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的形体
- 格式:ppt
- 大小:359.50 KB
- 文档页数:61
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3、大篆与小篆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标准: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假设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形体结构与书写规范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体结构与书写规范是汉字学习的重要部分。
正确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与书写规范,对于学习、使用和传承汉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字形和结构特点。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形”和“体”两个层面。
1. “形”的层面汉字的“形”指的是字形,即汉字的外观形状。
汉字的字形丰富多样,有的字形独特,有的字形类似。
汉字的字形可以分为方块字、长方形字、横行字、竖行字等不同形态。
方块字是指字形呈方块状的汉字,如“口”、“田”等。
长方形字是指字形呈长方形状的汉字,如“门”、“马”等。
横行字是指字形主要是横线构成的汉字,如“人”、“日”等。
竖行字是指字形主要是竖线构成的汉字,如“木”、“水”等。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字形外,还存在许多其他形态的汉字,如“心”、“手”等。
每个字形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特点,深入研究和理解每个字形的形态特点对于正确书写和优美书法的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2. “体”的层面汉字的“体”指的是字体,即汉字在实际书写时的具体表现形式。
汉字的字体有楷书、隶书、行书等不同形式。
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书写风格。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基本字体,也是现代汉字印刷的主要字体。
楷书字体端庄大方,笔画精细,结构清晰,是汉字书写的范本。
隶书是汉字书写的古老字体,笔画间有连笔,书写时常带有浓墨重彩的装饰性线条,书写速度较慢,行书是楷书与隶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形式,字形更加简化,书写速度较快。
汉字的“体”不仅仅是字形的表现,还包括汉字书写的规范要求,如笔画的书写顺序、大小比例等。
掌握汉字的体形规范是保证书写工整和美观的基础。
二、汉字的书写规范汉字的书写规范是指书写汉字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正确书写汉字不仅涉及到笔画的书写顺序和造型布局,还包括字形的比例、结构的平衡等因素。
1. 笔画书写顺序笔画书写顺序是指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
汉字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距今约3600年前,人们开始使用甲骨文进行记录。
这些记录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得名甲骨文。
甲骨文的形态较为原始,多为图画和象形文字。
2. 金文和篆书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人们开始使用金文和篆书进行书写。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形态多为直线和角弧组成。
随着官方文书的出现,篆书逐渐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书写形式。
3. 隶书时期:距今约2200年前,隶书成为官方文书的正式书写形式。
隶书的笔画结构清晰,较为规范,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4. 楷书和行书时期:距今约1500年前,楷书和行书成为主流书写形式。
楷书是一种工整清晰的书写形式,行书则相对简洁流畅。
楷书和行书是现代书法艺术的两个基本流派。
5. 现代汉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汉字的书写不再限于手写,而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输入和输出。
因此,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 1 -。
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三个层次。
汉字是最高层次,部件是中间层次,笔画是最低层次。
例如,“湖”的三个层次如下:汉字层湖部件层笔画层根据汉字中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汉字的结构可分为14种:1.左右结构如:挣、伟、休、妲2.上下结构如:志、苗、字、胃3.左中右结构如:彬、湖、棚、椭4.上中下结构如:奚、髻、禀、亵5.右上包孕结构如:句、可、司、式6.左上包孕结构如:庙、病、房、尼7.左下包孕结构如:建、连、毯、尴8.右下包孕结构如:斗9.上三包孕结构如:同、问、闹、周10.下三包孕结构如:击、凶、函、画11.左三包孕结构如:区、巨、匝、匣12.全包围结构如:囚、团、因、囹13.单体结构如:丈、甲、且、我14.特殊结构如:坐、爽、夹、噩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形体结构。
笔画1.定义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特定的点和线,也是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根据楷书书写要求,从落笔到抬笔即为一笔,又叫一画,合称笔画,笔画的具体形状叫笔形.2.现行汉字的笔画确定依据是《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拟定的标准. 最早讲法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基本笔画根据王羲之"永"字八法而来,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3.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4.变形笔画基本笔画处在不同位置上或不同笔画组合时候所变化了的笔画. 变形笔画的变形规则主要有四条:(1)长短变形,"刈"; (2)直弯变形,"月";(3)带钩变形,"小"; (4)方向变形,"之".5.笔画的作用正确计算和分析笔画,对查字典和索引,按照笔画排列人名等都有用处;还利于我们熟悉汉字结构,避免写错别字.6.笔画的组合方式(1)相离:二,川,儿,心,习,刁;(2)相接:人,入,几,刀,上,个; (3)相交:十,七,九,力,也,丰.偏旁1.定义偏旁又叫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1)单体字,独体字**一个偏旁单独构成的字.此时不再叫偏旁.重心平稳,如---田,中; 双架协调,如---天,大,人;笔画匀称,如---三,川,王; 适当变化,如---日,目,心.(2)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组合成的字.2.偏旁组合方式(1)上下结构:思,歪,品,冒,意,安,全 (2)上中下结构:草,暴,意,竟,竞,(3)左右结构:好,棚,和,蜂,滩,往,明(4)左中右结构:谢,树,倒,搬,撇,鞭,辩(5)全包围结构:围,囚,困,田,因,国,固(6)半包围结构:包,区,闪,这,句,函,风(7)穿插结构:噩,兆,非(8)品字形结构:品,森,聂,晶,磊,鑫,焱笔顺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一)一般规则1.先横后竖;2.先撇后捺;3.从上到下;4.从左到右;5.从外到内;6.先中间后两边;7.先里头后封口.(二)补充规则1.点在上边或左上,先写:衣,为;2.点在右上或里边,后写: 我,瓦;3.半包围结构:(1)上右和上左包围的,先外后里:句,压(2)左下包围的,先里后外:边,廷,道,延(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凶,幽,函 (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用,同,冈(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左下:医,巨,匠有的比较特殊,如: 出,非,兆,舅,方,火.造字法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1.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1)上形下声:苦,竿,笼,宇,花,蓠,雾(2)上声下形:盅,忠,盒,垄,堡,想,犁(3)左形右声:呼,憎,蚊,喉,咙,哗,啦(4)左声右形:功,攻,顶,领,战,鸭,期(5)内形外声:闷,问,闻,闽,辩,辨,辫(6)内声外形:闺,阁,囫,囵,固,圆,衷(7)特殊结构:颖,旗,旌,荆,修,珊说明:(1)相同形旁和声旁在不同组合中可以成为不同的字:枷/架,纹/紊,忘/忙,召/叨,帛/帕,裹/裸,另/加,吴/吞,呆/杏;(2)有些偏旁音义兼用:娶,政,嫁,胞,抱;(3)有些偏旁音义皆无:观,鸡,邓,欢,权,劝,艰,难,戏,汉,仅,燕;(4)省略形式:珊,疫.2. 形旁和声旁组合的好处(1)能产性目-眼,睛,眶,盼,瞠,瞪,瞅,瞥,盯,瞄,睹,瞟,瞧,鸟瞰,瞻,瞌,睡,眠龙---胧,笼,聋,拢,垄,陇,珑,栊,砻,泷,垅,茏,(2)对同音假借所引起的一字多义现象加以约束其---箕,莫---暮,亦---腋,益---溢,北---背忠/忡,怠/怡,帛/帕,裹/裸,另/加(3)利于区分形似字,纠正错别字:瞻仰/赡养,抢劫/抡,狠/狼,辩/辨/辫/瓣3. 形旁的作用和局限作用就是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我们了解字的意思.局限很大:(1)表义不具体:手---推,拉,扯,拥,抱,拖,挤,把,拔,拨,挺;(2)表义作用削弱或丧失:篇,镜,碗,理珍珠珊瑚玫瑰;(3)表达了不健康思想:奸,妖妄妨嫉妒婪,福祸神祥礼禄(4)形旁形变,难知原形:月—期阴阳朗朔望朦胧,肚肌肥腹腥背胃臀,朝服前阴阳,邻都郡郊郭4. 声旁的作用和局限声旁作用就是表示字的大概读音,帮助我们认识字.局限有:(1)表音不准:台—抬胎苔邰跆鲐炱骀,殆,治,冶.有人统计7504个现代形声字中,只有355个表音正确,占百分之四点七;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753个,占百分之十,二者加起来不足百分之十五.(2)声旁难辨:阳。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现在发现的最早汉字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
它在大汶口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中就有,但只是几个单字,不能识读,可能是制作者的名字,也可能是结绳纪事的字符表现形式。
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直接祖先。
它有四千多个单字,可识读的有一千多个,主要用于占卜,纪事性文字很少。
甲骨文是商代的代表性字形。
现在发现的周代文字主要是铸造在铜器上的金文。
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的纪念性文字。
金文是西周文字的代表性字形。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十五篇作为字形的规范。
这是对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归纳整理。
“籀”字由“竹”、“手”和“留“构成。
意思是手在竹简上留下的笔迹,由此可见,籀文是根据用毛笔写字的特点规范字形的。
籀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字形。
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等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兼取其它各国文字之长,删繁就简,重新统一了汉字字形。
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共收三千三百个单字作为标准字形,史称小篆。
这是对汉字字形的第二次归纳整理。
“篆”字由“竹”和“彖”构成。
“彖”字是用手抓猪的象形。
从抓猪的种类可推测抓猪的目的;抓小猪为了饲养;抓肥猪是为了吃肉;抓公猪是为了配种;抓母猪是为了繁殖。
“彖“字由此产生了推断的含义。
《易经》中的“彖辞”就表示根据卦象推断卦义的言辞。
“篆”字的意思是根据竹简上的字形能推断出字义,“篆文”一词表示能根据其字形推断出字义的文字。
“籀文”和“篆文”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前者是根据书写材料命名的,后者是根据文字性能命名的。
为了把秦统一前后的两种不同学形区别开,人们把秦统一前的字形叫大篆,把秦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
篆文是秦朝的代表性字形。
狭义的篆文指小篆,广义的篆指小篆和大篆,更广义的篆文则指隶书前的全部字形。
古人把把字叫作篆文,说明他们已明确汉字是表意文字了,并在这种基础上应用它,发展它。
秦朝人程邈擅长篆书,对其中的利弊有自己的心得,因罪入狱后在狱中创造了汉字的新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