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启六年,魏忠贤又 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 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 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 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 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 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 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4)南冠:囚犯 (8)丝竹:音乐 兄弟 (2)桃李:学生 (5)同窗:同学 (3)社稷、轩辕:国家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11)手足: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6)桑麻:农事
(14)白丁、布衣:百姓 (17)提携、垂髫:小孩 (21)函、简、
(4)即除 逆阉废祠之址以 葬之 . . ①除: 动词,整治,清理 ②以: 连词,相当于“而”,可译为“来” (5)亦盛矣哉 ... ①盛: 形容词,盛大 ②矣哉: 句末语气词叠用,表赞叹 (6)夫 五人之 死 . . ①夫: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②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去 今之墓而 葬焉 . . . ①去: 动词,距离 ②而: 连词,表顺承 ③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8)其为时止 十有一月尔 . (9)慷慨得志之徒 . (10)亦已 众矣 . 已: 表示程度(多少、深浅)的副词 (11)况草野 之无闻者欤 .. . ①草野: 名词,乡间,民间 ②欤: 句末疑问语气词 止: 副词,不过 徒: 名词,指同一类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