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恒流量注水器的研究及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137.79 KB
- 文档页数:2
注水试验规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注水试验是指在工程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通过注入一定量的水来模拟实际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水压或渗水情况,以验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地下工程、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注水试验的定义、流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注水试验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介绍注水试验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本文研究的重点。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注水试验的定义、流程和注意事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阐述,使读者对注水试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总结出注水试验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读者提供思考的角度。
1.3 目的注水试验是为了验证水泵或管道系统的密封性能和耐压性能,以确保在实际运行中不会出现漏水或爆裂等安全隐患。
通过注水试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系统中的缺陷和问题,保障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障生产安全和设备可靠性。
在进行注水试验时,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试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对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质量进行验证,为系统的调试和运行提供重要参考,从而达到保障设备安全、保障生产的目的。
2.正文2.1 注水试验的定义注水试验是一种常用于工程领域的实验方法,旨在评估某项工程结构或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注水试验中,通过向被测对象注入一定流量和压力的水,观察其受力情况、变形程度和承载能力,从而评估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表现。
注水试验通常应用于地基与基础工程、水利工程、隧道工程等领域,能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注水试验可以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受力情况,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据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李志刚厂长介绍,港西油田是一个集采、注、输为一体的综合性油气生产单位,简化前共有计量站50座、接转站7座、集中处理站2座、注水站3座、配水间51座。
担负着508口采油井(开井402口)和 234口注水井(开井190口)的日常生产、油气集输和注水任务。
日产液21568m3,日注水19000m3。
简化前的油气集输系统主要采用双管集输三级布站的集油工艺流程。
——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创建老油田简化、优化的“港西模式”调查(中)□ 本刊记者 杨扬 李颖江 中国石油报记者 魏志强与全国其他老油气田一样,随着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港西油田采油地面工艺系统规模庞大、腐蚀严重、油水井调整大、负荷不均衡等问题日渐凸现,原有工艺与实际生产现状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制约油田安全生产与持续发展现实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面设施老化,工艺技术落后。
港西油田生产20年以上的计量站13座,配水间15座,占27.73%。
且油田综合含水已高达90%,集油和注水系统一直采用三级布站工艺,油井采用双管集输流程,单井计量采取分离器计量,工艺复杂,技术落后。
二是地面系统运行效率低、成本高。
计量站的平均集输半径为0.9km,外输管线长度小于1km的约有30座,占总数的60%。
51座计量站中负荷率在50%以下的达21座,负荷率低,维护费用高,能耗高。
三是生产规模扩大,岗位缺员日益严重。
近几年,港西油田油水井开井数增加近100口,同时因生产需要,组建了三次采油队、天然气管理站、管杆检修队。
油田公司“五定”核定用工总量为1298人,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现有员工仅为1210人。
如何充分认识和挖崛老油田的潜在价值?依靠关键支撑技术的攻关,积极挑战采收率极限,努力增加可采储量,是实现老油田相对稳产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战略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雅丹石油技术开发公司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油田远程监控量液及分析优化是简化工程的关键所在。
一种新型定差式恒流量注水堵塞器
姚春东;董赵朋
【期刊名称】《石油机械》
【年(卷),期】2008(36)10
【摘要】针对常规注水堵塞器难以达到油田注水井定量注水要求以及阀门、水嘴寿命短的问题,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定差式恒流量注水堵塞器.这种恒流量注水堵塞器通过定差减压与可变节流的共同作用,在注水井的进口压力或地层压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维持注水量恒定,保证了注水层面配水一次到位,缩短了配水周期.这种恒流量注水堵塞器的阀门及水嘴采用抗冲击、耐磨材料制成,具有寿命长、可更换的特点.打捞部分结构及外形尺寸与通用的配水器相同,可直接用于井下偏心分层注水系统,无须改动系统的其他部件.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姚春东;董赵朋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9
【相关文献】
1.免投堵塞器恒流量偏心配水器的研制 [J], 张健;丛洪良;李光;张子玉;王春生;韩炜;郭东华
2.恒流堵塞器流场分析及在分层注水井应用 [J], 宗鹤鸣
3.分层注水恒流堵塞器内流场数值模拟及性能研究 [J], 徐艳;王佳祥;滕丽;王尊策;张井龙;李森
4.免投堵塞器恒流量偏心配水器 [J],
5.恒流堵塞器的流量特性分析 [J], 刘长运;赵学增;陈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注入水与地层水及储层配伍性研究在注入开发油田中,当注入水和不配伍的地层水相遇时,使原有的地层水和储层矿石之间的离子化学平衡被破坏,岩石和混合水之间,注入水和地层水之间随注入水不断介入将逐渐建立一个新的化学平衡。
在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过程中,只要流体中遇到两种以上不配伍的水存在或在流动过程中随压力和温度或流体的化学组分不平衡,都存在结垢的可能,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储层的一定损害。
在导致严重水敏的同时,在注水速度过快时,还将产生严重的速敏伤害,低渗、特低渗的水敏更为严重。
本文下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配伍性实验研究: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以及注入水与储层的配伍性。
【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水质实验研究】1 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油田注入水源与储层的化学配伍性研究】油气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后,普遍采用注水采油、排水采气、排水找气等新工艺,由于压力、温度等条件的变化以及水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和化学不相容性,往往造成注水地层、油套管、井下、地面设备以及集输管线出现结垢,造成油气田产量下降,注水压力上升,井下以及地面设备甚至油气井停产。
1.1油田水质分析对该油田地层水及注入水的离子浓度进行分析,统计得到下表:(下表)1.2注入水的自身稳定性常温及地层温度下注入水的自身稳定性反映了注入水在注水管柱、采油管柱及储层中结垢状况。
在常温(20℃)和地层温度(70℃)的条件下,通过测定在密闭容器里分别放置不同时间的水中主要成垢离子Ca2+、Ba2+、Mg2+等的浓度变化研究水源水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结垢趋势。
在常温和地层温度下分别检测放置20天、30天时水源水中成垢离子浓度。
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商河油田注水配伍性及增注措施实验研究】1.3 配伍性研究方法1.3.1静态配伍性实验研究【大港北部油田回注污水结垢性与配伍性研究】注入水与地层流体不配伍主要表现在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是否产生沉淀。
将地层水与注入水过滤后分别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1: 9、2: 8、3: 7、4: 6、5:5、6:4、7:3、8:2、及9:1),并在85C下密闭加热恒温不同时间,测其浊度。
注水试验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实例摘要:在各种水利设施的工程地质勘察中,因地制宜采用原位测试试验,与钻探相结合,能更好的达到勘察目的,更直观地反映地质情况,发现并排除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注水试验;应用;分析Abstract: in all kinds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using in situ test test, and drilling, combining can better to achieve purpose survey, more directly reflected the geologic condition, find and remove the safe hidden trouble that exist in the project.Keywords: water injection test; Application; analysis1工程概况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土门楼泄洪闸,座落于青龙湾减河口下游800米处,于1974年5月建成使用,为大(2)型蓄水闸,闸室总宽109米,过水孔数10孔,设计流量1330立方米/秒。
土门楼泄洪闸运营36年,老化损坏严重,相关部门对其展开安全鉴定工作,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为查明地层渗漏情况,采用了钻探与注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2工程地质条件该工程地处华北平原,地貌单元为冲积平原地貌。
本区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具有我国北方大陆性季风气候,场区地形相对高差较大。
根据勘察钻探结果,闸基持力层为细砂,河底处该层松散,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低。
现场踏勘时,消力池下游侧混凝土板有多条裂缝,且多处有涌水冒砂迹象。
初步预计闸板下存在渗漏脱空现象。
不同压力下新型地下灌水器流量及湿润锋变化
古俊飞;马海燕;徐立荣;黄乾
【期刊名称】《节水灌溉》
【年(卷),期】2024()6
【摘要】为探究压力对地下滴灌管渗水性能的影响,针对一种新型地下灌水器进行了不同工作压力下(0.02~0.18 MPa)自由出流的水力性能测试及0.02 MPa、0.05 MPa 2种压力条件下的室内土箱入渗试验,分析灌水器变异系数、流态指数及灌水均匀度随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入渗湿润锋运移规律。
结果表明:自由出流条件下,灌水器流量变异系数为0.01,压力与流量关系式为q=6.54917 h^(0.521);流态指数x 为0.521,灌水器对压力变化的敏感度较高;灌水均匀度系数均大于0.8。
室内土箱入渗试验时,相同灌水器埋深下,压力越大,湿润锋运移速度越快,等时间内所形成的湿润体体积也越大,湿润锋在各方向水分运移距离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总页数】6页(P35-39)
【作者】古俊飞;马海燕;徐立荣;黄乾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5
【相关文献】
1.地下灌竖管灌水器湿润体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滴灌灌水器流量和压力关系的试验
3.不同滴头流量和灌水量下农田土壤湿润体特征及其估算模型
4.不同灌溉模式下微
孔混凝土灌水器流量变化规律研究5.基于目标流量下压力补偿灌水器膜片变化的数值模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注水法试验记录一、引言注水法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工程试验方法,用于测定岩石或土壤的渗透性和渗透系数。
本文将详细记录注水法试验的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
二、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测定某种岩石的渗透性和渗透系数,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三、试验装置和材料1. 试验装置:注水装置、压力计、流量计、采样容器等。
2. 试验材料:某种岩石样本、注水液体。
四、试验步骤1. 样本准备:将岩石样本切割成规定尺寸的圆柱形样品,并进行必要的表面处理。
2. 装置搭建:将样本放置在注水装置中,并确保样本与装置之间的密封性。
3. 初始状态测定:记录样本的初始质量、初始长度和初始直径,并测量样本的初始压力。
4. 注水过程:将注水液体从装置的一侧缓慢注入,同时记录注水的时间和注水液体的体积。
5. 压力和流量记录:在注水过程中,记录样本两端的压力和流量,并绘制相应的压力-时间曲线和流量-时间曲线。
6. 采样分析:在注水过程结束后,采集样本并进行室内实验,测定渗透性和渗透系数。
五、数据记录和分析1. 初始状态测定:样本质量:X kg样本长度:X cm样本直径:X cm初始压力:X MPa2. 注水过程:注水时间:X 分钟注水液体体积:X L3. 压力和流量记录:压力-时间曲线:(曲线图)流量-时间曲线:(曲线图)4. 采样分析:根据采样得到的数据,计算样本的渗透性和渗透系数,并将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六、结果分析根据注水法试验得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样本的渗透性较高/较低,说明岩石的孔隙结构较为发育/致密。
2. 根据渗透系数的数值,可以评估岩石的渗透能力,为后续地质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七、结论通过注水法试验,我们成功测定了某种岩石的渗透性和渗透系数。
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对于相关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致谢感谢参与试验的所有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无私支持。
九、参考文献[1] XXX. 地质工程试验方法[M].出版社,年份。
恒流式偏心配水堵塞器的改进与应用【摘要】面对采油厂精细注水井逐年增加的压力,达到精细注水层段注好水、注够水要求,面临着层间注水压力差异大、个别层段无法达到配注标准;周期注水、层间轮注造成系统注水不稳定,导致各层段测试水量无法稳定;测试工作量剧增,导致测试合格率低,从而使细分层注水测试周期长、注水方案落实困难、资料符合率较低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测试效率,我厂组织开发研究及应用了恒流式偏心配水堵塞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正在推广使用,希望通过本文,对相关采油厂的注水井测调试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恒流式堵塞器改进效果应用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要求注水质量越来越高,油藏小层的层段划分越来越精细,因此,精细注水层段的注水要求也逐年提高。
针对常规测调试方法的定量测试工作量小,测试合格率低、同时由于地面管网漏失、注水系统压力波动,导致井下各层段注水量发生变化,测试资料复测符合率在25%以下等问题,常规测试已经无法满足精细注水现状的要求。
图1 恒流偏心配水堵塞器结构图设f为一定预压缩量的定压弹簧对柱塞的弹力;s为柱塞横截面积,pa为堵塞器入口处的压力,pb为柱塞与主体内腔的压力,pc 为堵塞器出水剪切口处压力。
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固定水嘴前后的压差δp与通过水嘴的流量q存在如下关系:(式1)式中:μ:流量系数;a :孔口面积 m2;δp:孔口前后压差 mpa;ρ:流体密度 kg/m3。
对于一定孔径的水嘴,通过水嘴的流量q只与水嘴两端的压力差δp 有关。
即流量随着压差的改变而改变见图2。
由此得出:若使流量q恒定,只要保证水嘴两端的压差δp保持恒定时即可实现。
2 恒流配水器的改进及配套技术的应用2.1 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1)解决了堵塞器上部打捞杆压盖无止退密封圈或其他锁紧装置,易退扣脱落问题;(2)提高打捞杆锁轮加工精度,解决堵塞器不易投入偏孔的难题;(3)提高堵塞器主体出水孔的机械强度和抗冲击强度,避免在投捞或试投过程中,撞击该部位造成变形或弯曲及长期注水后冲蚀漏失;(4)提高打捞杆与限位体连接强度,避免打捞杆拔脱,造成井下事故。
油田注水空心恒流量配水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油田开发过程中,注水是提高油田产能的重要手段。
为了充分利用注入水量,提高开采效率,恒流量注水技术成为注水方式的一种主要形式。
此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可以自动控制注入水量,保证注入水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注水反吸等不良现象,提高了水油分离效果,优化了注水效果。
然而,恒流量注水技术有其局限性,如果注水用水不均衡,则会导致油田油水分离效果不佳,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现象。
因此,在油田开采中,引入恒流量配水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该技术可以使每个注水井注入相应的配比水量,保证注入水质的一致性,优化注水效果,提高开采效益。
二、选题意义(1)恒流量注水技术在提高开采效益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但为了更好地利用注入水量,必须加强注水用水管控。
恒流量配水技术的引入,对于注水用水管控的优化、水油分离效果的提升、注水效果的优化等方面作用显著。
(2)可以减少注水用水不均衡带来的油田油水分离效果不佳、注水反吸浪费现象的发生,节约了油田注水成本。
(3)该技术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生存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1)探究恒流量注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油田注水中的应用。
(2)分析恒流量注水技术的局限性及其引入恒流量配水技术的必要性。
(3)研究油田注水空心恒流量配水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流程,对造成注入水量不均衡的因素进行分析,设计恒流量配水系统的水泵、仪表等装置的选型及其布置方案。
(4)结合实际油田开发情况,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验证恒流量配水技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文献资料调研、分析比较、总结归纳。
(2)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群体统计分析。
(3)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运用。
技术路线: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验证-数据分析-撰写论文。
五、预期成果(1)油田注水空心恒流量配水技术的研究,为油田开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相关技术原理构建和流程阐述,为油田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新产品开发#
地面恒流量注水器的研究及试验
伍建林1
李著信1
赵扬名
2
(11后勤工程学院供油工程系 21吐哈油田分公司钻采研究院)
摘要 为了实现油田注水井定量注水,研究了恒流量注水器并进行了现场试验。
恒流量注水
器采用减压节流的“双级水嘴”模型,对理论模型在工程化应用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了研究,利用“恒力”弹簧作为注水器水嘴的位置伺服机构,并以注水井采用的水量控制方式为基础进行了产品开发和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恒流量注水器在不同压差下能达到注水量基本稳定的目的。
关键词 恒流量注水器 理论模型 伺服技术 试验 注水井的水量控制装置由地面和井下2部分组成。
合注井在地面用针型阀控制全井注水量,分注井除地面用针型阀控制外,在井下下入不同直径的水嘴控制不同注水层的注入量。
注水过程中,由于注水系统压力波动或地层吸水能力发生变化等原因,注水井实际注水量经常会偏离要求的配注量,这就需要根据各井的实际情况,改变井口压力或进行钢丝投捞作业更换水嘴加以调整,若发现不及时,就会造成注水层超注或欠注。
这一问题是针型注水阀或井下固定水嘴难以克服的。
针对此问题,笔者进行了恒流量注水器的研究与试验。
技 术 分 析
11结构及原理
恒流量注水器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恒流量注水器结构示意图
1—活动水嘴;2—固定水嘴;3—恒力弹簧
工作时,高压水从注水器左侧进入注水器腔
体,经过水嘴节流后,再由腔体的下侧流入注水管线,对水井实施注水。
注水系统压力发生变化时,水嘴孔与腔体下侧的节流孔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压力大,重合度小,反之,重合度大,其关系
由弹簧作为位置伺服件确定,达到注水量的基本恒定。
该结构由于固定水嘴与活动水嘴之间存在摩擦力,所以有一个启动压力,并且注入压力在小于启动压力时,注入量与注入压力存在线性关系。
21主要技术指标
配注量范围:20~120m 3
/d;配注量误差(恒力弹簧精度):±5%;
最小启动压差:2MPa;工作压力:≤45MPa;工作压差:2~16MPa 。
理论模型研究
固定水嘴前后的压差Δp 与通过固定水嘴的流
量Q 存在如下关系
[1]
Q ∝
Δp (1)
为了达到恒流量注水的目的,改变配注量与阀孔前后压差之间的关系,采用减压节流的“双级水嘴”模型。
从式(1)可以看出,Q 随Δp 的改变而改变,要使Q 为定值,则Δp 必须为定值,那么压差在水嘴有效作用面积上产生的流体作用力也必为定值,因此可把恒流量注水问题转化成恒力问题。
双级水嘴示意图见图2,注入水从活动水嘴上的减压孔流入,从节流阀孔流出。
设p 1为减压孔前压力,p 2为活动水嘴腔内压力,p 3为节流孔后压力,Δp 1为注入水流过减压孔后产生的压降(即Δp 1=p 1-p 2)。
设压差在活动水嘴有效作用面积A n
—
85—
石 油 机 械
CH I N A PETROLEUM MACH I N ERY
2005年 第33卷 第4期
上产生的流体作用力为F
n (F
n
=Δp1A n),当经过
减压孔的流量增加时,流体作用力F
n
推动活动水
嘴下行并压缩伺服弹簧,直至流体作用力F
n
在大
小上等于压缩弹簧产生的反作用力F
s
,此时活动
水嘴达到随遇平衡,机构处于正常注水状态。
图2 双级水嘴结构示意图
当减压孔前压力升高或节流孔后压力降低时,Δp
1
增大,活动水嘴所处的随遇平衡被破坏,通过
减压孔的流量Q有增加的趋势,F
n 大于F
s
,活动
水嘴下行并压缩弹簧,使节流孔截面积A
v
减小,机构进入流量调节状态。
这时,活动水嘴腔内压力p2增加,Δp1下降,导致流体作用力F n减小,直
到F
n 在大小上等于F
s
,活动水嘴重新达到随遇平
衡,机构又恢复到正常注水状态。
当注水压力减小或节流孔后压力升高时,调节过程相反。
以活动水嘴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若不考虑活动水嘴和节流套之间的摩擦力,活动水嘴沿轴
向只受流体作用力F
n 和弹簧力F
s
的作用,即
F n=F s(2)
即
Δp
1π(D2-d2
)
4
=kΔl0(3)
式中 D———活动水嘴外径,mm;
d
———减压孔直径,mm;
k———弹簧刚度,N/mm;
Δl
———弹簧压缩量,mm。
假定本机构中的弹簧可被设计成“恒力弹簧”,
也就是F
s 的大小在某种条件下与Δl
的变化量无
关,则式(3)等号右边即为常数。
由于式(3)中的D、d
均为活动水嘴的结构尺寸,也为常数,那
么Δp
1就必为常数。
Δp
1
与Q存在如下关系
Q=
C0πd02
4
Δp
1
ρ
(4)
式中 C
———流量系数(常数);
ρ———流体密度,kg/m3。
从式(4)可以看出,要保证流量Q恒定,只
需选取与之相对应尺寸的减压孔d
即可。
现 场 试 验
2套恒流量注水器经室内压力强度试验后,2003年在吐哈油田进行了2井次的现场试验。
第一套恒流量注水器在井1试验。
试验前该井配注水量为45m3/d,井口注水压力为0MPa。
当注水量为96m3/d时,井口注水压力不到2MPa,该井地层吸水能力强。
表1是该井的测试数据,正常工作状态时实测流量在78~80m3/d之间,最小工作压差715MPa,最大工作压差815MPa。
表1 井1试验数据
测试
时间
入口压力
p1/MPa
出口压力
p3/MPa
压差(Δp)/
MPa
流量/
(m3・d-1) 17:45910115715791632
17:471015210815781912
17:501113315718781672
17:521214410814781288
第二套恒流量注水器在井2试验。
试验前该井配注水量为60m3/d,井口注水压力为20MPa,当注水量为96m3/d时,井口注水压力约25MPa。
表2为该井的测试数据,实测流量在75~77m3/d 之间,最小压差2MPa,最大压差313MPa。
表2 井2试验数据
测试
时间
人口压力
p1/MPa
出口压力
p3/MPa
压差(Δp)/
MPa
流量/
(m3・d-1) 16:0220161816210751432
16:0821181910218751432
17:0423122015217751120
17:0024112018313761584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恒流量注水器在不同的工作压差下,流过它的流量是基本恒定的。
综上所述,可得如下结论:
(1)经过2井次的现场试验,可以看出恒流量注水器在不同压差下注水量基本稳定。
(2)所谓的“恒力”弹簧经过适当的设计,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能实现恒流量注水的要求。
(3)“恒力”弹簧作为恒流量注水器水嘴的位置伺服结构是合理的,能够满足工程上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罗惕乾,程兆雪,谢永曜1流体力学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伍建林,工程师,生于1969年,1991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矿机专业,1998年获该院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现从事油气开采及储运机械的研究及应用工作。
地址:(400016)重庆市大坪。
电话:(023) 68571179。
E-mail:wujianlin-168@1631co m。
收稿日期:2005-01-13
(本文编辑 刘 峰)
—
9
5
—
2005年 第33卷 第4期伍建林等:地面恒流量注水器的研究及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