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东派筝曲《高山流水》之管见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摘要:本文讨论的是古筝版的《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广为流传,成为古筝的必弹曲目,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本论文便对古筝曲《高山流水》作深入探讨,并从三种筝派来深入对《高山流水》进行欣赏,对其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了具体分析,期望为古筝教学者和学习者以启发。
关键词:古筝曲; 《高山流水》; 音乐风格; 演奏技巧一、绪论《高山流水》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曲作品,也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宋代高山流水的传承与“高山流水”的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三大最具代表性的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被艺术家们第一次用来相会。
学以致用,交朋友,从而形成“相识”的含义;浙江筝“高山流水”目前是我国最有影响力、最普遍的“高山流水”说法,由于其内容丰富、优美的委婉语,最符合古代音乐艺术和美学作品《高山流水》。
由于曲风的不同,歌曲分为山东、浙江、河南三个版本。
然而,这三个不同地方的高山流水名称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古筝表演训练的探索对吸引有价值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古筝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音乐的传承。
如果我们想对中国古典民间音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首先必须这类经久不衰的作品。
在其中获得经验与灵感,毕竟这样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被传承了几千年。
这三种古筝使高山流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是因为它们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古筝正是因为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韵味,才使得古筝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在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的文化,是历史积攒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我们艺术创作与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瑰宝。
在鉴赏中探寻对于《高山流水》的深入理解和继承才是本文的重点。
二、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一)醇厚质朴的历史底蕴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与筝曲《高山流水》一脉相承,俞伯牙与钟子期见面时,伯牙用琴声制造出高山大河的气势,钟子期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用琴声中流淌的水之态,钟子期又感叹道:“洋洋兮若江河”。
高山流水音乐鉴赏《高山流水》系高自成先生编创并广泛流传的山东古筝名曲。
根据作者口述,此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该曲名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实则是表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触景生情的感情抒发。
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原筝专业教授高自成先生,自1957年受聘到我院民乐系讲学,敬业执教,潜心于对下一代的培养和山东筝曲的创作、整理工作。
1986年出版了高自成编著的《山东筝曲集》。
如今高先生年事已高,他的敬业精神、朴素的工作作风、为人谦和之品质,却仍几十年如一日地煜煜生辉,深入人心。
笔者近水楼台,上大学期间得益于高先生的指教,学习演奏过许多首筝曲,受益非浅。
其中《高山流水》便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代表作之一。
这里通过高先生以往对乐曲的讲解,本人先前学习演奏积累的笔记、收集的资料以及演奏的感受、体会整理成文,与大家共享。
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
这段故事,这段琴曲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筝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析解。
出处:(高自成口述):此曲是山东大板套曲(小套曲)里“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琴曲联缀而成。
早先曾以筝、琵琶、扬琴、奚琴以合奏形式演奏。
过去山东老家的艺人时常凑聚在一起,自弹自娱,弹到兴浓处,便自然而然地合在一起奏起来,称之为“对流水”、“碰八板”。
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
格
李婷婷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体现了各自所属流派的某些重要特点.通过比较,我们找到了一个窥探浙江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的窗口,有利于对这三大筝派风格特色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李婷婷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系,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32
【相关文献】
1.山东筝派与筝曲的发展和艺术风格
2.河南筝派与浙江筝派风格之比较
3.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较
4.同名不同曲的《高山流水》--河南、山东、浙江三版本之比较
5.古筝《高山流水》流派风格论——以河南、山东、浙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古筝曲《高山流水》是一首具有典型中国音乐特色的传统乐曲,曲调婉转悠扬,意境
深远,表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如古筝的独奏、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和强烈的节奏感。
它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
特色,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古筝
曲《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意蕴方面进行鉴赏分析。
从音乐风格方面来看,《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韵味。
它的
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旋律美感。
整首曲子以高山流水为主题,运用了古筝独奏的形式,让
人感受到高山流水的奔流不息和壮丽景象,表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气息。
曲子中运用
了许多古筝的演奏技巧,如颤音、滚拨、按弦等,使得曲子更具表现力和韵味,彰显了古
筝这一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
曲子的节奏感强烈,旋律起伏跌宕,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力和震撼力,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高超技巧和精湛艺术水平。
从音乐风格上来看,古筝
曲《高山流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特色和魅力,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和
魅力。
MUSICLIFE2021年第1期从筝曲看流派——《高山流水》与河南、山东、浙江三大筝派王晓红王宪古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在几千年的悠长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九大筝派。
各筝派在融入当地民间音乐、戏曲、文化等元素,形成各自独有音乐风格的同时,逐渐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演奏技巧。
本文通过对古筝代表曲目《高山流水》三个不同版本在曲调、曲式结构、演奏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河南、山东、浙江三大筝派各自风格以及艺术特点的理解。
高山流水这一典故最早出现于《列子·汤问》一书中,无论伯牙弹奏高山还是流水,钟子期都能听出伯牙心中所想。
两人因此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互相引为知己。
这一典故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经常被用到文学、音乐或艺术作品中,用以比喻知音难寻。
而本文分析的三个不同版本的筝曲《高山流水》正是根据这一典故而创作的。
这三个版本的筝曲同名不同曲,同时也与同名的古琴曲并无音乐上的关联。
三首筝曲各具其流派的风格和特色,在描述高山与流水景色的同时借景抒发知己相遇相识的雀跃之情。
一、《高山流水》与河南筝派河南筝派为北方筝派之一,流传于河南地区,有“中州古调”之称。
河南筝曲主要来自当地民间音乐大调曲子的板头曲。
板头曲位于大调曲子开唱之前,由三弦、琵琶、古筝演奏,可以说是大调曲子的“器乐前奏”。
而由板头曲发展而来的河南筝曲保留了民间音乐常用的“老八板”(又称老六板)曲式结构:盘头十六板,起势六个八板,煞尾四板,共六十八板的传统曲式。
在调式以及旋律上,河南筝采用北方音乐常用的七声调式,并且较多地使用四度、五度等大跨度音程,极具北方音乐粗犷、豪放的特点。
在演奏上,河南筝派极注重左手演奏技法,讲究“以韵补声”,通过重颤、同音按弦、上下滑音等手法表达河南音乐特有的韵味。
筝曲《高山流水》由河南筝派的古筝家曹东扶先生订谱,在老六板的板头曲《流水十六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1]在旋律、曲式结构、弹奏手法上加以变化,形成的同时可以作为板头曲演奏的独立筝曲。
浅析与比较三大流派筝曲《高山流水》作者:殷瑞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源自同名古琴曲,现今广泛流传的《高山流水》主要有三种同名不同曲版本。
它们的音乐来源、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属于山东、河南、浙江三大筝派。
通过比较三首同名古筝曲在曲调、演奏技法及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浅析三大古筝流派形成《高山流水》的背景,体现了三派筝曲《高山流水》的强烈地域性特色及鲜明的音乐风格特征。
这三大筝派《高山流水》作品的比较与分析对于理解我国地方筝曲的音乐特点和推动传统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关键词:高山流水;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比较古筝的历史已两千多年,从古代到近现代流传的乐曲多是中国传统筝曲,即右手弹旋律,左手滑、颤、按弦等。
在众多传统筝曲中,《高山流水》因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遇知音”故事而广泛流传。
当前知名的《高山流水》有三首异曲同名筝曲。
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虽同名,但相互之间的韵味、风格及旋律却大不相同,具有地方古筝派别的特色。
对三派《高山流水》的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对传统地方筝曲的风格有深层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析《高山流水》这一作品,也为古筝演奏及爱好者学习传统筝曲起到一点益处。
一、筝曲《高山流水》的历史文化探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古琴家俞伯牙在船上弹琴时,遇见樵夫钟子期。
伯牙弹奏“高山”及“流水”景象时,子期都能领悟他表达的内容。
对此,伯牙很兴奋,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
子期去世,伯牙把琴摔坏,发誓再不碰琴,不会有子期一样听懂他音乐的人。
从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高山流水》最初是古琴曲,后来筝曲也出现以《高山流水》命名的乐曲。
古筝在千年来结合各地风土人情,逐渐形成极具地域特色、风格迥异的各流派,比如客家、山东等筝派。
经过流传发展,《高山流水》被主要分山东、河南、浙江三版。
尽管在题目上与古琴曲相同,但在音乐上却完全不同。
三大派筝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各具特色,却也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有一定联系。
《[试论山东传统筝曲演奏]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摘要:摘要:与其它筝派相比,山东传统筝曲的特点是热情活泼,右手演奏技巧以大指小关节的运用为主,左手技的特点重在体现筝“以韵补声”,包括滑、揉技巧以及两种技巧结合的运用,山东传统筝曲长于抒情,旋律喜好抑扬起伏的进行,节奏多采用一种节奏型贯穿全曲的形式,规整对称,较之其它流派,山东传统筝曲欢快而活泼,演奏速度也较快,掌握住这些基本的技巧,能够准确地将山东传统筝曲的风格特点演奏出来摘要:与其它筝派相比,山东传统筝曲的特点是热情活泼,右手演奏技巧以大指小关节的运用为主,左手技的特点重在体现筝“以韵补声”,包括滑、揉技巧以及两种技巧结合的运用。
与华丽、流畅的南方筝派如浙江筝、潮州筝等相比,山东传统筝曲的表现手法更夸张一些,以体现自身活泼欢快、热情奔放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山东传统筝;右手小关节;大指托劈;以韵补声山东传统筝曲主要流传于鲁西南菏泽地区和鲁西聊城地区,其产生与流行于这里的民间音乐“山东琴曲”“山东琴书”有密切的联系。
山东传统筝曲不仅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中吸收了一些唱腔曲牌,而且其装饰性润腔手法也多有对“山东琴书”的借鉴和吸收,使音乐充满浓郁的齐鲁地方韵味。
优美、朴实往往带一点叙事性的琴书音乐风格,形成了山东传统筝曲的迥异风格。
一、山东传统筝曲的旋律特点山东传统筝曲长于抒情,旋律喜好抑扬起伏的进行,节奏多采用一种节奏型贯穿全曲的形式,规整对称。
在旋律节奏上,有以下特点:(一)以某种节奏型贯穿全曲,并在乐曲一开始便显示出来。
如:《莺转黄鹂》(二)旋律中的大跳较多,特别是上、下四度的大跳,这在活泼的快板筝曲中更为明显。
如:《鸿雁捎书》(三)没有悠长、婉转的拖腔式乐句,这有异于当地其它民间音乐的旋律特征。
二、右手演奏技巧山东传统筝曲独特的演奏技巧对于山东筝乐作品地方风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乐曲的旋律主要突出大指的演奏技巧,而以中、食两指作为配合。
(一)大指的运用山东传统筝曲十分讲究右手大拇指的技巧,乐曲的旋律分多依靠大拇指用小关节灵活的托、劈、摇、刮奏出,速度张弛自如,击弦刚劲坚实。
解析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曲目中的一首古筝曲,原名为《枫桥夜泊》。
它是古筝曲中的经典之作,由古筝演奏家寇洪波创作于1960年代,被广泛演奏并深受欢迎。
《高山流水》的音乐风格属于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特色。
它以古朴、清新、自然的旋律表现出高山流水的景象,以充满着韵律感的音乐语言将美景呈现出来。
古筝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将山水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曲中轻快的音符仿佛流水的奔流,大段的音符则像高山的峻峭壮丽。
审美意蕴方面,《高山流水》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它通过简单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弦传达出素雅、含蓄的情感。
这种音乐风格能够让人沉浸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律动。
它描绘了高山流水的美丽景象,让人能够感受到山川的壮丽以及水的潺潺流动。
这首曲子还融入了传统音乐中对于自然景色的崇敬和赞美,传达出品味高尚和情趣雅致的审美意蕴。
《高山流水》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精准的音乐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演奏者需要掌握古筝的指法、拨弦技巧以及音乐表情的传达。
只有在技巧娴熟的基础上,演奏者才能演绎出旋律的流畅和表达的细腻。
这首曲子对演奏者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专业的演奏技巧。
古筝曲《高山流水》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优美的旋律,成为了古筝曲中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音乐语言展现了高山流水的美丽景色,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
它又融入了传统音乐的审美意蕴,传达出品味高尚和情趣雅致。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从中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
古筝《高山流水》流派风格论作者:刘雪琳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4期摘要:古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同地区的古筝流派在演艺作品时,也有特定的风格,本文将主要就河南、山东、浙江等三个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高山流水》古筝作品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高山流水古筝流派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87-03古筝是中华民族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老乐器,不同区域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带有明显的地区风格。
古筝最早出现于秦地(今陕西一带),也被称为秦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出土的古筝为五弦琴,只有五根琴弦,后来随着古筝艺术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不同地区对于古筝的发展和创新也带有明显的地区风格,比较著名的古筝流派有河南、浙江和山东流派等等。
古筝艺术诞生至今,有大量的优秀作品传世,其中《高山流水》就是著名的古筝琴曲之一。
《高山流水》的故事背景演变于《吕氏春秋》中的伯牙子期,这首筝曲既表现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也有对奔腾不息、涛涛流水的再现,作品中歌颂了知音好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炙深的情感,使得这首曲子的寓意更为深刻。
《高山流水》现存曲谱出现于《神奇秘谱》中,这本书中对于高山流水洪水的记载较为详细,也记录了高山流水的流变过程。
最早的《高山流水》只有一支曲子,到了宋代时期,《高山流水》变成了两部曲,其中《高山》为四段,《流水》则为八段,高山流水在演绎和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古筝流派都对其进行了创新发展,曲调各异的高山流水从此也彰显出了更为丰满的艺术风格。
河南、山东、浙江这三个流派对于高山流水的演艺各有所长,同时又有相似之处。
一、河南流派筝曲《高山流水》分析河南流派的《高山流水》筝曲中出现了大量的八板旋律结构,并且应用了加花、变奏和修饰音的艺术创作手段,对原有的结构进行扩展。
具体来看,河南流派的《高山流水》中,主要旋律是通过老八板来展开的,并且应用了大量的四度或五度大跳,这样的艺术创作形式使得河南流派《高山流水》呈现出更加高亢有力的豫剧风格,并且力度弹性非常大,极富艺术张力。
各派筝曲《高山流水》的比较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古筝不断受到各地民俗、语言影响,并广泛吸纳民间音乐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音乐风格、演奏技法和地方色彩的流派。
《高山流水》作为我国民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筝曲之一,共有三个地方性版本,分别为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这三个版本无论是乐曲内容还是音乐风格均存在较大差异。
《高山流水》原为古琴曲,相传为伯牙所创,而筝曲《高山流水》则是艺人在民间音乐的“母曲”基础上加以整合改编而创作的,所以从纯粹的音乐角度讲,筝曲和琴曲之间并无实质性的联系。
然而,三个地方性的筝曲均被作者冠以“高山流水”之名,足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对“伯牙子期”典故的共同联想,也可以说明三个筝派的《高山流水》虽然乐曲不同、风格各异,但其内在精神却是契合的。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是高自成先生改编《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小曲形成的联奏,在出版的乐谱中注明“此曲以山东老八板筝曲为素材创作而成”。
可见,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是从我国民间传统曲乐“老八板”发展来的。
高自成先生将原曲进行了结构上的变动,添加引子,删去与整个乐曲意境不甚吻合的部分,并在旋律和演奏技法方面进行了创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质。
比如,在《琴韵》这一部分的前面加上了庄重的和弦,以表现“高山”之巍峨雄壮,同时使用古筝的“花指”技法,对行云流水、山涧瀑布进行模拟,而在演奏中又运用托、劈、挑等技法,形象地表现出清风回荡于林间的效果,最后又用大指加花奏出欢畅的主旋律,使音乐的艺术形象与高山流水的自然形象有机地融为一体。
河南筝曲《高山流水》是曹东扶先生所作,称“大调曲子”或“板头曲”。
此曲既能独奏又能和其他乐曲合奏,极具河南地方特色。
从总体上看,该曲以河南传统的“流水十六板”为基础,同时又加入明显的创新,如对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内容进行了扩充、紧缩或加花,使之突破了传统板头曲的束缚,与主题更为吻合,艺术表现更加充分。
论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作者:刘晓晨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摘要】琴曲《高山流水》是我国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之一,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此曲有着古老的起源,流传广泛,它那知音难觅、述说着知己之情的历史故事背景至今感人至深。
虽然古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高山流水》相迥异,但其余音绕梁、跌宕起伏的优美琴音,及所描绘壮美的自然画面依旧能使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到“超脱”、“平和”的境界。
本文以山东古筝曲的演奏特点及风格为基本理论基础,通过对山东筝曲的介绍引入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与审美意蕴鉴赏。
【关键词】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演奏技巧;意蕴鉴赏【中图分类号】J64832【文献标识码】A一、山东筝曲的简介(一)山东筝派的形成山东传统筝乐艺术源远流长,古筝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经过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山东筝就是以它独特浓郁的乡土气息,典雅纯朴的韵味,成为了全国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据老一辈艺人的研究分析,现知最早的一位山东筝人是黎邦荣,他是山东黎同庄人。
黎邦荣擅长演奏筝,扬琴等多种乐器,他的琴技据说是传授于一位不知名的道人,此人曾担任过清朝的宫廷乐师。
后来,黎邦荣老先生将筝艺传给了四位弟子——张为台、张念胜、黎连俊、黄怀德。
随后这四位弟子又将筝艺传给了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人。
黎邦荣老先生在原本的筝艺上进行创新发展,他不仅仅演奏宫廷音乐,还用筝为民间说唱伴奏,将筝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派生出了许多乡土风味的筝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筝派已略见雏形了。
(二)山东筝曲的风格特征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的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
其中的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以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
在演奏山东筝曲时,右手大指使用十分频繁,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较为多,弹奏时要求音色自然明亮、刚劲有力,好似山东人豪放、淳朴的个性。
12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风景之美,表达了人们对广袤自然的热爱之情。
它将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人性化地展现出来,是对人性感情更深层次提升的表达。
这首乐曲以其新颖的音乐风格和典雅的演奏形式,成为琴家们追逐和学习的对象。
《高山流水》在几代琴师的加工和再创作下,逐渐成为中国乐谱中的珍品。
它被古代琴家们视为寻找友情的象征,在演奏过程中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这首乐曲的流传至今,得益于琴家们的传承和保护,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2]。
2、古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与古琴版本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二者不可混淆。
前文提到的古琴曲目指的是古代文人和朋友们共同演奏的音乐作品,用以表达高尚情感。
而古筝曲则更多地在民众中发展,其曲体和演奏方式也更为多样,成为独具特色的古筝名曲之一。
《高山流水》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三个流派中最为广泛传承的一首乐曲。
河南筝曲《高山流水》被认为是河南音乐中的第一部作品。
它在《老六板》和《老八板》两个音乐形式中既延续了传统音乐的特点,又对其句法结构、曲调、声韵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和改变。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与琴曲《高山流水》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仅在意境表达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山东派琴曲《高山流水》与河南派琴曲《高山流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组相关的琴曲作品。
它在主旋律上继承了《八板》的变奏,并受到山东琴书、琴曲和民歌的深刻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同时,来自浙江的《高山流水》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品。
浙江派《高山流水》源于江南民乐,与前两派迥然不同,其旋律婉转清丽,具备江南民乐的特点,独具音乐特色。
总而言之,这三首琴曲在山东、河南和浙江三个地区、三个流派中都有相应的发展。
虽然它们名称不同,但密不可分地相互关联。
这些音乐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各自流派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优秀传统的不断丰富、变化和发展,还传递了典故中有关人间真情、友情和爱的主题,具有相似的表达效果[3]。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16流水》受到民俗的影响,表现得十分优美淡雅。
受地方创新理念的影响,它与山东、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大不相同。
它突破了民间乐曲的桎梏,展现了民间乐曲的魅力。
(二)技法特点不同1、山东派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因此也称四段曲。
第一首《琴韵》,音区多为低音区,演奏上主要是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和音色。
第二首《风摆翠竹》,演奏技法上运用右手托劈,左手按弦和揉弦,音乐轻巧而有活力,体现风吹翠竹时的形态。
第三首《夜静銮铃》,演奏时快速托劈和中指配合使用加上花指的运用,别有一番风味。
《书韵》这一首主要是指法上以抹和托为主。
山东筝派演奏时,左手的揉按刚柔并蓄,大手指使用频繁且十分有力,演奏风格淳朴典雅。
2、河南派河南派《高山流水》节奏清新明快。
是在民间《老六板》的板头曲中取材而来。
民间艺人在初次见面时为了表示互相尊重和深厚的友谊,常常会演奏此曲。
河南筝派《高山流水》在演奏上也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经过不断地变换弹奏,乐曲的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具有非常强烈和震撼的效果。
其中,左手滑按、滑颤、大颤等技法十分有特点,右手的快速托劈与左手的润色相辅相成。
3、浙江派浙江筝派主要演奏特点是“大指摇”、“夹弹”、“提弦”“快四点”等技法,并且借鉴了琵琶、扬琴、三弦还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
浙江筝派《高山流水》其风格和曲调都更符合大部分人的品位,听起来更加生动活泼、热情优美。
在曲子表现的最开始,右手横跨三个八度,既显示了山的尊严,也显示了水的清澈。
在歌曲的中间,右手像水一样光滑,左手像山一样低沉。
在乐曲后面部分,花指在不断流淌的水中撞上了高高的山势。
最后,用泛音收尾,表现出像水滴石一样清澈柔和的感觉。
《高山流水》已有很多谱本在民间流传,其中散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浙江武林派的筝曲,旋律变化无穷,充满韵味。
(三)艺术风格不同《高山流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琴曲。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鉴赏一、前言幼时不懂古风音乐的韵味,甚至不知何为余音绕梁之感,却也能在听到老人收音机里传出《高山流水》琴音之时,知道这是好听的、美的。
年少时再在音乐课上听到这首曲子,才知道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还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山东古筝名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开始被广泛流传。
那时才开始懂得,原来一支真正有韵味的曲子,是真能流传百年,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感觉其美妙的。
而后知晓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佳话,更是对《高山流水》有了更高的推崇,遂决定今日选此作为此次的鉴赏曲目,希望能对这一曲《高山流水》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出处背景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其由来更是引人入胜。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俞伯牙精通琴艺很会弹琴,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初次遇到钟子期是在汉阳江口,钟子期说自己也精通曲谱会弹琴,但俞伯牙看其打扮将信将疑,于是对钟子期提出很多专业的器乐问题试探他,钟子期不仅对答如流,还如数家珍般认真,为了更好的试探钟子期对乐曲的理解,俞伯牙紧拨琴弦,就地演奏了一曲,琴声刚落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漏声色又继续弹奏一曲,子期忘情沉醉其中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失敬!失敬!”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次年再次相聚,两人虽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即由“知音”而结交为“契友”。
这琴,这曲,这故事,这人一直流芳百世流芳百世,被人们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而今,筝曲《高山流水》也随着地域的特点被人们改变为很多个版本,比如:山东、河南、浙江等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古曲《高山流水》赏析古曲《高山流水》赏析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
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
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b]: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
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
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b]: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
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
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
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
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
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对山东派筝曲《高山流水》之管见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因弦紧音高、发出筝筝的音响而得名。
筝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逐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筝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并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和地方流派。
山东筝曲派在全国影响较大。
山东筝曲主要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郓城一带。
山东筝曲主要由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唱腔曲牌以及民间小调组成。
山东筝曲分“大板曲”和“小板曲”两种:“大板曲”主要由山东琴曲构成,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美女思乡》等;“小板曲”主要有山东琴书唱腔曲牌构成,代表曲目有《凤翔歌》、《大八板》等。
《高山流水》各段均是“大八板”的结构形式。
现已《高山流水》为例,将其四段略述笔者见解。
第一段:《琴韵》
由于此曲是模拟古琴的神韵,旋律优美、韵味悠扬,故曲名题为《琴韵》。
第二段:《风摆翠竹》
以右手大拇指、食指交替弹拨及花带撮轮的独特指法,配合左手颤音,使旋律生动活泼、轻巧流利。
第三段:《夜静銮铃》
山东快板筝曲的佳作,旋律华丽流畅、音韵轻巧,突出的运用了”勾搭”指法。
这首小曲又名《勾搭》,乐曲低音旋律与弱板快速高音滑奏相配合,且分节奏的连续运用,旋律线起伏波动、气势宏大。
第四段:《书韵》
根据山东地区语言的发音特点,在右手运用大拇指食指的“小勾搭”手法的同时,左手揉出大二度、小三度的高音变化旋律多在低音,以模拟古代书童颂吟诗书之声。
全曲原以“板”称,后改名为《高山流水》。
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是山东弹筝艺人聚会时必弹的一支套曲。
全曲由以上写到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曲组成。
这四驱都可以单独演奏,但经常是将它们组合起来联奏。
近人演奏此曲时加了头、尾,只奏其中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