB o h a i S e a㊀㊀渤海新近系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型沉积体系中近年来连续发现亿吨级规模储量,已成为海上复杂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1G2].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砂体纵向上多期河道叠置关系复杂,平面上沉积相带变化剧烈.沉积微相类型是影响复合河道砂体开发阶段储量动用与井位部署的重要因素[3G5].复合河道储层地震响应受砂泥组合㊁微相类型等多因素共同控制,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沉积微相多解性较强.地震反射波形包含振幅㊁频率㊁相位信息,储层沉积微相变化导致岩性组合变化,进而引起地震反射波形变化,这为利用地震波形信息预测沉积微相提供了理论依据[6].波形聚类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震相预测[7G8]㊁沉积微相预测[9G10]㊁流体识别等领域[11].现阶段波形聚类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随机模拟㊁神经网络㊁聚类算法与深度学习4类实现途径.随机模拟算法基于地质统计学原理,随机产生等概率地震相模型,结果受已知信息丰富程度制约,在地质条件复杂区域预测效果较差.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算法[12G13]通过在已知数据集中训练模型来预测未知情况,预测精度受样本丰富程度影响,现实中钻井大多部署在储层有利部位,因此井资料标定的地震波形类型有限.此外海上井网与陆上相比更加稀疏,上述因素一定程度影响了模型精度与泛化能力.聚类算法主要包括K均值聚类㊁K中心聚类㊁谱聚类等,通过挖掘数据内在特征规律,在高维空间中实现数据的最优划分.聚类算法具有计算效率高㊁效果稳定的优势,近年来应用广泛.结合无监督聚类与地震多属性融合,实现先划分不同沉积特征区域再利用敏感属性预测砂地比的 两步法 储层预测,较明显地提升了预测精度[14].将基于地震频谱特征参数的谱聚类算法应用于沙河街组储层地震相预测[8],预测结果与地质认识吻合度较高.将特征加权K中心聚类算法应用于缝洞型储层流体识别,在82口井中有77口井预测结果相对合理[11].应用现有无监督聚类方法预测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储层沉积微相存在两方面不足.①现有方法多在时间域针对地震反射波组(长度>30m s)进行分析,而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型储层在-90ʎ相移地震上通常仅对应一个波谷反射(10~15m s),沉积微相及岩性组合变化引起的时间域波形变化不明显,难以识别,利用时间域波形聚类方法预测复合河道型储层沉积微相存在精度制约.②开发阶段钻井资料相对丰富,井标定的沉积微相对应波形可以对聚类结果起到正向约束作用,但现有方法多通过有监督聚类井点 硬约束 来实现,未考虑井标定沉积微相对应波形的典型性,而将井标定沉积微相对应波形作为无监督聚类 软约束 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利用改进的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算法预测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基于-90ʎ相移地震资料(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渤海新近系河流相㊁浅水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勘探开发阶段,在砂泥阻抗差异明显,砂体厚度接近1/4波长情况下,刻画砂体效果较佳),以复合河道顶㊁底层位为波形分析时窗,将测井标定的沉积微相对应波形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进行约束.同时,考虑到地震波形振幅谱受时窗大小影响较小,沉积微相及岩性组合变化引起的波形主频㊁频宽等参数变化更为明显,利用振幅谱距离测量在振幅谱域评价波形差异,提升波形聚类精度.利用三维地质模型与渤海新近系岩性油田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1㊀改进的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算法K中心聚类算法以k种分类中距离每个分类中心最近的实际样本点作为参考点,较经典K均值聚类增强了分类结果的鲁棒性.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设定k值以及k个初始样本波形作为中心;②遍历计算待分类波形与k个中心波形的距离,根据距离最小原则完成波形分类;③根据分类结果更新k个中心波形,返回步骤②对待分类波形重新分类,直至满足收敛条件(本文设定收敛条件为:更新前㊁后中心波形相对差异小于1%).本文对K中心聚类算法进行了3方面的改进,形成改进的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算法(图1).173第2期董建华等.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 以渤海A油田为例图1㊀改进的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算法流程步骤①中,为提升聚类结果精度,本文将测井标定的典型沉积微相对应地震波形设置为分类中心的初始波形,以此实现分类中心波形的快速迭代至收敛.步骤②中,现有方法通常采用欧氏距离㊁夹角余弦距离等评价待分类波形与中心波形的差异,本文考虑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及岩性组合变化引起的波形变化在振幅谱域更为显著,将波形差异评价方式改进为计算待分类波形与中心波形的振幅谱差异,以此突出复合河道砂体不同部位波形差异特征.振幅谱域波形距离计算公式为:d(x i,x c)=[F(x i)-F(x c)]2(1)式中:x i为输入的待分类波形;x c为中心波形;F代表傅里叶变换后的振幅谱函数;d(x i,x c)为波形x i 与x c的振幅谱距离.步骤③中,为满足将测井标定的典型沉积微相对应地震波形作为更新的中心波形这一 软约束 条件,本文将波形更新过程改进为:x m c=a r m i n x[d(x m0,x m c1),d(x m0,x m c2),d(x m0,x m c3)](2)式中:x m c为第m(mɤk)个分类中心波形;a r m i n x(d)代表振幅谱距离d最小时对应的地震波形x;x m0为测井标定的属于第m种分类的典型地震波形;x m c1,x m c2,x m c3为距离分类中心最近的3个地震波形.利用(2)式可以在每次更新分类中心波形时,从样本空间中提取距离分类中心最近的3个实际地震波形x m c1,x m c2,x m c3,然后从中选取距离测井标定的典型波形x m0最近的x m c i(i为1或2或3)作为该分类的中心波形x m c,实现利用测井标定的典型波形约束中心波形更新.2㊀三维模型数据实验渤海新近系岩性油田A位于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主力储层为明下段Ⅵ㊁Ⅴ油组,属于典型的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型沉积,砂体整体呈枝蔓状或连片状分布.纵向上表现为砂泥岩不等厚互层,复合砂体厚度为8~15m,砂岩百分含量为11%~24%,横向上垂直河道方向储层变化快,顺河道方向储层分布相对稳定.储层整体表现为单砂体厚度薄,储量丰度低,多期河道砂体相互交织㊁叠覆,河道之间接触关系复杂多样的地质特点.根据A油田与莱州湾凹陷周边已开发油田储层地质条件建立复合河道砂体三维模型(图2),利用三㊀㊀㊀㊀图2㊀复合河道砂体三维模型a-90ʎ相移地震剖面;b地质模型剖面;c7条河道平面展布及剖面位置273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维模型实验验证方法的正确性.模型中7条河道砂体叠置发育,河道宽度为300~500m,单条河道厚度为6~8m,河道砂岩速度为2340m/s㊁密度为2.0g/ c m3,泥岩速度为2420m/s㊁密度为2.2g/c m3.采用主频30H z的R i c k e r子波与模型褶积得到合成地震数据,对其进行-90ʎ相移处理,基于相移地震资料解释复合河道砂体的顶㊁底层位.将A油田井钻遇沉积微相类型与对应砂泥组合关系相结合,将三维模型复合河道砂体不同部位或叠置样式划分为6类(图3):Ⅰ类为泥岩,无储层;Ⅱ类为单期河道边部,河道无叠置同时储层厚度小于河道边部厚度上限,结合A油田钻井实际,河道边部厚度上限设定为3m;Ⅲ类为单期河道主体,河道无叠置同时储层厚度大于3m;Ⅳ类为两期河道接触部位,即两期河道的边部叠置;Ⅴ类为两期河道侧叠部位,即河道的主体与边部叠置(一期河道厚度大于3m,一期河道厚度小于3m);Ⅵ类为河道主体叠置以及多期河道叠置部位,包括两期河道主体叠置(两期河道厚度均大于3m)以及三期河道叠置,是储层发育最厚的区域.因模型中Ⅰ类(泥岩)储层无地震反射,Ⅳ类(两期河道边部叠置)样本数量较小,故选取剩余4种典㊀㊀㊀㊀图3㊀复合河道砂体三维模型不同部位或叠置样式划分型地震波形进一步分析:单期河道边部(d1),单期河道主体(d2),河道边部与主体叠置(d3)以及河道主体叠置(d4)的平面位置如图3所示,提取的-90ʎ相移地震波形剖面如图4所示.不难发现,单期河道边部(d1)地震波形与其它3种波形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弱振幅特征,单期河道主体(d2)与河道边部与主体叠置地震波形(d3)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河道主体叠置以及多期河道叠置部位(d4)地震波形与其它3种叠置样式对应的地震波形差异较为明显.图4㊀4种典型砂体叠置样式对应的-90ʎ相移地震波形373第2期董建华等.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 以渤海A油田为例㊀㊀进一步计算上述4种典型地震波形的振幅谱(图5),能看到振幅谱域中4种波形的差异被进一步放大,时域中差异相对较小的d2与d3,在振幅谱域主频与能量存在较明显差异,同时d1,d4的振幅谱与其它波形的振幅谱差异明显.在时间域与振幅谱域分别定量计算4种波形之间的相对差异系数,采用的时间域与振幅谱域相对差异系数计算公式分别为:e t(i,j)=(d i-d j)2/d2i(3)e f(i,j)=[F(d i)-F(d j)]2/F(d i)2(4)式中:e t(i,j),e f(i,j)为第i种与第j种地震波形分别在时间域与振幅谱域的相对差异系数;d i,d j(i, j=1,2,3,4)分别代表第i种与第j种地震波形; F(d)表示对地震波形求振幅谱.计算得到的时间域㊁振幅谱域相对差异矩阵如图6所示,矩阵第i行第j列元素数值代表第i种与第j种地震波形的相㊀㊀㊀㊀对差异,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振幅谱域波形之间的相对差异比时间域更为明显.图5㊀4种典型砂体叠置样式对应地震波形的振幅谱图6㊀波形相对差异矩阵a时间域波形相对差异矩阵;b振幅谱域波形相对差异矩阵㊀㊀设置K=6,根据(1)式和(2)式对三维模型数据采用改进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分析,结果如图7a所示,与传统K均值聚类结果(图7b)对比发现,改进后的方法预测结果更接近模型(图3),除Ⅳ类叠置样式分布范围预测偏大外,其它类型叠置样式预测相对准确.进一步利用准确度指标评价聚类结果的正确性,准确度计算公式为:a c c=n t/n a l l(5)式中:a c c为预测准确度;n t为预测正确的样点数;n a l l 为总样点数.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结果与传统K均值聚类结果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1.48%与76 12%,利用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方法可以将准确度提升约15%.从聚类结果与模型的残差(图7c与图7d,其中0代表砂体叠置类型预测正确,1代表预测错误)也能看出,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方法整体预测效果更好.此外,利用精确度指标分别评价6种叠置样式预测结果的精确度,精确度计算公式为:p i r e c=m i t/m i a l l(6)式中:p i r e c为第i种叠置样式类型的预测精确度;m i t 为预测准确的第i种叠置样式点数;m i a l l为预测为第i种叠置样式的总样点数.各类型叠置样式预测精确度统计结果(图8)表明:两种方法对Ⅰ类(泥岩)与Ⅲ类(单期河道主体)叠置样式预测均较为准确,K473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均值聚类方法对于Ⅲ类叠置样式的预测效果甚至略好于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方法.结合图4中的典型波形认为,Ⅰ类(泥岩)与Ⅲ类(单期河道主体)对应波形与其它类型波形差异明显,因此时域K 均值聚类算法识别结果较准确.而对于Ⅱ类(单期河道边部)㊁Ⅴ类(河道边部与主体叠置)与Ⅵ类(河道主体叠置及多期叠置)砂体叠置样式的预测,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方法明显优于K 聚类均值算法,分析认为这3类波形在时域差异微小,K 聚类均值算法难以有效区分,而在振幅谱域(图5),3类波形间的差异进一步放大,因此预测精确率有所提升.针对Ⅳ类(两期边部叠置)叠置样式类型的预测,两种方法预测效果均较差,可能是由于Ⅳ类波形样本点过少,同时又与Ⅱ类(单期河道边部)波形差异较小所致,但对于该类叠置样式,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方法的预测效果还是略优于K 聚类均值算法.图7㊀三维模型数据聚类结果及残差分析a 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b 时域K 均值聚类;c 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与模型残差;d 时域K均值聚类与模型残差图8㊀各类型储层预测精确度统计结果573第2期董建华等.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以渤海A 油田为例3㊀实际资料测试将改进后的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方法应用于A 油田10个砂体的沉积微相预测,以大型砂体S 为例,首先利用测井㊁录井资料标定了主要钻遇砂体S 的分流河道㊁河口坝㊁天然堤㊁决口河道㊁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类型,并提取了各井钻遇S 砂体得到的沉积微相类型,具体如图9所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为钟型,波形表现为中强能量㊁中高频率的特征.决口河道的测井相为箱型,波形表现为中弱能量㊁中等频率的特征.河口坝的测井相为箱型,波形为中强能量㊁中低频率特征.天然堤的测井相为指型,波形以弱能量㊁低频率特征为主.图9㊀A~F 井钻遇砂体S 得到的沉积微相类型(钻井位置见图10)㊀㊀基于-90ʎ相移地震资料,结合A~F 共6口井标定的典型地震波形得到了改进后的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结果,预测结果整体反映了S 砂体物源来自东北方向,以分流河道为骨架,平面上呈网状㊁枝蔓状结构(图10).进一步提取6种分类所对应的典型地震波形,能够看到Ⅰ类㊁Ⅱ类波形主要对应河道间沉积类型,波形能量集中于上波谷;Ⅲ类㊁Ⅳ类波形主要对应河道边部沉积类型,波形能量集中于波谷中部;Ⅴ类㊁Ⅵ类为主要波形类型,对应河道主体或河口坝沉积类型,波形能量集中于下波谷(图11).对比改进后的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结果(图10a )㊁地震波谷振幅(图10b )㊁瞬时频率属性(图10c )和时域K 均值聚类结果(图10d )来评价改进方法的效果.波谷振幅属性能够刻画出河道外形轮廓,但对Ⅴ类与Ⅵ类波形无法进一步区分.此外测井资料揭示D 井钻遇天然堤的沉积微相类型,井上砂体间夹层相对较厚,但波谷振幅属性在D 井附近(图10b 黑框区域)依然有较强储层响应,这与地质认识不吻合,推测是复合砂体振幅调谐导致此区域波谷振幅值增大.瞬时频率属性(图10c )在D 井附近预测结果与实钻井较为吻合,但未刻画出S 砂体的河道外形,并且刻画出的部分河道形态与图10a 差异过大.时域K 均值聚类结果(图10d )在砂体东侧区域预测出大范围的Ⅰ类河道间沉积微相,这与该区域D 井钻遇以及过B ,C ,E ,D 井的波形聚类剖面(图12)认识不符.此外,时域K 均值聚类结果在A ,B 井附近刻画出的河道相对较少,这与实钻结果不符.综上,改进后的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结果在河道形态刻画以及与井实钻结果吻合程度上要优于波谷振幅属性㊁瞬时频率属性以及时域K 均值聚类结果.将过B ,C ,E ,D 井的-90ʎ相移地震剖面与聚类结果标定(图12),不难发现河道间沉积微相主要对673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㊀㊀㊀㊀图10㊀砂体S 聚类结果及振幅㊁频率地震属性a 改进的振幅谱距离-K 中心聚类结果;b 波谷振幅属性;c 瞬时频率属性;d 时域K均值聚类结果图11㊀根据砂体S 聚类结果得到的6种典型地震波形773第2期董建华等.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以渤海A 油田为例图12㊀B ,C ,D ,E 井的-90ʎ相移地震剖面与聚类结果标定(剖面位置见图10a)应-90ʎ相移剖面上储层不发育或波形叠置部位;河道边部沉积微相对应振幅㊁能量减弱部位;河道主体沉积微相对应振幅最强㊁横向展布相对稳定的部位.B ,C ,E 井位置对应Ⅴ㊁Ⅵ类波形,D 井对应Ⅲ类波形,证明聚类结果与井钻遇情况较为吻合.利用聚类结果指导砂体S 沉积微相划分(图13),该砂体由东北至西南由河入湖,靠近河口区以河流相沉积储层为主,分流河道间主要发育天然堤㊁分流间湾等溢岸沉积,泥岩发育,河道之间连通性差.靠近湖平面,储层沉积类型向浅水三角洲相过渡,分流河道变宽变缓,同时入湖部位发育河口坝㊁席状砂等微相.沉积微相与聚类结果(图10a )较为一致,证实分类结果合理.可以利用沉积微相指导砂体S 储量动用,优先动用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沉积微相类型的优质储量.图13㊀聚类结果指导砂体S 沉积微相划分结果4㊀结束语本文提出利用振幅谱距离测量波形差异,与传统时间域波形距离测量方法相比,前者更能刻画复合河道砂体波形间的微小差异,此外,本文还提出利用测井标定的沉积微相对应的典型波形作为初始聚类中心与聚类过程约束.这些改进均提升了利用波形分类预测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的精度,对渤海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砂体油藏精细描述具有实用价值.此外,复合砂体的储层结构㊁砂地比等关键参数的变化对振幅谱域波形分类方法预测精度的影响,以及本文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徐长贵,杨海风,王德英,等.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形成条件[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48(1):12G25X U CG ,Y A N G H F ,WA N G D Y ,e t a l .F o r m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o fN e o g e n el a r g e Gs c a l eh i g h Ga b u n d a n c el i t h o l o gi cr e s e r v o i ri n t h eL a i b e i l o wu pl i f t ,B o h a i S e a ,E a s tC h i n a [J ].P e t r o l e u m E x Gp l o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m e n t ,2021,48(1):12G25[2]㊀谢玉洪,袁全社.中国近海深水深层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实践与展望[J ].石油物探,2023,62(2):183G193X I EY H ,Y U A N QS .P r a c t i c e a n d p r o s p e c t s o f d e e pGw a t e r a n d d e e p Gf o r m a t i o n g e o p h y s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 [J ].G e o p h ys i c a lP r o s Gp e c t i n g fo rP e t r o l e u m.2023,62(2):183G193[3]㊀周东红,谭辉煌,张生强.渤海海域垦利6G1油田新近系复合河道砂体地震描述技术[J ].岩性油气藏,2022,34(4):13G21Z H O U DH ,T A N H H ,Z H A N GSQ.S e i s m i c d e s c r i pt i o n t e c h Gn o l o g i e s o fN e o g e n e c o m po s i t e c h a n n e l s a n d b o d i e s i nK e n l i 6G1o i l f i e l d ,B o h a i S e a [J ].L i t h o l o gi cR e s e r v o i r s ,2022,34(4):13G21873石㊀油㊀物㊀探第63卷[4]㊀杨海风,牛成民,柳永军,等.渤海垦利6G1新近系大型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关键技术[J].中国石油勘探,2020,25(3):24G32Y A N G HF,N I UC M,L I U YJ,e t a l.D i s c o v e r y a n d k e y e x p l oGr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K L6G1l a r g e l i t h o l o g i c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o fN e oGg e n e i n t h eB o h a i B a y B a s i n[J].C h i n a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2020,25(3):24G32[5]㊀牛成民,杜晓峰,王启明,等.渤海海域新生界大型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J].岩性油气藏,2022,34(3):1G14N I U C M,D U X F,WA N G Q M,e ta l.F o r m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d i r e c t i o no f l a r g eGs c a l e l i t h o l o g i cr e s e r v o i r so fC e n o z o i c i nB o h a i S e a[J].L i t h o l o g i cR e s e r v o i r s,2022,34(3):1G14[6]㊀赵力民,郎晓玲,金凤鸣,等.波形分类技术在隐蔽油藏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6):53G55Z HA OL M,L A N G X L,J I N F M,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w a v eGf o r m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i n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o f s u b t l er e s e rGv o i r s[J].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2001,28(6):53G55[7]㊀马江涛,刘洋,张浩然.地震相智能识别研究进展[J].石油物探,2022,61(2):262G275MAJT,L I U Y,Z H A N G H R.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n i n t e l l i g e n t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s e i s m i c f a c i e s[J].G e o p h y s i c a lP r o s p e c t i n g f o rP e t r o l e u m,2022,61(2):262G275[8]㊀桑凯恒,张繁昌,李传辉.地震倒谱特征参数谱聚类地震相分析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21,56(1):38G48S A N G K H,Z H A N GFC,L I CH.S e i s m i c f a c i e s 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o nc e p s t r u m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a r a m e t e r sa n ds p e c t r a lc l u s t e r i n g[J].O i l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2021,56(1):38G48[9]㊀徐海,都小芳,高君,等.基于波形聚类的沉积微相定量解释技术研究:以中东地区X油田为例[J].石油物探,2018,57(5):744G755X U H,D U X F,G A O J,e t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m i c r o f a c i e sb a s e do nw a v e f o r mc l u s t e r i n g:Ac a s e s t u d y o fXo i l f i e l d,M i d d l eE a s t[J].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 f o r P e t r o l e u m,2018,57(5):744G755[10]㊀刘兴艳,李墨寒,叶泰然.川西侏罗系复杂河道精细刻画及沉积相带识别[J].石油物探,2019,58(5):750G757L I U XY,L IM H,Y ETR.F i n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c o m p l i c a t e dc h a n n e l s i n w e s t e r nS i c h u a na n dide n t if i c a t i o no fs e d i m e n t a r yf a c i e s[J].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g f o rP e t r o l e u m,2019,58(5):750G757[11]㊀逯宇佳,曹俊兴,刘哲哿,等.波形分类技术在缝洞型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19,40(2):182G189L U YJ,C A OJX,L I UZG,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w a v e f o r mc l a sGs i f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f l u i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i nf r a c t u r e dGv u g g y r e s e r v o i r[J].A c t a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2019,40(2):182G189[12]㊀罗仁泽,周洋,康丽侠,等.基于D M CGB i L S T M的沉积微相智能识别方法[J].石油物探,2022,61(2):253G261L U O RZ,Z H O U Y,K A N GLX,e t a l.I n t e l l i g e n t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m i c r o f a c i e sb a s e do n D M CGB i L S T M[J].G e oG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 f o rP e t r o l e u m,2022,61(2):253G261[13]㊀HO N GZ,L IK H,S U M J,e t a l.A D TW d i s t a n c eGb a s e ds e i sGm i cw a v e f o r mc l u s t e r i n g m e t h o d f o r l a y e r s o f v a r y i n g t h i c k n e s s[J].A p p l i e dG e o p h y s i c s,2020,17(2):171G181[14]㊀缪志伟,别静,季春辉.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层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2):329G337M I A OZ W,B I EJ,J IC H.R e s e r v o i r p r e d i c t i o no nt h es e c t i o no f F e i x i a n g u a nF o r m a t i o n i n Y u a n b aA r e a,N o r t h e a s tS i c h u a n[J].O i lG e o p h y s i c a l P r o s p e c t i n g,2014,49(2):329G337(编辑:朱㊀珠)973第2期董建华等.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 以渤海A油田为例。
大港油田西58-8稀井网区河道砂体预测张国一;侯加根;刘钰铭;赵彬【摘要】应用整合地震、各种微相定量参数与地质统计学相结合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对大港油田西58-8稀井网区河道砂体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处于同一沉积体系的紧邻的老油田密井网区的沉积微相定量表征参数可以作为稀井网区砂体预测的约束参数;地震资料预测的复合河道级别砂体分布范围可作为单河道砂体预测的最大外边界;在最大外边界及微相定量表征参数的约束下,采取示性点过程算法模拟单砂层级别沉积微相三维分布,以此为基础的"相控"模拟可以提高单河道砂体三维分布预测精度.%Taking west 58-8 borefield in Dagang Oilfield as an example, the channel sandbodies distribution in sparse well network were predicted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that is integrated seismic data, microfacie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arameters with geo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ameters of microfaeie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towards the dense well pattern area of nearby old oilfield in the same sedimentary system can be used as the boundary parameters of sandbodies prediction in sparse well network. The range of complex channel sandbodies distribution predicted by seismic data can be seen as the maximum outer boundary of single channel sandbodies distribution.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maximum outer boundary and parameters of microfacies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single sand-level microfacies was simulated by means of point process arithmetic.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single channel sandbodies in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could be improved by facies control simulation.【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5)001【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大港油田;西58-8井区;明化镇组;河道砂体;沉积微相;三维地质模型【作者】张国一;侯加根;刘钰铭;赵彬【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河流相储层的井间砂体预测是开发生产阶段地质研究的重点,也是主要难点之一[1-7]。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任双坡;姚光庆;毛文静【摘要】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广泛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砂体.在储层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芯、密井网测井等资料,对古城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单砂体规模定量预测模型.依据河道规模将古城水下分流河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河道3类.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对研究层段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面低幅上升且A/S<<1时,形成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A/S<1(接近1)时,形成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识别出单一河道砂体的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垂向叠置、侧向叠置、垂向相切、侧向相切、垂向分隔5种垂向叠置模式以及间湾相隔式、水平搭接式、侧向切叠式3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各自的测井相识别标志.【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12页(P582-593)【关键词】泌浅10区;单砂体;短期基准面旋回;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作者】任双坡;姚光庆;毛文静【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三角洲前缘是我国陆相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之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又是该类储层重要的组成部分。
物源供给、地形起伏变化、湖盆水体深浅和湖平面升降等因素共同控制着水下分流河道的规模、分叉—合并频率,形成横向连通性和垂向连续性不同的储层砂体[1]。
前人关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识别、储集性质及含油气性评价已有深入研究[2-5]。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21年3月第35卷第1期Mar. 2021Vol. 35 No. 1doi : 10* 3969/j ・ issn. 1673-5935.2021.01而司垦东地区河道砂体分频属性预测技术刘建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摘要]垦东地区新近系馆上段河道砂体多为砂泥互层沉积结构。
由于薄互层储层的干涉造成,常规地震反射多为弱反射,且砂体边界刻画难度大。
采用改进Morlet 分频重构处理方法,确定最佳分频重构频带;通过地震多属性分析,优选瞬时振幅属性作为该区河道砂体薄互层的敏感属性,拟合实钻砂体厚度与属性值的相关性, 预测砂体展布范围及厚度,叠合构造基础上明确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垦东地区;砂泥互层;分频重构;储层描述[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21)01-0034-06河流相储层埋藏浅、丰度高,一直是济阳胜利 探区重要的油气藏和增储类型。
前期勘探实践认为,流河相沉积具有典型的“泥包砂”沉积结构。
由于砂岩、泥岩速度差异,地震波由低速泥岩进入高速砂岩后形成界面强反射,因此,“描强轴”成为 前期河道砂体描述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随着勘探 程度的不断加大,以砂泥互层或薄砂层为岩性组合的勘探对象成为主要勘探目标。
该类储层在沉积和地震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在薄互层储层发育 区,地震反射相位是一套砂泥岩薄互层的综合反 映。
同时,薄互层储层因相消干涉造成的弱反射, 与储层不发育难以区分;厚泥岩中夹薄层砂条,单 砂体无法识别,砂体边界刻画难度大。
常规属性开展储层预测存在多解性,不能满足地震勘探开发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小波分频处理方法开展分频道集试验,明确薄互层砂泥岩 优势频带,利用优势频带地震资料开展敏感属性 优选与储层预测,有效实现砂泥互层型储层的地 震描述与识别,为垦东地区河道砂体的下一步勘探指明方向。
海上大井距条件下河流相窄薄储层预测——以渤中34-X油田北块1井区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为例周连德;田晓平;时新磊;秦润森崔龙涛;李扬;杨宏飞【摘要】在海上井距大、地震资料品质差的条件下,亟需一套有效的薄储层油藏描述技术,为刻画河流相成因的薄层砂体展布、指导井位优化提供依据.该次研究采用"两点定性,两点定量"法,即在岩心-测井-地震初次定性判别储层成因类型后,对比河工参数与沿层切片二次定性确认成因,再结合针对薄层预测的反射系数反演、波形聚类分析等特色技术,进行薄储层展布的精细雕刻.研究结果表明:渤中34-X油田北块1井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N1mL)Ⅴ油组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以两条河流相带(河道和点砂坝)及其夹持的决口扇沉积为主,河道宽142.2~336.6m,点砂坝宽度为1350.6~3197.4m.研究成果对下一步井位优化与潜力挖潜具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7(014)011【总页数】6页(P22-26,39)【关键词】河流相;窄薄储层;反射系数反演;聚类分析;河工参数【作者】周连德;田晓平;时新磊;秦润森崔龙涛;李扬;杨宏飞【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经过40余年的勘探开发,渤海油田在新近系明化镇组(N1m)河流相砂岩中获得了丰厚的石油储量,已占渤海油田总探明地质储量的56.3%。
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N1m构造较为破碎,复杂断块特征明显,油藏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渤中34-X油田北块属于渤中34-X油田的一个扩边区块,位于黄河口凹陷,主力产油层位为明化镇组下段下部(N1mL),埋深介于1250~1800m,厚度介于170~200m。
1141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SB次凹为GY凹陷一个主要的生油次凹,已经发现多个较大储量规模的油田,其中HJ、SB等隐蔽油藏已具有连片含油的趋势。
但随着勘探开发程度加深,老区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稳产形势受到严重制约。
在油田已发现岩性油藏开发过程中,发现现有油藏多为河道叠置砂体,其横向变化快,同时在纵向上含油砂体存在一定的随机性。
从已钻井揭示的情况来看,含油层段长,层系丰富。
从单砂体来看,都是厚度在2~4米的薄砂体。
地质评价认为,HS 地区的油藏成藏条件非常有利,从现有资料来看,进一步滚动潜力大,是GY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地区。
HS 地区的油藏普遍受到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砂体的分布和发育程度决定了油藏的分布特征,因此对于HS地区的滚动勘探开发,储层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2 油气成藏特征断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是HS地区目前已发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HS地区多个典型隐蔽油气藏的精细解剖,从油藏类型、油源条件、储层特征、输导体系和富集特征等方面分析和总结戴南组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
通过研究认为输导体系控制着油气运移和富集,适当的砂地比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重要保障,继承性发育的构造背景是隐蔽油气藏富集的重要条件。
该区断层-水下分流河道砂型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以长期活动的二级、三级断层为主要输导通道,兼以次级断层为次要调整通道,油气通过断层进入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成藏。
砂岩百分含量较低,断层相对封闭作用明显,深浅部砂体都可成藏,容易形成多层系含油区域叠合连片含油局面。
3 储层地质特征HS地区处于GY凹陷西南部靠近边界断层的位置,戴南组一段主要为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沉积,同时该时期辫状河道发育,HS地区戴一段以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为主。
HS地区戴二段沉积时期发育滨浅湖环境的水退型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
砂体呈条带状延伸,南北向砂体延伸连通性比东西向好,单砂体厚度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大,延伸方向与河道方向(南北向)基本相同,东西方向砂体延伸距离短,在300米左右。
根据测井曲线形态对研究区已钻井砂体进行了解释,从各井单砂体厚度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发育的单砂体厚度整体不大,薄层砂体(2~4米)居多,总体上小于10m厚的砂体(较厚的砂体为多期砂体垂向叠置而成)数累计占了80%左右总体上看,E 2d储层相对发育。
储层发育程度受沉积微相影响。
从沉积相角度来看,钻遇不同微相类型的储层,发育程度亦有所不同。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储层最好,分流河道间次之。
4 研究思路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原理与方法,建立戴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地层格架,开展主要目的层单砂体平面展布研究。
针对HS地区油藏受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的特点,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与精确的地质HS地区薄河道砂体的预测赵耀华 王洪艳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HS地区已经进入了滚动勘探开发阶段,从已投入开发的油藏来看,含油砂体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在横向上,河道摆动快。
通过对HS地区的岩石物理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对该区开展储层预测研究,精细刻画含油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实现了对含油砂体的高精度预测,为开发井网部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从研究成果来看,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比较好的解决了薄储层预测的问题,提高了薄砂体的识别能力。
从最终在油藏块内部部署的开发井来看,吻合率在80%以上,为滚动勘探开发井网的部署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反演 薄储层预测 HS地区 Prediction of thin channel sand body in HS regionZhao Yaohua,Wang HongyanSINOPEC,Jiangsu Oilfield Branch ,Nanjing 210046Abstract:HS reg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rolli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oil reservoir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the oil sands are mainly distributary channel sedimentary microfacies,which change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S area,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this area. Oil-bearing sand’s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accurately predicted,which provides a good guidance for the deployment of development well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the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method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thin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improve the thin sand identification. 80% of the development Wells deployed in the reservoir block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 result,which shows that the reservoir method is valid.Keywords:geostatistical inversion;thin reservoir prediction;HS region115建模。
为满足高效开发需求,结合已有油藏层间分布特征与注采实施效果分析,对现有储层预测技术开展对比应用研究,并开展新技术手段运用,对HS地区的主力含油砂体开展精细预测和储层表征。
由于确定性反演方法预测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很大程度上受到地震资料的限制,对2-4米的薄砂体预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决定采用具有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进行高精度储层预测研究[1]。
最后根据现有油藏开发过程中注采动态与井间的油水关系,结合储层预测结果,指出有利滚动区。
4.1 HS地区储层和非储层岩石物理特征HS地区,E 2d地层沉积岩性主要以砂、泥岩互层为主,表现的是泥包砂的特征,从实钻井揭示的资料来看,在油藏内部,不同井之间储层变化比较大,钻遇的储层厚度与储层物性相差很大。
通过选取资料较全的特征井开展测井响应特征的分析。
从SX23井的测井数据来看,目的层段戴南组,纵向上,砂岩、泥岩速度随埋深具有变大的趋势。
从E 2d砂、泥岩纵波阻抗响应特征分析来看,砂岩纵波阻抗值高于泥岩纵波阻抗。
因而可以利用波阻抗区分砂、泥岩。
4.2 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地质统计学反演的技术流程为:首先应用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建立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模型。
然后开展确定性反演研究,并对反演结果进行分析,查验反演结果的趋势是否与地质规律相符。
最后在确定性反演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地质统计学反演中垂向变差函数从井数据求取,水平方向变差函数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波阻抗数据体中计算,充分发挥地震波阻抗数据横向上分辨率高的优势[4]。
质量控制:1)反演过程中涉及的基础数据很多,反演结果的优劣与基础数据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开展基础数据的质控。
2)由于不同的地质层段,地层接触关系不一样,因此需要以地质认识为基础,开展构造模型的建立。
3)地质统计学反演的核心问题是对变差函数的分析。
在对变差函数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由于井曲线在纵向上的样本点个数能够满足统计需要,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变差函数,因此地质统计学反演中纵向变差函数的变程是从测井数据中直接求取的,横向上,由于钻井在横向上的分布远不能达到分析的需要,因此需要结合地质认识与地震属性等方面获得横向变程。
本次采用高斯型变差函数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
依据实钻井分析的油藏砂体的纵向厚度及横向展布范围,从测井数据上求取的纵向变差函数的变程。
5 储层预测效果从最终反演结果来看,剖面上纵波阻抗高值代表砂体相对发育,反演结果能反映纵向上砂体发育部位。
叠后确定性反演结果只能反映亚段或砂层组的综合响应特征,地质统计学反演结果分辨率明显高于确定性反演结果,对细节的刻画更为丰富,纵向上薄砂层分辨能力强。
针对反演结果的分析,运用多种方法,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首先,预留部分井作为验证井,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
从过井的统计学反演剖面来看,反演结果与验证井实钻的储层发育情况吻合度较高。
此外,从平面上来看,反演的波阻抗平面属性与地质统计所勾绘的平面图砂体展布趋势相当。
在反演结果的基础上,针对E 2d 25、E 2d 11、E 2d 12上开展储层预测研究。
依据各层段的砂岩纵波阻抗值分布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纵波阻抗门槛值开展砂体厚度预测,并对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钻砂体厚度进行对比,验证储层预测精度。
从最终预测的结果来看,在HS地区的SX23、SX24条带上的物源由南往北向深凹推进。
从E 2d 25、E 2d 11,E 2d 12上的储层发育情况来看,E 2d 25、E 2d 12上的储层相对要发育一些,最不发育的是E 2d 11,通过钻井也证实了这一点。
总体来看,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在HS结合部开展储层预测,具有较高的吻合率。
6 结束语HS地区的油藏受到构造与岩性的双重控制。
研究区发育的单砂体厚度整体不大,薄层砂体(2-4米)居多,总体上厚度小于10米的砂体数累计占了80%左右,横向连通性差、变化大,延伸方向与河道方向基本相同。
从预测的成果来看,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能够比较好的解决HS地区薄储层预测的问题,所取得的结果与后期实钻开发井吻合度可达到80%,基本满足了研究需要。
就整个研究的过程来看,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钻井的地质认识及统计参数,因此,该方法的推广使用需要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预测结果也要进行校验井检验,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对研究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1] 王香文,刘红,滕彬彬,王连雨.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2012,33(5):730-735[2] 基于马蒙算法的反演及其在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新疆石油地质[J].2012,33(6):733-735[3] 地质统计反演方法在新木油田128区块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工程[J].2012,12(27):6874-6878[4] StatModcMC 反演在薄互层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工程[J].2011,326-327作者简介赵耀华(1983-)男,汉,江苏南京人,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本科学历,地震解释综合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