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多媒体传输协议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95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①明——明确调查问题;②定——确定调查对象;③选——选择调查方法和调查形式;④展——展开调查;⑤理——整理调查结果;⑥得——得出结论。
(2)收集数据的方法:a、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b、实地调查:如现场进行观察、收集、统计数据c、媒体调查: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调查都是媒体调查。
注意: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掌握两个要点:①是要简便易行,②要真实、全面。
(3)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整理数据时常划“正”字,这就是所谓的划记法2、数据的描述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两种:统计表和统计图(1)统计表:利用表格将要统计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内,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明确、详实,可以清楚地反映各个量的真实情况,但信息表达不够直观。
(2)统计图:统计图主要有条形图和扇形图等,统计图的最大优点是将表格中的数据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直观化。
①条形统计图:用线段的长度表示数据,根据数据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长方形直条,然后按顺序把这些直条排列起来,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大小,便于比较,但不能清楚的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a.根据具体情况,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b.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宽度、位置及间隔;c.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d.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②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从扇形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他们的大小关系,但不能清楚的反映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a.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数;b.再算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c.取适当的半径画圆,在圆内画出各个扇形;d.在各个扇形中标出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比。
第3 页共32 页第5 页共32 页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教师可以利用远程启动功能重新启动学生的计算机。
这种功能用于测试开机状态,或者警告玩游戏的学生。
25)远程开机教师可以利用远程开机功能在教师端启动学生的计算机。
(注意:此功能需要支持网络唤醒的网卡和主板并在系统CMOS中设定网络唤醒功能有效才能使用)26)刷新教室本功能可以重新扫描教室内学生的状态,获得是否有学生关机、是否有新学生上线等信息27)删除学生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教师可以使用本功能删除学生。
选择一个或多个学生,然后点击删除按钮,可以从教师机的屏幕上删除此学生。
28)系统配置本功能主要设置多媒体教学网各项功能的参数,如广播参数、监看参数、网络参数等众多系统配置信息。
29)教室模型通过本功能,教师可以将教室布局、学生姓名等信息存储下来,以便于下一次使用。
30)配置教室在配置模式下,教师可以随意排布学生计算机的图标,在图标下面输入学生的名字,然后保存到文件中,这样,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可以调出来使用,从而实现每个班上课时,屏幕上显示的是该班的学生姓名,而且,学生机图标的位置和教室中的真实布局相同,非常直观。
4.2 操作简介4.2.1 图标状态说明1)正常状态的学生图标(图1):图12)选中状态的学生图标(图2):第7 页共32 页页图23)没有上线的学生图标(图3):图34)提示某学生已进行电子举手的图标(图4):图45)表示某学生处于发射态的图标(图5):图56)表示某学生处于被锁定状态的图标(图6):图67)表示某学生处于黑屏状态的图标(图7):图78)表示教师的组合的图标(图8):图89)教学模式教鞭图标:此时表明处于教学功能下。
10)设置模式扳手图标:此时表明处于设置功能下。
4.2.2 基本操作说明1)选中学生◇选中一个学生方法一:第9 页共32 页第11 页共32 页第13 页共32 页第15 页共32 页图92)通过选择“工具/选项”菜单,可设置相关选项,如下图所示(图10):图103)打开文件播放后,即可向指定的学生进行广播。
tcp网络编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TCP协议的基本原理,掌握TCP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点。
2. 使学生掌握套接字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
3. 帮助学生了解网络编程中的异常处理和资源管理,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TCP网络应用程序。
2. 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使其在编程过程中熟练运用调试工具,排查并解决常见问题。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讨论网络编程问题,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编程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使其在网络编程过程中遵循相关规范和道德准则。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在编程过程中注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网络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TCP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课后作业、项目实践和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TCP协议基本原理:讲解TCP协议的特点、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可靠传输和流量控制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TCP/IP协议基础2. 套接字编程:介绍套接字的概念、类型和编程接口,教授如何使用套接字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信。
教材章节:第二章套接字编程基础3. 简单的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设计:讲解如何构建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分析常见的编程模型和代码结构。
教材章节:第三章TCP网络编程实例4. 异常处理与资源管理:教授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如何进行异常处理和资源管理,提高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人教版教案设计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性;(3)学会使用常用多媒体软件,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展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3)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兴趣和爱好;(2)认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增强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正确使用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2. 计算机技术的四次革命3.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发展第2课时: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1. 计算机硬件系统2. 计算机软件系统3.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第3课时:多媒体的基本概念1.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2. 多媒体的基本要素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第4课时:多媒体的主要特性1. 集成性2. 交互性3. 实时性4. 非线性第5课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1.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2. 多媒体软件与硬件3. 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2)多媒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特性和应用领域;(3)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2. 教学难点:(1)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案例分析法:分析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3)实践操作法:上机操作,掌握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演示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相关概念和原理;(2)网络资源:查找和分享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3)上机实践:操作多媒体软件,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