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共29页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29
晕轮效应:擦亮眼睛,切忌爱屋及乌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闻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推断往往只从局部动身,集中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经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假如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乐观确定的光环覆盖,并被给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假如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覆盖,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似乎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四周消失的圆环(月晕),其实,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效应”“以点概面效应”。
晕轮效应,概括起来说,是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集中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的迷雾:乱花渐欲迷人眼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样美妙,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行缺少。
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殊刺眼、恶心。
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
普希金是俄国闻名诗人,当他遇到被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时,为她的漂亮而心动,以至于疯狂地爱上了她。
在普希金眼里,一个美丽的女人也必定有非凡的才智和名贵的品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结婚后,普希金每次把自己的诗读给娜坦丽听时,她总是不耐烦地捂着耳朵说:“不听!不听!”相反,她却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玩,参与晚会、舞会。
普希金为了她抛弃了诗歌创作,弄得债台高筑,甚至还为了她与别人决斗而牺牲了生命。
普希金的故事告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俊遮百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
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推断,不要以偏概全,要做全面的了解,否则就会误入“晕轮效应”的陷阱。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同学分别做了一个试验。
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男女热恋时往往会出现“晕轮”,比如俄国著名大文豪普希金爱上了娜坦丽。
当普希金每次把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
她要普希金陪她游乐,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在物质方面,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出现晕轮效应,比如女性往往在购物情结中沉醉,失去理智,常为赠品而买下并不需要的正品。
在感情方面,男人“晕”得猛烈却短暂,女人“晕”得慢热而持久。
在职场上,女性容易对领导上司产生仰慕之情,陷入越来越深的“忠诚”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
男性也不能避免。
大多数中年男性通常自认为理性,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认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自己不再将任何人笼罩在神秘的光环之下。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想法是自欺欺人的。
事实上,中年男人的晕轮效应往往多于青年男人和老年男人。
晕轮效应在职场上的杀伤力,一点不亚于投机心理和拖拉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海克斯形容说:“我们男人可以躲进充满竞争的壁橱里,用情感壁垒保护我们,或者逃离现实中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种种害怕和担心,而一旦这样做了,我们也就失去了一个男人的自我,就容易对人产生错误的崇拜。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莱特博士在《男人到底要什么》一书里写到:中年男人们“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升不能降”的中年职场危机,本质上就是迷失了自我。
从人性来说,男人害怕没有权力,男人喜欢坐在方向盘后面,迷路宁可翻地图也不愿去问。
男人喜欢说“一切都很好,全在我的掌控之中”……然而职场的残酷现实,却让他们感到压抑和焦虑。
中年男人在潜意识中要避免那些让他们感觉无力支配的局面,他们渴望被“导师”引导,甚至对不合格的领袖产生盲目的崇拜与忠诚。
周先生的单位调来一个女性领导,不但美丽优雅,而且工作能力很强。
周先生对这个比他大十岁的领导产生崇拜、亲切感,并渴望与她交流。
周先生整天追着她的微博和微信,非常入迷。
心理学文章(共10篇)心理学文章(一):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的一篇文章1500字以上的平时多练练笔,就不会这样求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是哪一种就是人情债,自己会了别学懒,自己不会就练一练——头回生,二回熟,三次能做老师傅!心理学文章(二): 心理学作文心理学,这个词总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也因此吸引我读了《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这本书,读后还颇有收获,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都能理解了。
人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
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
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你不合格!”等,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
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保护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种行为。
自尊感情高的人,对于别人的侮辱也可以宽容对待。
正因为自尊感情高,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也不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不会生气。
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点不适当的评价,马上就会发怒。
自尊感情低的人无法尊敬自己,需要从别人的尊敬中间接地获得自尊感情。
因此,一旦别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无法尊敬自己,于是便发怒了。
因此,如果平时能够多冷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生气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请保留此标记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记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通过看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可以学到和我们的交际心理学一脉相承的知识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让我获益良多.最后希望学好心理学,我想以后应该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学效应世俗有云:“人心难测”。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有的人像是一个发光体,许多人都愿意围着他转?为什么有的人又那么难以接近?人际关系已然成为社会人所必修的一门课程。
1.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首因即最先的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因效应在我们人际交往中较为普遍。
有些人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作判断下结论。
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这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人们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人际交往中如能坚持事必躬亲,注重调查研究,多了解,多观察、多留心,就不会因“一叶障目”而偏离人际交往的正确轨迹。
也就是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第一印象的确非常重要,但决不要因为一时的印象而影响接下去的深入交往。
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
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
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