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学内容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阅读文章为《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抗震救灾的背景和情况;2.理解“国家”与“祖国”的概念;3.学习如何爱护祖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4.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化的内涵;2.难点:掌握文章结构,深入理解细节。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1.通过谈论最近新闻,引出主题——抗震救灾;2.引导学生思考抗震救灾中的“国家”和“祖国”概念。
2. 阅读(30分钟)1.询问学生文章标题,引导学生自由阅读;2.让全部学生在15分钟内阅读完全文;3.分小组议论,总结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
3. 教学讲解(15分钟)1.提示学生关键词:心脏,回祖国;2.解释文化含义,阐述扩展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结构,清晰把握大体框架和细节。
4. 自主练习(15分钟)1.发放练习题,要求全班学生认真答题;2.搜集学生答题情况,重点整理学生不懂难题,填补基础知识漏洞。
5. 课堂交流(10分钟)1.整合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2.以问题为主导进行课堂讨论;3.引导学生巩固课上所学,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和内涵。
五、教学评估评估方式:组内讨论和课程练习两种形式交叉考核。
评价标准:理解文化内涵,阅读速度和答题准确率。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将抗震救灾和爱国主义意识融入语文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深入体验故事背后的情感内核,进一步增强对爱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理解,理解课文内容,体验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第三课进行了初步学习——把我的心带回祖国(一起读主题,在黑板上写字)。
我们从上节课学到了什么?2、交流。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1.按名字读课文。
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说出它的名字。
(摄影黑板书写:告别老师和学生)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描述了哪几个画面?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沟通:(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四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老师:面对与肖邦日日夜夜相处、即将出国的肖邦,送别的学生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
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什么?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老师:我认为学生们的千言万语变成了告别歌的歌词,即使你离家很远。
播放歌词:“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老师:读歌词,告诉我你读了什么?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老师:你从这句话中理解了什么?导游大声朗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资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灵感。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理解。
2.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学生对诗歌的欣赏与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情感表达等。
3.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三、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节、诗行、韵律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心脏”、“祖国”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热爱”、“思念”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朗读、解析和分享。
2.教师挑选几组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五、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一首关于祖国的诗歌,要求用具体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家人的诗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心脏的重要性吗?它有什么作用?2.引导:诗人把心脏与祖国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祖国的诗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情感表达等。
3.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第二课时一、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如诗节、诗行、韵律等。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心脏”、“祖国”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名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目标:1. 学习理解并背诵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了解并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家国情怀。
3. 学会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
教案内容:1. 导入新课: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脏吗?那你们知道心脏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
2. 学习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朗读,并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适当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再次阅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点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拨指导,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
5. 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6. 交流展示:学生完成写作后,可以选择进行个人或小组间的交流展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7.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共同回味课文的美妙之处。
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复印件或投影片。
2. 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用纸和笔。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家国情怀的相关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好和力量。
2. 引导学生展开对祖国文化的探究,比如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3.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口头讲解,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材分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深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忘我工作,最终客死异国他乡的故事,展示了艺术家特有的爱国方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4.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2.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从多方面突出表现主题的表达方法,体会总分结构的语段、篇章中结句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六、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生字词。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具的准备电脑课件,课前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2.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意。
4.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抓住全文的情感主线,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4.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线,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课时两课时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2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
[①怎样理解“瓜分”?]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3[句导读:“深渊”一词,说明波兰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无家可归,又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②“不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
4[③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
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
[句导读: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老师和同学们来送行。
师生话别的场面就此展开。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5[④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送别曲,你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6[⑤老师为什么要“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7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知识点详解☜2①“瓜分”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波兰被欧洲列强分割占有的残酷现实。
3②重点句解析:“不得不”采用了双重否定以示强调的格式,表示了肯定的意思,表明肖邦离开祖国是无可奈何的,被迫如此,这一结果是欧洲列强造成的。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 4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3、经过详细语言资料的感知领会肖邦激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点难点:经过详细语言资料的感知领会肖邦激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教课挂图教课时间:三教时教课过程:第一教时一、讲话导入:1、今日,我们一同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觉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火热忱怀,去倾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觉,发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想念、热爱祖国,否则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走开祖国的?为何要离开?在什么状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沟通: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何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品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抗争?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失观点蜡烛奔驰特别鼓励抗争四周奔走悲忿欲绝溘然长逝雾霭催人奋起盛 [ch éng] 满绝:停止。
辞:辞别,走开。
催:叫人赶忙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依据读了课题后的发问,给课文分段,谈谈段意。
一( 1):写波兰被列强分割,肖邦被迫走开祖国。
二( 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辞别亲人。
三( 3-4):写肖邦昼夜想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 5-6):写肖邦弥留之际恳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试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修业生边读边标注。
)2、检查: 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理解:分割:像切瓜同样地切割。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教材分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深怀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忘我工作,最终客死异国他乡的故事,展示了艺术家特有的爱国方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4.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2.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从多方面突出表现主题的表达方法,体会总分结构的语段、篇章中结句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电脑课件、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六、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生字词。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脉络,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具的准备电脑课件,课前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2.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二、自读课文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第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第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第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 "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b 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理解: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
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朗读这一节。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2.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教具的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二、学习第二段1.自读。
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4.交流:a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
(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
(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8.练背。
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a 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
你从哪儿看出来?(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b 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
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 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
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重点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2.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抓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情感主线,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教具的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
说说为什么?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1. 学生自由读。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 理解:弥留之际。
b 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c 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 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3. 引读第6自然段。
a 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
永远离开人世。
b 比较句子: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 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不得不离开肖邦波兰日夜思念忘我工作弥留之际的请求课后札记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
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