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教材 早期的西学东渐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三分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一、北宋的建立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
北宋的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2.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以及东北的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二、文官体制---北宋的制度创设 B1.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2.特点: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
3.措施:“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枢密使由文官担任)、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事)及地方要员均由文官担任,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并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4.影响: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消极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承继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1.考试制度:宋朝的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2.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制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3.考试内容: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前后也有很大的变化:宋初进士考试,仍继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
宋中期以后,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4.意义: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①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②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辽、西夏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和战1.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2.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