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13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本文在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有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义、环境、趋势、存在问题和促进对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发展文献综述一、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和分类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
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分类,主要是8分类法、7分类法和6分类法。
8分类法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
7分类法不包括武器装备制造业。
6分类法不包括武器装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装备制造业,是技术的载体和转化的媒体,是“手段性”基础产业,其产品是各行业的生产装备,是基础的基础。
它的特点主要是: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
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必然选择,装备工业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当今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
而忽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网《李守仁委员:制定专项计划大力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具体总结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装备制造业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装备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装备制造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的相关总结也大体如此。
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1.国际环境《西安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西安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重点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
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摘要: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基础性地位,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本文梳理了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机械制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资料管理不规范、机械设备维护不到位、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加强机械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加强科学的生产管理来改善这些问题。
本文探讨了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向世界制造强国发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优化策略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企业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机械走向智能化,整体制造水平全面提高。
但由于近年来全球疫情的影响,加上国内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基础设施越来越少,导致大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产能过剩,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回收。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必须正确认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项目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1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1.1管理不够科学自动化机械制造主要是在机械设备中设置相应的系统指令,从而有效地指挥和监控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工作。
机械自动化的具体应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质量和寿命、设备管理等,这将大大提高机械自动化应用的复杂性和难度,而且还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来维护这些设备,因此会影响机械自动化的应用。
此外,在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中,设备管理和符合标准要求的管理措施的缺乏,导致使用环境日益混乱。
受上述管理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1.2缺乏高水平的机械制造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人员往往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所以一个合格的机械制造技术人员需要三年的时间开始,五年的时间成为辅修,八年的时间才有能力负责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障碍与振兴策略研究摘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各个产业的竞争力,极大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基于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运用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理论,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障碍,并提出振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障碍;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50-02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能切实找准发展障碍,对加快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我国的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七大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按照装备制造业分类,汽车制造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但是,汽车制造业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有其自身产业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的行业划分,本研究中的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不包括汽车制造业。
一、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特点(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全行业803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640.1亿元,同比增长54.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9.2%,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后的第四大产业。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十一五”时期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06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40%;占全省工业的7.9%,比“十五”末增加3个百分点。
(二)产业分布明显集中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吉林省9个市州中,主要分布于长春、吉林和四平3个城市。
一、发展现状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对政府管制适当放松,来推动市场活力进而让投资更有效。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重点支持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培育和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
近年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其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而决定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支撑和引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工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表明我国工业总体发展良好,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尤其是信息通信、航天航空等先进高端制造领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布局更加优化协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二、竞争力分析(一)产业价值链分析:随着供给侧的逐步深化,我国制造业在去产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结构优化。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布,使得中小企业能较为有效的整合产能,为优化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然后,资本从低增长部门到高增长部门的转移,技术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产业资源从粗放到集约的使用路径驱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链向上攀升。
(二)市场结构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产业生态不仅带来外部效应,更发挥了产业生态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产能利用率。
行业集聚提供技术平台以及特殊的融资渠道,有效地缓解了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
(三)金融支持分析:金融机构积极实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结构调整,从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融资规模出发,扩大有效供给。
一方面,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因国家政策而大力维护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使其容易实现资金、金融服务的供给增加并有效触达。
另一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风险的产业特征,使得其融资规模在地区间、企业间都有着重大差异。
三、问题与困难高端装备制造业归根结底为技术的竞争。
但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有效的资金支持,就没有好的研发人才及研发效率。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25期2008年第6期SerialNo.25No.6,2008摘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
所以,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刻不容缓的重要性。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97-02收稿日期:2008-02-28作者简介:王卉(1976-),女,湖南武冈人,讲师,硕士,从事国际经济研究;张昌兵(1967-)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策略研究王卉,张昌兵(南京人口学院人口经济系,南京210042)随着“嫦娥一号”顺利进入月球轨道并传回月球三维影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
所以,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装备制造业范围广,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
同时,通过朱国娟和钟昌标对我国1981—2004年装备制造业进出口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变动1%,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变动23%,这说明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企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很强。
2.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促进中国工业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
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将有更多的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尽快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
同时,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万元产值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
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能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进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
同时,装备制造业产品不仅包含国计民生的电器机械及器材,更重要的是涉及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讯设备制造等,这些产品都是对我国的经济安全起关键作用的。
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1.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但净利润增长缓慢1999—200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08%,高于同期工业和GDP的年均增长率。
但由于原材料、交通、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行业净利润的增长率远低于产值的增长,2005年净利润仅增长7%左右。
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3.8倍,甚至是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的1.6倍。
2.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缓慢,出口高速增长,但产品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1—10月,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总额1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1%。
其中,进口957.90亿美元,增长二、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197——[责任编辑姜野]参考文献:[1][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千庆兰.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朱国娟.钟昌标.装备制造业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7,(4).[4]吴红英.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经济,2007,(4).[5]陆燕荪.中国制造任重道远装备中国责无旁贷———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机械工程学报,2007,(1).2.52%;出口846.39亿美元,增长36.33%。
但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低档次的大路货产品生产过剩,而技术水平高、有竞争力的产品短缺,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
虽然我国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大国,但90%以上的集成电路、70%轿车部件都依赖进口,全球新增发电能力有2/3在中国,但设备90%是靠进口。
这突出反映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3.装备制造业虽然摊子大,但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建立了一整套门类齐全和具有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
“十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截止到2005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共有近7万家,从业人员1650万人,工业增加值1.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2.5%。
但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足30%,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整个机械行业前10家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7和1/6。
1.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TradeTheory),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布朗德(JamesBrander)和斯潘塞(BallSpencer)等为主要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提出的,并由克鲁格曼等进一步完善形成的关于国际贸易的新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性”,是因为这种政府政策是旨在改变国内外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使得本国垄断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在国内经济获得利益。
攫取外国垄断利润的关税说、双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理论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通常被认为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三个主要代表学说。
攫取外国垄断利润的关税说是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朗德(JamesBrander)和斯潘塞(BallSpencer)最早提出的。
他们认为,对于本国国内没有该类产品的生产,供应完全由国外某一家厂商垄断的行业,本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关税的措施,使该类商品的价格上涨,进而抑制本国需求,从国外厂商手中抽一部分垄断利润,转移到本国国内。
同时,如果在某个行业,本国厂商和国外厂商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垄断地位,本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国内厂商的出口给予补贴,使其国际市场份额得以增加,进而使国内厂商取得国际竞争中战略性优势,增进本国经济福利。
这就是布朗德(JamesBrander)和斯潘塞(BallSpencer)提出的寡头垄断的出口补贴理论。
而克鲁格曼于1984年提出“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侧重的是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本国政府通过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把国外厂商从国内市场排除出去,进而使国内厂商在占据本国市场的条件下,因而获得规模经济,而国外厂商由于市场份额的丧失,未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利于国内厂商。
最终达到使国内厂商能在没有保护的国际市场中也能占有战略性优势。
2.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问题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要求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树立大装备工业的观念。
重点抓住技术带动性强、关联度大或需求量大、面广的重要技术装备,以关键设备为龙头,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产业一起上,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体。
其次,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最有价值的行业应该是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
就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突显出大力发展高科技、高知识型的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而发展装备制造业更应该注重技术创新。
所以,要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既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自主进行技术集成的能力,创造自己的名牌。
同时,政府、企业要加大对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扩大对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
最后,战略性贸易政策要得以顺利实施,还要求我国国内市场必须是统一的、有序的,否则将严重阻碍着许多行业及企业实现其必要的经济规模。
同时,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但国内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及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政企职责不分,有碍政府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此外,虽然目前装备制造业行业在我国具有不完全竞争性,而且在这个行业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该行业和这些企业中的垄断特征并非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他们多是计划体制和转型体制中的行政因素所致。
所以,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而这些企业也应该尽快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适用性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