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侨乡?向幼儿传授碉楼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侨乡文化——了解开平碉楼+画画导语: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
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
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
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侨乡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评述民间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学习形体组合、形体挖切、建筑花纹装饰和简单透视原理,能用画面表现建筑物的立体造型。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学习地方古民居的艺术特色;在探究中,用造型手段表现碉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搜集欣赏家乡民间建筑,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开平碉楼的造型特征、形体组合与装饰美的特征。
难点:表现建筑的立体感。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开平碉楼旅游宣传片,师叙述:同学们,当我们走进珠江三角洲的开平境内,造型奇特的群楼随处可见,恍如是童话国里的城堡,这就是享誉中外的开平碉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叩开碉楼的神秘大门,欣赏这美妙绝伦的建筑艺术吧!二、教学实施(一)、碉楼艺术欣赏评述。
(课件出示碉楼图片)1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①碉楼的形成背景、实用功能、造型特色②碉楼的审美价值2汇报交流,师小结。
师: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兴盛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海外华侨所建,集居住、防洪、防盗于一体,现有1833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造型与材质相结合的艺术”。
引导学生从碉楼独特的造型美,纹饰美等进行评述。
(二)、运用造型手段表现碉楼师:那怎么在画面上表现碉楼呢?可以用素描、线描画、或纸造型等手段来表现。
如何弘扬五邑侨乡文化作文
《弘扬五邑侨乡文化,从身边小事做起》
咱五邑侨乡,那可是有着独特而又迷人的文化呀!要说起怎么弘扬它,嘿,这还真有得说。
就拿我们那的一座老建筑来说吧,那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碉楼。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那里玩,一走进那碉楼,仿佛就穿越回了过去。
那古老的墙壁、精致的雕刻,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我们在里面好奇地东摸摸、西看看,还试着去想象当年那些华侨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那高高的窗户,透进来的光线好像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我们在里面兴奋地探讨着这座碉楼的历史,想象着那些侨胞们远渡重洋后对家乡的思念。
从那以后呀,我就觉得,弘扬五邑侨乡文化其实并不难。
我们可以从保护这些老建筑开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可以给外地来的朋友讲讲这些侨乡文化的故事呀,让他们也感受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多举办一些和侨乡文化相关的活动,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参与进来,感受那种氛围。
总之,弘扬五邑侨乡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我们要让这独特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我们的五邑侨乡文化!让它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着光芒!。
《江门侨乡文化》
江门,那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侨乡文化的地方。
在江门,有很多古老的碉楼。
这些碉楼又高又大,有的像城堡,有的像塔楼。
听爷爷说,这些碉楼是以前的华侨们为了保护家乡建的。
江门还有很多美味的食物。
比如外海面,面条细细的,吃起来爽滑有劲道。
还有古井烧鹅,皮脆肉嫩,香味四溢。
江门的舞龙舞狮也很有名。
每到节日,人们就会舞起龙和狮子,热闹极了。
我爱江门的侨乡文化,它让我的家乡变得独特而美丽。
《江门侨乡文化》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江门的侨乡文化。
江门有很多古老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一排排的老房子。
这些房子虽然旧了,但是充满了故事。
江门还有很多传统的手艺,像编织竹篮、制作木雕。
那些手艺人可厉害啦,能把普通的材料变成精美的作品。
每年过年的时候,江门会有很多特别的活动。
比如逛花市,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好看极了。
江门的侨乡文化,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怎样传播五邑文化的作文五邑,这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的神奇土地,拥有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
可怎么才能把这么棒的五邑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先来说说五邑的那些独特建筑吧。
碉楼,那可是五邑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这些碉楼可不是一般的楼,它们造型各异,有的像城堡,有的像塔楼,还有的像别墅。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座碉楼,那楼身的斑驳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沿着狭窄的楼梯往上爬,每一步都能感觉到岁月的沉淀。
到了楼顶,放眼望去,周围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那一片片绿色的稻田,像一块块巨大的翡翠,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如果要传播五邑文化,就得把这些碉楼的美展现给大家。
可以拍好多好多漂亮的照片,从不同的角度拍,有全景的,有特写的,把碉楼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
然后把这些照片放到网上,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
还可以拍一些视频,配上好听的音乐和解说,讲讲这些碉楼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比如说,哪座碉楼是为了抵御土匪而建的,哪座碉楼里曾经住过什么名人。
再讲讲五邑的美食,那也是一绝啊!就拿古井烧鹅来说,皮脆肉嫩,汁水饱满,一口咬下去,那香味能在嘴里回荡好久好久。
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品尝古井烧鹅,刚进店门,那扑鼻的香味就把我的馋虫给勾了出来。
老板把烧鹅切成小块,整齐地摆在盘子里,那金黄的皮泛着油光,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放进嘴里,瞬间,皮的香脆、肉的鲜嫩和酱汁的醇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好吃得让人想尖叫。
要传播五邑的美食文化,那就多开一些五邑特色的餐馆,不仅在五邑本地开,还可以开到其他城市去。
让更多的人能亲口尝到这美味的烧鹅,还有其他的五邑美食,像外海面、恩平濑粉等等。
也可以举办美食节,让大家在一个地方就能品尝到各种各样的五邑美食。
还可以组织厨艺培训班,教大家怎么做这些美食,让五邑美食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
还有五邑的民俗文化,那也是丰富多彩得很。
恩平侨乡文化作文“哎呀,奶奶,你快给我讲讲恩平侨乡的故事嘛!”我缠着奶奶说道。
奶奶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开始讲了起来:“乖孩子,咱恩平侨乡啊,那可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呢。
”我坐在奶奶身边,眼睛亮晶晶地听着。
奶奶说,恩平有很多漂亮的碉楼,那是以前华侨们回来修建的。
我想象着那些碉楼的样子,心里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了恩平的一座碉楼。
哇,那碉楼可真高啊,就像一个巨人站在那里。
我兴奋地跑过去,围着碉楼转了好几圈。
“爸爸,这碉楼好厉害呀!”我仰头看着碉楼说道。
“是啊,这可是恩平侨乡文化的象征呢。
”爸爸笑着回答。
我们走进碉楼里面,里面的布置好特别啊。
有古老的家具,还有一些我从来没见过的东西。
我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
“宝贝,别乱跑,小心点。
”妈妈在后面喊着我。
“知道啦,妈妈。
”我应了一声,又继续探索起来。
在碉楼里,我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看到了那些华侨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他们远渡重洋,在外面辛苦打拼,然后带着财富和见识回到家乡,修建了这些美丽的碉楼。
“这些华侨们真了不起啊!”我不禁感叹道。
“对呀,他们为家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呢。
”爸爸说。
从碉楼出来后,我对恩平侨乡文化更加着迷了。
我问奶奶:“奶奶,还有什么关于恩平侨乡的故事呀?”奶奶想了想,说:“还有那恩平的美食,也是很有特色的哟。
”“美食?我最喜欢美食啦!”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奶奶笑着给我介绍了恩平的烧饼、濑粉等等美食,听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我心里想着,恩平侨乡文化真是丰富多彩啊,有那么多值得我去了解和探索的东西。
我一定要多去看看,多去学习,把这些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这就是我眼中的恩平侨乡,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
开平侨乡的生活文化的作文记叙文示例文章篇一:《开平侨乡的生活画卷》在广东的南端,有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那就是开平。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亲身感受着它独特的生活文化。
开平,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每一次打开都能发现令人惊喜的宝贝。
这里有古老的碉楼,它们像一个个坚强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你看那碉楼的墙壁,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难道不像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吗?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爷爷去村里的集市。
那集市可热闹啦!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新鲜的蔬菜哟,快来看看呀!”“便宜点嘛,老板!”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就好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卖水果的阿婆总是亲切地招呼着我们,“来尝尝这刚摘的荔枝,甜得很呐!” 爷爷总是笑呵呵地跟她聊上几句,然后买上一些带回家。
到了傍晚,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
饭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村子里,馋得我直流口水。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回家,看看今天有什么好吃的。
妈妈做的煲仔饭那叫一个香!金黄的锅巴,香喷喷的米饭,再加上鲜嫩的鸡肉和腊肠,哎呀,现在想想都忍不住要流口水呢!逢年过节的时候,那更是热闹非凡。
春节的时候,大家一起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火火的,别提多喜庆啦!村里还会组织舞龙舞狮的表演,那狮子跳得可欢啦,就像真的一样!我和小伙伴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兴奋得大喊大叫。
还有端午节,奶奶总会包好多粽子。
那粽子的形状各种各样,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
里面的馅儿也丰富多样,有红枣的,有猪肉的。
我总是好奇地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熟练地包着粽子,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吃到嘴里呀!开平的侨乡人都特别热情好客。
有一次,我们家来了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叔叔。
他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礼物,还跟我们讲他在国外的经历。
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
叔叔说:“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家乡的味道!” 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开平的生活文化,就像一首优美的乐章,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温暖和欢乐。
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交响曲,而是像一首轻柔的民谣,慢慢地流淌进人们的心里。
弘扬五邑侨乡文化作文你知道五邑侨乡吗?那可是个超有魅力的地方,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南粤大地上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五邑侨乡啊,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那遍布各地的碉楼。
这些碉楼可不像普通的房子,它们就像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卫士,矗立在那里。
你瞧,碉楼的建筑风格那叫一个奇特,既有中式传统建筑的元素,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色。
仿佛是东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开了一场盛大的派对,然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那尖尖的屋顶、厚实的墙壁,每一处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据说啊,当年侨胞们建造这些碉楼,一是为了防范土匪盗贼,二是为了彰显家族的荣耀。
走进碉楼,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那些古老的家具、精美的壁画,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侨胞们的生活场景。
除了碉楼,五邑的美食也是一绝。
那外海面,又细又滑,就像小姑娘的头发一样柔顺。
吃一口,面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再配上鲜美的汤头,简直就是味蕾的一场狂欢。
还有古井烧鹅,哇,那皮烤得金黄金黄的,脆得不得了,咬下去“嘎吱”一声,肉却鲜嫩多汁,香味能飘出好几里地呢。
这些美食可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们背后都有着侨乡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说到五邑侨乡文化,就不得不提那些远渡重洋的侨胞们。
他们就像勇敢的候鸟,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背井离乡。
在异国他乡,他们努力打拼,虽然身处海外,但心里却始终牵挂着故乡。
他们把在海外学到的东西带回来,融入到家乡的建设中,这才形成了如今独特的侨乡文化。
可是呢,现在感觉五邑侨乡文化就像一个宝藏,还没有被太多人完全发掘。
我们可不能让这么棒的文化被埋没啊。
我们要弘扬五邑侨乡文化,就先得从我们自己做起。
比如说,我们可以当一个小小的文化宣传员。
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玩,我们就热情地给他们介绍碉楼的故事,带他们去品尝那些美味的五邑美食,让他们感受侨乡文化的魅力。
学校里也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五邑侨乡文化的活动,像文化展览啦,让同学们自己去收集资料,了解碉楼是怎么建起来的,那些侨胞们都有哪些传奇的经历;还有美食制作比赛,大家一起动手做外海面、古井烧鹅,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也把文化传承下去。
弘扬五邑侨乡文化作文朋友!今天咱得好好唠唠五邑侨乡文化,这可是个特别有魅力的文化宝藏呢。
五邑,这地方就像一个充满故事的大舞台。
你看那些侨胞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冒险家,背井离乡,漂洋过海。
他们为啥要走呢?那时候家乡可能穷啊,没太多机会。
可这些人出去后,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五邑。
先说说五邑的建筑吧。
那些碉楼简直就是建筑界的“超级明星”。
它们高高地耸立着,像一个个威严的卫士。
这些碉楼可不是随便建建的,它们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色。
从外面看,有欧式的拱门、柱廊,就像把外国的建筑元素给打包带回来,然后巧妙地和咱们中式的庭院、飞檐结合在一起。
走进碉楼里面,你会发现一些细节特别有趣,像墙上的壁画,有的画着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有的又有西方的天使啥的。
这就像一场中西方文化的大派对,在这小小的碉楼里热热闹闹地进行着。
再讲讲五邑的美食吧。
那可真是能让你的味蕾开一场狂欢会。
像古井烧鹅,那鹅肉烤得金黄金黄的,皮脆得就像薯片一样,咬一口“嘎吱”响,里面的肉却鲜嫩多汁。
每次闻到烧鹅的香味,我都感觉自己的脚像被钉在地上一样,走不动道了。
还有外海面,细得像头发丝一样,吃起来爽滑可口,一碗面下肚,感觉整个人都充满活力了。
这些美食啊,都是侨乡人民对生活热爱的体现,也是他们把外面的饮食文化带回来,和本地的食材、口味融合的结果。
五邑的侨胞们,在海外打拼多年,他们把外面的思想、技术、文化带回五邑。
比如说教育方面,以前五邑很多地方没什么学校,侨胞们回来就捐钱建学校。
那些学校的建筑都很有特色,而且师资力量也变强了。
这让五邑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知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咱们可不能让这么棒的五邑侨乡文化被埋没了。
怎么弘扬呢?咱们可以先从自己身边做起。
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就带他们去看看碉楼,尝尝美食,给他们讲讲侨乡的故事。
学校里也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五邑侨乡文化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有多酷。
政府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文化节之类的活动,把五邑侨乡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看。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客侨之乡》开题课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客侨之乡品味特色文化》开题课教学设计罗俏婷一、课题由来位列全国千强镇前50 名的凤岗, 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乡镇, 户籍人口 2 万余人, 有 3 万多华侨分布在36 个国家, 专家称其完全可称作“客侨文化之乡”, 是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结合的典范。
当前, 我们凤岗正在打造“全国客侨文化名镇”。
为了更好地弘扬我镇“客侨文化”的内涵, 深化了解我镇具有特色的、丰富的文化资源, 乐观参加创建“全国客侨文化名镇”的活动, 我萌生了开展“走进客侨之乡品味客侨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念头。
二、学生情况学生对凤岗的旅游资源认识比较肤浅, 对客侨文化的内涵更是知之甚少。
再加上我镇正举全镇之力, 创建“全国客侨文化名镇”, 利用这一时代契机, 对学生进行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感熏陶是家乡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
三、设计理念1、本土性我镇客侨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地方特色。
再加上创建“全国客侨文化名镇”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利用契机,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充分开发、利用家乡的客侨文化资源,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激发学生知家乡的爱好, 培育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建家乡的理想。
这体现了地方的特色, 也是符合新课程的标准。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阅历、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获取知识或追求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 而是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注重情感的体验。
本设计遵循这样的理念, 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突出学生自主实践与能力的培育。
四、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产小吃等知识。
2、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搜集、筛选、归纳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2)让学生走向社会, 亲近大自然, 去寻找美、发现美, 并学会拍摄, 让美化为永恒的记忆。
3、情感目标(1)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树立为振兴家乡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目标。
侨乡文化的作文《侨乡的独特魅力》提起侨乡,很多人可能觉得那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其实呀,侨乡就在我们身边,到处藏着有趣的文化宝藏。
我老家就是一个小小的侨乡,那地方叫开平。
一走进开平的村子,你就能看到一群特殊的建筑——碉楼。
这些碉楼就像一个个威武的巨人站在那儿。
我还记得第一次近距离看碉楼的时候,那简直像发现了新大陆。
碉楼的外墙看上去有点破旧,毕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可正是这种陈旧感,有着一种让人说不出的吸引力。
它的墙是那种厚实的混凝土结构,上面有许多小小的射击孔,就像给碉楼安上了一双双眼睛,时刻警惕着外面的危险。
楼顶长得特别奇特,有欧式的尖顶,还有中式的亭子模样,中西合璧得非常有趣。
就好像一个穿着中式长袍又戴着西洋帽子的怪人,可看起来却毫无违和感。
当时我就在想,这到底是哪个天才建筑师想出的点子啊。
村子里的老人告诉我,以前很多人漂洋过海出去闯荡,赚了钱就回来盖这些碉楼。
一是为了安全,防着土匪强盗;二是为了显摆显摆自家在外面混得好。
而且这些碉楼里还藏着很多侨乡人的思念,那些出去的人想念家乡,就在建筑上融入了家乡的元素,又混合了国外见到的新奇样式,于是就有了这些独特的碉楼。
除了建筑,侨乡的美食那也是一绝。
煲仔饭在这里是顶尖的美味。
蒸笼一揭开,热气腾腾的香气直接往你鼻子里钻。
米饭粒粒分明,还带着一点锅巴的焦香,底部那一层金黄酥脆的锅巴可是煲仔饭的精华。
吃到嘴里嘎吱嘎吱的,像在嘴里开了一场小音乐会。
上面的配菜也丰富极了,有鲜嫩的广式腊肠,那甜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还有翠绿的青菜,中和了腊肠的油腻。
吃煲仔饭得有点耐心,一边吃着上面的,一边慢慢挖掘底部的锅巴,这才能体会到最纯正的美味。
侨乡文化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融入到了建筑和美食里,这种独特的文化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闪闪发光,让人不自觉就被吸引,想要一探究竟。
《侨乡的节庆与传统》咱侨乡啊,那些节庆和传统可丰富了,每次一有什么节日,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
走进侨乡向幼儿传授碉楼文化
作者:郑美玲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17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新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们的家乡——南朗镇。
南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历史遗产久负盛名。
作为南朗镇的幼儿教师,应该在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中,让纯真可爱的幼儿了解家乡的昨天,感受家乡的今日,憧憬家乡的未来。
一、家乡的碉楼
南朗是个侨乡,进入幼儿园的都是年幼的小孩,对侨乡的认识恐怕极其肤浅。
我们认为,可以抓住碉楼这个元素,用深入浅出、形象具体的方法,从而了解家乡的历史沧桑、侨胞对家乡的情愫。
我们通过图片、数字、故事,向幼儿介绍:百多年前,南朗上辈侨胞,在外国受歧视,千辛万苦,节衣缩食,经过十年八载,有所积蓄,为了防御强盗,保护家人性命财产而回乡建起碉楼。
在南朗,凡有华侨的村庄都有人建起碉楼,分布较密的是东桠、关塘、赤坎、莆山、南塘、崖口等这几条村,南朗碉楼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多为钢筋水泥结构,亦有底层砌石,其余上层砌青砖的。
南朗碉楼大部分是三四层,碉楼不设阳台,更无飘窗,不是方形,就是长方形。
一个共同特点稳固坚实,门窗不大,多为两重门,中间还有粗大的铁枝,每层楼梯都设有趟板作门,这样的设计既可防盗防火防洪水还可以住人。
第二层至顶层均有枪眼,用枪可以射击企图靠近碉楼周围房屋的盗匪,顶层露天围栏筑炮眼。
南朗碉楼除底层外,四面开窗,线条简洁,天台都建有简单的小楼,内装木梯上落,当地人称之为“白鸽楼”或者“白鸽巢”。
碉楼外墙的动物雕像、花草鱼鸟的造型依然可见。
这种中西合璧的高层建筑,可以说是19世纪南朗地区一种时尚的艺术建筑。
如果让幼儿从小知道这些,会让他们从小了解侨乡,从小了解碉楼,是有极其深刻的意义的。
二、亲子齐行动,碉楼进我心
(一)“寻碉”行动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带领幼儿走入自然,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开阔幼儿的视野,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还能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
”根据陶先生的教导,我们因地制宜,按当地实际进行。
在南朗地区,我们通过生动形式让幼儿走进碉楼,进行乡土教育。
碉楼分布广泛,要集中孩子前往各条村庄参观是不可能的。
我们让家长协助,安排周末带自己的孩子到附近村庄看碉楼。
通过家长的介绍和教师课堂上的讲述,孩子对碉楼
的印象可牢记在心间。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我是碉楼小导游”的亲子作业单,让他们带着问题参观,亲子互动,大大提高孩子的兴趣。
(二)“造碉”行动
有这样一句话:“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要让孩子真正认识碉楼的结构特征,通过“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在进行“造碉”活动前,首先将意图告诉家长。
让家长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盒子、光碟、纸巾筒、纽扣、瓶盖等废旧物品作材料,接着指导家长、幼儿制作碉楼模型。
教幼儿先用小剪刀,模仿碉楼的外形制作。
为了避免千遍一律,我启发他们,运用手中的工具,回忆所见过的不同款式的碉楼,先画后剪最后贴。
幼儿一边动手一边与同伴交流;一边对照图片,一边请教老师。
这样不仅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而且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三、提供学习平台,拓展能力发展空间
(一)互相交流,促语言能力发展
为了让孩子多方位了解南朗各村庄碉楼的历史,我们利用“我是碉楼小导游”的讲述活动,一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个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
在汇报时,小导游竣竣首先大胆发言,他生动地向大家讲述碉楼的建筑结构和历史。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创设让孩子大胆“说”的环境外,倾听也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孩子在倾听中能掌握知识,积累词汇。
孩子在当观众的同时了解了关于南朗碉楼的一些历史。
除此以外,我们也注重晨谈、餐前讲述、平时的沟通交流等等。
总之,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二)共同合作,促动手能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
”同时,对幼儿来说,手是他们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幼儿方方面面的发展。
为此,我让孩子当一回“小小建筑师”,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如雪花片、泥胶、木块、瓶瓶罐罐、各种盒子、积塑等,再让孩子尝试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搭建,从中让孩子学会合作,分享和交流。
(三)参与环境创作,促审美能力发展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此,在班级环境创设时,我们会与孩子一起商量、讨论,共同参与布置、共同创作,因为孩子的作品,更能体现童真、童趣,更富有观赏价值。
为了让幼儿加深印象,我们裁出4张展板,中间写上醒目的彩色大标题——“南朗碉楼”。
让幼儿把自己做好的碉楼,按事先设计、布局,贴在展板上,大家一起检查,发现不满意的地方,逐一修改。
在粘贴孩子作品到展板上的时候,出现了意见不一的状况,有的孩子觉得照片与作品要分开,有的却觉得把照片和作品相结合,我鼓励孩子动手修改,于是把照片先粘贴好,最后在空余的地方把孩子的作品剪下来当衬托,效果果然不错,孩子满意地笑了。
除外,在创作“未来的碉楼”“立体碉楼”,线描画“碉楼”、装饰画“碉楼”等一系列环境布置中,孩子都积极参与,并大胆发表意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下,孩子的审美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发展。
自开展班级特色——“南朗碉楼”以来,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对碉楼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理解。
孩子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古建筑而感到骄傲。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变得快乐、活泼,并形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