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8
七上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七年级上册的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
首先,可以从性格特点入手。
在寓言故事中,通常会有正面人物和
负面人物。
正面人物可能具有勇敢、善良、聪明等优秀品质,比如
乌鸦、乌龟等;而负面人物可能具有懒惰、贪婪、自私等消极品质,比如狐狸、乌鸦等。
其次,可以从角色关系入手。
在寓言故事中,
人物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对立的或者互相影响的,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再者,可以从人物形象的
转变入手。
在一些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形象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
生转变,比如从一开始的自私自利到最后的悔过自新,这种转变往
往是寓言故事的重要主题之一。
最后,可以从人物形象对应的寓意
入手。
在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往往是某种寓意的象征,通过人物
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比如乌鸦代表贪婪,乌龟代表耐
心等等。
综上所述,七年级上册的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性
格特点、角色关系、人物形象的转变和对应的寓意等多个角度来进
行全面的描述。
初一语文上册《西游记》,常考4大题型汇总#初一语文一、人物分析孙悟空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
②出世:仙石孕育而生。
③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重视承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
④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车迟国斗法。
唐僧①姓名: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②身世: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
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③性格:勤敏好学,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心地善良、正直不阿、毫无主见、迂腐顽固,胆小懦弱,无智无能,是非不分,耳根子软。
④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女儿国遇难。
猪八戒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性格:贪吃好色,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胆小怕事、吃苦耐劳、忠勇善良、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③兵器:九齿钉耙④典型情节:四圣试禅心,偷吃人参果沙和尚①身世:原是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 ,兴风作浪,危害一方。
唐僧途径流沙河时收为徒弟。
②性格:正直无私,任劳任怨,忠心不二,踏踏实实,谨守本分③兵器:降妖宝杖④典型情节:大战流沙河5、小说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昏庸无能,不辨忠愚。
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6、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何种追求? 反对压迫,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民主。
7、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种种变化,除了因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视的?本性愚钝、忠奸不分,又受了猪八戒的挑唆。
8、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唐僧师徒生了二心,内部不团结而至。
学习目标:多角度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习过程一、认真阅读文章年,多角度分析文中“妈妈”的精神品质六床病人①她无力地躺着,脸和身体都明显有了变化。
忘了这是第几次认真地注视她,仿佛多年前,她在小小的摇篮旁注视着我。
②她的眼皮有些松他了,眼睛被拉扯成三角形,外眼角向下耷着。
脸上布着淡淡的褐斑,并不密集。
身体很瘦弱,然而腹部略有突起。
③之前的60年,她有着各种身份:丫头、梅梅、老师、妈妈、老张、老伴、外婆。
此刻,她只有一个称呼:六床病人。
④医生细致地询问病情,对每次询问,她都一脸茫然。
是身体里的秘密机关已经衰败到她无法察觉的地步,还是她从来都没关注过它们?⑤医生转身问我:“她从前做过什么手术?”⑥“从前,从前……”我反复念叨着。
从前,我们在哪里?⑦家乡的小砖房,一年四季潮湿漏雨。
没有自来水,到街道唯一的自来水打水处提一分钱一桶的水。
她长年不吃早饭,只为省一点钱给孩子们买点儿营养品,尽管他们仍然瘦弱多病。
她经常在半夜三更惊醒,抱着发烧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全县唯一的医院,然后整夜地陪着孩子打点滴。
那是一个男主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一个有两个幼小孩子的家。
家的外面,有一个毕业班的孩子们在注视着她。
⑧她天性乐观,在房前屋后开垦几块空地,种了多样新鲜蔬菜。
生长蓬勃的各色蔬菜,给了我们许多乐趣和希望。
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总能吃上鲜嫩的白菜、生脆的小黄瓜和柔软的茄子。
她在县城唯一的书店里给我们买《科普大全》、《儿童文学》、《365夜故事》。
夜幕降临,孩子们在她悦耳的故事里入睡。
每到星期六,学生们聚集在简陋的屋檐下,听她讲解着一道道难题。
她是那么美丽,衣衫整洁而别致,皮肤白皙,眉眼如画。
⑨有时候,她也暴跳如雷,我的任性和一味沉迷于绘画常引发她的怒火。
还有,因为我参加同学生日会的晚归,她拿衣架抽我的大腿,大声地吼叫:“你知道我养你们容易吗?我一个人!”⑩“想起来了吗?”医生问。
⑪我茫然。
印象里,她总是健康快乐的,像是钢铁不能摧垮,怎么会生病、甚至做手术?⑫“两次生孩子都是剖宫产手术。
初中语文课文人物归纳总结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善良、或勇敢、或聪明、或善变。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和主题。
下面我将根据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并简要阐述他们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
一、善良而坚韧的人物形象1. 《小兵张嘎》中的小张嘎:小张嘎是一个贫困而孤苦无依的弃儿,他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但却始终保持着善良和乐观的心态。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境时,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我。
2. 《祝福》中的谢念连:谢念连是一个顽强的农村女孩,她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生。
虽然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苦难,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性的善良信念。
二、勇敢而坚定的人物形象1. 《红腰带》中的白龙马:白龙马是一位勇敢而有正义感的少年,他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尽管他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为民族独立和自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草房子》中的克斯塔:克斯塔是一个固执而勇敢的土匪,他不畏艰险,英勇无畏地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他的坚定和勇敢给了人们希望和力量,同时也展现了个体在特殊背景下的尊严与价值。
三、机智而智慧的人物形象1. 《借东西的小人》中的小矮人:小矮人聪明而机智,他懂得利用智慧和聪明才智解决问题。
通过他的智慧,他解救了主人公的困境,也向读者传递了关于智慧和勇气的重要信息。
2. 《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吴用是一个聪明智慧的人物形象,他通过策略和智慧解决了许多难题,为梁山英雄们提供了智力支持。
他的机智和智慧成为了梁山英雄们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四、善变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1.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安是一个善变而饱经沧桑的人物形象,他通过不断的变化适应了时代的变革。
他的经历和性格塑造展示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困境。
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贾宝玉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经历了成长和变化。
初中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哎,说起初中阅读里头那些个人物形象,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味儿。
就拿《背影》里头那个老爸来说吧,简直是“父爱如山”的典范。
他走起路来,踉踉跄跄的,给娃儿买橘子,那背影看起来憨得很,但又让人心头一暖,晓得啥子叫“无声胜有声”。
再说《草房子》里的桑桑,那小子调皮捣蛋,一天到黑没得个正形,但心地善良得很。
跟纸月那些事儿,又纯真又逗趣,看得人又想笑又感动。
桑桑就像咱们身边那些小伙伴,虽然有时候气得你想捶他两拳,但关键时刻,他还是靠得住的。
还有《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哎,那真是个悲剧人物。
一开始,他勤劳、朴实,一门心思就想买辆洋车,过上好日子。
结果呢,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三起三落,最后整个人都垮了。
看得人心里头那个憋屈,只想说,这世道有时候真是太不公平了。
总之,初中阅读里头这些人物,就像咱们生活中的各色人等,有好有坏,有喜有悲。
他们教会了咱们啥子叫人性,啥子叫生活。
读他们的故事,就像是在品一壶老茶,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回味无穷。
以后长大了,再回头看看这些人物,说不定还能悟出更多的人生道理嘞。
人教版初一语文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直是学习语文的重点之一,因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以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并探讨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英雄女儿形象,其中《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是最为著名的。
《木兰诗》通过描写木兰悄悄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勇敢、智慧和坚强,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限制。
木兰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英勇形象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孟子》中的孟子形象《孟子》是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孟子的形象描写,展现了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儒家思想。
孟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仁政和人伦道德,强调人的本性善良。
孟子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智慧、仁爱、善良的哲学家形象,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对贾宝玉的形象描写,展示了他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
贾宝玉是一个敏感、深思熟虑的人物,他对生活和人情冷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的形象代表了古代文学中的文艺青年,他的命运也代表了社会和历史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通过对贾宝玉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和情节的发展。
四、《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神话小说,而孙悟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孙悟空是一个有趣、机智和勇敢的形象,在取经的道路上克服了无数困难和敌人。
他的形象代表了智慧和力量的结合,他的故事也寓意了对抗邪恶、追求真理的意义。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对英雄和正义的崇尚。
五、《孔子》中的孔子形象《孔子》是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一篇介绍孔子的文章,通过对孔子的形象描写,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修养。
初二年级人物形象分析专题(阅读示例一)流泪的蓑衣余君才①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②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
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
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③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
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
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④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
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
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⑤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
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
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
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
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⑥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
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
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
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⑦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
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
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⑧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
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
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⑨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
初一记叙文人物形象初一是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年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成长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同的人物,其中一些人将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初一的记叙文中,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塑造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位主人公,他叫小明。
小明是一个普通的初一学生,他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
他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总是乐于助人,乐于接受新的挑战。
小明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形象,他的积极态度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小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人物,他叫大明。
大明是小明的同班同学,他在学校里是一个“坏孩子”。
大明经常迟到,不爱学习,总是惹麻烦。
他的形象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他的行为不仅影响到了自己,也对小明和其他同学产生了不良影响。
大明的形象在故事中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他的存在使得小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努力追求进步。
除了主要人物外,初一的记叙文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他们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比如,小明的父母是次要人物,他们是小明成长的重要支持者。
小明的父母关心他的学业,鼓励他去参加各种活动,他们的形象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
另外,还有小明的老师、同学、朋友等,他们各自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在初一的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符合故事的情节和背景,要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要有可信的行为和言语。
在初一的记叙文中,人物的塑造要注重细节的描写,要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与人物产生共鸣。
总之,在初一的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更好地体会故事的意义。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符合故事的情节和背景,要有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要有可信的行为和言语。
在初一的记叙文中,人物的形象要注重细节的描写,要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物形象总结1. 形象特点。
1. 形象特点。
- 老舍在文中是一个善于感受城市独特韵味的作家形象。
他对济南冬天的描写充满了温情,把济南冬天的山、水描写得如诗如画。
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里老舍将济南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体现出他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眷恋。
他的文字细腻而生动,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环境深入的感知能力。
1. 形象特点。
- 刘湛秋是一个对雨有着独特情感和细腻感知的文人形象。
他描绘了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态和韵味,无论是春雨的温柔、夏雨的热烈、秋雨的沉静还是冬雨的冷峻,他都能精准地捕捉到雨的特点并赋予其情感。
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写春雨中的树,体现出他对雨的热爱,他像是一个与雨有着心灵对话的朋友,能把雨的各种姿态通过优美的文字传达给读者。
1. 形象特点。
- 莫怀戚在文中是一个重视家庭伦理、富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形象。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的小事,展现出家庭中的亲情关系。
他在文中面临着“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对母亲的孝顺和对儿子的疼爱。
他是家庭关系中的调和者,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反映出他珍视家庭、懂得家庭中相互关爱的重要性的品质。
1. 童年鲁迅形象特点。
- 在百草园中的鲁迅是一个天真好奇、充满童趣的孩子形象。
他对百草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无论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是鸣蝉、黄蜂等小动物,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他会在泥墙根一带听油蛉低唱,看斑蝥喷出烟雾,还会在冬天的百草园捕鸟,这些活动都展现出他活泼好动、对大自然充满探索欲望的特点。
2. 在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形象特点。
- 在三味书屋中,鲁迅是一个勤奋好学但又不失活泼天性的学生形象。
他在先生的教导下读书、习字、对课,规规矩矩地接受传统教育。
他也会在课堂上偷偷地画画,在课间和同学们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等,这说明他虽然受到封建教育的束缚,但仍然保留着孩子的天性,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初一上册语文16课猫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
后来呢,这只猫不幸丢了,一家人都挺难过的。
再后来啊,又养了第二只猫,这只猫啊,就没有第一只那么活泼了,有点忧郁的感觉。
不过呢,它也有它的可爱之处,只是后来因为一些误会,被家人给冤枉了,最后还被打跑了,想想真让人觉得挺委屈的。
最后养的第三只猫啊,是一只可怜的小猫,总是被欺负。
而且啊,最后还因为大家的疏忽,导致它被冤枉成是吃了鸟,最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
这一连串的养猫经历,真的是充满了喜怒哀乐啊。
二、人物形象分析。
在这篇课文里啊,作者一家人的形象也挺鲜明的。
比如说,家里的人都很喜欢猫,把猫当成家里的一份子,特别是孩子们,对猫那是真心的喜爱,总是和猫一起玩耍。
但是呢,有时候大人也会因为一些误解,就轻易地对猫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就像冤枉第二只猫,这也反映出了大人有时候可能会比较主观,不善于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而作者自己呢,对猫也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
从一开始对猫的喜爱,到后来因为猫的遭遇而感到难过、自责,这种情感的变化表现得特别细腻。
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很有爱心、很善良的人,而且也会从这些经历中去反思自己和家人的行为。
三、主题思想探讨。
这篇课文啊,可不仅仅是在讲养猫的故事哦。
它其实是通过这些养猫的经历,表达了很多深刻的主题呢。
一方面,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每一只猫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们也会有喜怒哀乐,会有自己的遭遇。
就像那第三只猫,本来就很可怜了,最后还因为大家的误会而死去,真的让人觉得生命有时候是很脆弱的,需要我们去珍惜和呵护。
另一方面呢,它也让我们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文中的大人一样,因为一些误解就轻易地去伤害别人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耐心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更加友善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呢?这些都是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四、写作手法赏析。
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也挺值得琢磨的。
比如说,作者在描写猫的时候,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让我们能够很清楚地想象出猫的样子和性格特点。
文学作品阅读——人物形象分析题复习姓名:【复习目标】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把握文学类文本主要内容,明确人物形象分析题型的答题思路,规范作答。
【教学过程】一、考点导入中考考纲中有“欣赏形象”的明确要求,人物形象分析历来是中考热点。
二、中考真题(2007年)选文中的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三个特点并分别举出相对应的例子。
(6分)。
(2011年)三兄弟除了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反应机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鲜明的个性。
请各举一例分别说出三兄弟不同的个性。
(6分)(2013年)“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
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我”怎样的品格?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分)归纳变式:概括、简析、分析人物性格、个性、品格三、真题回顾,方法探究【13广州】《猫人》方法归纳:四、巩固训练【11广州】《童年》[形象分析]18.三兄弟除了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反应机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鲜明的个性。
请各举一例分别说出三兄弟不同的个性。
(6分)我喜欢钓鱼。
我最喜欢的钓鱼地点是在一个湖边,那个地方在加利福尼亚山区的一个城镇的小加油站附近,距我当初住的地方有三个小时的路程。
每年,冬雪刚刚融化,我便把渔具装上旅行车,出去钓一天鳟鱼。
有一次,我穿过美丽的人造高山湖泊的小水坝,把车开到一侧,开始卸下鱼竿。
忽然,我听到一声枪响,呼啸着飞过我的头顶。
听到有人开枪射击,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这是禁猎区,不允许打猎。
另外,在我多年钓鱼的区域内,除了几辆拉木材的卡车路过,还是头一回遇到有人来。
我蹲在汽车后面,小心地瞭望四周,看是否有人。
又响了两枪。
子弹"砰砰"地击中大岩石,我却还是没有看到人。
随后,四个年轻人从土路上走来。
一个人举起步枪,开了一枪。
一只猫跑过土路,钻进灌木丛。
"嗨,你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走近了,我问他们,"这里不允许打猎。
""只是打一只该死的猫。
初二年级人物形象分析专题(阅读示例一)流泪的蓑衣余君才①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②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
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
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③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
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
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④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
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
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⑤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
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
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
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
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⑥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
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
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
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⑦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
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
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⑧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
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
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⑨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
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
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
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
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⑩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 年第3期《散文选刊》)问题: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示例二)无人看到你的忧伤①他从小便生长在我的光环里,说不清是悲是喜,就那样悄无声息地行走,听着我轰隆隆碾过的得意的车轮。
②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才刚刚小学毕业,没有考入重点中学,有人见了他便嬉笑说:“你姐姐当初读的可是最好的初中,你念的这所,她看都看不上眼呢。
”他也不争辩,白人家一眼,便用力地甩一下书包,嗖一下跨上车走人。
③他在学校里,遇到的老师,有听说过我的,上课的时候看他开小差,偷偷听流行歌曲,便用教鞭敲他的脑袋,挖苦他说:“你和你姐姐一个爹妈生的孩子,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呢?”他红了脸,将CD 机关掉,耳机却是塞在耳朵里,始终不肯摘下。
下课后有同学围拢过来,将一本最新的杂志放在他面前,指着上面我的笔名,说:“看你姐姐又发文章了,写得好棒呢,你那些经常被老师念的文章,不会是她替你写的吧,或者,是将你姐姐读书时的作文拿出来抄了一下?”他并不气,拿过杂志,翻到我的那篇文章,趴在书桌上,默默地看完,而后起身默默地还回去。
④那时,我和他很少说话,放假回家的时候,看到我来,他都不会喊一声姐姐,却会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笨手笨脚地去厨房做饭,烧了稀粥,炒了青菜,还用油炸了丸子。
我坐在沙发上看书,他便端过来,说:“吃吧。
”父母回来看到他烧的饭菜,尝一口,说:“真咸,怎么能吃?”我替他解围:“比我做得好吃多了。
”父亲便瞪眼:“做饭再好吃管什么用?学习要比你一半好我们也知足了。
”我在家的时候,他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几率也高。
常常便不知怎么,就和他们争吵起来。
他不是那种叛逆到跟父母气势汹汹吵闹的孩子,他只是争辩两句,便出了家门。
家人从不去找他,也知道他没有钱,根本走不远,顶多是在小城里游逛到天黑,而后踩着稀薄的月光,寂寞地走回家去。
⑤有时候我会背着父母出去寻他,在家门口父母不会经过的小巷子里,他坐在石凳上,低头用一根树枝胡乱地画着什么,我劝他起来回家,他始终不肯,只说:“让我一个人待会儿。
”我只好走开,没多远,听见后面啪嗒啪嗒的有脚步声,回头,却看到一只毛色灰暗的流浪狗,停住了,用忧伤一的目光,安静地注视着我。
我的心突然很疼,不忍再看,扭头走开。
⑥年龄愈大,我们的话语愈少,后来他用几十元钱,从同学手里买了二手手机,开始发短信给我。
为了省钱,他的每一条短信有好几十字,而我因为懒惰,回复给他,常常就一两个字。
⑦有一天在家,我无意中进入他的卧室,打开床前的抽屉,看到一本厚厚的留言册。
心里好奇,打开来看,一页页地翻过去,心内便生出丝丝的疼痛,犹如一把小刀,面无表情地割着我的手臂。
几乎每隔两页,便会看到别人给他的留言里,千篇一律地说:真羡慕你,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姐姐,有她一路帮扶着,想必你也会有美好幸福的未来。
留言册的下面,是一本一本的杂志,我的文字,在其中光芒闪烁。
而我出过的第一本书,也不知他从哪儿买到,已经翻看得书页脱落,却在抽屉的最里面,以它夺目的光泽,将他整个的年少时光,霸道地笼罩。
⑧突然想念10 岁以前的他。
在雨后的泥地里,我载不动他,他便啪一下跳下车去,踩着软泥,在小路上一边奋力飞奔,一边回头看我,而且兴奋地大喊:“姐姐,快点骑啊!你追不上我啦! ”我看着他两条瘦瘦的小腿,犹如一只鸟儿的翼翅,自由地在风里拍打,心底的温情,慢慢膨胀,成为一朵大大的棉花糖。
⑨那段记忆,我写入了书里,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看到;而我也会看到,他褪掉沉重的外壳,如一只蓬勃的大鸟,毫不犹豫地飞离我锐利冷硬的光环。
问题:分析文中弟弟的形象。
(阅读示例三)雪地里的迎春花①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
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
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②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
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
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
正独自默默流泪。
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③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
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
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 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
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④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
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
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
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⑤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
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
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
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⑥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
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⑦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
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⑧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 不偷懒儿! ”⑨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
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
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
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⑩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
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
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11)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
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12)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
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
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13)父亲最终没能救活。
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
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
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14)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
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 ”(15)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
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16)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
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17)母亲的发卡真丢了。
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18)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问题: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2 分)实战演练(一)蘑菇转了一个弯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
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
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
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
算了,别想了。
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
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
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
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
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