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愤青的社会心理学解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3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如何理解用户的情感与行为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舆论和情感信息。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反映了公众的意见和情感,同时也对用户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心理学分析在理解用户的情感与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包括情感表达、群体心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
一、情感表达网络舆情的情感表达是用户对事件、观点和个人的情感态度的集中体现。
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情感,用户可以获得心理满足并与他人建立情感共鸣。
心理学分析认为,情感表达不仅仅是情感释放,更是一种认同和认同社群的需求。
例如,当某一事件引发公众愤慨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情感激烈的言论,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对事件的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用户获得了情感宣泄的满足感,并与其他情感相同的用户形成集体认同。
二、群体心态网络舆情的群体心态是指在特定事件或话题中,用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诱导的心理状态。
群体心态具有聚集性、传染性和激励性的特点。
当一个群体中的某个成员表达出某种情感或态度时,其他成员也容易受到影响,进而传播这种心态。
心理学分析指出,人们具有社交需求和从众心理,因此在网络舆情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形成与群体一致的心态。
例如,当某一事件引发公众关注时,用户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量的相关讨论和声音,这些信息会对他们的意见产生影响,使他们更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三、行为模式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还包括用户的行为模式,即用户在参与网络舆情时的行为方式和倾向。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心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网络舆情中的行为模式也是如此。
例如,面对一个热点话题,用户可能会采取以下行为模式:1. 信息搜索与收集:用户希望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2. 表达立场与观点:用户通过发表言论、评论和转发等行为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3. 参与讨论与辩论:用户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与他人交换意见,并试图影响他人的观点。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解读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产生的舆论现象,是人们在网络上对某一事件或话题所持观点和情绪的集合体。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学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舆情进行解读,探讨人们在网络舆情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
首先,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心理学中的群体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
在网络舆情中,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和评论同一事件或话题,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产生群体性的情绪和观点倾向。
这种群体心理效应会加剧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发展,形成“舆论风暴”。
其次,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信息茧房”现象也与心理学有关。
信息茧房是指个体在网络中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类似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信息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情中十分常见,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接受和传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网络舆情中信息的片面性和偏颇性,加剧了舆情的发酵和扩散。
此外,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反映了心理学中的一些规律。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个体观点的倾向会随着与群体其他成员的互动而趋向于极端化的现象。
在网络舆情中,人们往往会在与他人讨论和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己的观点,导致观点的极端化和对立化。
这种心理现象会加剧网络舆情中的对立和冲突,使舆情更加复杂和混乱。
最后,网络舆情中的“情绪传染”效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情绪传染是指个体在与他人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相似的情绪体验的现象。
在网络舆情中,人们在阅读他人评论和观点的同时往往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产生共情或共愤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传染效应会加速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煽动化,使舆情更加激烈和具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多种心理学因素的影响,群体心理、信息茧房、群体极化和情绪传染等现象在网络舆情中都有所体现。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疏导与干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议题。
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和治理网络舆情,社会心理学的疏导与干预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一、舆情的社会心理学特点与影响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用户通过传播、评论和互动等行为对公共事件或特定话题进行集体表达的活动。
它既具有爆发性、时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网络舆情的传播和讨论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丰富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心理因素驱动。
个体在网络舆情中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受到他人的看法和影响,也受到舆情事件本身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人们的情绪易受负面信息刺激和群体态度的煽动,容易出现恐慌、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而长期暴露在网络舆情的负面情绪中,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疏导与干预策略为了促使网络舆情的疏导和干预更加有效,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方法。
1. 提供准确信息在网络舆情中,许多负面情绪和言论都源于信息的不准确和片面。
因此,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客观分析对于平息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和网络媒体可以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及时公布真实的情况,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2. 引导正面情绪网络舆情常常会引发公众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个体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引导公众产生积极情绪,通过正面信息和故事来平衡和抵消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将有助于改善舆情环境。
3. 培养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是疏导和干预网络舆情的重要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干预研究发现,通过加强个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其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辨别能力。
因此,重视教育公众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培养公众对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减少被误导和煽动的可能性。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分析及对策(好)◆盛孝桂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网络一方面促进了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缓解压力和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少青少年因长时间过度使用网络,痴迷网络游戏和聊天等,造成学业荒废,情感淡漠,社会能力降低,抑郁和孤独感增加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
在我国,已发现许多网瘾病例,青少年网瘾综合征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也成为当前心理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剖析网络成瘾是网络自身、成瘾个体和外部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具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本身的特性具有致瘾倾向。
从形式上看,网络具有无限延伸性、实时信息载体性以及辅助化智能拓展性等基本功能;从内容上看,网络具有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能满足人们的多种欲望和需求。
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的三大特点导致用户成瘾,并提出ACE理论模型:A指Anonymiyt (匿名性),人们在网络里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说现实中不能说的话,而不用担心他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C 指Convenience(便利性),网络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操作键盘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网上游戏、购物、交友等,非常方便。
E指Escape(逃避现实),当碰到倒霉的事情,用户可以通过上网发泄寻找安慰。
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大多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而转向网络找寻朋友、快乐与放松心情。
互联网正是以多种形式的诱导和授权增加用户的参与,使网络中的个体更易达到自我超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第二,青少年本身成长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是人在满足了温饱与安全后的心理渴求。
互联网给上网者以高度的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
青少年处于特定的人生成长时期,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这些特征使他们更容易留连于网络之中。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再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种舆论现象,涉及社会热点事件、产品评价、个人声誉等方面。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舆情往往会迅速扩大并对个体和组织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和治理网络舆情,需要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舆情事件的触发、传播和影响三个阶段。
首先,舆情事件的触发通常源自于社会热点事件、个人经历和产品体验等。
针对这些事件,个体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进而引发舆情。
其次,舆情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扩大,被更多的人接触和参与讨论。
最后,舆情对个体和组织产生影响,包括对个人声誉、企业形象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1. 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理论,指导舆情引导工作。
舆情引导的目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导向,减少消极情绪的扩散,主导舆情的走向。
研究表明,在网络舆情中,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这为舆情引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情绪管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超载的特点,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情绪的波动和激化。
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个体和组织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以降低舆情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例如,通过情绪表达的积极引导和正向互动的建设,可以减少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传播。
3. 社群治理网络舆情的治理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和管理,还需要对网络社群中的互动关系进行干预与调整。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认同、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理论,为社群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通过加强社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可以减少网络仇恨和谣言的传播。
4. 信息与认知管理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和各种观点的碰撞,个体往往难以理性对待和判断。
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信息加工和判断问题的认知偏差,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网络舆情指的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其中一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人的舆论倾向和情绪表达集合。
社会心理学角度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网络上的群体行为,还可以为社会政策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网络舆情研究进行探讨。
网络舆情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其中之一是情绪分析。
网络上的舆情往往伴随着丰富多样的情绪表达,通过情绪分析可以揭示人们在网络上所体现的情绪动态。
研究表明,网络舆情中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例如愤怒、焦虑等,对社会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情绪分析还可以揭示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感知和评价,为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例如,当其中一事件引起舆论关注时,了解人们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做出恰当的反应,避免进一步引发社会不稳定。
此外,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进行探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舆情是个体社会认知的体现。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可以揭示人们在网络上的社会认知过程。
例如,人们通过网络舆情获取并传播信息,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和行为。
此外,研究还表明,网络舆情中存在一定的群体效应,即个体可能会受到他人舆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了解这种群体效应对舆论引导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关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使得舆情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揭示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意识形态、社会影响和动力机制。
例如,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相悖的信息。
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在网络上会引发巨大争议和舆论分裂。
除此之外,网络舆情的传播还涉及到信息源的选择和认可,个体的信息加工和转发行为等。
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可以揭示信息传播的机制,为舆论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网络热词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网民群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审视网民群体社会角色认知:具有独立思想和观点的网络公民集合。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网络社会具有数字化、去中心化等特点,网络身份的认同过程也随之改变。
在互联网中,网民可以自由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扮演什么角色。
因为没有面对面人情的压力,网友可以自在地表达意见,让不同的立场与观点彼此交锋。
网络空间日益具备公共领域的特点,网民可以针对共同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现象公开讨论,产生对事件或现象的一致描述(即网络热词),形成共同的意见或倾向。
网民群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动机:交往与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称动机论)认为,驱使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反观网络社会群体上网交流的目的,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把网上交流当做工具,为某种目的而与网上的符号和人沟通;二是把网上沟通本身当做目的,即享受网络沟通给人带来的愉快和充实之感。
网络热词个性化、前瞻性的表达特点契合网民的生活态度,满足了网民群体的自我实现需求。
网络热词折射民意表达的心理动力:从众。
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是借助网络社会群体中的从众心理实现的。
群体施加压力使个体从众有两种形式:信息性压力和群体规范压力。
目前,网络是人们接收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对网络热词的创造、使用和传播成为网民辨别同类人群的主要标志。
为了避免遭受信息压力,网民群体积极参与“全民造词运动”,网络热词随之不断涌现。
群体成员相互交流彼此影响,会形成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评判标准。
群体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指出,个体在群体中会有意无意地将群体的行为方式强加于己,力求与群体保持一致。
唯有如此,个体才能感到自己确实属于某个群体。
网络愤青的社会心理学解读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针砭时弊表达情绪的网络愤青群体随之出现。
本文阐述了愤青的含义,指出愤青具有爱国的虚假性、崇尚网络暴力、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特征,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愤青不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
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愤青自身心理特点。
认为对于网络愤青现象, 应当肯定其积极的作用, 正确的引导愤青从非理性向理性转化。
关键词:网络愤青、社会心理学、极端民族主义、网络暴力前言1996年,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畅销书风靡全国,“愤青”一词渐渐被人们熟知。
“愤青”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话语方式的群体。
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进行批判,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愤青现象进行解读。
一、愤青、网络愤青概述(一)愤青(英文:Angry Young Men),是“愤怒青年”的简称。
英文“Angry Young Man”这个专有词组,首先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源自于A.L.保罗的同名自传,后来演变成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愤怒青年派。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Angry Young Man开始成为敢于挑战传统阶级的叛逆青年的统称。
其代表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
在国内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的香港,当时特指一群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
邵氏电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了影片《愤怒青年》,由此证明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这一称呼。
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并在1990年代中后成为流行词,后来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
在我国不同时代愤青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
比如上世纪60 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被下放到农村体验生活的知青被认为是“愤青”;80 年代那些歇斯底里的摇滚青年被认为是“愤青”;到了90 年代那些标新立异的朋克被看作是“愤青”。
而新世纪的愤青则被认为是那些具有较强的中国民族主义信念,在言辞、行为上表现得比较激进的爱国主义青年,其主要表现是在网络上发表爱国主义的言论。
(二)新世纪的愤青。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一些网民互联网为平台,借助爱国论坛、博客、通讯软件等,表达见解、宣泄不满、表达仇恨、呼唤正义,其愤怒带有“义愤”色彩,这一群人被称为网络愤青。
这一群体最早引起关注的事件是1995年5月中国驻南使馆遭到导弹袭击。
我国民众纷纷举行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示威活动。
5月9日,人民网开通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论坛”,也就是后来的“强国论坛”,强国论坛创立不到12天就有近4万条帖子。
这是第一次“网络愤青”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元年”。
这一年国内国际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得互联网上的舆论异常活跃。
其中两次大规模的网上签名运动声势浩大。
7月19日,轰动一时的反对京沪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活动在网上开始,短短十天,网站统计栏里显示的签名数字为“82752”。
8月4日签名送交给铁道部时,收集到的签名已有10万多①。
另一件是“九一八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
8月15日,爱国者联盟联络9.18爱国网、时事与国际法网、中国鹰盟网、9.18战争网、龙腾中华网共同发起声援齐齐哈尔“8.4”毒气弹受害者,开展“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
这次活动历时一个月,最终征集到1119248个网友签名②。
除此以外,孙志刚案、日本人珠海买春事件、西北大学反日事件等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网民就当下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展开激烈的讨论。
这些言论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其中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甚至影响和改变了关有部门的决策。
由于网络这个特殊媒介的出现,愤青的“愤怒”变得更加便捷。
可以说网络造就了新世纪的愤青,网络已经成为新世纪愤青必不可少的平台,我们已经不可能离开网络谈愤青。
虽然至今对网络愤青这一群体数量没有明确的统计。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愤青加入到网络愤青这一群体中,而且其影响力不可忽视。
因此,研究网络愤青这一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愤怒”背后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愤青”的特征(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无论什么时代的“愤青”都是有着明显的“爱国主义”特征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的群体。
他们热衷于针对重大的社会或国际事务宣泄不满,表达仇恨,呼唤正义。
他们擅长于用激进的言论宣扬其浓厚的忧国忧民意识。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很大一部分愤青的“爱国”停留于口头,具有虚假成分。
以往因为中国足球队输球而辱骂对方球员无非是一种个人的发泄行为, 而现在变成了爱国行为;以往打架骂人是不良行径,而现在向被扣上“汉奸”帽子的明星身上泼粪也变成了英雄行为。
愤怒一旦罩上了爱国主义的外衣, 就转变成了爱国。
从这一点上来看, 愤青的愤怒和爱国就具有不少虚假的成分。
爱国行为的虚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愤青在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爱国言论,但离开网络, 回到现实生活中, 他们一切照旧, 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会把愤怒带到现实生活中来。
另一方面,虚假还在于, 愤青在网络上排日斥美, 但现实中却崇尚国外的生活方式,为了可以出国留学、苦读托福、GRE 。
愤青在网上鼓吹抵制日货, 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离开日本商品。
他们对发达国家有着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二)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简单化网络愤青大多喜欢谩骂,逻辑简单,容易被激怒。
他们对任何批评本国的言论都进行打击,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不管批评的对不对,对发表这些言论中国人的人通通冠以“卖国贼”、“汉奸”的称号。
当我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外交摩擦时他们把我国外交策略的必要协商和妥协理解为外交软弱。
认为中国应该展示强硬的一面,热衷诉诸武力。
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愤青思维的简单化,缺乏思辨。
(三)崇尚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络语言暴力和网络行为暴力。
从2006年至今,我国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也一个接着一个,像“虐猫事件”、“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范跑跑事件”等等,不胜枚举。
网路语言暴力主要表现为,愤青因在互联网上对于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言语上的人身攻击,通过辱骂及恐吓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网络行为暴力是指愤青们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使用的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杀、奸、灭”是他们常用的字眼,论坛上充斥的往往是各种漫骂和煽动性的“爱国言论”,粗鄙的人身攻击和诋毁,还有对战争的无原则鼓吹。
2007年,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发表《中国应停止宣仇式反日宣传》一文,引起全国广大网友的愤慨,大骂其为“汉奸”。
甚至有网友捏造葛红兵祖父是“葛日仁”的说法,对葛红兵构成了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这一点已经触犯了法律。
这种侮辱性的行为,并不亚于身体行为中的“暴力”。
另一典型事例是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课堂讲课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并因此被学校开除。
5月22日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细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在这次事件中,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顺理成章”的对范进行施暴,其某种扭曲的正义感加剧了暴力趋势。
给其本人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充分体现了网络暴力的恶劣影响。
(四)极端的民族主义倾向极端民族主义表现为极端的排外,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
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本族或本国的便是好的,便是原则,便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再没有其他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③。
愤青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表现出极端主义的特征,特别是涉及到日本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言辞激烈的批评、谴责甚至谩骂。
极端民族主义主倾向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政治上,他们认为中国社会落后的是因为近百年的外来侵略,从而认为西方国家是绝对不会容许中国强大的。
“落后就要挨打”是他们的共识,但潜台词是“强大就去打人”。
日本是愤青们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表现最为充分的国家。
由于历史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钓鱼岛等现实问题问题,愤青们对于日本的一切都带着仇视的态度。
他们在网络上呼吁抵制日货,宣扬要血债血偿,搞东京大屠杀,甚至在各论坛上大肆侮辱日本人等等。
其二,在经济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间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一些国人重新又喊起了一百多年前“抵制外货”的口号,在网络上号召民众不买这些国家的货物。
08年家乐福事件便是如此。
2008年4月广大网民在网上发起抵制家乐福、抵制法国货的活动。
在网路的强烈号召下,合肥、武汉、北京、西安等多个城市加入了这次活动,纷纷上街示威游行,出现了打砸家乐福超市,辱骂消费者为“卖国贼”等不理性的行为。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爱国必抵制”的因循的、惯性的思维和行为在当前形势下,并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
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抵制或反对某个企业或产品的活动,受伤害的可能是自己。
其三,文化上,大多数网络愤青以极端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
对传统文化持全面肯定态度,而对外来文化则全盘否定。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相互交融。
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
三、“网络愤青”不理性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网络愤青不理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对其他国家与我国的之间冲突,如日本据不承认侵华历史,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我采取各种打压;另一方面是对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满。
本文归纳了“网络愤青”不理性的几个原因:(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1.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交互性为其提供了平台在网络环境中,愤青们可以轻易的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无需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顾忌,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一种意见表达的安全感。
网络的匿名性为愤青们提供了充分释放潜意识里的“兴奋”,展现自己“魔鬼”的一面的平台,可以随“心”所“欲”④。
匿名性使网民存在侥幸心理,很容易被人利用。
虚拟性决定了参与者身份验证的缺失,易使舆论走向极端。
网络的特性是虚拟的,真正散布谣言的源头很难找到,因此一些人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可以无所禁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可以随意的宣泄愤怒,大多数这些网民都存在侥幸心理,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很容易被人利用。
同时,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容易形成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群体。
群体心理具有感染性、情绪化和从众的特点,网民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丧失基本的判断力,单纯的为“愤怒”而“愤怒”。
(2)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复杂性网上资源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导致其难辨真假,而愤青们以一些没有经过判断的消息先入为主的表达其“认为”的观点,极力打击与自己相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