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宽限期解约机制及其与中国《合同法》的比较.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8.19 KB
- 文档页数:7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比较从违约补救角度《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比较:从违约补救角度一、《公约》中的违约补救措施《公约》为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违约行为提供了多种补救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实际履行:要求违约方按照合同规定完整地履行其义务,包括交付货物或支付货款等_______。
2. 解除合同:在特定情况下,允许非违约方解除合同,免除双方的合同义务。
但解除合同并不免除违约方因未履行义务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_______。
3. 损害赔偿:违约方需用金钱补偿非违约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赔偿范围包括实际损失与所失利益_______。
4. 减低价金:当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时,买方可以要求减低价金以补偿损失_______。
此外,《公约》还规定了物权方面的救济方法,如停止交货权和留置权等_______。
二、我国《合同法》中的违约补救措施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违约行为同样规定了多种补救措施,主要包括:1. 继续履行: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_______。
2. 采取补救措施:包括修理、更换、退货、减少价款等,旨在弥补违约造成的损失_______。
3. 赔偿损失:违约方需赔偿非违约方因违约所遭受的损失_______。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合同法》在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上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判决的不确定性_______。
三、《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比较分析1. 补救措施的相似性:无论是《公约》还是我国《合同法》,都强调了违约方应继续履行合同义务、采取补救措施以及赔偿损失等基本原则。
这体现了两国在维护合同权益和促进国际贸易方面的共同立场。
2. 计算方法的差异:《公约》对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实际损失与所失利益等_______。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我国法律在处理违约赔偿问题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 法律适用的灵活性: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补救措施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补救措施和计算方法。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与民法典合同编合同解除情形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与民法典合同编对于合同解除情形的规定及其异同点。
作为国际商事领域最重要的两个法律文件,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以及国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解除情形的规定,对于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当事人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类法律文件的共性和差异,本文旨在了解它们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其次,在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包括其背景、原则与适用范围以及相关规定。
第三部分将着眼于民法典合同编,并介绍其制定背景、合同解除情形相关规定以及与联合国公约的异同点。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对比分析这两个法律文件,探讨它们在规定上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回顾,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比较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与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解除情形的规定,探讨它们在内容上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对这两个法律文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国际商事领域中合同解除情形相关规定的发展趋势。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未来相关立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以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国际贸易交易在解除合同方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2.1 背景介绍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简称CISG)于1980年4月1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通过,并于1988年1月1日生效。
CISG是为了规范跨国货物买卖合同而制定的重要国际法律文书。
该公约的目标是促进全球贸易并增加交易各方的预见性与稳定性。
2.2 原则与适用范围CISG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原则之上,例如契约自由、平等原则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等。
合同法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之比较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并由双方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人签字盖章。
2)格式合同。
3)双方当事来往的信件、电报、电传等也是合同的组成部分。
书面形式有利于交易的安全,重要的合同应该采用书面形式。
我国法律规定,房屋买卖合同、技术转让合同、不动产买卖合同以及标的较大的准不动产买卖合同的订立需要采取书面形式。
我国不接受CISG公约中的第十一条也是基于保护标的额重大的国经贸易买卖安全,方便在解决相关纠纷时保护相对人的权益,节约司法资源,以期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
2 合同的效力CISG公约并未明确规定合同的效力,它将合同的效力融入部分条款中,总结各部分条款可知,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效力与CISG公约大相庭径,这些规定同样普遍适用于各个国家的买卖合同,已经成为国际销售贸易中的普遍惯例。
2.1效力未定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是指合同订立是并未生效,需要权利人追认才能生效的合同。
主要包括四类:1)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合同法》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2)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
《合同法》48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3)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
《合同法》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4)自己代理和中间代理签订的合同。
这四类效力待定的合同的成立需要相对人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
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2.2可撤销的合同可撤销的合同,是指虽经当事人协商成立,但由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非真意。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宽限期解约机制及其与中国《合同法》的比较作者:黄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2期摘要迟延履行为现实生活中违约常见形式,买卖其中一方迟延履行会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而此时解除合同则可能酿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对于迟延履行,CISG中专门规定宽限期解约制度,意在促成交易顺利进行,达成合同目的。
本文通过对CISG中宽限期解约机制的构成、意义探析,将其与我国《合同法》的相关制度比较,促进双方的发展。
关键词宽限期解约机制 CISG 合同法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8.044一、CISG中宽限期解约机制概述宽限期及其制度起源于德国,德文名称为“Nachfrist”,英文文献中也通常用“Nachfrist”,其释义为“给一段额外的时间”,即宽限期。
宽限期”(a period of grace)或“宽限期间”概念往往运用于合同领域,从字面上理解系指给予商事合同违约方一段额外期限让其履行其义务。
宽限期是指在一方迟延履行时,另外一方可以给于对方合理时间外的额外时间,让其继续履行合同,除非收到对方的通知,声称他将不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履行义务,否则其不得在这段时间内对违反合同采取任何补救办法。
但是,也并不因此丧失对迟延履行义务可能享有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任何权利。
宽限期届满而对方还是无法履行合同的,受害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等救济措施。
CISG中的第四十七、四十九、六十三、六十四条的相关规定构成了完整了宽限期制度。
在整个销售合同公约中,第四十七条、四十九条是关于卖方迟延履行,买方给予的宽限期,当卖方违约迟延交付时,买方可以选择适用宽限期制度,当卖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即完全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那么买方就可以主张第四十九条规定的违约救济。
在宽限期内,买方不得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既然买方选择继续履行合同,并给给于了对方一定的额外期限,那么买方就不能在期限内追求其他的救济措施,但是买方并不丧失损害赔偿请求权。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中国合同法的异同联合国异同公约中国合同法联合国货物买卖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篇一:合同法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区别国贸1103 吴仕聪 2011110440合同法与公约在买卖货物上的区别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是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制定,并且由76个国签署的文件。
但是由于其跨越了国家的范围,并不能使某个国家机器对其产生晓丽,所以它是以个惯例性质的条文或协议,并不是一个法律。
如果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的除外。
并且只同意《公约》适用于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
在独立存在的情况下,它并没有法律效力,签署国范围内的当事双方,可以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不适用该公约,除非另有协议表示受其约束。
或者双方当事人默示地同意。
而中国合同法是一部中国国内的成文法律,它对国内产生的所有合同都有约束和法律效力。
不论合同中有没有注明是否适用,都视为强制约束,具有明显1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根据对比中国合同法第九章买卖合同分则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可以找到以下的不同之处:一、标的物中国的合同法中规定的买卖货物,既包括实体的货物,也包括服务。
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第三条规定:“本公约不适用于供应货物一方的绝大部分义务在于供应劳力或其它服务的合同。
”二、合同的形式公约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它条件的限制。
销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证在内的任何方法证明。
合同法第九章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十一条: 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细节,公约中接受人证的证明方法。
而合同法中并不包括人证,仅有书面和口头等方式,并且两者对于书面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公约中的书面仅仅指电报和电传。
论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你们知道这个公约吗?别告诉我你们都不知道,这可是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律文件哦!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公约的背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行国际贸易。
由于各国的法律体系和文化差异,国际贸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纠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联合国在1980年代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负责制定和推广国际商业法律规则。
其中,《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就是这个机构制定的一个重要法规。
这个公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国际贸易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
它规定了在国际贸易中,卖方和买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
它还明确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说“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这些原则都有助于保障国际贸易中的各方利益。
这个公约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呢?嘿嘿,其实还是挺大的。
如果你是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人,那么你必须要了解这个公约的内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的生意能否顺利进行。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那么这个公约也会影响到你的购物体验。
比如说,如果你在国外购买了一件商品,而这个商品在你的国内没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售后服务,那么根据这个公约的规定,卖方有义务为你提供一定的保障。
当然啦,这个公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它也会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我们作为消费者和从业者,也要时刻关注它的最新动态,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它为我们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框架。
无论你是从事贸易还是消费,都应该了解它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哦!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下次再见啦!。
买卖合同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之比较学校:湖北大学姓名:孙静翊专业:法学年级:2011级摘要:买卖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商品交易最普遍的形式。
买卖合同是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重点内容,是规范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宝。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订于上世纪80年代,旨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照顾到不同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统一规则,减少国际贸易的法律障碍,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比较买卖合同和《联合国国际货物交易合同公约》的异同,辨别两者在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及违约责任上的相同与区别,将有益于交易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更高效地完成交易,节约资本,减少纠纷。
关键词: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风险转移以及违约责任1 合同的订立1.1适用范围1.1.1《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范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
①主体的适用当事人的营业地须在不同国家(地区),且具备下列二个条件之一:1)双方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地区)都是缔约国(地区);2)虽然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地区)不是缔约国(地区),但根据国际私法规则导致应适用某一缔约国法律;(我国在交存的批准书中对本条进行了保留,不受其约束。
)公约适用时,不考虑当事人的国籍、主体资格以及合同的性质。
不同国家的分支机构之间的货物销售合同以及上级机构与其在其他国家的下属机构之间的销售合同亦可适用本公约。
②合同标的的适用公约仅适用于普通的货物销售合同,不适用于劳务合同或其他服务合同,此外对于下列几种买卖合同亦不适用:1)直接供私人使用货物的销售,除非买方在订立合同前或订立当时不知道且没有理由知道这些货物是用于该目的;2)经由拍卖的销售;3)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销售;4)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和货币的销售;5)船舶、气垫船或飞行器的销售;6)电力的销售;7)卖方绝大部分义务是提供劳务或其他服务的销售。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制定和完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我国合同法的制定和完善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传时间:2014-1-12关键词: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合同法,修改模式,合同示范法内容提要: 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国际法律文件,其具有强行法的性质而非具有“软法”性质的示范法。
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公约对我国相关法律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合同法》中大量借鉴了公约的相关规定。
公约虽然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部国际法律,但由于其严格限制适用范围,因而其无法有效地应对当下电子商务等新的交易形式,也无法适用于服务贸易。
公约亦回避了合同的撤销和无效等基本法律规则,这导致公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如何修改公约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有人提出了修改模式、示范法模式以及新法模式,然而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事实上,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公约修改模式更为科学。
公约对我国两岸四地合同法制的统一具有启示作用,在现阶段,制定一部共同适用的合同示范法有必要提上历史的日程。
自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United Nations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CISG,以下简称公约)制定以来,截至2010年,已有近80个国家批准或加人,公约自颁行以来,促进了许多缔约国的法律改革,构建了世界范围内买卖法的统一规则,并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该公约曾被认为是所有国际性法律文件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国际性法律。
[1]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等新的交易形式的发展,对该公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是公约最早缔约国之一,公约促进了我国合同法的改革,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未来公约的完善也将会影响到我国法治的未来走向。
龙源期刊网
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宽限期解约制度
作者:陆吟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3期
摘要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将宽限期解约制度引入国际货物销售领域,为迟延履行的违约救济方式之一。
我国《合同法》也有此制度的规定。
本文从介绍宽限期解约制度的内涵,目的意义与功能入手,重点就CISG与我国《合同法》有关此制度的不同规定作比较剖析,并且时该制度存在争议性的个别问题进行探讨,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使之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
关键词宽限期解除合同比较法
作者简介:陆吟,西北政法大学2009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最新整理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宽限期解约机制及其与中国《合同法》的比较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宽限期解约机制及其与中国《合同法》的比较一、CISG中宽限期解约机制概述宽限期及其制度起源于德国,德文名称为“Nachfrist”,英文文献中也通常用“Nachfrist”,其释义为“给一段额外的时间”,即宽限期。
宽限期”(a period of grace)或“宽限期间”概念往往运用于合同领域,从字面上理解系指给予商事合同违约方一段额外期限让其履行其义务。
宽限期是指在一方迟延履行时,另外一方可以给于对方合理时间外的额外时间,让其继续履行合同,除非收到对方的通知,声称他将不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履行义务,否则其不得在这段时间内对违反合同采取任何补救办法。
但是,也并不因此丧失对迟延履行义务可能享有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任何权利。
宽限期届满而对方还是无法履行合同的,受害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等救济措施。
CISG中的第四十七、四十九、六十三、六十四条的相关规定构成了完整了宽限期制度。
在整个销售合同公约中,第四十七条、四十九条是关于卖方迟延履行,买方给予的宽限期,当卖方违约迟延交付时,买方可以选择适用宽限期制度,当卖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即完全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那么买方就可以主张第四十九条规定的违约救济。
在宽限期内,买方不得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既然买方选择继续履行合同,并给给于了对方一定的额外期限,那么买方就不能在期限内追求其他的救济措施,但是买方并不丧失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四十九条第一款b项规定,卖方没有在宽限期内交付货物或者声明他不会在规定时间内交付货物,那么买方可以宣告合同无效。
因此,买方的解约权仅适用卖方不交货的情形,而对于其他违约情形并不适用。
对于部分履行部分迟延履行是否可以适用宽限期制度这两条并没有规定,但是在第五十一条中做了补充规定,即买方对于卖方部分未履行的情形,依然适用第四十七条、四十九条的规定,但必须指出,对于这种部分履行其合同必须是可分的,货物可以分批次交货。
从第五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卖方交付了大部分货物,其他小部分货物并不影响合同的实际履行时,那么买方不能够解除全部合同,仅就未履行部分解除合同。
第六十三、六十四条是卖方给予买方的宽限期,如果买方迟延交货且没有构成根本违约时,卖方可以给其额外时间,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仍然不履行或者明确表示不履行,那么卖方可以解除合同。
根据第六十四条第一款b 项的规定,卖方仅可在额外时间内没有支付价款或者收取货物时才可行使合同解除权,而不包括其他救济情形。
那么对于买方支付部分货款或者收取部分货物时是否可以使用宽限期制度则没有与第五十一条对应的条款。
CISG中的宽限期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是否采取宽限期制度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买卖双方可以绕过宽限期直接采取其他救济措施。
宽限期解约制度是国际货物销售买卖合同当中双方的救济权利,而不是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
二、CISG中宽限期解约的构成要件(一)宽限期设立的适用情形宽限期制度一般只适用于迟延履行的情形,并且迟延履行不构成根本违约,假如违约方由于迟延履行给受害方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后果,例如在火鸡买卖合同中,本来火鸡买卖合同双方规定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将火鸡送到指定目的地,但是卖方没有及时交付,那么即使给予其宽限期,圣诞节之后的交付行为也变得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卖方违约实际上剥夺了买方期待可得的利益,构成根本违约,买方当然可以解除合同。
迟延履行中给予违约方宽限期,实际上也就是为了保护合同交易,给予第二次履行合同的机会,这其实也体现了宽限期制度的灵活性。
有的学者认为宽限期仅适用迟延履行,在其合同履行过程中,即使一方明确表示自己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合同确有困难,仍不可以适用宽限期制度,但其实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设立宽限期,德国学者EndedEin和Mascow不认同上述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合同期限尚未届满前,只要一方当事人给对方发出其遇到困难,可能迟延履行的信息,对方当事人就可以提前给予宽限期。
公约中并未明确规定宽限期制度适用的时间,实行宽限期制度是守约方的权利,其完全可以决定设立宽限期是在合同履行中还是合同履行期过后。
并且提前给予违约方宽限期并不是单方面修改合同,而是为了合同能够得到更好的履行,履行方仍应当按照原合同继续履行。
(二)宽限期设立的期限要求CISG对于迟延履行的宽限期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即只规定为合理时间外的额外时间,我们认为,当实行宽限期制度时,应该设立明确的期限,使对方得到准确的答复,例如“在20xx年5月20号之前”、“即日起2个月内”等一系列准确的表达。
而对于“尽快送达”、“勿再迟延”等都是模棱两可的期限,非但没有给违约方起到警示的作用,还有可能给违约方造成错误的信息,没有端正错误,一拖再拖。
明确的期限可以让违约方认识到事态的紧迫性,也有利于发挥宽限期制度的作用,给予违约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促进交易,增加合同履行的可能。
即使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完毕,受害方也可以在期限结束后,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
宽限期不仅需要明确,而且还需规定合理长度的期限,长度的设置涉及到合同履行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合同的性质、合同项下货物的季节性、行业惯例、双方当事人的交易习惯、违约方的履行时间、受害方可等待时间等等。
一般可以参照合同本来的履行时间,原先合同履行期长的则宽限期长度也应长,原先合同履行时间较短,则宽限期时间也较短。
但对于海上的突发事故造成的迟延履行,则可以不受上述限制。
由于宽限期的主动权掌握在守约方手中,违约方应尊重守约方关于期限长度的自由裁量权,最终长度由违约方确定。
关于宽限期的外在表现形式,CISG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似乎是在表达既然没有明文规定,那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合理的。
仔细探究其实不然,设立宽限期是对守约方的一种倾斜性保护,主动权始终在守约方手中,假如采取口头方式,产生问题时,违约方难免会产生举证困难甚至举证不能的情形,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因此,根据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具体判断,一般都应采用书面形式。
对于宽限期设立的生效方式,假如采取大陆法系国家的“到达主义”,那么就由守约方承担通知的风险,假如采取英美法系国家的“发送主义”,那么就由违约方承担通知的风险。
设立宽限期本就是守约方的权利,守约方始终占据着主动有利的地位,若此时还由违约方承担通知的风险,那可能给予守约方过多的保护,天平过当的倾斜更加不利于合同的履行。
因此可以借鉴大陆法系的“到达主义”。
三、与我国《合同法》的比较我国《合同法》借鉴了CISG中关于宽限期解约制度,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合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作为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
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略为简约,并不像CISG中规定的如此详细,并且,通过文义解释也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充分借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宽限期解约制度。
与我国《合同法》的比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一)宽限期适用主体以及是否强制CISG中第四十七以及第六十三条分别规定了卖方以及买方的宽限期制度,显然,宽限期制度是买卖双方都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我国《合同法》中没有明确买卖双方的宽限期制度,仅仅说明债务人迟延履行的宽限期,没有阐述债权人迟延履行的宽限期。
宽限期不仅是在CISG,在我国《合同法》中也不是强制履行的,在国际货物销售中,买方或者卖方迟延履行,另一方可以给予其期限外的额外时间,如果违约行为致使合同根本无法履行,那么受损害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在我国合同法中,当一方迟延履行其主要债务时,另外一方可以催告其在合理时间内履行,合理期限后仍然没有履行的,可以解除合同。
我国与CISG的做法具有一致性。
(二)宽限期适用范围不同CISG中宽限期适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第四十九条以及第六十四条第一款b 项说明宽限期仅适用卖方不交付货物或者买方不履行支付价款的义务或收取货物的情形,这样规定的目的也是为了限缩其适用范围,防止买卖双方滥用宽限期提前解约。
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的所有情形,没有进行具体的区分,主要债务一般指合同的主给付义务或者与履行合同有重要联系的义务,比如买卖合同,在履行期限内交付的标的物只占合同约定的很少一部分,不能满足债权人的要求,应认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有时,迟延履行的部分在合同中所占物质比例不大,但却至关重要,比如,购买机械设备,债务人交付了所有的设备,但迟迟不交付合同约定的有关设备的安装使用技术资料,使债权人不能利用该设备,也应认为是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比较宽泛,不明晰,给实践中造成一定的困难,但也增强其灵活性。
(三)宽限期内是否允许行使其它的救济措施宽限期节约机制是解决当事人违约的一种救济方式,对于给予双方宽限期之后是否可以在期限之内给予救济,从CISG第四十七、六十三条可以看出我国不允许守约方在宽限期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但是,买方并不因此丧失他对迟延履行义务可能享有的要求赔偿损失的任何权利。
受损害房方不得在宽限期内采取其他违约救济措施,但是仍然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我国《合同法》未规定催告方在宽限期内不得寻求其他救济措施,我国没有禁止催告方的其他权利,但是按照我国《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给予对方期限就是希望合同能够得到继续履行,实现合同目的,假如对方在宽限期内能够继续履行,但是催告方却同时采取其他方式寻求救济导致对方更大的损失,明显有违诚实信用原则。
(四)合理期限的解读“一段合理时限的额外时间”是CISG中关于宽限期期限的条文,没有对“额外时间”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对于实践当中以及司法中法官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充分给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但是也有可能造成法官裁量权的滥用。
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中对于宽限期期限的规定也一样,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于某些合同适用宽限期的期限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规定3个月的合理期限以及技术合同纠纷案件中规定30日的合理期限,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般对于合理期限没有规定的应根据合同的条款、性质、交易的时间地点等规定给予违约方合理的期限。
四、结语宽限期解约制度是受损害方违约救济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违约救济的方式,它的存在对于维护合同双方交易公平,促成交易进行并确保合同目的顺利达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由于其概念的模糊以及不确定性造成了实践操作的困难。
我国《合同法》虽然引进了宽限期解约制度,但是仍然沿袭了CISG中关于宽限期解约机制的缺点,买卖双方迟延履行不论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还是在我国国内买卖合同中都常有发生,结合CISG中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应该对宽限期做一个具体的规定,充分尊重双方意思自治,明确其期限以及长度等,促进公约以及合同法自身的完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