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法制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49
七年级历史法制渗透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历的老师写得简单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依据详细状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展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七年级历史法制渗透教案内容,盼望能协助到您!七年级历史法制渗透教案1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在驾驭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根底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驾驭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造就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造就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前打算:老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打算状况以便能刚好、精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呈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呈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踊跃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变更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探讨问题:假设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探讨,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展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详细状况怎样?探讨:假设你是商鞅,你会采纳什么措施?学生探讨,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开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夫。
初中历史渗透法制教案
教案名称:法治精神在历史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 让学生通过历史案例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法治的概念和法治精神的内涵
2. 分析历史事件中法治精神的体现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相关历史案例资料
3. 学生手册
4. 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法治有什么认识?为什么法治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法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展示法治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内涵和作用。
主体:
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精神在历史中的体现。
比如:
1. 观察中国古代帝王统治下的法律制度,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法治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2. 分析历史上的著名刑案,如法治是如何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
3. 讨论法治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社会平等和公正的重要性。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海报,表达自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与反思:
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对法治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理解。
以上是初中历史渗透法制教案范本,希未对您有帮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法律渗透渗透点1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著名的都江堰可渗透的法治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条卡法、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渗透点2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渗透的法治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六条国家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十条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
渗透点3第10课“秦王扫六合”——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文字)可渗透的法治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渗透点4第10课“秦王扫六合”——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货币)可渗透的法治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为了确立中国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
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渗透点5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两汉治理黄河)可渗透的法治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一条为了防止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七年级历史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一、课标内容: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关法律条文。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三、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新知教学)一、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和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
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师:归纳总结,安排学生讨论:你能否描绘一下课本上嬴政的画像?秦统一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生答师补充:联系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劳只是实现统一的因素之一,秦统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在完成统一中所起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七年级历史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模板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历史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商周时代是我国历的青铜时代。
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时“五谷”已齐备。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东周的历史分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二、春秋争霸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主要争霸战争⑴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⑵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⑶吴越争霸----卧薪尝胆3、争霸战争的影响⑴给人民带来灾难。
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统一。
三、战国兼并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主要兼并战争⑴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⑶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一、经济上的大变革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都江堰⑴建造﹕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⑵地理位置﹕长江支流岷江中游⑶作用﹕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初中历史学科法制渗透教案
1. 了解法制渗透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我国历史上法制渗透的发展历程;
3. 分析历史事件中法制渗透的作用和影响;
4. 能够就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法制渗透的现状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法制渗透
2. 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渗透
3. 法制渗透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4. 当代中国的法制渗透现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了解法制渗透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讨论法制渗透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二、学习(15分钟)
1. 教师讲解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渗透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封建时代和现代时期的法制渗透;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法制渗透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中的法制渗透内容;
2. 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
四、总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当代中国的法制渗透现状,与学生讨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引导学生就如何促进法制渗透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五、作业(10分钟)
1.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法制渗透的文章,包括概念、历史发展、作用和现状;
2. 学生可以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法制渗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中的法制渗透现状。
同时,本教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1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自主预习】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
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
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案人教版2【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的更替。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实用10篇)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教学突破】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
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
初中课文法制渗透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难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如何遵纪守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法制教育》。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4.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法律的认识和感受。
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出法律的重要性。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法律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同时,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的法律素养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习惯。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第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第 3 课华夏之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第 4 课活动课寻找历史[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的最佳设计线路。
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
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
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附:板书设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5、政局混乱,6、发生了国人暴动,7、赶走了周厉王,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 6 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1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2自学探究式学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附:板书设计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