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本文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陈寅恪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
陈寅恪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他又受到新思潮以及在国外从事研究经历的影响,故不拘囿于传统的朴学方法,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方法、理念和观念,从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极其丰富的成果,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
就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来说,他不仅在许多方面有开拓创建之功,而且有不少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魏晋南北朝政治各国「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时间和朝代的顺序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期。
这个时期可分为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数定都在建康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具体更替顺序如下:1、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2、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为宋,东晋亡。
东晋共历十一帝、104年。
魏晋南北朝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3、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1)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2)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3)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
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4)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
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4、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一、历史文献:1、正史:一志、二史、八书。
•陈寿:《三国志》、李延寿:《南史》、《北史》•房玄龄(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2、其它: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二、敦煌吐鲁番文书及敦煌吐鲁番学三、近现代著作:吕思勉、陈寅恪、唐长孺、王仲荦、马长寿、周一良、汤用彤、何兹全、田余庆、胡守为等人的著作一、东汉末年的军伐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导火线。
3、曹操崛起的原因●曹操根据毛玠、苟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
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
●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他精通《孙子兵法》,是今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
著有兵书十万余言。
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
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
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
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
“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魏晋南北朝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
参见教材第383页有关介绍。
历代学者对《三国志》进行考订、研究的有关著作,基本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研究三国时期典章制度,可以参考(清)杨晨:《三国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历代学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考订、研究著作,基本收录于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对《晋书》的研究成果,主要为补《表》、《志》,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
3.《众家编年体晋史》,乔治忠,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4.《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5.《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6.《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7.《陈书》中华书局,1987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8.《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9.《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0.《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1.《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2.《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3.《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隋唐五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4.《建康实录》(唐)许嵩撰,中华书局,1986年。
15.《十六国春秋》(清)汤球辑补,商务印书馆,1958年。
16.《荆楚岁时记》南朝宗懔著,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1999年。
17.《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8.《洛阳伽蓝记》参见教材第384页第三自然节有关介绍。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9.《颜氏家训》隋颜之推撰,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20.《抱朴子》东晋葛洪撰。
分内篇、外篇,内篇主要记载道家神仙方药鬼怪养生延年之说,外篇主要保存了三国吴、两晋时期思想文化、社会资料。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1997年。
21.《齐民要术》参见教材第388~389页有关介绍。
(二)考古资料1.墓葬数量众多,参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
2.简牍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1996年,建筑工人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走马楼街发现一批古井,考古工作者在随后的清理过程中在编号为J22中出土简牍10万余片。
出土简牍按照质地和形制大致可以分为大木简、木牍、竹简、木楬(jie),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嘉禾(三国吴孙权年号,232~238年)吏民田家莂(佃田租税券书)、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签牌、缴纳各种赋税与出入仓库(关邸阁)的簿籍等。
这批竹简引起了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出版、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著。
主要有《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文物出版社,1999年;《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三文书考证》,《文物》1999年第5期;《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三文书新探》,《文物》1999年第9期;高敏在《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5期)、《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文物》2000年第10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发表了王素、罗新等人撰写的研究论文;这批简的主要内容有:①大木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嘉禾四年(235)、五年长沙临湘乡丘佃户缴纳米、钱、布的券书,“别”、“莂”、“萆(bei)”都是指将一式两份或三份的券书剖开的意思。
《释名·释书契》:“莂,别也,大书中央,中破别之也。
”“别”、“莂”存在区别:它们指的是不同类型的两种券书。
在“标题简”中,“别”可能是指竹简,是小吏百姓分别缴纳租米、税米、布匹、钱的券书;“莂”则特指“都莂”,是将分别记载缴纳米、布匹、钱这三种竹别券书汇总在一起制成的合同券书,质材使用较为经久耐用的衫木。
“都莂”书写内容是首先书写佃户的基本情况、租佃的土地的旱熟数目以及缴纳的米的情况,如果缴的米有租米、税米的区别,而且不是一次同时缴纳,要分成两笔进行统计,但书写时可能一同写入;其次记录缴纳的布匹的情况;再次书写缴纳的钱的情况;最后是田户曹史校对核实之后的署名。
2141枚,形制比较特别。
一般简长约50cm,宽约3~4cm,厚约0.5cm,但《田家莂》券书最长的是56.2cm,最短的是42.2cm,最宽的5.5cm,最窄者1.2cm,最厚者1.5cm,最薄者0.1cm,每简文字少者十余字,多者达270余字。
②木牍:官文书A司法文书:研究孙吴法律制度的珍贵材料。
B举荐版:是当时推荐人才的文书;《三国志》记载孙吴官吏选举方式有官吏与州郡举荐等。
C案查文书:基层官吏按照上级的指示对某些人、事进行调查后写的报告类文书。
③竹简A黄籍:户口簿籍。
《太平御览》卷606引《晋令》曰:“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
”走马楼竹简各种户口簿籍长度皆符合吴尺一尺二寸之制。
户籍是按照平民与小吏居住的乡里合在一起登记造册的,户籍记载户主及妻子、儿女、姓名、年龄、疾病伤残等情况,奴婢附于户下,记录其名字、身高等情况。
还有一种簿籍除了记载家庭中的基本情况内外,还在末尾记载应征缴的口算钱份额、疾病伤残与复除情况。
B缴纳各种赋税的券书编联而成的簿籍:这种券书一式两份,左券顶端冠以“出”字,右券冠以“入”字,左券由缴纳者保存作为凭证,右券由官府编联成册保存。
据统计,这批竹简包括了征收钱、布、米、豆、皮等物品,其名目种类之繁多,闻所未闻。
略举数例:征收的钱中有户税钱、口算钱、具钱、寿钱、枪钱、酒租钱、米租钱、市租钱等;米有税中白米、税连年米、旧米、熟米、盐米、杂米等;皮有调鹿皮、羊皮、水牛皮等。
C官府调查统计的簿籍:按户征收钱物的簿籍、调查居住乡间的州郡县吏家属状况的簿籍。
这批竹简为研究三国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租调、户籍、司法、职官等问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
3.墓志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
(三)近现代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论著1.著作[清]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
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英]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63年;《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和:《六朝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三国两晋南北朝(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荷兰] 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
[日]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2.论文许抗生:《略论魏晋玄学》,《历史研究》1979年第12期。
刘玉林:《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童超:《近年来关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讨论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7期;《论西晋土地、田赋、劳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特点》,《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苏)伊留舍奇金:《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社会等级结构和阶级结构》,《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2期。
陈琳国:《庶族、素族和寒门》,《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安群:《十年来国内门阀世族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2期。
汤用彤:《汉魏学术变迁与魏晋玄学的产生》,《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杨泓:《吴、东晋、南朝的文化及其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