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筝派代表人物-精品文档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1.20 KB
- 文档页数:4
古筝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古筝已经成为中国传统乐器中的重要代表。
近年来,随着国家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古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对古筝演奏技术中的“快速指序”、摇指的发展以及王中山对“快速指序”的贡献等进行研究,以探析筝曲发展中的技艺创新。
〔摘 要〕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流派和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伴随着古筝的发展,也暴露出来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古筝的现代作品演奏技巧发展得十分缓慢。
20世纪70年代,古筝教育家赵曼琴创立了一种“快速指序”演奏体系,该体系的出现,使得古筝由色彩乐器向旋律乐器发展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而古筝的摇指技法的发展也是古筝演奏家们不断探索的话题,其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并且从中分析“快速指序”和摇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古筝;快速指序;摇指文 / 王艺睿筝曲发展中的技艺创新——以“快速指序”、摇指为例一、“快速指序”技法的诞生虽然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渊源,但是古筝的演奏技法(现代演奏技巧)的发展却较为缓慢。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古筝演奏技巧只有“抹托”“勾托”“四点”等右手演奏技法,其中的“四点”是最难的技法。
但随着越来越多现代作品的出现,仅依靠右手演奏旋律、左手按弦的方法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古筝曲目的发展了。
因此,在赵玉斋和尹其颖的带领下,古筝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6年,尹其颖改编筝曲《瑶族舞曲》,该作品第一次让无名指参与到了古筝演奏中。
20世纪70年代,河南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曼琴受钢琴演奏技巧的启发,将古筝传统演奏技法和钢琴演奏技法相结合,创立了“快速指序”体系,在提高手指灵活性的同时,使得演奏者在旋律的演奏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让古筝由单一色彩乐器迈向了旋律乐器的行列。
|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82纵观近二十年来研究关于古筝“快速指序”的期刊及学位论文,对“快速指序”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中华民族拥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音乐种类,各音乐种类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筝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体裁形式亦是如此。
我国不同地区的筝曲有着不同的音乐思维、风格特色和演奏技巧。
国内有关山东筝曲的研究不少,但大多为有关形成发展与演奏技法的研究。
本文将从山东筝曲呈现的角度来分析其内容、谱面等形式特点。
一、内容呈现特点(一)标题特点山东筝曲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反映了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民俗生活,通过音乐形象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山东筝曲的乐曲标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以乐曲所表达的中心内容、思想情感或描绘的民俗生活及美景命名这一类型的乐曲标题比较直观地反映了乐曲的故事性和情感性。
如讲述西论山东筝曲呈现的艺术特点文 / 孙源〔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音乐种类,山东筝曲为其中重要一环。
同时,它拥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音乐思维与风格特点。
本文旨在发掘山东筝曲除形成发展与演奏技法以外的特点,从曲目呈现的角度找到其特点,为山东筝曲的研究者与演奏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东筝曲;呈现特点;乐谱音乐理论音乐世界汉时期王昭君出嫁匈奴的《美女思乡》,描写古代宫女们在深宫之中的悲惨遭遇并殷切思念家人的《汉宫秋月》,表达在世不得志选择归隐山林的白发老翁愤世嫉俗心情的《隐公自叹》,诸如此类的还有《文姬思汗》《鸿雁捎书》《禹王治水》等;以温婉轻盈的旋律来表现清风徐来的诗情画意的《清风弄竹》,描绘春耕时节劳动人民在美丽的田野中辛勤劳动场景的《春到田间》等。
新时期创编筝曲也以此类命名方法为主,如生动描绘元宵佳节热闹场景的《庆丰年》、展现欢庆丰收宏伟场面的《丰收锣鼓》等。
2. 以曲牌名或诗词直接命名山东筝曲的小板曲是由曲牌音乐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些筝曲大多直接用曲牌名称来命名,如《剪靛花》《天下同》《凤阳歌》《呀儿哟》《叠断桥》《叹颜回》《梅花落》《降香牌》等。
浅述山东派筝乐的文化源流与地域特色一、文化源流山东派古筝是全国九大传统筝派之一,以鲁西南传统筝乐为代表。
所谓山东派筝乐,主要指流传在有着“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誉的鲁西南一带的传统筝乐。
2006年由菏泽市申报的“山东古筝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鲁西南古筝历史悠久,三国时期的曹操对郓城和鄄城的古筝音乐印象极佳,称赞“郓鄄筝琴之乡也”。
公元220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他在鄄城旧城土山亭堂前,面对茫茫濮水写出了“抚弦弹鸣筝,慷慨有余音”的诗句。
明清时期,郓城筝乐繁盛,黎同庄至今还保存有一架明万历时的16弦筝;据《郓城县志·文艺篇》记载,万历年间,樊侍郎之孙樊陵善弹筝,由他编创的乐曲受到郓城人民的喜爱。
清康熙时期,郓城艺人赴曲阜祭孔,曾用筝、琵琶等四种乐器合奏了根据古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此外,《水浒传》、《金瓶梅》等明清小说对鲁西南一带的弹筝场景也有多处描写,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描写了鲁西南梁山泊中的筝箫伴唱:“马麟品萧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
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
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曲”。
鲁西南有俗话,“霍家小女家家琴,杨氏诸姨部部筝”,反映了这个地区筝乐的盛况。
众所周知,在今天的菏泽地区,筝乐的群众基础甚为广泛,许多民间艺人都从事着以古筝为主奏或伴奏的音乐表演。
鲁西南古筝音乐的传承方式,在民间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学生必须将曲谱烂熟于心,指法按部就班,要与老师的演奏丝毫不差,这得通过刻苦训练才能够达到。
据韩庭贵等鲁筝大师说,习筝者一天至少要弹上六七个小时,多在傍晚闲暇时开始,一直弹到夜深。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流派的特色,使其得到巩固。
学生一般到了基础扎实、得心应手的阶段,就可以即兴编创乐曲了,由于各有特点,所以同是弹筝人,演奏的筝曲却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据清《郓城县志》载,最早的鲁筝传人是明初郓籍人士李子慎等人,他们擅长抓筝弹琴,编创了许多曲目,历年创演,形成后世的山东派筝乐代表曲目。
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二千多年来,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
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
从地域特征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我们知道,每个筝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民间性、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等共性的特征,又有着它们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形成过程、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个性因素。
它们的个性因素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区域性的乐种之中,表现该乐种的内容,并成为该乐种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它们还具有它所依附乐种特定的技法、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包括了一些专用名词、术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相对固定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每一流派存在的基础和传承载体,并被其音乐功能所决定。
一个流派还必须具有系统的曲目(包括记谱法)、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系统的曲目标志着流派形成条件的成熟,典型代表人物对流派的奠定、流派的承上启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个流派承传在某一个地区,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由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本文拟对古筝主要流派的成因、流变、衍展、风格特点、演奏技法及代表人物等进行探讨,目的在于让我们在对各流派的学习中,可更好地把握各流派的精髓,发扬光大各流派的艺术特点,不足之处,尚祈专家和同仁们雅正。
一、浙江筝派浙派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筝流派。
据《白居易集》记载: 唐代白居易在杭州任太守时,有一名随身歌妓,名谢好,善弹筝歌唱,而诗人本身也常以弹筝自娱。
唐末五代时杭州已成为文化名城。
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宫廷需要用乐时即“追呼市人”、“临时点集”,可知此时宫廷和民间的筝已在杭州广泛流传,筝曲曲目《会群仙》等都被记录在南宋周密所辑的《武林旧事》一书中。
山东筝曲《美女思乡》的音乐风格及演奏特点杨美璇 高 亮 一、山东筝派源流脉络及音乐风格 (一)山东筝派发展源流 关于山东筝派的流传历史,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史记·苏秦列传》中所载之“临淄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汉魏时期曹植在其郓城王封地时即曾写到“弹筝奋逸响,新生妙如神”。
所以也有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鲁筝。
传统山东筝派是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郓城、鄄城以及菏泽一带,代表筝家众多,有黎邦荣、黎连俊、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等众多名家。
特别是山东地区的郓城、鄄城及菏泽地区,被誉为“琴筝之乡”,风格韵味上充分诠释了山东筝派苍劲细腻、刚柔相济、讲究气势和神韵的特点。
传统山东筝派曲目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山东民间开门曲、山东琴书牌子曲、山东传统筝曲、鲁筝套曲(民间称之为碰八板、对八板)。
早在20世纪50年代, 东北音乐专科学校聘请赵玉斋、中央音乐学院聘请张为昭、西安音乐专科学校聘请高自成。
他们都培养出大批优秀古筝专业学生,为近代的山东筝派发展以及专业化古筝教育进程作出了很大贡献。
可以说,山东筝派是在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传统的山东派古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素有“郓鄄琴筝之乡”的美称,弹筝的风俗至今不衰。
山东传统古曲大都是长度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标题性乐曲。
传统的山东筝曲一般情况下会进行第二遍的重复演奏,情绪和速度在旋律线条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些乐句的演奏技巧手法以及处理会有所变化。
比如有些乐曲中,例如《美女思乡》中反复时结尾会使用低八度演奏,《山鸣谷应》反复时速度更快,还有《莺啭黄鹂》在反复时更为热闹激烈,给人以明亮活泼、对比强烈的感觉。
(二)山东筝曲中的鲁筝十大套曲 山东筝曲中老八板的曲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民间最早流传有“名曲十大套,小曲二百首,书山戏海地,七十二哼哼”之说法,鲁筝共有十大套曲,目前保存完整的共有三套,这种套曲起源并流行于鲁西地区的郓城等地。
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浅谈韩氏古筝的特色技法韩应伦(韩应伦古筝教育中心,山东 德州 253023)【摘要】韩氏古筝是以韩庭贵先生和韩应伦先生为代表的山东筝派特色筝艺。
韩氏古筝在山东筝派刚劲、优美、韵味悠长的基础上,通过娴熟的、自如的技法变换和特色的技法创新,使得韩氏筝曲既有爽朗粗犷的一面又有清新细腻的一面,音色既空灵清透又沉思凝重,音韵幽深且绵长,旋律线条温润而流畅。
【关键词】韩氏古筝;特色技法;山东筝派;韩庭贵;韩应伦【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一、韩氏古筝的由来与发展韩氏古筝是以韩庭贵先生和韩应伦先生为代表的山东筝派特色筝艺。
韩氏古筝源自菏泽郓城县侣垓村的韩氏古筝世家。
清末韩绍龄先生(韩氏古筝的创始人、当地有名的丝弦乐师)主要传授古筝技艺,曾组有“韩家乐班”。
韩绍龄非常喜欢研究揣摩古筝技法,自成一套演奏运指方式。
然造化弄人,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韩绍龄于民国十八年因病早逝。
其子韩庭贵先生自幼随父习筝尽得韩氏家传。
因父亲韩绍龄的早逝,韩庭贵17岁起开始跟随山东筝派大师张为昭先生习筝,他勤奋好学、谦虚诚实,深得恩师张为昭先生的喜爱。
1949年张为昭亲自将韩庭贵引荐给有“天下第一弦”之称的丝弦大王——王殿玉,向其学习古筝、擂琴及其它乐器。
凭着扎实深厚的韩氏技法基础和各位名师的多边化教育,再结合几十载的反复揣摩和深入研究,韩庭贵先生将所掌握的各种技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而后进一步推陈出新。
他不仅能将原有的技法在演奏中发挥到极致,还能将自己的创新技法自如的运用到乐曲中去,从而慢慢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韩氏古筝技法。
后经韩庭贵之侄韩应伦先生几十年的细化和补充,形成了如今独特的韩氏古筝艺术风格,成为山东筝派的代表,为山东筝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韩氏古筝的特色技法(一)右手的特色技法1.大指的快速拖劈技法山东筝派中的摇指技法即为右手大指的快速拖劈技法。
以大指小关节为轴心,连续拖劈琴弦,形成细密的、连贯的音效。
中国古筝的演变及其流派特色詹皖【摘要】Zither is a unique and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of Chinese people, and its history can date back to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Zithe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folk songs and dramas, and has been in-fluenced by other instruments in many districts. In this way, different schools have been formed, such as Shan ’xi School, He’nan School, and Shandong School. Since modern times, many other schools have emerged, such as Mongolian School, North Korean School, Chaozhou School, Hakkaness School, Fujian School and Zhejiang School.%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特有民族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筝在各地的民歌说唱戏曲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与各个地区的器乐相融合,形成了秦筝陕西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近代以降,又产生了蒙古筝派、朝鲜伽耶琴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浙江筝派,最终形成中华筝乐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相互争奇斗艳的局面。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页(P89-95)【关键词】筝;古今;演变;流派【作者】詹皖【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32.32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之一,被誉为“仁者之器”、“众乐之师”,历千年而不衰。
听其音,筝铮然有齐鲁声作者:曹如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筝,又称古筝,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山东筝派历史悠久、风格独到,乐曲风格古朴厚实、刚健有力,演奏指法多以大指托劈、花指以及左手按滑弦为主,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深深地根植于齐鲁大地的民间文化。
本文以山东筝派为出发点,通过对其历史渊源、艺术风格和现代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深入挖掘山东筝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象征,并创新性地探讨山东筝乐与现代音乐的有机融合与和谐发展,对于今后山东筝乐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规划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古筝;山东筝派;古典乐器;音乐文化作者简介:曹如茵,女,山东省济南市人,1991年出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1文献回顾:纵观山东筝派的相关书籍和文献,大多以探讨其传统的演奏特点、艺术手法以及与其他筝派的艺术比较为主,除此之外,有关山东筝派与山东琴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和影响、山东筝派代表曲目的艺术分析也比较全面和翔实。
但关于山东筝派的现代发展和现实意义却是一片空白,相关书籍和文献基本滞足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有关现代筝的出现和现代演奏手法的发展更是缺乏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笔者结合这一现实情况,将山东筝派的历史渊源、艺术手法和现代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创新性的整合和分析。
一、山东筝派的历史渊源(一)构造的发展及变迁山东筝的构造在不同时期有着缓慢的发展与变化。
从最早的五弦,到十二弦、十三弦,直至今日大多为二十一弦。
东汉泰山太守应劭在《风俗通》记录道:“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乐也。
[1]”说明东汉时期,也就是筝的发展初期,与出现在战国末期的筑相似,皆为五弦;三国时期魏阮瑀在《筝赋》中云:“身长六尺,应律数也;弦有十二,四时度也;柱高三寸,三才具位也。
论山东筝派代表人物
古筝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民族乐器之一,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广泛流传,已经有2500 多年的历史了。
古筝流派众多,共有9
大流派,而山东筝派就是9 大流派之一。
山东筝乐苍劲有力,大方脱俗,又韵味十足,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山东筝派主要流传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与鲁西的聊城地区,主要的代表传人有:金玉亭、金以埙、赵玉斋、赵登山、高自成、韩庭贵等。
这些老辈的古筝演奏家都为山东筝派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筝派的起源
山东筝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的记载。
《战国策》中写道“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早期时候古筝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后来传入了中原,既而又传入了赵、郑、楚、吴等等国家。
之后又随着客家人三次大迁徙,传入了闽、粤等地,遍及了全国。
传入各地的筝乐在当地的语言、民俗、气候、地理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演奏技法以及风格流派。
而今古筝艺术有山东派、浙江派、客家筝派、陕西筝派、河南派、潮州筝派等九大流派,山东筝派是最具代表的流派之一。
据老一辈艺人研究分析山东派传人现知最早的艺人是黎邦荣,他是清末民初的文人,郓城县黎同庄人,以教书为生,而他的筝艺与乐谱据说是一位不知名的僧人传授的,随后他又将其筝艺传给四位弟子——张为台、张念胜、黎连俊、黄怀德,随后这四位弟子又将筝艺传给了韩庭贵、赵玉斋、高自成等人。
传统的山东古筝主要流传在山东鲁西南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堪称“琴筝之乡”。
山东筝派以其丰富的曲目、刚劲内在的音乐气质和朴素优美的抒情性,在全国享有盛名,因此,学习山东流派古筝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山东筝派传人韩庭贵与他的古筝艺术
一)韩庭贵简介
韩庭贵1929 年出生于菏泽市的一个古筝艺术之家。
幼时随父辈们学习弹奏古筝和演唱山东琴书。
年少时跟随家师韩绍龄,尽得家传,学习继承了一部分山东代表性传统曲目。
十四岁时跟随山东筝派大师张为昭老师,更为系统的学习山东流派曲目。
十三岁时跟随著名民乐大师、素有“丝弦大王”之誉的王殿玉老师学习弹筝。
兼学多师,博采众长,再加之自身不断地勤奋耕耘,从而为他今后传承和发展山东派古筝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庭贵先生的艺术生涯几经波折,1958 年任山东省菏泽市戏曲艺术学校的古筝老师,1961 年后又几经调职,之后任教山东艺术学院。
他在山东艺术学院任职期间为艺术学院创造了不少佳绩,培养了大量古筝演奏人才,并编著了不少曲集,写下了很多饱含乡土气息,富有激情的代表作品。
韩庭贵先生因此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乐传人。
二)韩庭贵的创作
韩庭贵自幼随父及当地艺人学习古筝, 当时很多筝曲几乎都
先生不畏艰辛,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苦心钻研,收集大量山 东筝曲,将传统曲目大板曲及几十首小板曲进行精心的修订改
编,并于 1997 年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发行了《鲁筝曲集》 该书目前是收录山东筝曲最多, 整理最精, 内容最为丰富的古筝 曲集。
韩庭贵先生在其古筝生涯里改编了众多的古筝作品,其中
凤翔歌》、《鸿雁夜啼》、《高山流水》等成为山东流派的经 典作品。
他在继承与改编的基础上,悉心研究与探索,并使用现 代作曲技法,创作古筝独奏曲,如《春天》、《包楞调》、《戏 娃》、《骏马奔蹄》、《乡音》、《野营路上》等,这些筝曲丰 富的表现了山东派的风格特点,使之音域更为宽广而开阔。
三、韩庭贵代表作品简析
一)改编曲目
编而来的。
乐曲描写离群的孤雁,寻觅伙伴,曲调哀伤凄凉。
这 首乐曲写于文革时期之后不久, 对于韩先生来说文革时期对他有 很大的影响,在那期间他体验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但是文 革过后又让他看到了新的曙光, 在这样错中复杂的心情里, 韩先 生一改他以前的热
情、 豪爽, 有感而发改编了这首带有凄凉哀婉 的乐曲《鸿雁夜啼》。
是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 因此保留下来的曲目为数不多。
韩庭贵
书。
古筝独奏曲《鸿雁夜啼》改编于 1979 年,是由传统筝曲改
鸿雁夜啼》与传统曲目相比篇幅有所增加,运用了转调的
手法,把原本的D调曲目转为了G调曲目。
在技法上运用按音转
调技法,突破了山东筝传统技法的束缚,大量使用了右手大指扎桩弹,乐曲通过左手的固定按音、重颤和滑音,犹如模仿离群孤雁的哀鸣,让孤雁这一形象生动展现出来。
二)创作曲目
古筝独奏曲《包楞调》创作于1978 年,此曲是根据山东民歌而改编的。
乐曲惟妙惟肖的描绘了旧中国的农村妇女纺棉花的连绵不绝的楞楞声。
乐曲中的《包楞调》则以“楞楞”为衬词,
曲调舒展开阔,尽现山东民间音乐的风格,体现了山东人民的朴
实无华。
乐曲独创性地使用了左手快速上下刮奏、快速八度大跳等技法,使乐曲极具感染力,将妇女们劳作的愉快心情表现的淋
漓尽致。
因此这首乐曲受到了广大演奏者们的喜爱,也为山东传统乐曲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
筝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乐器,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成为现在的九大流派,而山东筝乐又在众多古筝流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东筝乐代表人韩庭贵先生在其古筝生涯里改编创作了不少山东流派筝曲,这些筝曲丰富的表现了山东流派的风格特点,丰富了传统筝曲的表现手段,把山东派古筝的代表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得到了筝界的一致好评。
他的音乐弘扬着传统音乐文化也洋溢着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