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 格式:pdf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37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造血系统遗传缺陷、药物反应、感染及其他疾病等。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关键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帮助患者克服感染并预防并发症。
本文将针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作出指南,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诊断和分类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指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以及体温升高的情况。
诊断此病的确切原因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根据临床情况及病因,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分为天生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其中,天生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综合症(CGD)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LGL)等为典型疾病。
后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是由于各种感染、药物等因素引起。
抗菌药物的选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病因和病情做出最佳决策。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非特异性抗菌药物长期使用非特异性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是不可取的。
因为非特异性抗菌药物往往不能有效地抑制由肠道产生的革兰阴性菌,这些细菌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感染。
特异性抗菌药物特异性抗菌药物是面对特定病原菌的药物,如链霉素、氟康唑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必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又能够避免药物的耐药性。
针对感染严重的患者,特异性抗菌药物是首选。
抗真菌药物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真菌感染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会对肝脏产生损害,因此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能。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一类药物,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这些药物包括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增强剂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应该根据治疗的具体情况选择。
以上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可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