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河南乡贤祠的教化功能
- 格式:pdf
- 大小:76.37 KB
- 文档页数:4
明清乡贤祠祀的演化逻辑赵克生提 要:明清时期乡贤祠祀的演化主要从乡贤祠祀规制、管理体制与地方人物祠祀系统内部结构性变动三个方面展开,在明清王朝政府主导下通过两种模式达致的。
一是直接的制度供给,从附学令渐次实行到雍乾管理体制形成,呈现纵向的、递进式的特点。
一是通过调整地方人物祠祀系统的内部结构,经由改变或添加其他祠祀而发生功能转移,从而改变了乡贤祠祀对象与激励目标冗杂多样的情况,呈现横向的、交互性的特点。
关键词:明清时期;乡贤祠祀;演化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8.04.010【帝制中国】1[美]包弼德:《地方传统的重建:以明代的金华府为例(1480—1758)》,载李伯重、周生春主编:《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Peter K. Bol, “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2001(1). 魏峰:《从先贤祠到乡贤祠——从先贤祭祀看宋明地方认同》,《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郑丞良:《南宋明州先贤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林丽月:《俎豆宮墙——乡贤祠与明清的基层社会》,载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分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牛建强:《地方先贤祭祀的展开与明清国家权力的基层渗透》,《史学月刊》,2013年第4期。
乡贤,出生于本地而德业、学行可为乡人楷模者。
祠祀乡贤,昭往劝来,通过对乡贤的表彰,激励乡人追踵其后。
乡贤祠祀的历史悠久,但基本属于民间之私祭。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130Vol.124明清陕州城营建略考马啸(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河南…三门峡…472000)摘 要:陕州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部,总面积达227.52万平方米,保留有金宝轮寺塔、明石牌坊、清尊经阁、古城墙等文物遗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州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三门峡地区建城时间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借助明清陕州地方志文献,可以廓清明清陕州城的营建规模及特色,为陕州故城的保护、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陕州;陕州故城;明清陕州城源起于焦城,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在今日陕州故城附近修建了焦城。
西周末期,西虢灭焦,并建都城于上阳城,焦城成为屯兵驻守的邑城。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晋国“假虞灭虢”,在原虢国疆域建立“河外列城五”,其中有焦。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后,魏国获得焦城。
后秦、魏两国反复争夺。
秦惠文王后十一年(前314),秦国彻底将陕地纳入秦国疆域直至秦亡。
西汉时,陕县归弘农郡。
在原焦城基础上形成陕县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置陕州,陕县城为州治所在,陕州城称呼肇始。
其后虽历经各朝行政建制调整变化,但其称谓沿用至今。
明清以来,陕州失去了“襟带两京”的地理优势,但仍凭借豫、晋、陕三省交界的地理优势,以豫省西门的地位,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清雍正二年(1724)陕州升为直隶州,辖有四个州县,被称为“中州门户、名藩大郡”。
1 明初陕州城的营建明洪武元年(1368),将领康茂才先后夺取开封、洛阳、陕州。
洪武二年(1369),为巩固政权,加强军事防御能力,明王朝对陕州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明清陕州城的基本规模和形制。
洪武二年,在“古者建邦置都,城池为先,官府次之”的理念下,驻扎陕州的河南卫千户刘全主持对陕州城池进行改建。
此次改建有两个显著特点,即裁城和新置带月城的四个城门。
明代的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在明朝时期,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和传递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乡贤祭祀活动通常在祠堂、庙宇或乡村的公共场所进行,以纪念那些对社会和乡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先贤。
祭祀时间多集中在清明节、中元节等重要节日,以家族或村庄为单位,共同缅怀先人,强化社区凝聚力。
乡贤祭祀不仅仅是敬仰先人的表现,更是社会秩序的象征。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秩序,如磕头、烧香、献祭品等,这既体现了对先人的敬重,也强化了社会等级和家庭伦理。
同时,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能够维系家族团结,加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明朝的乡贤书写现象丰富多样,其中以乡贤传记、碑文、家谱等形式为主。
这些文字资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明代的乡土文化。
乡贤书写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通过记录和描绘乡贤的事迹和形象,人们将先人的智慧和经验传承给后世。
这不仅有助于保留和弘扬乡土文化,还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乡贤书写还具有知识传递的功能。
在传记、碑文等文字资料中,人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明代的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相辅相成,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文化的传承和知识的传递起到了关键作用。
乡贤祭祀作为社会秩序的象征,通过敬仰先人、遵循礼仪和强调家庭伦理等手段,有助于强化社会等级、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而在文化传承方面,乡贤书写通过记录和描绘乡贤的事迹和形象,传承了宝贵的乡土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乡贤书写还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明代乡贤祭祀与乡贤书写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乡土文化,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学习榜样。
这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乡村社会治理一直是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2卷第4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42No.42020年7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ul.2020——————————————收稿日期:2019-08-31作者简介:蓝日模(1967-),男,广西南宁人,中学高级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庙学。
E-mail:***************从沁染到陶染:乡贤名宦之教化新意蕴和价值——以南宁孔庙为例蓝日模(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广西南宁530001)摘要:文章通过对南宁孔庙乡贤名宦德业学行政绩梳理、群体画像及历史沁染等综合考察,发现了乡贤名宦之教化新意蕴,提出了从沁染到陶染的教化新转向。
以当代陶染继承历史沁染的教化方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优化当地的民俗、民风,不仅能匡正时弊、增强家乡认同感,而且对当代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南宁孔庙;乡贤名宦;教化意蕴价值中图分类号:G 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20)04-0049-09地方文庙,有些地方亦称孔庙。
每每谈起文庙(孔庙),现代社会人或多或少总有些疑惑,如文庙(孔庙)里为什么会奉祀乡贤名宦。
这个问题对于地方文庙研究来说意义深长。
乡贤为“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博于世者”,[1]名宦乃“仕于其地而有政绩,惠泽于民者”。
[1]乡贤与名宦尽管是两个不尽相同的群体,但是共性明显,他们在历史上都曾为当地的社会进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地方文庙奉祀的乡贤名宦对于当地人具有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南宁孔庙奉祀的乡贤名宦共207位,其教化意蕴和价值值得探析。
一、沁染:多维审视下的乡贤名宦教化尽管乡贤名宦不一定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但是因为乡贤是当地本土人,名宦曾是当地执政的父母官员,因而他们对于当地人来说,具有天然的亲近、亲切感。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专题答题模板
【背景】
1. 总说: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原因
(1) 国家统一
(2) 封建专制强化
(3) 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 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形成的原因
(1) 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
(3) 文化、教育的发展
(4) 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5) 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
(6)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7) 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
(8) 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3. 宋代乡约治理形成的原因
(1) 理学形成
(2) 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
(3) 士大夫社会责任感、主体意识增强
(4) 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
(5) 小农经济封闭性与脆弱性
(6) 民间自治传统
(7) 宗法性社会结构
4. 晚清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
(1) 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
(2) 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
(3)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4) 近代工业的兴起
(5)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
第1页共7页。
文庙的建筑文化、功能梳理与复兴之思作者:广少奎高群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0年第04期摘要:一般来说,传统的文庙布局均衡且寓意深刻,主要由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泮池与泮桥、乡贤祠与名宦祠等基本建筑构成。
这些建筑发挥着重要的祭祀、教育和褒奖功能。
正是由于这三大功能的支撑,文庙才得以延续至今。
在当代社会,文庙要想重振辉煌,实现复兴,就必须行之有效地继承这些功能。
除此之外,要想文庙复兴得更加全面,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文庙自身来说,要改善其外观,增添其内容;就当地学生而言,应使其成为继续教育的基地;从整个学校来看,应发挥褒奖的功能;对社会成人而言,应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文庙;建筑规制;功能定位;复兴之思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4-0009-06DOI:10.15958/ki.jywhlt.2020.04.002Abstract:Generally speaking, the layou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temple is balanced and with profound meaning, mainly constituted by basic buildings namely, Lingxing Gate, Dacheng Gate, Dongxi Wu, Dacheng Hall, Chongsheng Temple, Minglun Hall, Zunjing Mansion,Pan Pool and Pan Bridge, Xiangxian Temple.These build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acrifice,education and reward. It is because of the support of these three functions that enables the Confucian Temple to last long till now.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nherit these functions in order to revitalize the Confucian Temple to present its glory again. In addition,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it is of necessity to proce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 the temple itself,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its appearance and add its content; for local students, the temple should be made a bas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school, the temple should execute the function of rewarding; and finally, for social adults, the temple should act as a place for cultural activities.Key words:Confucian Temple; architectural regulatio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renaissance作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老建筑,文庙对于士子的学习、百姓的生活、官员的品行、社会的风气乃至国家的统治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吕景蒙对明代颍州人文教化的贡献刘杏梅;何春【摘要】Lv Jing-meng served in Yingzhou in early Jiajing of the Ming Dynasty. Although his function on discipline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time is not too long, h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Yingzhou’s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later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As his influence is profound, he is listed as the notable official of Yingzhou. His most influential humanistic education measuresare the renovation of West Lake Academy, the construction of San-zhong-liu-zhen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Yingzhou’s local chronicles. These measures worked at that time, passes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not only enhancing Yingzhou’s humanistic ecology quality, but also continuing Yingzhou’s higher humanistic ecology quality in a longer period of time.%吕景蒙于明嘉靖前期任职于颍州,其职司虽重在风宪且任职时间不长,但在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颍州的人文教化史中贡献卓著,影响深远,被列为颍州名宦。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文庙初为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逐步发展成为宣扬文教的重要场所。
作为文庙重要附属建筑的名宦祠与乡贤祠,也同时成为地方祭祀的重要场合,对于扬善惩恶、劝风引俗、稳定社会,乃至教化百姓、扶风辅政、崇德报功等方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其中乡贤祠在扶翼圣门彰显人伦、激励后人追崇和化民导俗等方面,教化作用更为突出,应运而生的乡贤入祀制度也成为国家祭祀典章之重要补充。
明清以来,不仅设置有乡贤入祀的专门管理机构,不断规范程序,而且具体到在任官员直系禁入、申请入祀者殁后需有30年以上的时间等都一一予以明确,甚至还衍生出针对造假行为的惩戒制度。
可谓制度完备,流程完善,非高风亮节一代楷模且名副其实者莫能入祀享祭。
如此而言,傅山先生入祀自然实至名归且众望所归。
然而尽管傅山入祀乡贤与三立祠历史上并无疑义,但由于文献缺乏,其具体时间及相关程序等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旧有文献关于傅山入祀乡贤、三立祠记载甚微,仅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忻州志》卷四人物记:“青主从祀三立祠”;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卷三建置图记:“青主入祀阳曲县学宫乡贤祠”。
在《傅青主先生年谱》中,罗振玉也仅列刘䬠《仙儒外纪》学宪高某“傅徵君入乡贤三立批”,惋叹无法断定具体入祀时间,并留下疑问:“先生入祀三立祠亦不知在何年,提学高亦不著其名。
考康熙二十四年山西提学为高龙光,四十八年提学为高其倬,不知果为谁也。
”“先生祀乡贤不知在何年。
”本文即结合新近发现之重要资料,对此问题略作梳理与考证。
关于傅山入祀流程之梳理新近发现的《傅眉杂录》中,完整保存了傅山入祀乡贤、三立祠之《知府看语》《府县儒学结》《里民结》《绅衿结》《合省诸生结》等文献资料,不仅可以全面呈傅青主入祀乡贤与三立祠考◇ 郝岳才现傅山入祀乡贤与三立祠的文书与程序,同时对解读傅山入祀乡贤与三立祠极具参考价值。
其文书与程序如下:其一,傅莲苏《傅徵君事实》、道光《阳曲县志》所录《徵君事实》(从略)其二,《绅衿结》少负文章,长敦节义。
第25卷第1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251No 112009年3月J OUR NAL OF J I AOZ UO TEAC HERS C OLL EGE Mar 12009 收稿日期:2008-09-22作者简介田 冰(),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所副研究员,致力于明清政治制度史、河南地方史的研究工作。
明清河南乡贤祠的教化功能田 冰,张玉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乡贤祠是祭祀当地德行卓著人的祠堂。
明代自嘉靖、万历开始,乡贤祠逐渐迁移到文庙,有的地方文庙就是学宫,有的地方把学宫建在文庙内或文庙旁,更能突出乡贤祠的教化功能。
为官一方的乡贤主要通过推广礼教、宣扬道德规范、旌德扬善、惩恶规过以及管理者的身教等形式教化本乡百姓,引导百姓施善避恶,净化当地社会风俗。
以言传身教为主体的教谕、训导通过向士人传授儒家经书、程朱理学等途径以及自身的表率作用和乡贤祠的直观接触,教化士人。
由于乡贤祠的教化,使一些百姓、士人见贤思齐,促成百姓向士人靠拢、士人向乡贤靠拢,有助地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明清;河南;乡贤祠;乡贤;教化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9)01-048-04 乡贤祠是祭祀当地品德高尚、风节著闻、文章显著、政绩卓著人的祠堂。
乡贤祠祭祀是文庙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庙在明清以前称孔庙,是封建王朝奉祀孔子的庙宇,明清时改称文庙。
自嘉靖、万历开始,乡贤祠陆续迁入文庙,有的地方政府也把学宫设在文庙内,有的地方政府把学宫建在文庙旁,凸显乡贤祠在教化中的作用,乡贤祠“真教化之所关。
”[1]卷66目前,学术界对于乡贤祠的研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笔者仅见到赵克生先生的《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和名宦祠》,该文从扶翼圣门、彰显人伦,激励后人追崇前贤和化民导俗三个方面概述了乡贤祠和名宦祠的教化作用。
[2]卷7对区域乡贤祠的研究尚未有人涉入,本文就河南乡贤祠的教化功能做初步探讨,以请方家指正。
一、教化百姓乡贤祠所祀人物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乡贤祠所在地的人;一是德行著闻的人。
由前者来看,当地人民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非常熟悉。
“一乡之贤,里刊相接,封畛相连,而其人之德行、风节、文学、事功、遗风余烈洽于所见所闻者,至亲且切,有不待旁求远访而后知也。
”[3]卷22人们由于熟悉乡贤的事迹,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教化就更容易推行。
并且乡贤入祀乡贤祠要经过乡人的推举,乡人需要对其推举的乡贤德行的真实情况承担责任。
从这一层面来看,乡人对所举乡贤的行为不仅是熟悉的,而且是觉得能够效法的,正所谓“古乡先生没而祭于社,乡先生之德,乡人心悦而诚服者”[4]卷21。
因此,乡贤对基层百姓的教化作用在这一点上能够得到体现。
从后者来看,入乡贤祠的人物必须德行著闻。
在伦理道德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德是重中之重,而德的主要内涵与教化紧密相联。
下面,我们来分析乡贤是如何对百姓进行教化的。
推广礼教。
开封府鄢陵县人孙震于正统元年(1436)任蒙城县令,在蒙城县下辖乡创立社学20余所,当地教化大行。
死后被祀入乡贤祠。
[5]卷25创立社学是对礼教的一种推广形式,蒙城县百姓因此受益非浅。
宣扬道德规范也是教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开封府新郑县人杨同(入乡贤祠)于弘治己酉(1489)因乡荐而任渭南县令,执政期间,以德化民,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6]杨同在任职之地用符合当时标准的道德规范教化人民,净化风俗,使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有了依归。
开封府淮阳县人名杰(入乡贤祠)主持山东阳谷县政,抚民、教养并举。
[7]卷6,27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教化当地百姓,净化地方社会风俗。
教化的形式还包括推行旌德扬善的举措。
开封府河阴县人任昂(入乡贤祠)于洪武十五年(1382)拜礼部尚书,洪武十六年(1383)奏正祀典称号。
蜀祀秦守李冰,附以汉守文翁、宋守张咏;密县祀太傅:1971-84田 冰等:明清河南乡贤祠的教化功能卓茂;钧州祀丞相黄霸;彭泽祀丞相狄仁杰,都是遗爱在民。
李龙迁祀于隆州,谢夷甫祀于福州,都是为民捍患。
吴丞相陆逊以劳定国宜祀于吴,以子抗、从子凯配。
元总管李黼立祀江州,元帅余某立庙安庆,都是以死勤事。
从(阙)守白完全家殉义者有万户,李宗可宜配享。
这些建议都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8]卷15任昂使各地被祭祀的人物各得其位,使其生前的功绩更加清晰地突出,是对其德行善举的明确分工,也是对他们的行为更准确的表彰。
各地百姓会因此受到教化的洗礼,更准确地把握德和善的概念。
原来殉义的李宗可也因任昂的建议得到配享,这是对其德行的旌表,不仅使其因高尚的节操得到人民的祭祀,而且可以通过祭祀宣扬一种崇高的精神而使教化在当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惩恶、规过也属于教化的范畴。
开封府中牟县人冉鼎(入乡贤祠)二十五岁登成化丙午(1486)科进士,被选授长清令邑。
长清素来豪猾较多,鼎发奸蛰伏,使郡中邪气尽除。
[9]卷8惩恶其实是扬善的一种手段,在教化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冉鼎惩治长清县奸猾,涤荡了当地的风俗,于当地教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惩恶不仅要惩治恶民,还要惩治恶宦。
做到后者更有利于一方教化的发展。
河南府卢氏县人王邦才(入乡贤祠)任山东济南府同知,税监高淮贪暴横行,搜括民财,杀人无算,致使官民惧怕。
邦才执其爪牙宋希曾、徐文胜等弃市,上疏弹劾高淮的罪恶。
[10]卷8当地人民因此脱离高压生活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
严惩恶人是对人民安定生活的负责,有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而规过才是对待恶人的更高境界,正所谓“力敌不如智取,惩恶不如规过”。
汝宁府光山县人彭时春(入乡贤祠)所居之乡有巨盗,肆害乡里,乡里人民为此忧患重重。
时春往谕,以礼义力为劝诱,盗愧诲,遂改行向化。
[11]卷29彭时春做到了规过,不仅教化了一群盗匪,更重要的是他规过的举措对全乡人民也是一种教化。
教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管理者的身教,即是管理者以身作则,在道德上作出表率。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一言成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卷12。
开封府商水县人华能(入乡贤祠)由贡士任真定府同知,政尚宽平,教民必躬。
[13]卷17华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熏陶人民。
开封府淮阳县人吴增(入乡贤祠)于景泰癸酉(53)举于乡而授福山知县,常常为百姓祷祠求海鱼,得来的鱼充当国课。
祷城隍庙驱三虎,虎去。
祷雨得雨。
[7]卷6,12吴增的有求必应被当地人们认为是精诚所感,“精诚”是为百姓事必躬亲、殚精竭虑。
这种精神是教化当地百姓的最直接动力。
教化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善社会习俗的带有教育性质的制度措施,推广礼教,宣传伦理规范,历行旌德扬善,惩恶规过,表率示范,都是教化的形式。
二、教化士人表率示范。
开封府淮阳县人卢勋博学多才,精通经书,洪武初辟举,任本州训导,以身率教。
[7]卷6,12对士人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化的推行贡献了力量。
河南府登封县人崔应科中万历乙未(1595)进士,知汉中府,修堰渠道,筑城葺庙,这种行为鼓舞了很多文士,[14]卷22为众多士人做出了榜样。
宣传伦理规范。
河南府洛阳县人李士元(入乡贤祠)弱冠举于乡,后授如皋教谕,常常教育诸生说:“性命之理只在人伦日用间。
”为诸士人讲解六经要旨,使他们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一时士风翕然大变。
[15]卷62宣传伦理规范的效果非常明显。
南阳府裕州人唐可大(入乡贤祠)自幼聪颖过人,但屡试不第,进而专心研究程朱理学、阐释六经要义来教诲学子,至老而弥笃。
[16]卷5程朱理学和六经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符合道德标准的,宣传它们就等于宣传伦理规范,就等于施行教化。
与百姓比较,士人与入祀乡贤祠的人物更具有相似性,思想意识上更容易沟通,并且士人与乡贤的接触机会远超百姓。
士人在学习中可以聆听乡贤的教诲,乡贤的思想直接传授给士人。
河南府渑池人张信民(入乡贤祠)每日与王以悟等在正学书院讲学,秦晋之间及汝颍睢阳的士人来听其讲学者至室不能容。
[17]卷61河南府新安县人丘鳯(入乡贤祠)也与尤时熙共同讲习伊洛之学。
[18]卷1乡贤与士人的近距离接触,并通过讲学来宣传伦理规范以及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士人能较快地步入当时社会所规定的“礼仪”轨道。
士人不同于百姓,他们可以在学宫中学习,能够直接接触到乡贤祠,并且,地方官员春秋祭祀乡贤祠的时候,诸生可以随同祭祀,身临其境的观感自然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正如明人徐一夔所言:“乡之俊彦,岁时降登,出入于诸贤之庭,仰瞻列宔曰:‘有德行者为某,有风节者为某,有文学者为某,有事功者为某,使吾生而与诸贤之居不相远也。
’”[3]卷由于直观的接触,有助于激发士人向乡贤学习的热情,面14794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对面的教化效果易于事半功倍,“天下郡县皆建乡贤祠以祀先哲,盖所以树之风声,教之德义,使后学小子有所感慕兴起,其著化理也大矣”[19]卷5。
“左右列祀乡贤,未敢自专,上请台命,倘蒙垂意斯文,使先正之流风遗迹不至无传,乡之后学小子有所观法。
”[20]卷53这也是地方政府把乡贤祠迁入庙学的原因之一。
士人也是保举乡贤入祀乡贤祠的群体之一。
这点和百姓是相同的,士人同样熟悉、敬佩乡贤的行为活动,并从公评议,不得徇私。
明代“天下掌印官会同儒学师生各查本处应祀名宦、乡贤,俱遵照《大明一统志》所载,逐一从公,会议明白,备将职位、姓名及履历、行实各相讲明,务使事有考据,众无私议,然后方许入祠”[21]卷85。
清代也是如此,统治者严禁滥举乡贤,“提学官遇有呈请,务须核实确据,非年久论定者不得举乡贤、名宦……如有受人请求妄举者,师生人等即以行止有亏论”[22]卷69。
如果他们所保举乡贤不实,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乡贤因高尚品德而使士人生效法之心,就如清人汪森所说“怀见贤思齐之心而勃然兴起”,[23]卷64达到地方政府创建乡贤祠的最终目的。
由于乡贤祠的教化功能也使百姓、士人、乡贤不同阶层相互转化。
三、百姓、士人、乡贤的转化乡贤祠所祀人物都是地方上的精英分子,“乡先生殁则祭于社皆乡贤也”。
而“乡先生盖即士大夫之贤而归老而教于其乡者。
”[24]卷29所以,乡贤也属于士大夫阶层,纵观各类型乡贤人物,确实如此。
那么,这些人物来自哪里?这就涉及到国家培养人才的问题。
国家育才是为了选拔人才辅助统治者治理国家。
乡贤祠就成了统治者育才的工具,一方面,乡贤祠所祀人物就是统治者选择的最佳对象;另一方面,通过乡贤生前的努力和乡贤的祭祀可以教化更多的百姓成为士人,更多的士人成为乡贤。
百姓、士人、乡贤的相互转化揭示了统治者建立乡贤祠的内在动力。
第一、百姓转化为士人。
百姓和士人属于不同的阶层,封建社会时期,士人的地位远远高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