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筝家韩庭贵的教学方法 山东筝派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6.37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民族拥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音乐种类,各音乐种类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筝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体裁形式亦是如此。
我国不同地区的筝曲有着不同的音乐思维、风格特色和演奏技巧。
国内有关山东筝曲的研究不少,但大多为有关形成发展与演奏技法的研究。
本文将从山东筝曲呈现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谱面等形式特点。
一、内容呈现特点(一)标题特点山东筝曲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反映了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民俗生活,通过音乐形象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山东筝曲的乐曲标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以乐曲所表达的中心内容、思想情感或描绘的民俗生活及美景命名这一类型的乐曲标题比较直观地反映了乐曲的故事性和情感性。
如讲述西论山东筝曲呈现的艺术特点文 / 孙源〔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音乐种类,山东筝曲为其中重要一环。
同时,它拥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音乐思维与风格特点。
本文旨在发掘山东筝曲除形成发展与演奏技法以外的特点,从曲目呈现的角度找到其特点,为山东筝曲的研究者与演奏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东筝曲;呈现特点;乐谱音乐理论音乐世界汉时期王昭君出嫁匈奴的《美女思乡》,描写古代宫女们在深宫之中的悲惨遭遇并殷切思念家人的《汉宫秋月》,表达在世不得志选择归隐山林的白发老翁愤世嫉俗心情的《隐公自叹》,诸如此类的还有《文姬思汗》《鸿雁捎书》《禹王治水》等;以温婉轻盈的旋律来表现清风徐来的诗情画意的《清风弄竹》,描绘春耕时节劳动人民在美丽的田野中辛勤劳动场景的《春到田间》等。
新时期创编筝曲也以此类命名方法为主,如生动描绘元宵佳节热闹场景的《庆丰年》、展现欢庆丰收宏伟场面的《丰收锣鼓》等。
2. 以曲牌名或诗词直接命名山东筝曲的小板曲是由曲牌音乐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些筝曲大多直接用曲牌名称来命名,如《剪靛花》《天下同》《凤阳歌》《呀儿哟》《叠断桥》《叹颜回》《梅花落》《降香牌》等。
文化探索76摘要:山东筝派,又称齐鲁筝派。
早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已经广泛流传于山东境内,《高山流水》其中包含了《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分曲,在20世纪50年代,这四个分曲被整合统一并冠以《高山流水》的名称。
《高山流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山东筝派风格特点的素材资料,通过深入分析《高山流水》这一曲目,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山东筝曲,以便于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山东筝派的风格。
关键词:山东筝派;演奏风格;传承保护一、山东筝派概况1.历史成因山东筝派,主要指的是流行于菏泽地区和聊城地区的古筝流派。
在历史上,菏泽郓城一带被称为“郓鄄筝琴之乡”,该地区的传统古曲最能代表山东筝派的风格特点。
在山东筝派的筝曲当中,其中大部分体现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
传统山东筝曲的流传,主要是通过生活在聊城地区的金灼南、金以埙两位老先生传习的,在两位古筝前辈的努力下,许多山东筝派的传统曲目得以保存发扬。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该筝派结合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传统音乐等载体,充分拓展了山东筝派的文化内涵,并对山东筝派进行了创新、修复,逐渐形成了山东筝派这一类型。
2.旋律风格受到淳朴民风的影响,山东筝派的筝曲多采用跳进的形式,尤其是在上四度和下四度的频繁跳进当中,形成一种婉转起伏的感觉。
除此之外,山东筝曲中并没有悠长婉转的乐句,其简短明了的乐句更便于听众欣赏理解。
例如从《高山流水》的曲谱当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四度及四度以上之间频繁进行的跳动,体现出了流水中浪花迸溅的自然景观。
在曲目的第一部分,短促的停止和突然迸发的节奏重音能够将听众快速带入曲目营造的环境当中,让听众平静自己浮躁的心,感受到自然的静谧与美好;在曲目的第二部分,通过运用简短明了的表现方式,将高山流水的场面景象描绘了出来,听众能够在演奏中看到汹涌澎湃的瀑布、四处飞溅的浪花;在曲目的第三部分,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筝曲所带给心灵的洗涤,并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给人们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馈赠;在曲目的第四部分,悠远之声再次响起,并于乐曲的第一部分相互呼应,使听众完全陶醉于乐曲之中,将高山流水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与心灵冲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浅述山东派筝乐的文化源流与地域特色一、文化源流山东派古筝是全国九大传统筝派之一,以鲁西南传统筝乐为代表。
所谓山东派筝乐,主要指流传在有着“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誉的鲁西南一带的传统筝乐。
2006年由菏泽市申报的“山东古筝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鲁西南古筝历史悠久,三国时期的曹操对郓城和鄄城的古筝音乐印象极佳,称赞“郓鄄筝琴之乡也”。
公元220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他在鄄城旧城土山亭堂前,面对茫茫濮水写出了“抚弦弹鸣筝,慷慨有余音”的诗句。
明清时期,郓城筝乐繁盛,黎同庄至今还保存有一架明万历时的16弦筝;据《郓城县志·文艺篇》记载,万历年间,樊侍郎之孙樊陵善弹筝,由他编创的乐曲受到郓城人民的喜爱。
清康熙时期,郓城艺人赴曲阜祭孔,曾用筝、琵琶等四种乐器合奏了根据古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此外,《水浒传》、《金瓶梅》等明清小说对鲁西南一带的弹筝场景也有多处描写,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描写了鲁西南梁山泊中的筝箫伴唱:“马麟品萧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
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曲”。
鲁西南有俗话,“霍家小女家家琴,杨氏诸姨部部筝”,反映了这个地区筝乐的盛况。
众所周知,在今天的菏泽地区,筝乐的群众基础甚为广泛,许多民间艺人都从事着以古筝为主奏或伴奏的音乐表演。
鲁西南古筝音乐的传承方式,在民间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学生必须将曲谱烂熟于心,指法按部就班,要与老师的演奏丝毫不差,这得通过刻苦训练才能够达到。
据韩庭贵等鲁筝大师说,习筝者一天至少要弹上六七个小时,多在傍晚闲暇时开始,一直弹到夜深。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流派的特色,使其得到巩固。
学生一般到了基础扎实、得心应手的阶段,就可以即兴编创乐曲了,由于各有特点,所以同是弹筝人,演奏的筝曲却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据清《郓城县志》载,最早的鲁筝传人是明初郓籍人士李子慎等人,他们擅长抓筝弹琴,编创了许多曲目,历年创演,形成后世的山东派筝乐代表曲目。
作者: 刘瑶
作者机构: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84-18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山东筝;演奏技巧;托劈
摘要:古筝是中国的特色民族乐器,按地域划分自北向南分为蒙古筝派、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七个主流派别。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语言文化及民俗习惯的差异,各大派别的古筝演奏在技巧以及韵味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本人从小生活在山东,并跟随山东筝派大师韩庭贵教授习筝多年,对山东筝的演奏技巧以及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对山东筝特色技巧之一'右手大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情有独钟。
现在作为福建福州高校的古筝教师,秉着弘扬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神,通过本文将山东筝的特色演奏技巧'托劈'单独阐述,为日后有意研究山东筝特色技艺的筝友提供些参考。
当代古筝派别之山东筝派浅探作者:李璐璐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6期【摘要】中国古筝艺术源远流长传统筝乐五大流派①之一的山东古筝乐②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文章以山东筝派为主线,重点对山东筝派的形成、演奏技术特征及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剖析与研究。
与此同时,本文还涉及到山东筝派在现代古筝音乐艺术中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山东筝派的研究来引起人们对其的认识和了解,期望对推动山东筝乐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山东筝派;山东筝派风格;山东筝派技巧一、形成以及师承关系(一)山东筝派的形成山东筝派是汉族传统筝乐五大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鲁西南荷泽地区的郓城、鄄城等地及鲁西聊城地区。
特别是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弹筝的风俗至今不变。
战国时期,筝盛行于山东民间,《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比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汉魏时期,曹植在他的《弃妇篇》中写道“抚弦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收泪长叹息。
”南朝宋时,《宋书·何承天传》中这样来记载无神论家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山东人)“……承天又能弹筝,上又赐银装筝一面。
”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中也有“马麟品箫,乐和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七十一回合)的描述。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多次提到筝,其中《宦娘》里这样写道:“…宦娘少喜琴筝,筝已颇能诣之”,“…良工故善筝,闻其所长,愿一披聆。
宦娘不辞,其调其谱,并非尘世所能…”从以上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山东地区的筝是一直流传于民间,并且历代盛行不衰。
到了清末民初,菏泽地区的黎邦荣开始收徒传授山东筝派的演奏技巧,山东筝派便开始了拜师学艺和授徒传艺的路程。
(二)山东筝派的师承关系菏泽地区山东筝派的传人现知最早的一位是黎邦荣,擅于筝、扬琴等多种乐器及山东琴书的演唱。
他弹筝的技艺和乐谱据说是授自一位不传名的僧人,由于黎邦荣当年在传授这些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技艺和乐谱时,出于某种观念而隐去了他的师承渊源,使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山东筝派有近百年的传艺历史。
论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作者:刘晓晨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摘要】琴曲《高山流水》是我国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之一,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此曲有着古老的起源,流传广泛,它那知音难觅、述说着知己之情的历史故事背景至今感人至深。
虽然古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高山流水》相迥异,但其余音绕梁、跌宕起伏的优美琴音,及所描绘壮美的自然画面依旧能使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到“超脱”、“平和”的境界。
本文以山东古筝曲的演奏特点及风格为基本理论基础,通过对山东筝曲的介绍引入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技巧与审美意蕴鉴赏。
【关键词】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演奏技巧;意蕴鉴赏【中图分类号】J64832【文献标识码】A一、山东筝曲的简介(一)山东筝派的形成山东传统筝乐艺术源远流长,古筝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经过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山东筝就是以它独特浓郁的乡土气息,典雅纯朴的韵味,成为了全国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据老一辈艺人的研究分析,现知最早的一位山东筝人是黎邦荣,他是山东黎同庄人。
黎邦荣擅长演奏筝,扬琴等多种乐器,他的琴技据说是传授于一位不知名的道人,此人曾担任过清朝的宫廷乐师。
后来,黎邦荣老先生将筝艺传给了四位弟子——张为台、张念胜、黎连俊、黄怀德。
随后这四位弟子又将筝艺传给了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人。
黎邦荣老先生在原本的筝艺上进行创新发展,他不仅仅演奏宫廷音乐,还用筝为民间说唱伴奏,将筝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派生出了许多乡土风味的筝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筝派已略见雏形了。
(二)山东筝曲的风格特征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的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
其中的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以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
在演奏山东筝曲时,右手大指使用十分频繁,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较为多,弹奏时要求音色自然明亮、刚劲有力,好似山东人豪放、淳朴的个性。
古筝各个派别不同的演奏特点——山东筝艺山东筝派主要依托于山东琴书和山东吕剧,在音乐上增加了热情奔放,另外,他们传统用的是丝弦筝,需要左手按弦的幅度很大,不像钢丝筝动作小一些也能表达出效果,由于丝弦筝左手长期运用,形成重颤的特点。
还有就是用真指甲演奏,不戴拨子,真指甲直接在人手上,所以指甲的运用是非常考究的,小关节的轮,除了勾、托、抹以外,还有挑、劈都用,这样在技法上很精美,演奏的曲目也深沉,热情奔放。
大家都熟知的张为昭先生、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韩庭贵先生都是贺贺有名的山东筝派大师。
“四段锦”、“汉宫秋月”都是典型曲目——河南筝艺河南筝曲主要依托是河南曲子,多在南阳一带唱,河南筝曲因为受南阳曲子影响,也分两大类,一类板头曲,相当于山东的大板头曲,版头曲也是六十八板。
一种小调,一般是唱腔、民歌古筝化。
有代表的还是板头曲,曹东扶先生最擅长板头曲;王省吾先生弹得界乎大小调之间;还有任清志先生专门弹小调,很少弹板头曲,四、五十年代这三位最典型。
曹东扶先生在民间唱比弹还著名,他对河南曲子的了解就比较深刻,所以他弹的板头曲更有味道。
河南板头曲比较高亢,具有北方那种热情奔放的音乐特性,从曲子唱腔来看也是属于梆子腔,另外还很悲壮,因为他们的曲剧,善于表现这种内容。
——浙派筝艺浙江筝曲属于弦索十三套的曲目有“海青拿鹤”、“将军令”、“霸王卸甲”、“普庵咒”,江南丝竹的有“四合如意”、“云庆”以及民间乐曲“高山流水”。
也就是从56年上海音乐学院设立了古筝专业以后,培养出了一批如项斯华、范上娥、张燕、王昌元这样学生,后来这几位都成长为古筝演奏家。
由于浙江筝曲脱离了合奏谱,也就加强了左手的按、滑、揉的技法,再加上本身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有快四点、长音摇指等技法特点。
另外“弦索十三套”跟其它山东筝、河南筝等也不大一样,曲调表现的深度、广度要更大一些,表现层次也多方面一些,因此在61年的古筝教材会议,各地的老师开始了解了“浙江筝派”以及其艺术特点。
浅谈山东筝派在教学中的演奏艺术特色山东省青岛市文化馆256600古筝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民族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距今约2500年以上的历史。
筝因施弦紧张,发声“筝筝然”而得名,古筝的表现力极强,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伴奏。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筝在各地的民歌说唱戏曲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与各个地区的器乐相融合,形成了陕西派、山东派、浙江派、河南派、客家派、潮州派、福建派、蒙古筝、朝鲜伽倻琴等九大筝派。
山东筝派是这九大筝派中形成时间较早、影响范围较广、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筝流派之一,在现代筝派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山东筝派概况山东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和手法。
山东筝曲富有刚劲、优美、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恰似山东人淳朴憨厚,热情爽朗,粗犷豪放的性格。
曹植有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生动刻画出当时古筝艺术盛行的景况。
近代山东筝曲根据地方说唱、民间小调改变乐曲。
它结构精炼简洁,节奏富于变化,旋律优美柔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并运用简洁有效的手法,使作品在民间风味中散发出时代气息。
做为中国筝重要组成部分的山东筝,是全国有影响的主要流派之一。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优秀的山东筝曲代表了古筝早期艺术的成熟和发展。
据说最早传筝的师祖可能是一位道人,此人在清朝任过宫廷乐师,随后他又将筝艺传给了居住在山东城与城交界处黎同庄的黎邦荣老先生,而黎邦荣又有了新的创新发展。
他不仅仅演奏宫廷音乐。
而且还使用筝作为民间的说唱音乐伴奏。
使它在结合民间音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派生出很多有乡土风格的筝曲。
山东筝派以略见雏形,随后黎邦荣又将筝艺传给了四位弟子,黎连俊,张念胜,张为台,黄怀德,而筝四位弟子又将筝艺传给了赵玉斋,高自成等人,使山东古筝得以流传发展。
二、山东筝的演奏艺术特点音乐风格,尤其是民族风格、神韵很难用书面文字说清,它需要平时多注意去听、感觉、实践体验。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音乐最终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
韩庭贵古筝演奏与创作研究以《包楞调》、《骏马奔蹄》、
《乡音》等曲目为例
韩庭贵是当代著名的古筝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不仅在传统古筝演奏方面造诣颇深,同时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和创作能力。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他在古筝演奏与创作方面的研究,以《包楞调》、《骏马奔蹄》、《乡音》等曲目为例。
一、古筝演奏方面的研究
韩庭贵在古筝演奏方面十分擅长,他的演奏风格自然、流畅,音色清澈、充满感染力。
他独特的演奏技巧,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为古筝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的演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节奏的掌控和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古筝音色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他熟练地运用双手演奏技巧,创造出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灵活运用不同的弹奏技巧和音乐元素,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
二、创作方面的研究
韩庭贵在古筝演奏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得益于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努力。
他的创作风格充满了创新和个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应有的特色。
例如,《包楞调》是韩庭贵所创作的一首传统曲目,其曲调优美、节奏抑扬顿挫、情感热烈激动,富有西北地区音乐的风情
特色。
而《骏马奔蹄》则是韩庭贵的一首新作,其音乐充满活力和动感,曲调起伏跌宕,音乐形象鲜明,将中国古代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
最后,韩庭贵的《乡音》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曲子,其音乐充满着悠扬动听的乡音,体现作曲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总之,韩庭贵在古筝演奏与创作方面,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尊重与创新的探索,他的成就也成为了中国古乐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浅谈韩氏古筝的特色技法韩应伦(韩应伦古筝教育中心,山东 德州 253023)【摘要】韩氏古筝是以韩庭贵先生和韩应伦先生为代表的山东筝派特色筝艺。
韩氏古筝在山东筝派刚劲、优美、韵味悠长的基础上,通过娴熟的、自如的技法变换和特色的技法创新,使得韩氏筝曲既有爽朗粗犷的一面又有清新细腻的一面,音色既空灵清透又沉思凝重,音韵幽深且绵长,旋律线条温润而流畅。
【关键词】韩氏古筝;特色技法;山东筝派;韩庭贵;韩应伦【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一、韩氏古筝的由来与发展韩氏古筝是以韩庭贵先生和韩应伦先生为代表的山东筝派特色筝艺。
韩氏古筝源自菏泽郓城县侣垓村的韩氏古筝世家。
清末韩绍龄先生(韩氏古筝的创始人、当地有名的丝弦乐师)主要传授古筝技艺,曾组有“韩家乐班”。
韩绍龄非常喜欢研究揣摩古筝技法,自成一套演奏运指方式。
然造化弄人,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韩绍龄于民国十八年因病早逝。
其子韩庭贵先生自幼随父习筝尽得韩氏家传。
因父亲韩绍龄的早逝,韩庭贵17岁起开始跟随山东筝派大师张为昭先生习筝,他勤奋好学、谦虚诚实,深得恩师张为昭先生的喜爱。
1949年张为昭亲自将韩庭贵引荐给有“天下第一弦”之称的丝弦大王——王殿玉,向其学习古筝、擂琴及其它乐器。
凭着扎实深厚的韩氏技法基础和各位名师的多边化教育,再结合几十载的反复揣摩和深入研究,韩庭贵先生将所掌握的各种技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而后进一步推陈出新。
他不仅能将原有的技法在演奏中发挥到极致,还能将自己的创新技法自如的运用到乐曲中去,从而慢慢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韩氏古筝技法。
后经韩庭贵之侄韩应伦先生几十年的细化和补充,形成了如今独特的韩氏古筝艺术风格,成为山东筝派的代表,为山东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韩氏古筝的特色技法(一)右手的特色技法1.大指的快速拖劈技法山东筝派中的摇指技法即为右手大指的快速拖劈技法。
以大指小关节为轴心,连续拖劈琴弦,形成细密的、连贯的音效。
在线课程第九十四课《高山流水》(山东)讲解(二)
从零起步学古筝系列
第九十四课《高山流水》(山东)讲解(二)
本节课程中,将对山东筝派《高山流水》第38—71小节的演奏技术点讲解提示。
学习提示
这一段落是山东老八板筝曲《风摆翠竹》的旋律,是全曲技术点最多、最难控制的一段,演奏速度较快,在练习时先不要追求速度,而是要把每一个按滑音的时值、音准、韵味把握准确,右手的托劈尽量选择扎桩小关节托劈,弹奏要轻快灵巧,待慢速练熟后再逐渐加速。
大家在课程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
黄宝琪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古筝专业教师、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考级教师培训主讲教师,“央音”全国音乐教师种子人才培养计划古筝专业主讲教师,“央音”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活动艺委会专家评审、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民乐考官、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文华奖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古筝专业组优秀演奏奖获得者。
常年从事艺术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古筝专业师资培训与教育教学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国家非遗传承人群、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教学和科研项目,研究及教学成果分别获得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创作并出版的筝乐曲集《丝路筝语》入选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
二、演奏技术的比较从地理位置上讲,山东与河南相邻,山东筝与河南筝都属“北派”。
但在演奏技术上,两地不同的历史,造就出不同的文化———两地筝派在演奏技术方面可谓各有千秋,独具一格。
1、右手技术的特点右手大指的充分应用,是山东筝演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大指触弦刚健有力,乐曲旋律主要由大指奏出,中指、食指作为辅助,配合大指的弹奏。
其二,山东筝的摇指由大指连续快速的“劈托”构成,山东筝摇指时一般都是先“劈”后“托”,“劈”由大指向内,使用光滑的指甲背触弦,音色纯净。
在传统的慢板筝曲中,大指无快速的“劈托”,而不存在摇指奏法。
在传统快板筝曲中,摇指奏出清脆明快的音响,如珠落玉盘。
《风摆翠竹》、《清风弄竹》、《山鸣谷应》等曲中均有绝妙的音响效果。
其三,山东筝在演奏时主要以大指的小关节作为活动部位,其四,大指“花奏”(或称“花指”)指法使用很多,在其它筝派中则用得较少。
[6]而河南筝则是以手腕关节、拇指大关节为活动关节。
河南筝派在右手演奏方面的技法与山东筝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首先,在摇指技法方面。
由于在“大调曲子”的演唱中强调了字头的咬实,从而形成了河南筝在摇指的音头上有较强劲的倾向性,这样的演奏增加了乐曲的起伏感。
其次,游摇是河南筝派的一大特点———弹奏时右手从离筝柱较近处由弱至强逐渐向岳山移动,左手则同时从按变音边滑边颤地放回原位音。
奏时两手配合协调,音色和力度有明显的变化。
这种指法是在弹奏一些较悲哀的旋律时使用的。
最后,河南筝派对右手中指、食指的使用远大于山东筝派。
其中,踢指的使用是河南筝派特有的指法。
踢指在演奏时因中指像踢腿时的动作那样迅速向外弹出而得名,踢指同勾指相比更为强劲有力。
在河南筝派中,这种演奏方法也叫做“倒踢正打”。
[7]2、左手技术的特点各流派筝都以左手的“按、滑、揉、颠”等手法来润饰与变化音色。
左手指法虽然繁多,但都是“滑奏”与“揉弦”两种技术的变体。
例如“上滑音”、“下滑音”、“按音”等都属于“滑奏”,“吟”、“揉”则为振幅、频率不同的“揉弦”,“点”、“走”则为滑、揉技术结合的技巧。
山东筝家韩庭贵的教学方法山东筝派特点在现今社会。
筝乐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山东筝的理论研究却少之又少。
当代较为著名的山东筝家有赵玉斋、高白成和韩庭贵等,对他们的研究更是稀少。
三人中赵玉斋已于1999年过世,高自成已年近90岁高龄。
韩庭贵是最年轻的一位。
今年也已81岁,他在山东本土艺术院校任教。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韩庭贵老师归纳并总结了较为科学和严谨的“四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技法与讲解曲意相结合。
在古筝的教学中,这种现象也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看上去演奏技巧很简单的筝曲,恰恰是风格、音韵十分丰富的曲且。
对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韩庭贵有着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法上的问题。
由于这些曲子节奏比较慢,在练习时不仅要把握好左手按揉技法,还应该注意其节奏的准确、句法的呈现、音色的纯净及强弱的控制。
其次要深入了解一下乐曲的内容及意境。
传统筝曲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事和抒情两种。
叙事性的传统筝曲,常常在筝曲标题上就有所体现,如《隐公自叹》、《文姬归汉》、《红娘巧辩》,等等。
由于目前学习古筝的主流人员仍是小孩子,因此在讲解此类乐曲的内容与意境时,就不得不涉猎到许多传
统的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使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同时也 __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讲解抒情性的传统筝曲时,不仅要通过讲解的故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联想。
而且还要针对有些学生年龄小、无法理解某些感情因素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移情”教学。
所谓“移情”,就是把一种感情用另一种相类似的感情所替代。
在筝曲技法与表现内容都解决之后,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过程了。
有了对筝曲内容的理解。
技法会发挥得更加恰当,筝曲的表现就更加到位。
二、练习曲与基础训练相结合。
在古筝学习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曲目,而忽视了对练习曲的训练。
韩庭贵认为学筝主要在于基础训练。
在他多年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注重基本指法的练习,注重传统曲目的声韵互补。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古筝演奏家的必要条件是具备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每一种指法训练、每一首练习曲都要达到具体的技术要求。
因此,韩庭贵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练习曲的训练。
他认为练习曲是巩固基本指法、提高演奏技巧的重要手段。
因为练习曲一般都具有针对性,通过反复的、专门的某种单项练习,可以达到掌握某种弹奏技巧和方法的目的,同时练习曲训练时没有旋律和乐曲表现力方面的负担,就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触弦角度和对音色与力度的控制等技术上,从而使技术训练取得较高的成效。
所以只有通过长期专门的基础技巧训练,才能有效地克服高难度技巧技术负担。
三、学习技巧和学习乐理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韩庭贵常常会有意地提及“板”、“眼”、“字”等中国传统音乐名词。
他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并且对现今流行的乐理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
才会提出这些名词。
起初韩庭贵并不讲解这些名词的准确含义,而是把原有乐理中相同含义的名词进行替代,如:把“音”替代成“字”,有些“拍”替代成“板”或“眼”,等等;到学生逐渐在学习中自己理解到这些名词的真正含义时,他才会给出这些名词的定义,以加深学
生对这些传统音乐术语的理解与领悟。
韩庭贵不仅培养学生们的简朴的视唱能力。
还会在学生达到一定程度后。
教唱一些简单的工尺谱。
在教授传统曲目时,他总会先哼上一段山东筝的花字工尺谱,目的不在于炫耀,而在于让学生了解工
尺谱。
特别是在目前会唱、会看这种花字工尺谱的人越来越少,出于对山东筝的热爱。
他希望有更多的学生会唱花字工尺谱,使山东筝派艺术后继有人。
在乐句和段落的划分上,他不像其他人一样。
把乐句和段落在教授一首乐曲前就给学生划分好,韩庭贵要求学生一遍遍地唱谱,根据自己的呼吸和对乐曲的理解,由学生自己来划分段落。
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段落与乐旬的划分铭记在心,而且使学生在演奏筝曲时,能够自然地断句。
四、抒情和演奏技巧相结合。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情”是创作和演奏的灵魂。
韩庭贵认为:古往今来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善
于抒情的,古筝的演奏贵在以情述音、由情引声、意在声外,因为每首乐曲的最终目的都是借音乐来表达情感。
演奏者要根据乐曲不同的情感需要,用不同情绪去演奏,力图表达准确。
这就要求演奏者领会曲意,才能演奏完美。
如果演奏者只注重技巧体现,而忽视了抒情美的特点。
也许一时也能博得听众的赞许,但长此以往很难使人信服。
因为他忽视了情的投入。
也就抽去了音乐艺术价值的真谛,就会沦为无灵感、无生命的演奏。
声情并茂是演奏的最高境界。
是韩庭贵古筝教学艺术的又一追求。
有了严格有效的教学方法,韩庭贵40余年来把全部心血献给了山东古筝事业,普及和提高了山东古筝艺术,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古筝
演奏人才,使山东筝派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外有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为山东派古筝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