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处理办法
- 格式:docx
- 大小:12.44 KB
- 文档页数:2
肿瘤内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应用
探索
邓高敏;贺盛发;刘国萍;冯丹;黄光明
【期刊名称】《内科》
【年(卷),期】2024(19)1
【摘要】目的在肿瘤内科建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临床药径),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支出。
方法基于93例肿瘤内科FN 患者的用药合理性分析,建立以循证药学为基础的FN临床药径,并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对其进行完善。
比较FN临床药径实施前后FN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血培养送检率和“升白”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结果FN临床路径实施后,抗菌药物总不合理占比、疗程过长占比、疗程和人均用药金额均低/短于实施前;抗菌药物单用占比和血培养送检率均较实施前明显上升,抗菌药物二联占比较实施前降低;应用“升白”药物总不合理率较实施前低(均
P<0.05)。
结论在肿瘤内科建立基于循证药学的FN患者临床药径新模式,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费用支出,降低患者经济压力。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邓高敏;贺盛发;刘国萍;冯丹;黄光明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肿瘤患者内科治疗内科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体会
2.降钙素原在非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发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3.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药物治疗
4.关注和解释疗法在肿瘤内科自购药物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5.营养不良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治疗临床建议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处理与护理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激发身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然而,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肿瘤免疫治疗也会引发不良反应。
在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合理的处理和护理不良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肿瘤免疫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和护理建议。
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早期不良反应和晚期不良反应。
早期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最初几周内,而晚期不良反应则在治疗后数个月或更长时间内发生。
早期不良反应可能包括疲劳、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皮疹、恶心等症状。
处理这些早期不良反应的关键是提供支持性护理和缓解症状。
患者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保持良好的饮食,如果发热较高,可以使用退热药物。
对于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可以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皮疹可能需要使用皮肤护理剂来缓解瘙痒和不适感。
另外,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和血液常规,以及进行其他适当的实验室检查也是必要的。
晚期不良反应可能更为严重,包括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毒性等。
处理这些晚期不良反应需要更加细致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对于胃肠道不适,建议患者采取低脂、低糖饮食,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对于肝功能异常,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剂量。
对于肺炎,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并进行相关的肺部检查。
甲状腺功能异常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心脏毒性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和心脏功能评估,必要时可以采用心血管支持治疗。
另外,对于免疫治疗引起的免疫相关毒性,如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异常等,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治疗不良反应的关键是提早发现并积极处理。
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对于患者,及时报告任何异常症状和体征至关重要。
此外,在处理和护理肿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时,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
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在肿瘤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导致所有的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都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尤其对增殖旺盛的细胞如骨髓、肠上皮、生殖细胞等具有抑制杀伤作用,若不及时处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延缓或中断抗肿瘤治疗,甚至可危及生命。
因此,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极为重要。
WHO推荐的化疗药物副反应的分度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见表1。
通常将化疗的毒副反应分为两大类,即近期反应和远期反应,或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近期反应:一、静脉炎和坏死(一)有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在静脉用药的过程中,如有药物外渗(或漏出),可引起疼痛性、化学性静脉炎甚至坏死。
最具刺激性和导致皮肤坏死的抗肿瘤药物如下:氮芥(BCNU)、卡氮芥、柔红霉素(DRB)、阿霉素(ADM)、丝裂霉素C(MMC)、ACTD、长春花碱(VLB)、VCR、长春酰胺(VDS)、鬼臼噻吩甙(VM26)、鬼臼乙叉甙(VP16)。
(二)预防1.溶液的配制严格按要求进行。
2.静脉穿刺部位避开关节和肌腱。
3.保证用药静脉通畅;注射药物前、后均以生理盐水冲洗。
4.观察用药部位有无发红及肿胀现象。
5.询问患者有无烧灼或疼痛感。
(三)治疗尽管采用了十分仔细的操作,药物外渗仍时有发生。
治疗的目的是限制药物扩散和减少永久性组织损伤。
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于保留在静脉中的输液针,应立即拔出,更换部位。
2.局部应用热敷或冷敷。
3.注射拮抗剂或解毒剂,见表2。
4.给予镇痛药和(或)抗炎药。
5.对坏死形成者,将坏死组织切除,越早切除越好。
二、过敏反应(一)发生率许多细胞毒类药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
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可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43%,过敏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单药发生高于联合用药,静脉用药高于肌内注射。
过敏反应多出现在接受治疗的2周至数周内。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响处置预案肿瘤的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化疗中使用的多数抗肿瘤药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会对机体的某些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并且可能限制药物的用量、阻碍疗效的发挥。
依据抗肿瘤药所致的不良反响发生的时间不同,临床将其分为:①马上反响: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热、过敏。
②近期反响: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损伤。
③远期反响:诱发肿瘤、免疫功能抑制、不孕等。
因此,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响应加以重视,现依据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响发生的组织、系统的不同,总结如下:1.消化系统不良反响及防治胃肠道毒性作用消灭的时间、程度与患者体质有关,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3〜4 小时消灭。
一\恶心、呕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
顺伯是迄今为止致吐作用最强的化疗药物。
防治:5-HT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疗效较好;甲氧3氯普胺、苯海拉明、地塞米松、西咪替丁等联合应用于止吐;对使用培美曲塞化疗所致的呕吐产生了条件反射,可用苯二氮卓类冷静药止吐,同时应防止水、电解质失调。
可以赐予胃粘膜保护药物,泮托拉噗钠等。
中药生脉注射液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响。
二、黏膜炎化疗药物会影响增殖活泼的黏膜组织,引起口腔炎、唇损害、舌炎、食管炎和口腔溃疡。
常见于甲氨蝶吟、氟尿喀咤、卡倍他滨、依托泊甘、培美曲塞、放线菌素Do 防治:做好口腔护理;加强养分,多饮水;不吃对口腔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可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益口含漱液漱口。
削减溃疡发生率,溃疡处可用口腔溃疡膜、锡类散等治疗,也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及亚叶酸钙溶液漱口。
必要时应用抗感染、抗真菌药物。
三、腹痛多见于长春碱类、去氧氟尿甘、阿糖胞昔、替尼泊甘、利妥昔单抗等。
防治:严格把握给药速度。
可对症处理,赐予雷尼替丁、奥美拉理等。
四、腹泻简洁引起腹泻的药物有氟尿喀咤及其衍生物、羟基服、阿糖胞甘、甲氨蝶吟、依托泊甘等。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反应和慢性反应。
急性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口腔溃疡、脱发、皮肤过敏等。
慢性反应主要发生在长期用药后,常见的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肺毒性等。
正确的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抗肿瘤药物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体温升高、心率增加、呼吸困难等。
定期监测这些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注意观察神经系统反应:抗肿瘤药物常常会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炎、感觉异常等。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躯体感觉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注意口腔护理: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口腔溃疡,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口粮摄入。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腔护理产品。
4.自我观察肠道反应:腹泻和便秘是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密切注意自己的排便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合理饮食和使用轻度泻剂。
5.肝功能监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合理管理脱发:脱发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可以采取稍微温和的洗发水、使用柔软的刷子,并避免使用热风吹风机和热烫器等方式减少对头发的伤害。
7.保护心脏功能:一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心脏相关问题。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心脏情况,如心悸、呼吸困难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定期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处理与护理方案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肿瘤的方法,通过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帮助身体抵抗癌细胞。
然而,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免疫治疗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和正确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肿瘤免疫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方案。
1. 免疫相关性副作用(irAEs)肿瘤免疫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免疫相关性副作用(immunotherapy-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
这些副作用可以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胃肠道、肝脏、肺部和内分泌系统等。
常见的irAEs包括皮疹、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咳嗽、气促、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在处理irAEs时,首先需要及时识别和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对于轻度的irAEs,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暂停治疗或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的irAEs,可能需要停用免疫治疗并给予具体的治疗,如使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此外,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指标,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症状评估等,也非常重要。
2. 发热反应在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发热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热可能是由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或感染等引起的。
处理发热反应的关键是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其原因。
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发热,则需要进行细菌和病毒的相应检查,并采取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发热反应,适当的处理包括物理降温、补液维持水电解负平衡、使用非甾体类退热药等。
如果发热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需要调整免疫治疗剂量或停止治疗。
3. 胃肠道反应肿瘤免疫治疗也常伴随着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水电解负平衡和营养不良。
处理胃肠道反应的关键是保持水电解负平衡和适当的营养支持。
对于轻度的症状,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口服止吐药物、调整免疫治疗剂量等进行处理。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处理办法
一、定义:化疗后体温≥38℃并持续1h以上并且中性粒细胞<500/m或中性粒细胞<1000/mL,但是预计在48h内将<500/mL。
二、诊断:
(一)确定是否存在感染: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输液情况,以及过敏史,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
(二)确定感染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胸片、腹部B超等确定感染的部位。
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药物敏感性:尽可能得到感染部位的阳性病原体结果,在使用抗菌素之前进行血培养+药敏试验或可疑感染灶分泌物、排泄物的细菌和真菌培养+药敏。
在治疗过程中可多次培养,以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三、治疗
(一)G-CSF单药或与GM-CSF联合治疗,每天检测血常规,直至WBC升至4000/mL以上停药。
(二)积极处理感染源,如有导管感染者需拔除导管。
(三)积极抗感染治疗:
1.应尽早、静脉、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在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尚未报告时可先给予经验性治疗。
以头孢3代、4代、广谱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首选,视感染情况可合并使用氨基糖苷类或糖肽类抗生素。
2.起始治疗3~5天后退热而且病原体明确者,可以改用不良反应最小、价廉但抗菌谱适当的药物;如果细菌培养阴性,而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者可以改用口服抗生素
3.治疗3~5天后仍有持续性发热,病情恶化应调整更换抗生素,并考虑到真菌感染,特别是慢性系统性念珠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和病毒性感染的可能。
如果估计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还要持续5~7天,则加用抗真菌药。
四、注意隔离,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并给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房间紫外线消毒、必要时入层流病房。
避免侵入性操作。
五、必要时给予对症、营养支持、纠正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等处理。
六、积极处理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