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2012版)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 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家住平原(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一)教材分析《家住平原》的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主要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上个单元已经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中国的“山川秀美”,知道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节课,是要让孩子们的视野从中国扩展到世界各地区,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联系。
对于生活在南方的孩子们来说,对水稻是比较熟悉的,因他们以大米为主食,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联系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吃的“泰国米”引入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
对于生活在光明农场的孩子们来说,从某种程度来说,农业耕作离他们并不远,认识稻作生产显得不会遥远,再加上各种生动具体的图片的展示辅助学习,因此认识稻作生产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
我这节课的落脚点是要学生从渭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的联系中联想中国的“稻作文化印记”!本节课的逻辑结构如下:(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1) 通过对泰国湄南河平原稻作生产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建立起对平原地区发展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相关资料,掌握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平原地区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4. 地方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增强对自己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5.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分析平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 沟通与协作: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7. 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
- 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
- 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
2. 难点:- 理解平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 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3. 解决办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 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挂图、教材。
2.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
3. 信息化资源:相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第三单元第⼀课家住平原第三单元第⼀课家住平原第⼀课时稻作⽂化的印记教学⽬标:知识与能⼒: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然环境的特点和⼈们⽣产⽣活的特点。
过程与⽅法:通过阅读位置图、⽓温曲线图和降⽔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然环境和⼈们⽣产⽣活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个地区⽂化传统和社会⽣活与当地⾃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因地制宜、⼈与⾃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稻⽣产的⾃然条件、⽔稻⽣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们的⽣活⽅式和民俗⽂化。
难点:湄公河平原⾃然与⼈⽂两者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导⼊新课师问:我们⽣活在世界上不同区域中,不同区域⾃然条件有差异,⾸现表现在地形的差异上,我们学过的五种基本地形有哪些?⽣:⼭地、⾼原、丘陵、平原、盆地。
问“不同地形区发展经济模式会相同吗?”总结:不同的区域由于⾃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产⽣活⽅式。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存区域的⾃然环境,因地制宜,⾛适合⾃⼰发展道路。
师: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平原地区由于地形、⽔源等优势⼀般适合发展农业。
但同是平原地区,农业⽣产以及⼈们⽣活的特⾊是否相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进⼊新课学习——家住平原环节⼀:探讨湄公河平原的⾃然环境呈现《世界⽔稻分布图》、《图3-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和《中南半岛政区设⾊图》,设问“综合这三幅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洲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结合世界政区图,查查该平原上主要有哪些国家、主要河流?”⽣:利⽤地图描述位置,找出国家和河流。
呈现《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亚洲⽓候类型图》设问“读图3--2、3—3及亚洲⽓候类型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然条件。
”(填表格)、“这样的⾃然条件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观察图表,得出湄公河平原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密布;热带季风⽓候,终年⾼温,夏季降⽔多且集中在5-10⽉,⾬热同期的特点。
第二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课时 稻作文化的印记)【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平原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了解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及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3.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借助地图分析平原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难点:从图表中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助学资料】《历史与社会课本》:P58-P60,课本最后《世界地形图》; 《历史与社会图册》:P42;一、课前阅读导学结合书本P58的图3-1、图3-2、图3-3分析湄公河在世界的位置、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二、知识整理: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自然环境湄公河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是什么?主要农作物是什么?2.人文环境结合P59的图3-4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有什么特点?水稻生产与劳动力的关系怎样?3、聚落景观湄公河平原纵横的渠道和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 。
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 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上层主人,底层 和 。
4.水稻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湄公河平原地区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 。
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例如,街边的 或 饮食以 为主。
如 、 、 等。
②水稻生产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例如,柬埔寨的传统节日 ,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的收成;越南民间的 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如 、 等。
三、当堂检测1.根据图表分析一下湄公河平原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季风气候B 热带雨林气候C 亚热带季风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图2. 从以下四幅图片中,你能看出水稻耕作的特点是: ( )犁田 播种插秧 收割A 粗放式经营B 精耕细作C 机械化耕作D 自然生长3. 我们家乡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4.结合课本p3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课本附录《世界地形图》,比较我们家乡的气候和地形与湄南河平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四、拓展提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们家乡哪些文化烙上了稻作文的印记?。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2012版)
稻作文化的印记
福臻中学初一备课组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借助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来描述出典型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稻作文化的印记”是第三单元特色区域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认识区域特色的开始,主要讲述平原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选取了典型区域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为案例,展示了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教材共分三个方面展开,首现介绍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然后介绍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传统水稻生产;最后介绍了水稻生产带给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大致从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涵。
教材以案例形式呈现,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地图、图片、图表多种素材并用,适合学生进行活动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材结构体系:
(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
物质生活
人口密度农业生产人文环境
(主要农作物、生产特点)精神生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难点: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1、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呈现案例,让学生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2.地图教学法: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的机会,逐步提高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提问: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区域中,不同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首现表现在地形的差异上,我们学过的五种基本地形有哪些?
【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
(设计意图:复习法导入,温故知新)
【PPT】呈现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问“不同地形区发展经济模式会相同吗?”
【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师】: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平原地区由于地形、水源等优势一般适合发展
农业。
但同是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特色是否相同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家住平原
(二)新课呈现
环节一:探讨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PPT】呈现《世界水稻分布图》、《图3-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和《中南半岛政区设色图》,设问“综合这三幅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大洲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结合世界政区图,查查该平原上主要有哪些国家、主要河流?”
【生】:利用地图描述位置,找出国家和河流。
【PPT】呈现《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亚洲气候类型图》和《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和降水》,设问“读图3--2、3—3及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
”(填表格)、“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
【生】观察图表,得出湄公河平原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在5-10月,雨热同期的特点。
【师】补充:土壤深厚肥沃。
【师生】共同总结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地处东南亚中南半岛、低纬度、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的观察,从地形、纬度带和气候几个方面分析得出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图表,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这样的自然环境刚好为一种喜爱高温、潮湿、土壤肥沃的粮食作物提供了生长的绝佳条件,就是水稻。
所以水稻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
环节二:了解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PPT】呈现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图,设问“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的特点?”
【生】:通过图片,了解水稻生产过程的精细繁复以及对大量人力的需求。
【师生】共同总结:湄公河平原上的水稻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投入劳动力多,劳动生产率不高。
(设计意图:利用图文资料,结合平湖本地水稻种植业,让学生从自己了解的水稻种植出发,再结合照片资料,能够得出水稻种植过程的复杂性和劳动力众多就可以了。
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思考水稻生产和当地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
【过渡】: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湄公河平原特色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的传统
水稻种植业给当地的人们生产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稻作文化的印记。
环节三:感受稻作区人们的生活特色
【PPT】呈现当地景观照片图(房屋、稻田等),设问“湄公河平原上聚落景观的特点?”
【生】:观察照片,总结特点。
【PPT】呈现《图3-6随处可见的米市》和《图3-7当地人的食物》图文材料,设问“当地人们饮食有什么特点?”
【生】:(略)
【PPT】呈现《图3-8“御耕节”仪式》、《图3-9水上木偶戏》等图文资料,设问“当地人们精神娱乐生活有什么特色?”
【生】:(略)
【师】补充提问:当地人与人之间呈现互帮互助、关爱弱者、注重团结合作的精神文化面貌,是什么原因呢?
【师生】共同总结:湄公河平原上聚落景观的特色,人们日常饮食的特点,文化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的特色都是水稻生产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影响的表现。
【生】:完成“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格。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以上学习,你能说说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吗?
【生】:(略)
【师】陈述总结:湄公河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水稻种植,而水稻生产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
当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是当地勤劳智慧的人们因地制宜适应环境的结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在稻作生产中,人们形成互帮互助、关爱弱者、注重团结合作的精神文化面貌以及崇尚谷神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使学生明晰本课三个环节的内在逻辑。
)
【本课启示】: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各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思想升华)
七、【课堂练习】:
1、湄公河平原位于下列哪一个半岛()
A、马来半岛
B、中南半岛
C、朝鲜半岛
D、雷州半岛
2. 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人口众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湄南河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水稻 C.玉米 D. 高梁
4、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的风俗流传于()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泰国
5.小王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他不太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A.当地人举办谷神节B.大面积麦田
C.悬空木结构民居D.密集的水渠
6、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
称:①是(地形),②是
(海峡),③是
(海域)。
(2)试从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分析
①地区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当
地农业生产的特点。
(3)当地自然条件和稻作生产对人们
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八、【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拓展作业: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作物的国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探
究我国水稻种植的优势条件,并找出一个或几个你认为我国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
十板书设计
家住平原——湄公河平原
1、聚落景观、民居特色
地理位置2、日常饮食
水稻生产
自然环境(主要特点)3、文化活动
4、人际关系
③
②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