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7
简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感知阶段:学前儿童在感知阶段中,主要是通过感官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和学习。
因此,语言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学会认识和描述周围的环境和物品,如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
2. 理解阶段:学前儿童在理解阶段中,开始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去理解周围的世界。
因此,语言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问候、问候语、简单的日常对话等。
3. 应用阶段:学前儿童在应用阶段中,开始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进行学习和生活。
因此,语言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简单的问候、日常对话、故事等,以及学会使用工具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如使用手势、画画等。
4. 发展阶段:学前儿童在发展阶段中,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和需要发展自己的能力。
因此,语言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学会表达需求和意见、合作和分享等,同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除了以上四个阶段,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和语调:学前儿童的语音和语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需要注重语音和语调的培养,让他们学会正确发音和语调。
2. 词汇和语法:学前儿童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培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词汇和语法进行表达。
3. 听说能力:学前儿童在听说能力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听说和理解语言。
4. 游戏和互动: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需要注重游戏和互动,让他们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学习和掌握语言。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复习资料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观: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1)社会性(2)连续性和阶段性(3)实践性(4)不平衡性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发展方向(1)产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2)能够自然顺畅的运用语言(3)为书面语言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观:1、完整语言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要完整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应该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
2、整合教育观:目标、内容、方式3、活动教育观:(1)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儿童主体,教师主导三、认识儿童学习语言的特殊规律: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渗透性;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易行性;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积累性。
四、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正常的发音器官;正常的听觉功能;正常的智力发展;2语言环境:亲子环境;社区环境;幼儿园环境4、语言教育;4、认知发展。
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①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②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③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④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成熟五、心理研究证明,0~3岁阶段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最快、学习效果最好的阶段。
因此,从孩子出生到三岁都是孩子学说话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期。
六、0~3岁儿童语言培育的目标:0~1岁半阶段主要是语音训练阶段,首先要让孩子听到语音。
其次要培养孩子听到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用声音、手势、表情或单词做出反应。
1岁半到3岁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时期,也是说话能力培育的关键期。
具体目标可以定为:喜欢听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意听别人说话;喜欢听成人讲述玩具、图片上的物体以及念儿歌、讲故事,并能参与念儿歌、讲故事,喜欢翻阅图书,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能简单回答别人的问题,能说方言或普通话的词,并能让别人听懂,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词和新句型,喜欢在游戏中和同伴交谈等。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绪论辅导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性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一门专门研究0-6岁儿童语言发生、发展及其教育的学科;是师范及其高等院校培训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一门应用性科目。
它通过探索和发现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中的现象,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运用这些规律对学前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达到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
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语言的能力,它是以语言和语言形式本身作为分析观察的对象进行知觉的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语言层次(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饰等)和各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所具有的特征的知觉上,带有较强的直觉性。
上述两方面能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得到统一。
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大致包括以下两点:1.运用社会交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使用能力或者语言体现各种交际功能的能力,关系到语言交往中社会化倾向和习惯的形成。
2.运用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的能力,表现在语义的丰富性、智慧性和逻辑性。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0-6岁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及其教育作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此年龄段的孩子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来进行有效的教育,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1.进一步探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明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学以致用,更自觉地进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努力。
①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儿童获得语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儿童在加工语言的同时,认知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理论概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2.明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
3.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4.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能力目标〕1.能结合实例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现象。
2.能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自己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和年龄目标的理解。
3.能结合实例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树立的基本观点;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途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原则;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法。
三、课时分配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应授课时数为6学时,建议课时分配如四、教法建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基础知识1.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参与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按照提供的案例,先请学生分小组以家长的身份讨论自己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陈述。
教师分析各小组的观点,并引出当前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根据科学依据和客观现实辩证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不同观点。
2.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性质和内涵: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每个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概念分析,促进学生对有关概念的正确理解。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1.关于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以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明确总目标确立的科学依据;关于分阶段目标,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为依据,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具体的主题和编排的原则。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
此外,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要使它有效地发挥作用,说者和听者双方都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规则,这就是语用技能。
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一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把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语言准备期A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前语言阶段。
这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核心期。
围绕着语音,儿童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前语言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
1.辨音水平(0—4个月)(1)婴儿首先学会语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2)婴儿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3)大约在两个月之后,婴儿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语音——因为发声位置和方法造成的语音差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对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有判断:愉悦;冷淡;恼怒3.辨义水平(10—18个月)可感知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
(如:灯,花)(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反射性发声开始:哭叫;喁喁作声;简单元音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辅音与元音组合;重叠性双音节和多音节3.前词语发声(10—18个月)能发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用哭声表达需求;对逗弄报以微笑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对成人话语逗弄给予应答;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主动引起另一段“对话”;用语调表达态度且伴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1)能执行成人简单的指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2)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相联系,但缺少概括性二、语言发展(1---2岁被称为言语发生阶段)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儿童其语言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指对处于幼儿园入学前阶段的孩子进行语言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迅速发展,语言教育对于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包括口语表达、听说能力、词汇积累、语法训练等方面,旨在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语言基础,为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考的重要工具,儿童学会运用语言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促进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涵涉及到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说话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而语言技能则是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使儿童能够用正确、清晰、流畅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此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还包括对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研究和理解,以及为儿童提供适应性、有效性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
正因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教育者和家长需要深入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和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语言教育,才能帮助儿童建立起扎实的语言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引导读者对文章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概述,介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其次,将简要介绍本文的结构,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一、内涵: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一门科学,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培训教师的一门应用性科目.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把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3—6岁儿童加强口语听说训练。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1、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培养儿童正确说普通话;2、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3、发展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积极引导与提高儿童倾听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5、引发儿童对阅读与书写的兴趣、习惯和能力;6、为儿童入学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注意包括下述四个方面:1、探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作用1)、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也就是使学前儿童的发音清晰、词汇丰富、口语表达完整,语言交往技能提高.2)、促进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义内容页相当的丰富.儿童语言的加工,与其他认知加工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语音需要理解,语法规则需要抽象和概括。
儿童加工语言使认知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但语言加工又不等同于其他的认知加工。
语言通过语词、概念向儿童传递间接经验,有助于扩大儿童的眼界,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也有助于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兴趣的提高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语言交往技能的不断提高,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