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如何克制和利用
- 格式:docx
- 大小:25.55 KB
- 文档页数:5
在教学中如何克服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光学原理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折射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教育教学中,就成为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或失真,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教学领域,晕轮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就往往和品学兼优、聪明、灵活等积极评价联系起来,这种积极效应会不断扩大;反之,如果一个学生成绩很差,就往往会和调皮捣蛋等不好的评价联系起来,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并不断扩大。
一、晕轮效应产生过程:晕轮效应的产生过程如图所示。
由图中可见,教师通过直接观察、查阅档案材料和听取其他师生的反映等途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料或判断,形成一定的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对期望值高的学生,就会通过赞扬、注视、耐心解释、提供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等方式,创造亲切的心理气氛;对期望值低的学生,则通过批评、惩罚、不耐心解释、提供难度较小的学习材料等方式,创造紧张的心理气氛。
教师传来的不同期望信息被学生获取后,便进行归因,产生自我认知和评价,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映,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学生们真的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被教师寄予较高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好,被教师寄予较低期望的学生则越来越差,这就是晕轮效应的扩大化。
二、如何克服晕轮效应1.全面了解学生。
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各方面的特征和众多的心理因素就成为教师克服晕轮效应的首要条件,这些因素包括:身体外表、性别、自身行为、学生的个性、过去的成绩、学生档案、对兄弟姐妹的了解、社会环境、可看到的智力等,对这些因素的捕捉、加工就可准确全面获得有关学生的各方面信息,信息内容越多、途径越广,越能全面了解学生。
2.客观地评价学生。
当老师获得有关学生的准确而真实的信息后,这些信息就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形成期望的直接依据,教师根据经验把这些因素加以整和,对学生的发展作出预料或判断,形成一定的评价,从而完成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不同的心理定位,作出不同的行为反映,因此评价学生就成为教师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条件,而要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有理论的教育者,也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咨询者,还是一个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的学习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高尚人格的示范者。
晕车晕船及防治关于晕车晕船:1.为什么会晕船、晕车、晕机?运动病又称晕动病,是晕车、晕船、晕机等的总称。
它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人体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前庭器官产生过量生物电,影响神经中枢而出现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
内耳前庭器是人体平衡感受器官,它包括三对半规管和前庭的椭园囊和球囊。
半规管内有壶腹嵴,椭园囊球囊内有耳石器(又称囊斑),它们都是前庭末稍感受器,可感受各种特定运动状态的刺激。
半规管感受角加(减)速度运动刺激,而椭园囊、球囊的囊斑感受水平或垂直的直线加(减)速度的变化。
当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发生旋转或转弯时(如汽车转弯,飞机作园周运动),角加速度作用于两侧内耳相应的半规管,当一侧半规管壶腹内毛细胞受刺激弯曲形变产生正电位同时,对侧毛细胞则弯曲形变产生相反的电位(负电),这些神经末稍的兴奋或抑制性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向前庭中枢并感知此运动状态;同样当乘坐工具发生直线加(减)速度变化,如汽车启动、加减速刹车、船舶晃动、颠簸,电梯和飞机升降时,这些刺激使前庭椭园囊和球囊的囊斑毛细胞产生形变放电,向中枢传递并感知。
这些前庭电信号的产生、传递在一定限度和时间内人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强度和时间的耐受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致晕阈值,如果刺激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要出现运动病症状。
每个人耐受性差别又很大,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受视觉、个体体质、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如空气异味)等因素影响,所以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只有部分人出现运动病症状。
2.如何预防和治疗运动病(晕船、晕车、晕机)?确切地讲运动病不是真正的疾病,与通常意义上的疾病不同,它仅仅是敏感机体对超限刺激的应急反应。
因此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根治或治愈措施,现有的各种防治方法都是暂时缓解症状或延缓它的发生。
运动病的最佳防治方法是避免或离开能引起该病的环境,但这很不现实。
以前防治疗运动病多采用药物,主要为镇静止吐药,如乘晕宁、东莨菪碱、安定等,抑制中枢兴奋,缓解消化道痉挛。
公安队伍人事管理中的晕轮效应摘要: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效应,它存在于公安队伍中,会对公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策略,双管齐下,尽量避免和减少晕轮效应,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管理任务关键词:人事管理;晕轮效应;应对策略“晕轮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其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种认知就像刮风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一样,这个光环只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称——“晕轮效应”。
其特点就是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一时的认识或者从一件事情中所看到的内容并不足以代表全部,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如果之前被这些一时的认识所迷惑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晕轮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于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
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二是表面性。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上。
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
三是弥散性。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正所谓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交往中因相互了解的不全面而产生,人与人的交往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达到相互间的全面了解,而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从一件事来评定对方不失为一种办法,所以只要存在人际交往就存在“晕轮效应”。
广告心理学:晕轮效应教你如何抓住消费者心理概述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的学科。
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了解消费者心理,掌握广告心理学的知识,对于企业制定有效的广告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晕轮效应在广告心理学中的应用,旨在帮助企业抓住消费者心理,提高广告效果。
晕轮效应的定义晕轮效应,也称为Hermann格雷尔斯效应,是指观察人眼看到彩色旋转圆盘后停下来之后,仍然感觉旋转的错觉。
晕轮效应的原理是人眼对彩色旋转圆盘的感知,会在停止旋转后,暂时保留旋转的影像,导致错觉。
晕轮效应的应用于广告心理学中,探索了人的视觉感知对广告的影响。
晕轮效应的应用1. 色彩运用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在广告设计中,适当使用鲜艳的颜色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色彩对于广告的识别和销售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色彩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可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
通过运用饱和度高、对比强烈的色彩,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示例:使用红色来强调优惠或折扣信息,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研究表明,红色是一种极具吸引力和感知效果的颜色,可以引起人们注意,并增加记忆效果。
2. 图像与动态晕轮效应还告诉我们,在广告设计中,运用动态的图片或者视频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动态的图片或视频能够创造一种视觉冲击,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广告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示例:使用GIF动画或短视频来展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并增加记忆效果。
动态元素的运用可以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并促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更多的兴趣。
3. 文字与排版晕轮效应还告诉我们,在广告设计中,合理运用文字和排版方式可以增强广告的可读性和记忆性。
文字是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准确地选择文字内容和排版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和记忆。
示例:选择简洁、明确和具有吸引力的文字,搭配合适的字体和排版方式,可以增强广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同时,通过选择恰当的文字排列方式,可以引导消费者按照预期的顺序进行阅读,提高广告信息的传达效果。
为何总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关于心理学上晕轮效应的详解我们在谈恋爱时常常会有一种错觉,就是在恋爱之前:他/她好像在闪闪发光,我配不上他/她!而在恋爱后:我当初是怎么爱上他/她的?是瞎了眼吗?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心态的转变呢?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
为什么一开始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为什么他/她在追到你之后对你的态度就变了?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在评判别人的时候,通常喜欢“从局部中归纳”,通过局部得到整体印象,这往往会放大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
就好像在云雾的作用下,日月的光辉四处蔓延,致使了光环的形成,因此也被称为“成见效应”、“光环效应”、“点对面效应”等。
晕轮效应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
在他看来,人们对人的认识和判断,通常只是从局部得到的整体印象。
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特质推论到对方的其他方面,认为对方的其他方面与自己所看到的非常相似。
爱情中的“晕轮效应”,“情人眼中的西施”的由来:在恋爱中,“晕轮效应”扩大了对方的优点。
即当你对一个人有好感的时候,你就很难发现对方的缺点。
沉浸在爱情中的恋人,彼此都是幸福的,很少通过爱慕的面纱从对方身上寻找缺点。
因为他们彼此喜欢,对方的缺点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优点”;因为喜欢,心情变得开阔,任何无关痛痒的缺点都可以包容。
比如你看到他/她在吉他上给你唱歌,就觉得他/她浪漫深情;你喜欢他/她微笑,露出小虎牙的样子,就默认他/她活泼可爱,温暖纯洁。
这就是晕轮效应在爱情中的表现。
我们所熟知的俄罗斯知名作家普希金。
对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女”的娜坦丽一见钟情,并成功和她结为了夫妻。
虽然娜坦丽外貌出众,但并不具备普希金所认为的:一个美丽的女人必须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
每当普希金给她朗诵一首写好的诗,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听,不听”。
晕轮效应措施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晕轮效应的情况。
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盯着旋转的物体或者观看快速移动的景物时,会感到头晕、恶心或者眩晕的现象。
晕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的大脑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与其他感官的信息不一致造成的。
由于晕轮效应的不适感,有时候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或消除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措施1. 调整观看角度观看旋转物体时,如果我们的视线与旋转轴保持垂直,晕轮效应可能会更加明显。
因此,调整观看角度可以帮助减轻晕轮效应。
我们可以尝试将头稍微倾斜,使眼睛与旋转物体成一个斜角,或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旋转物体,看是否可以减轻晕轮效应。
2. 增加环境光照人眼对环境光的适应能力很强,当环境光线比较暗时,晕轮效应可能会更加明显。
因此,增加环境光照可以减轻晕轮效应。
我们可以尝试将电灯打开,或者前往光线较亮的地方观看旋转物体,看是否可以缓解晕轮效应。
3. 限制观看时间持续盯着旋转物体或者快速移动的景物观看时间过长,会增加晕轮效应的发生。
因此,限制观看时间也是减轻晕轮效应的措施之一。
我们可以选择每次只观看一小段时间,然后让眼睛休息一下,或者采用间隔观看的方式。
这样可以减轻眼睛的疲劳,减少晕轮效应的出现。
4. 使用眩晕止损药物对于一些特别敏感或者严重受影响的人来说,采取上述措施可能无法完全减轻晕轮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一些眩晕止损药物来帮助减轻晕轮效应。
眩晕止损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晕轮效应的反应,从而减轻或消除晕轮效应的不适感。
5. 寻求医疗建议如果晕轮效应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伴随其他症状出现,如呕吐、头痛等,建议及时寻求医疗建议。
医生可以通过详细了解症状、进行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晕轮效应的原因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减轻晕轮效应带来的不适。
结论晕轮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视觉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小学班级管理晕轮效应分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这艘大船的掌舵人。
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可能会伴有“晕轮效应”等问题,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开展。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注意结合心理学方面的原理与定律等知识,有效预防与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晕轮效应”,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益。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的具体表现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晕轮效应”主要表现为对班主任思维活动的消极影响,如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交头接耳,或者下课的时候存在相互打闹行为,那么这时候这名学生会被认为存在“恶习”,班主任也会对其进行斥责,这样的班级管理行为会淡化师生关系,甚至是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出现对立情况,这实际上就是“晕轮效应”的具体表现。
归结起来,小学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其一,遮掩性特征。
在面对众多的班级小学生期间,班主任容易受到知觉选择性或感觉局部性与外表性的影响,致使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尤其是容易发觉学习成绩比较差学生的短处与缺点,并且会遮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优势。
其二,定势性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态度、经验与感知等会对他们评价小学生产生直接影响,这是思维定式的具体表现。
比方,许多班主任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或认识期间主要结合学生的入学评定语,却轻视了小学生在全新学习环境中所做出的努力。
其三,弥散性特征。
在评价某一个学生期间,班主任对这名学生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这名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如一个学生平常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比较淘气,那么班主任可能会在评价这名学生的时候存在不客观行为。
简言之,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实际上就是班主任存在以偏概全的行为,无法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甚至存在歪曲客观事实的班级管理情况。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的预防策略1.深入班级实际,全面了解学生。
对小学班主任而言,在对班级中某一名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与评价期间不能完全依据自己的“第一印象”做出定论,更不可存在感情用事的班级管理思想,预期是不可针对某个学生在某一时刻的某一事件来一概否认或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
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
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晕轮效应既是无意识的,又是固执的。
所以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意识的提示以及相互攀比等不良意识的增长,一些企业、商店纷纷装修门面,讲究包装,以期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产品的销量。
在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中,名片越印越精致,花式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名片效应”,有些人甚至对它产生了迷信。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片效应”不外乎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范例,它并不是什么新发现。
公共关系活动是主动开展的活动,因此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实事求是进行自我宣传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出现了利用公众的晕轮效应来蒙骗人、坑害人的现象,这是应当反对和制止的。
在日长生活中晕轮效应是常见的,比如老师心目中的成绩的的学生,本来事实上高分完全可能低能的,至于个人素质方面更无法考证了,然而老师仅仅从成绩这一点出发,就武断地判断该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同时就算他犯了迟到、早退、欺负同学等等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
这种典型的一美遮百丑的现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晕轮效应在显示生活中的体现,当然,这肯定是错误的工作方法,我们要加以克制。
市场营销中“晕轮效应”的影响和应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髙,市场营销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品牌拓展竞争过程中,有的企业持续稳步发展,有的企业却原地踏步,一蹶不振,失去市场创造力和品牌影响力。
市场竞争和品牌拓展是市场营销的两个主要内容,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积极利用“晕轮效应”,对于市场竞争、品牌拓展稳固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新时期下,商家和企业应该合理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晕轮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通过合理化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形象。
1.“晕轮效应”的概念“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它主要指的是通过观察、理解某个人或某一事物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根据其主要印象特征判断推理出其他方面的特点。
根据第一印象的建立从而对观察的事物做出评价。
晕轮效应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这种因素可以形成以偏概全的主观特点,形成以点概面的主观印象。
晕轮效应就如同月亮所具有的光环效果一样,我们平时看到的明亮的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因为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
因此晕轮效应是一种简单的、片面的心理效应。
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晕轮效应可以对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其他特点和品质进行掩盖。
最常见的一种晕轮效应就是明星效应。
这就如同电视剧中的主角光环一样。
在市场营销中合理地利用“晕轮效应”可以给商家和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和品牌影响力。
但是,由于晕轮效应自身所具备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会导致企#和商家的利益受损。
2.晕轮效应的特点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学上的认知效应。
认知者通过一个人的某一特征进而推断出其他方面的特质。
这种片面的错误认知决定了晕轮效应具有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的特点。
遮蔽性“晕轮效应”以事物的个别特征推断事物的总体特征。
这就是“爱屋及乌”的体现。
七种方法,教会您和孩子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提出】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实验】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
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启示】晕轮效应给人们认知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
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偏见的发生。
【应用】受晕轮效应的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家长应该“拘于小节”,尽量不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印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很多方面孩子都是受父母的影响。
或许家长的一个不起眼的瑕疵,可能也会因为晕轮效应被孩子放大,以至于影响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拘于小节”,无论大事小事,争取时时处处成为孩子的表率。
家长的一些“小事儿”做好了,也会因为晕轮效应被孩子放大,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完美,孩子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也会越来越配合。
如何克制和利用“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
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就好像刮风天气的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做光环效应。
其实,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教育中如何克服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向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就是受了晕轮效应的影响。
<br/>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
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
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个现象,就像晕轮一样。
实际上,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是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比比皆是,即使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屡见不鲜的。
<br/>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一个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孩子,聪明、灵活、智商高、创造力强等就成了这个孩子的代名词,当孩子违反了纪律,老师也会尽量的去包容他,只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忽视对其心理、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相反,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就会被认为什么都不行——调皮、蠢笨、低能、朽木不可雕,如果这样的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就要么严酷的体罚,要么让家长来学校“审判”孩子……如此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危害极大,常常因此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师生关系。
克服晕轮效应蒙蔽自己的头脑,有如下几点方法。
1. 认清自己
常言说:“知人为聪,知己为明。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的办事水平和处事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知人和知己的能力。
“知人”,就是知道对方的所想、所行,要根据对方的思维方式判断他的行为,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投射他人。
“知己”就是要完全的了解自己,用冷静客观的头脑对待第一印象,从思想和潜意识上做好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
2. 不用有色眼镜看人
用一颗平静公平的心看待每一个人,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第一印象”与事实严重不符时,就必须迅速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向。
3. 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
歌德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
”人们经常会极端化地推及人和物,进行知觉的评价和对比。
从喜爱一个人的某个特征,到喜爱他整个人;从讨厌一个人的说话态度,到讨厌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以偏概全”。
而要避免这种偏见,就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人。
2015年第1卷第6期西部素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有着特殊的学生群体,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是一项更具复杂性、特殊性的工作,面对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管理难度大的现状,要求班主任更需讲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巧用心理效用做好辅导工作,开创职业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那么如何将晕轮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进行有效的运用呢?一、晕轮效应(一)晕轮效应的内涵和外延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现象,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1]。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普希金就在晕轮效应上吃了大亏,他一见到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莉亚就疯狂的爱上了她,并错误的认为,一个漂亮的美人肯定也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非凡的智慧。
但事实并非如此,娜塔莉亚喜欢的是奢华的生活,而对普希金的文学才华视而不见,这使得普希金很苦恼,为了负担娜塔莉亚,普希金负债累累,并最终死于与娜塔莉亚情人之间的决斗。
(二)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晕轮效应是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的认知障碍,它的错误和负面影响主要有三点:第一,晕轮效应容易使人仅仅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习惯性的以个别推及到一般,犹如瞎子摸象一般。
有的老师以成绩的好坏来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就忽略他骄傲、蛮横、骄纵的性格,而对于不善于表达自己、性格木讷成绩偏差的学生则认定为差生。
第二,晕轮效应将并无内在联系的个性、外貌特征联系到一起,使人容易带有偏见。
例如,有一位班主任看到新生中有个学生留了长发,并且总是戴着一顶帽子进教室,几次劝告,该生还是不愿意将头发剪短,这位老师便由此断言这个学生不尊重老师,于是经常对这个学生冷眼相待。
这个老师才知道这个孩子不愿意减掉头发摘掉帽子的原因是他小的时候头部接受开颅手术并留下了一道很长的刀疤!第三,晕轮效应易使人形成思维定式,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
如何运用晕轮效应客观上讲,晕轮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这顶“光环”。
既然我们知道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
那么,实际生活中,我们就要留意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考虑全面。
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的还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自己还有可取之处,真实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开消失以偏概全而导致的错误。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晕轮效应为自己制造有利条件。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麦哲伦如何利用了晕轮效应而胜利地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关心。
在哥伦布航海胜利后,为表明自己与投机者或骗子不同,麦哲伦在觐见国王时特地邀请了当时闻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
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历数了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种种好处。
结果,卡洛尔罗斯国王果真被说服了,使麦哲伦胜利地得到资助,进行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然而,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觉了他对世界地理的熟悉及他所计算的经纬度有诸多偏差。
可见,卡洛尔罗斯国王之所以资助麦哲伦,并不是由于麦哲伦本人或帕雷伊洛的劝告内容,只是由于他认为帕雷伊洛作为专家,其建议肯定值得信任。
所以,适当地运用晕轮定律,也将有助于我们乐观的进展。
此外,在熟悉或接触其他人和事物的时候,晕轮定律的负面影响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很大的障碍。
普希金是俄国闻名诗人,当他遇到被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时,为她的漂亮而心动,以至于疯狂地爱上了她。
在普希金眼里,—个美丽的女人也必定有非凡的才智和名贵的品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结婚后,普希金每次把自己的诗读给娜坦丽听时,她总是不耐烦地捂着耳朵说:“不听!不听!”相反,她却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玩,参与晚会、舞会。
普希金为了她抛弃了诗歌创作,弄得债台高筑,甚至还为了她与别人决斗而牺牲了生命。
通过普希金的故事,我们要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俊遮百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
如何克制和利用“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
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就好像刮风天气的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做光环效应。
其实,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
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衣着打扮或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
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她或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