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44
家庭教育学复习提纲绪论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P1家庭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现象、揭示家庭教育特点和规律P1台湾学者黄廼毓(nai yu)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总结了家庭的七大功能:经济的功能、保护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宗教的功能、教育的功能、生育的功能、情爱的功能。
P2恩格斯把生产分为两种: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食物、衣服、住房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二是人自身的生产(种的繁衍)P3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区分了三种文化:(看资料7)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并喻文化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是指长辈人反过来主要向晚辈人学习P3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1)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2)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早最深刻。
其次,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全面。
再次,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时间最长第一章家庭教育的学科发展北齐的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甚至是世界上较早的具有独立体系的家庭教育专著。
北宋司马光所著的《温公家范》是与《颜氏家训》齐名的著作。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母育学校”的设想。
1633年,《母育学校指南》一书出版,该书专门论述了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西方国家出现的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
英国的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
1762年,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名为《爱弥儿》的家庭教育专著;我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通过对他的儿子陈一鸣的观察,1925年出版了《家庭教育》一书。
在苏联,20世纪30年代,马卡连柯出版了《父母必读》一书,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家庭教育学专著;20世纪7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撰写了《家长教育学》一书。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的历史演进:至1949年我国自古没有家庭教育的专门机构,自然也就没有确立过明晰的家庭教育管理体制。
但在我国历时悠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却发展了不少朴素而丰富的家庭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
一、氏族时期:儿童公育制度与同姓不婚准则1.儿童公育制度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引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观点,赞扬氏族公社教育的民主和平等:“孩子的照管和教养将成为公众的事情,社会将同等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或非婚生的。
”在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私有制及家庭尚未明确产生,“男女杂游,不媒不聘”①,因而,幼儿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教育下一代成了包括生母在内全体氏族成员的责任。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此有追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国有分,女有归。
这段话可能并非信史,但也折射出中国远古时代氏族公社制度下的一些实际社会生活情况,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有:(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明保护和抚养下一代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职责;(2)“幼有所长”说明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追求。
一般说来,每个原始人群通常分为两大群体:一为成年男女,负责狩猎或获取生活资料;一为老人和儿童,负责看管营地、保存生活资料和教育儿童的工作。
当人类进化到母系氏族社会后,对下一代的养育成为同一年龄段妇女的共同责任。
人类进化到父系氏族社会时,儿童一般由“大家庭”中的成年男女教养。
稍长后,才由生父或生母的兄弟授以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
在幼儿阶段,就教养职责而言,是不分生母非生母、生父非生父的。
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是以儿童公有为前提的,在原始人群或氏族公社内部,幼儿享有平等地接受教养的权利,成人对于幼儿的教养无亲疏之别。
此时,“成均”、“痒”等机构则兼具教育下一代的功能。
在人类演进史上,儿童公育使古猿由纯粹的生物性繁衍群体演化为能战胜自然挑战的社会性人类群体。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文献综述一、前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
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石。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强调, 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但中国的家庭教育, 城市比农村重视, 城市比农村投入多,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城乡差别。
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基本上还处于真空状态,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家庭教育还处在不重视、无人管的状态, 农村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薄弱、教育松散、层次低、效果差。
随着我国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 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影响, 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影响。
因此, 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是提高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查阅到的30多篇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议题进行了归纳、概括和梳理,先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如下:二、研究现状(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对家庭教育的定义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地界定, 乃是因为这一概念直接涉及到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 如对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等问题的正确理解。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家庭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对于“家庭教育”的定义,目前有以下几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①关于家庭教育的解释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育。
”这一定义明确地指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 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施教者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 受教者是子女或其它年幼者。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施行有日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活动。
③骆风认为“家庭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启迪,能从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且贯穿人的一生。
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主题班会教案【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主题班会教案】【引言】家庭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次班会旨在探讨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第一部分:认识家庭教育】1. 定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包括知识传授、生活技能培养、道德价值观灌输等。
2. 目标: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要点:- 学习与培养父母的角色:父母应该具备知识和技能,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扮演好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影响深远,要以爱、尊重和宽容为基础,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 建立明确的规矩和约定:规矩和约定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律意识,明确家庭教育的纪律和要求。
【第二部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1. 定义:亲子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方式,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支持和尊重。
2. 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尊、自信,促进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发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3.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倾听和尊重: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 明确沟通:建立起公平、开放和真诚的沟通渠道,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 分担责任: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分享家庭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第三部分: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互动】1. 相互促进: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有效的家庭教育。
2. 方法和技巧:- 互相理解: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尊重并回应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 共同成长: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同学习和成长,展示自己的学习态度,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和克服困难。
- 学会表达:鼓励家庭成员积极表达情感,促进彼此之间的共情和情感交流。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分析引言:亲子关系是指亲属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而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内在关系1.1 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教育方式和效果。
亲子关系亲密、和睦的家庭更容易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孩子的素质和能力。
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破裂的家庭往往无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甚至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1.2 家庭教育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亲子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相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和紊乱。
第二章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互动机制2.1 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亲子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方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沟通方式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模式。
亲子关系和睦、民主的家庭更倾向于采取以引导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紧张、僵化的家庭则容易倾向于以控制为主的教育方式。
2.2 家庭教育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家庭教育对亲子关系起到了调节、改善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同时,适当的家庭教育也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孩子,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第三章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实践策略3.1 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实践策略(1)增加父母的参与感: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增加和孩子的互动和沟通。
(2)加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
(3)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引导: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李天燕,家庭教育学篇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留守儿童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在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却又薄弱的一个环节。
在留守家庭中,家庭教育职能弱化,亲子情感交流欠缺,教育方向不正确,隔辈监护,给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如: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道德问题等。
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齐管共抓:家庭方面应该弥补亲情的缺失,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能,加强家校沟通;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积极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目录I摘要 .................................................................一、引言 (1)(一)留守儿童概述 (1)(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1.父母关爱缺失 (1)2. 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 (2)3. 家庭教育方向不正确 (2)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 (3)(一) 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 (3)(二) 家庭内部情感问题 (4)(三) 心理问题 (4)(四)学习问题 (4)(五)道德问题 (5)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5)(一) 家庭方面 (5)1.父母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方式 (5)2.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 (6)(二) 学校方面 (6)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6)2.举办家长学校 (6)(三) 政府及社会方面 (7)四、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一、引言(一) 留守儿童概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成为转型期社会的一大特征。
据统计,全国现有劳动人口I已超过1.3亿。
如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
家庭教育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第三章“家庭沟通与亲子关系”,具体内容为第一节“倾听孩子的心声”。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倾听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倾听技巧,增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倾听孩子心声的重要性,增强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提高亲子沟通效果。
3. 培养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的习惯,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倾听技巧,提高亲子沟通效果。
教学重点:倾听孩子心声的重要性、倾听技巧的掌握及实际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亲子沟通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家庭沟通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呈现:a. 讲解倾听孩子心声的重要性。
b. 介绍倾听技巧:全神贯注、不打断、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反馈等。
c. 案例分析:呈现一个具体的亲子沟通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实践情景引入: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倾听技巧。
b. 小组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a. 出示一道关于倾听技巧的选择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b. 讲解正确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段关于倾听孩子心声的对话。
b.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给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大家庭教育——倾听孩子的心声2. 副a. 倾听的重要性b. 倾听技巧c. 实践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倾听孩子心声的短文。
倾听孩子心声,要做到全神贯注。
在沟通过程中,不打断孩子说话,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
同时,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倾听结束后,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家庭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选修课课程名称:家庭教育学学分: 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它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又从微观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和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形成正确的家庭教养态度,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艺术;增强理论修养;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重视家庭教育,科学实施家庭教育;能指导学生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高等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修习。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意义;2.了解家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3.理解亲子关系概念、明确亲子关系中的教育要素、分析当前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当前应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4.理解家庭互动的内涵、了解家庭互动中的教育要素、深入理解家庭互动展开的过程;5.深入理解家庭文化及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特点;6.认识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作的原则;7.分析比较不同年段(重点是婴幼儿及童年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各年龄阶段家庭教育策略;8.能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9.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二专业选修课程。
《家庭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家庭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时/学分:30/2开设学期:第7-8学期开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适用专业:小学/学前教育专业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选修课程2.课程说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个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它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又从微观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和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形成正确的家庭教养态度,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艺术;增强理论修养;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重视家庭教育,科学实施家庭教育;能指导学生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为将来处理好幼儿园、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高等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修习。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2.了解家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3.理解亲子关系概念、明确亲子关系中的教育要素、分析当前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当前应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
4.理解家庭互动的内涵、了解家庭互动中的教育要素、深入理解家庭互动展开的过程。
5.深入理解家庭文化及中国家庭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特点。
6.认识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作的原则。
第1篇在阅读家庭教育第三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
以下是我对这一章节的心得体会。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对孩子的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家庭中,孩子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可以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家庭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家庭是孩子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可以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注重营造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
2.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3.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学习习惯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5. 重视亲子沟通。
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6. 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孩子在集体中成长。
7.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让孩子在健康的心态中成长。
三、家庭教育中的误区1. 过度溺爱。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