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5篇《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决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燃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____,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的: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燃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按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展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老师深化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刚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第一章:《石灰吟》诗文理解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体会石灰的坚强品质。
3. 掌握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石灰的坚强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石灰吟》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全班学生一起朗读《石灰吟》,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石灰的坚强品质。
5. 背诵: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背诵《石灰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
第二章:《石灰吟》生字词学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石灰吟》中的生字词。
2. 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读写。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读写。
四、教学准备1. 生字词卡片。
2.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字词,激发学生对生字词的兴趣。
2. 展示生字词卡片:展示《石灰吟》中的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 讲解: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4. 练习: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读写练习。
5. 游戏:组织生字词游戏,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读写。
第三章:《石灰吟》作者及背景了解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石灰吟》的作者,认识作者的代表作品。
2. 了解《石灰吟》的背景,体会诗歌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1. 作者的代表作品。
2. 诗歌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作者的代表作品的了解。
2. 诗歌的时代意义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作者的简介资料。
2. 作者的代表作品文本。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灰吟》。
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石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的题目“石灰吟”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诗歌文本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诗歌的语言美和音乐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灰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的特性和象征意义。
3.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进行文学鉴赏。
3.4 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石灰为题材,模仿《石灰吟》的风格。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进行文学批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通过录音或现场表演,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4.2 学生诗歌解析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
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学生诗歌创作实践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互相评价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石灰吟》。
诗人李清照的介绍资料。
石灰的实物或图片。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图片。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进行赏析。
4. 诗歌拓展:对比其他咏物诗,探讨《石灰吟》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作者于谦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句,分析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哲理等方面进行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撰写诗歌鉴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2. 诗歌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3. 诗歌鉴赏:音韵美、意境美、哲理美4. 诗歌拓展:咏物诗对比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
2. 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诗歌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咏物诗,与《石灰吟》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作者故事、解析诗歌内容、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石灰吟》的知识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借石灰表达的高尚情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难点感受诗人通过石灰所传达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并能联系实际生活有所感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石灰的图片,提问学生对石灰的了解。
(2)讲述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石灰吟》。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事迹。
(2)说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千锤万凿出深山:经过千万次的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烈火焚烧若等闲: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若等闲”意思是好像很平常。
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浑不怕”体现出石灰的无畏。
要留清白在人间: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诗的意思。
5、体会情感(1)小组讨论:诗人通过描写石灰,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诗人借石灰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品质,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6、分析写作手法(1)提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讲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即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3)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7、诵读感悟(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调等。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石灰吟》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能够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能够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写石灰石的烧制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但仍需要对特定时代的背景和文化有所了解。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意象和哲理的领悟。
对明代文化和诗人背景的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诗人的介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石灰石和石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石灰吟的兴趣。
简单介绍明代诗人和诗的背景。
5.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石灰吟》。
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力训练。
5.3 词语解释与句子分析: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如“石灰”、“烧炼”等。
分析诗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象和情感。
5.4 意象与哲理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如石灰石的烧制过程。
讨论诗中的哲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讨论和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6.2 终结性评价:安排一次诗文背诵和理解的测试,评估学生对《石灰吟》的掌握程度。
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石的开采和石灰的烧制过程。
2.掌握石灰在建筑、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成分、石灰的烧制过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石灰石的化学成分与石灰的烧制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酒精灯、滴管、玻璃棒、电子天平、研钵等。
2.实验试剂: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3.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石灰石开采和石灰烧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石灰石的来源和石灰的用途。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石灰石的化学成分、石灰的烧制过程及其应用。
2.学生记录学习笔记,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石灰是如何烧制的?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石灰石的化学成分和石灰的烧制过程,谁能来回顾一下?(二)深入学习1.教师讲解石灰在建筑、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石灰的实用价值。
2.学生举例说明石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则关于石灰治理污染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石灰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了解作者于谦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资料收集、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于谦及创作《石灰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 诗歌主旨:探讨诗人表达的高洁情操和坚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石灰吟》;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意境。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高洁情操和坚强意志,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诗《石灰吟》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语气、情感。
3. 解读: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教师检查、指导。
6.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于谦的其他诗作,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旨。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石灰吟》教学设计2. 诗歌背景:于谦、历史背景3. 诗歌鉴赏:意象、修辞手法4. 诗歌主旨:高洁情操、坚强意志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2. 搜集作者于谦的其他诗作,与同学分享交流。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第4篇石灰吟名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与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与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精心导入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与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听老师范读。
(配乐范读课文)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