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241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种植和管理各种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章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和气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气候则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1.1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支撑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土壤的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作物栽培中,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作物的需求。
1.2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降水、温度、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如水稻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而小麦则适应寒冷的气候。
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如调节灌溉水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等。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依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2.2 适时灌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作物提供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演讲。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掌握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可以高效地提高稻米产量,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科学施肥技术。
水稻是一个对养分需求较高的作物,而施肥是提高稻米产量的关键。
合理的施肥可以确保水稻有足够的营养,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籽粒的产量。
在施肥时,我们应该注意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选择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比例和用量。
此外,推荐使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提供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结构。
其次,灌溉管理也是水稻高产栽培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水稻而言,适宜的水分供应对于达到高产非常重要。
在灌溉管理中,我们应该根据土壤的水分含量和水稻生长阶段的需要来调整灌溉量和频率。
要注意不要过度灌溉,以免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水稻根部缺氧,甚至根腐病的发生。
同时,要善于利用休闲水和雨水,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除了施肥和灌溉管理,正确的田间操作也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
例如,良好的栽培密度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
正确的栽培密度可以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和养分,避免稻株间的竞争。
此外,合理的揭叶、间休、修剪等措施都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要选择适当的品种,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耐旱、病虫害抗性好的品种,从根本上提高田间管理的效果。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病虫害防治。
水稻的病虫害往往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确保水稻高产的关键之一。
正确的施用农药、合理的轮作、及时的清除病虫害源等措施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可以增加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作物栽培学教材
《作物栽培学》教材主要介绍了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各类作物的栽培管理要点。
以下是其主要内容的概述:
一、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作物栽培的重要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作物栽培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各类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要求。
三、作物种植制度与种植技术
作物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类型。
轮作、连作、套作等种植技术的原理和实践。
土地利用和保护的策略与技术。
四、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品质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品质形成的生理和生态基础。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途径与技术措施。
五、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
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分别介绍其栽培管理要点,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同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介绍各类新型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六、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
设施农业的概念和类型,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无土栽培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无土栽培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与推广。
七、作物生产的标准化与现代化
作物生产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标准化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化作物生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现代农业技术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目录:•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一、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二、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局•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复习思考题••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复习思考题••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一、源、库、流理论•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一、作物品质的概念•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五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主要参考文献。
农业专家农作物种植技巧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一名农业专家,非常荣幸能够在此为大家呈现一场关于农作物种植技巧的演讲。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农作物种植技巧和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农业生产工作有所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同的地域、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不同的作物品种,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
同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抗病虫害性等因素,以确保作物能够获得良好的产量和质量。
二、科学施肥施肥是农作物种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在施肥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求量进行合理调控,避免浪费和过度施肥导致的环境问题。
此外,要注意选择有机肥和化肥的搭配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
三、合理的灌溉管理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分的供给,因此合理的灌溉管理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我们要根据土壤的湿度和作物的水分需求来进行灌溉,避免过量或不足的灌溉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干旱地区,可以考虑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防治病虫害,我们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这包括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的选择、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时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等。
五、科学的田间管理科学的田间管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我们要注意及时除草,保持土壤的松软和通透性,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
此外,合理的作物轮作和间套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土壤的养分循环利用。
六、适时的收割和贮藏农作物的收割和贮藏是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环节。
为了确保作物的质量和储存期限,我们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度来确定收割时间,注意收割时的操作技巧,避免作物的损伤。
在贮藏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病菌的滋生和作物的腐烂。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稿第五章作物栽培制度与技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制度的概念: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
合理栽培制度的要求:应该是体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农作物种植的优化方案。
(1)应当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2)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3)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各种作物全面持续增产;(4)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一)作物布局1.作物布局的概念和内容(1)概念。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或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各种作物种植的面积比例及其种植地点配置。
换言之,作物布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的区域或农田上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什么地方。
(2)内容。
作物布局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有时也包括蔬菜、果树等,作物布局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时间上可长可短。
作物布局既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如粮食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布局、绿肥饲料作物布局等等;也可指具体作物、品种甚至秧田布局。
在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作物布局实际上还包括了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2.作物布局的决定因素(l)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很高的遗传力。
在一个生产单位或区域,自然条件是相对一致的。
虽然通常有多种作物能够生存和繁殖,但不同作物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生产力是不同的。
生长繁殖最好,生产力最高的作物,就是对该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最好的作物。
所以一定要因地种植。
(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自给性的需求;二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技等多方面因素。
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指出: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市场,面向全国,考虑国际,适应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三要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学讲稿第1章绪论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其宗旨在于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使其更加经济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耕作栽培措施是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以便得到更多更好和农产品。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为此,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懂得作物要求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懂得选择和创造环境条件以满足作物的要求,这是适地适种和合理布局问题;还要掌握并学会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这是栽培技术问题。
1.1.2 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它们各自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个侧面来研究对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学科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二、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学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的规律,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三、作物栽培学总理论与各论的关系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涉及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因此,作物栽培学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则讲述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1.1.3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特点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各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
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
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同的影响等等。
由此可见,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方面)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违背天时农时,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
因此,在作物生产上,历来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
3.地区性从大处说,不同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1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强求一致。
4.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
二、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农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本路线(1)生长分析研究路线,即以个体或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增加为中心进行研究。
(2)发育分析研究路线,即从农作物的生育进程研究产量因素的形成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提出相应的产量形成促控技术和产量因素协调理论等。
(3)源一库分析研究路线,即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源、库对产量的相对限制作用、同化物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2.作物栽培的研究方法常采用的方法有:(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
对这些过程进行跟踪,必须通过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
作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是统一的,作物的局部与整体是一致的。
因此,在观察作物的形态、结构时要结合其机能,观察局部时要联系其整体。
(2)生长分析法其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
比较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品种的好坏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
即间隔一定天数,在田间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进而比较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确定出品种的好坏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
(3)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的测定,收获时统计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最后把收获产物分解为产量构成因素。
它可从基本苗和分蘖消长规律分析穗数的形成过程;从干物质的消长分析穗粒重的形成过程。
(4)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长发育研究法的做法是,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或花芽)分化数、退化数(或脱落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
通过生长发育状况的分析,可以评估某种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和优劣,进而制定出相应的促进或控制的措施。
1.2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2.1 农业的发生在农业发生之前,原始人类依靠渔猎采集天然动植物而生存,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起,发生了农业。
其特征是人类从采集天然生长的野生植物,转变为自己动手种植植物,从渔猎野生动物,进入到自己饲养动物。
但是,在整个原始农业时期,采集和渔猎仍占据重要的地位。
1.2.2 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
在大田上栽培的植物一般称为作物。
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21.2.3 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1.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的区别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但与其野生祖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 (1)栽培作物各器官,特别是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
(2)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的改进效果明显。
(3)栽培作物一般成熟期较一致,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而且拖得很长。
(4)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野生植物有其固有的传播方式。
(5)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性减弱或缩短,而野生植物种子休眠期长。
(6)栽培作物防护机能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有利于繁衍后代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
2.解决作物起源地的目的解决作物起源问题,实质目的是在寻找植物资源和建立“基因库”。
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1.基因中心学说20世纪20,30年代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Н.И.,,,,,,,)对世界各大洲的三十多万份植物品种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926年写成《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提出起源中心或基因中心学说,认为地球上很多种作物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度之间,被高山、沙漠和大河所隔开,形成天然隔离区,促成了植物区系的独立发展。
在起源中心,物种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基因最丰富,显性基因多,离中心愈远,显性基因愈少。
2.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1935年瓦维洛夫对过去的概念作了一些修改,在其所著的《育种的植物地理学基础》一书中,根据栽培植物的地理分布和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方,明确地把世界重要的栽培植物划分为8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和3个副中心,这一学说比较经典和被公认,它对作物的起源作出了科学论证。
1.2.4 我国作物的来源一、本土作物起源于我国本土的作物有: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黍、粟(谷子)、稷、稗、高粱、大豆、赤小豆、山黧豆、荞麦、苦荞、山药、芋、紫芋、麻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犀等。
二、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这一时期引入我国的大田作物有蚕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胡麻、油麻)、红花(红蓝花)、苜蓿等。
三、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的作物这一时期,从海路和陆路引入我国栽培的大田作物包括: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
四、从美洲引入的作物美洲本土起源引入我国栽培的作物包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1.3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1.3.1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一、保护作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我国作物多样性的特点3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作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其野生近缘种丰富。
2.我国作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1)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物种受到威胁或正在减少;(3)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
3.保护作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动植物物种一旦灭绝,是不能再生的。
二、作物的多样性根据卜慕华(1981)的研究结果,起源于我国的栽培植物有237种,其中属于“大田作物”的21种。
除此而外,我国还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近缘种。
1.3.2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作物是从野生植物演化而来的,作物的驯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现在在自然界还存在很多与作物亲缘关系很近的野生植物——作物的近缘种。
它们通常具有作物所不具备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如果利用远缘杂交和生物技术等方法,将一些独特的宝贵基因导入作物体内,可以使作物的许多特征和特性得到改良;除了利用作物近缘种以外,现有的作物也是可以利用的。
1.3.3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
作物与环境协调统一,是作物引种成功的关键,也是引种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生活条件得到满足;2.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3.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1.3.4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进行分类。
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这种分类法的最大优点是能把全世界所有植物按其形态特征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命名,并为国际上所通用。
但这种分类法对农业工作者来说有时不太方便。
二、根据作物生物学性状分类(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1、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20~25?,最高30~35?,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积温。
如稻、玉米、谷子、棉花、花生、烟草等。
2、耐寒作物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约为1~3?左右,最适温度12~18?,最高26~30?,要求积温也较低。
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油菜、豌豆等。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1、长日照作物凡适宜在长光照条件下通过光照阶段,延长光照时间能促进发育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