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65.03 KB
- 文档页数:4
Wisdom Business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20.04.030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里子”与“面子”问题研究北京市顺义区京北科技创新中心 郑海峰摘 要:智慧城市建设终极目标是要解决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里子”问题与城市精细治理、ICT技术应用等“面子”问题,指出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中应“表里兼顾”“内外兼修”,同时提出应特别关注智慧城市业务数据采集与应用分发,利用大数据支撑城市大脑建设,从而达成城市智慧愿景,文章可作为当下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 业务数据采集 应用分发 城市大脑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2(b)-030-03智慧城市的兴起源于ICT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速度、物联网技术、数据汇聚与计算能力的提升构成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基础。
随着ICT技术应用和管理的广泛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已从最初的城市营销方式逐渐上升为支持城市成长的新理念,其思路概括起来大体上就是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发展愿景入手,通过实施城市级的众多业务应用平台以及综合信息集成为基础的超大规模系统工程,在提升城市的层次与品位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与路径,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果说城市精细治理是“面子”的话,那么产业发展、服务民生才是真正的“里子”;如果说ICT技术大量实施是“面子”的话,那么数据的海量协同应用才是真正的“里子”。
而这些“面子”“里子”工程在顶层设计之初都应当考虑进去,毕竟智慧城市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而是在设计城市发展的未来。
为此,《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强调,通过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因而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中做好以下工作就必不可少了:首先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加强统筹规划。
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力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赵婷婷;张凤荣;杜颖;姜广辉【摘要】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利用1996,2002,2009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统计和调查数据,综合运用Mapgis6.5,Arcview3.3空间分析工具,SPSSl1.5中空间聚类(Hierarchical Spatial Cluster)等方法,分两个时段研究建设用地扩展分异特征及驱动力因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交通及特殊用地扩展速度加快,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扩展速度趋缓;而新增建设用地来源涉及所有其他地类,其中耕地贡献最高,达61.40%.1996-2009年建设用地扩展形成了潮白河沿岸及以西向中高水平扩展,而东部扩展缓慢,其鲜明对比格局形成3个建设用地高水平扩展空间连续的集聚中心,分别是以西南部天竺、后沙峪、南法信为主的空港经济圈;西北部高丽营、赵全营为主正在迅速崛起的重点镇区域;以及潮白河上游北小营、南彩为中心的奥运商圈.高水平扩展区域的首要驱动力依次为人均纯收入、村镇企业地均产值、城乡收入差异;中水平扩展区域驱动力依次为城乡收入差异、人口密度;而低水平扩展区域的驱动力集中于村镇企业地均产值.【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25)003【总页数】7页(P548-554)【关键词】大城市近郊;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驱动力【作者】赵婷婷;张凤荣;杜颖;姜广辉【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医药学院,北京10003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094;北京中地华源土地规划设计中心,北京100089;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改变日益深刻[1-3]。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引发和改变周边土地资源环境的主要动力[4]。
关于新型城镇化学习心得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学习,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认识和体会。
新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
从经济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聚集,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为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如交通、能源、通信等,不仅能够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城镇中,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加集中,有利于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社会方面,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
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缩小了城乡差距。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合。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丰富了社会文化,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活力。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在保障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另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也至关重要。
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合理,导致城市功能分区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在环境方面,新型城镇化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城镇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对《顺义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11.20•【字号】•【施行日期】2019.1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对《顺义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的批复顺义区人民政府:你区《关于报请审批〈顺义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同意《顺义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顺义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顺义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面落实城市功能定位。
顺义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要在《分区规划》的指导下,深刻把握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按照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功能定位,主动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实现与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联动发展,不断提高对首都功能的承载力、对城市副中心的支撑力、对周边津冀地区的辐射力,建设首都的国门空港城、创新前沿地、宜居示范区。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传承城镇历史文脉,延续既有空间格局,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港、两轴、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
要突出一港、两轴对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秩序的统领作用,强化三带对城镇组团功能优化和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的带动作用,发挥多点辐射带动城乡协调、绿色创新发展的战略作用。
2024年学习“新型城镇化”心得范本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____%-____%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____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
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和城市扩张,而是以人为核心,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流动与聚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人力基础。
过去,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如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更加有序,不再是单向的农村向城市转移,而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休闲、养老,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资金;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学习后,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带回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产业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
农村则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销往城市,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同时,城市的工业企业也可以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增长,还提高了城乡产业的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过去,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新型城镇化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修建公路、铁路,让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运输出去,城市的资源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农村。
完善农村的通信网络,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的水电供应,保障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硬件差距,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京等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北京等都市统筹城乡进展的要紧做法一、北京市1、政策、资金向郊区双倾斜全市对郊区的政策、资金倾斜力度连续加大。
政策上要紧体现在支农惠农与对薄弱地区的扶持两方面,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农补贴种类达15种,对生态涵养区等薄弱地区则出台了和谐进展意见,制定了一体化试点方案;与此同时,政府充分发挥了对郊区的投资引导作用,城区、郊区投资比重已从2003年的8:2调整至2009年的49:51,连续5年对郊区的投资比重超过50%。
2、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通过实施重点工程着力解决重大进展咨询题。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包括城乡交通体系、能源与供排水设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等要紧内容。
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一体化配置,持续完善郊区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森林公园、通道绿化工程、湿地与自然爱护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四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产业共建基地,强化区县合作,促进都市优质要素支持郊区进展,通过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推进现代制造业落户乡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展。
3、重视治理机制创新一方面,主动探究城乡一体化进展的综合试点机制,通过北坞和大望京试点,在农民安置、产业进展、政府引导等多方面积存了体会;通过新农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主动创新城乡一体有关联的配套机制,要紧包括部门联动政策机制、金融支农服务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与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二、天津市1、推进农村都市化让更多农民住进小城镇和新社区通过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模式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
具体做法为:在国家政策框架内,规划建设新型小城镇,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同时对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稳。
同时在农民规划住宅小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进行市场开发,其收益用于平稳小城镇建设资金。
北京市地区规划方案最新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地区规划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北京市地区规划方案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城市的变化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本文将介绍北京市最新的地区规划方案,并分析其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功能区划根据最新的地区规划方案,北京市将实施城市功能区划,以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根据规划方案,北京市将划分为以下五个功能区:1. 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等地,这些地区将成为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具备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区:包括丰台区、通州区等地,这些地区将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打造文化设施和艺术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3. 新型城镇化区:包括大兴区、顺义区等地,这些地区将重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和更多的公共资源,吸引人口流入。
4. 环京交通区:包括房山区、昌平区等地,这些地区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发展交通、物流和产业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5. 生态保护区:包括延庆区、怀柔区等地,这些地区将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二、交通发展规划为了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最新的地区规划方案提出了一系列交通发展规划。
其中,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铁网络扩展:北京市将进一步扩展地铁网络,以提高市民的出行便利。
未来几年内,将建设多条新地铁线路,不仅连接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还与周边城市进行交通对接。
2. 智慧交通建设:利用新兴科技,北京市将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包括智能信号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3. 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鼓励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同时改善空气质量。
三、城市绿化和环保规划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北京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模式,注重城市内部的功能和管理体系的完善,强调城市与农村、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更应该是将城市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更美好、更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要充分考虑全球化的背景和生态环境的条件,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绿色化的相互促进。
新型城镇化的好处在于可以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缓解城市压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的整体国际水平和竞争力。
二、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案例1.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是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案例之一,其城市规划以人口密度低、城市绿化率高、公共空间设计独特为主要特征。
同时,新加坡城市规划还充分考虑到了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倡导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
新加坡政府还实行了严格的限购政策,控制了城市的扩张和人口密度,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加拿大的社区发展加拿大的城市规划注重于发展社区,呈现出以小而美的局面,社会发展水平与居住环境息息相关。
加拿大的城市规划也注重于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打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体系,深受人们的欢迎与热爱。
三、新型城镇化的启示1.在城市规划中加强民众的参与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民主化管理,加强对民众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的理解,以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民众愿望的化身,切实维护民众的权益。
2.提升城市联动的能力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提升城市间的联系和协调能力。
除了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外,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联动能力,促使城市的快速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
3.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更舒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但也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重公共建筑、绿化、交通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并针对城市环保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顺义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顺义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京政函〔2007〕2号)顺义区人民政府:《顺义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顺义新城规划》)已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6次全体会议和市委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同意《顺义新城规划》。
《顺义新城规划》立足于深化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指导思想,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的指导意见,符合顺义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推动顺义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实现北京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顺义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北京面向国际的首都枢纽空港,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临空产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顺义区的发展建设,要按照推进首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与中心城和其它新城的良性互动,积极推进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的疏解,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要在《顺义新城规划》的指导下,利用首都国际机场优势,积极发展国际会展、商务、物流等临空产业,巩固提升现代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把顺义新城建设成为现代国际空港、区域产业引擎和绿色宜居新城。
三、同意《顺义新城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顺义区全部行政区域。
在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按照构建“一港、两河、三区、四镇”的区域空间布局结构要求,保障并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第47卷第3期2021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47,N o .3M a y,2021[收稿日期]2020-08-19[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扩大内需的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3B J Y 052)㊁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城乡一体化条件下苏北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研究 (项目编号:2017S J B 0963)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石淑华,女,辽宁辽阳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王曦,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㊂十四五 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石淑华 王 曦(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摘 要]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㊂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㊁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整体协调性不强㊁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㊂ 十四五 时期,应该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解决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以防治 城市病 为重点,实现城市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㊂[中图分类号] F 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21)03-0098-12 长时间以来,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㊂特别是自2001年 城镇化 一词首次出现在 十五 计划以来,城镇化的有关内容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彰显了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㊂ 十三五 规划中城镇化的有关内容是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蓝本且高度重合,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行规划㊂当前有必要根据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提出新策略㊂一㊁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专项改革政策,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㊂(一)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基本完成1.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纵深调整战略布局十三五 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成为国家极其重要的政治话语,而且对其功能认识不断深化,实现了从人口迁移向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㊂中共十九大之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解决进城农民转移人口 市民化 问题㊂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 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专门从供需两端阐释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重大意义㊂2016年2月,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缓慢㊁质量不高㊁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㊂在此背景下,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提出 十三五 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㊂与此同时,围绕户籍㊁土地㊁财税㊁住房㊁公共服务等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持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详见表1)㊂当前,结合我国实际㊁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及新时代主要矛盾,城镇化不仅要解决人口迁移问题,更要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㊂其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㊂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并相继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㊂其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新时期以来,全国经济呈现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㊁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态势㊂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要承载更多的人口,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聚集,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㊂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拆除大城市人口流动的门槛限制,加快推进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相继出台㊂这表明,国家已经从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㊂2.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法律体系建设来看, 十三五 之前,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改革处于推进过程中,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时机还不成熟, 十三五 时期,相继颁布和修订了一些法律法规99(详见表1),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㊂表1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主要领域发布时间文件名称纲领性文件2016.02‘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2018.01‘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6号)土地制度2016.10‘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中办发[2016]61号)2016.10‘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国土资发[2016]123号)2018.03‘关于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6号)2019.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次修正版)户籍制度2016.01‘居住证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63号)2016.09‘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72号)财税制度2016.07‘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2016]44号)教育制度2016.07‘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医疗制度2016.01‘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2016.12‘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20号)设市制度2018.10‘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04号)城乡关系2018.09‘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发[2018]29号)2019.04‘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9]14号)区域经济2018.11‘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国发[2018]35号)2020.03‘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发[2020]11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主要有三项:一是2016年开始实施的‘居住证暂行条例“,首次规定进城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凭借居住证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三项权利㊁六项01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2018年颁布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率先提出行政区划调整应该坚持四个方针,即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㊁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标志着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㊁扩大城市发展空间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此有法可依;三是2019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确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明确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条件与方式,此外,该法还首次界定了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围,明确了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㊁土地征收程序,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了有效保障㊂3.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制度化、常态化2014年7月,我国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的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这一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总结上一年度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部署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对有效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㊁协调解决城镇化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㊂尤其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㊁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㊁提升城市功能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持续深入改革,滚动发展㊂城与乡是融合发展的统一体,考虑到今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塑造新型城乡关系,2019年7月成立 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代替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在更广的视野下夯实了新型城镇化的组织基础㊂(二)主要成效经过几年努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有关规划和政策提出的 十三五 目标㊂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镇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绿色发展初具规模㊂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㊂2019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达到60.6%,超过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㊂户籍城镇化率为44.38%㊂如果按照2015 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左右推算,那么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的目标难度并不大㊂两个城镇化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为16.22个百分点,比2014年缩小了2.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二者缩小2个百分点的任务㊂2014 2018年累计进城落户的人口已达1.05亿人,提前两年实现了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的预期规划目标 1 ㊂二是市民化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㊂2019年,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 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101比例㊁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超过99%㊁90%㊁98%,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㊂三是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㊂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 两横三纵 城镇化轴带内形成的19个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㊂四是城镇治理水平显著提高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为9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95%,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50M b p s,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为100%㊂2018年,这些指标全部提前实现㊂二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性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㊂(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是指户籍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比较缓慢㊂自2015年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一直徘徊在16%以上,且有不断扩大趋势,人口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发达省市尤为突出㊂这是户籍制度改革滞后㊁城市生活成本较高㊁农民工落户意愿降低等多种原因所致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就意味着城镇里一直存在着2亿多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㊂这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一是落户重点人群有偏差㊂国家旨在重点解决进城时间较长㊁就业能力较强的农业转移人口,兼顾农村籍高校毕业生㊂但从各地户改的实践来看,各类城市重视后者,基本上取消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落户门槛;而大城市对农民工落户的显性门槛虽然降低了,但隐性门槛依然存在㊂另外,各地加快了县改市㊁乡改镇㊁村改居等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农民就地转户数量剧增㊂城市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当地农业人口就地落户和普通高校农村籍新生,二者占比分别为41%㊁19%,而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仅为16% 1 ㊂也有专家认为,农业人口就地落户的占比为53%,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为26% 2 ㊂这种统计意义上的市民化虽然使得大批农业人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城镇户籍,但没有实现城镇非农就业,没有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㊂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差异㊂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因财力有限仍推行城乡有别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农转居 的新市201 12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邹一南:‘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再认识与城镇化转型 基于新增城镇人口的来源结构角度“,‘东岳论丛“,2016年第11期㊂民不能享有与老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14.3%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参加本地高考,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住房保障㊂(二)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分化,整体协调性不强首先,超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㊂2010年以来,我国外出人口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尤其是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城市,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人口之和占我国外出总人口的22%以上㊂近年来,北京外来人口有所减少,但其他3个城市外来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㊂这些城市人口主要聚集在主城区,空间聚集比较明显㊂2018年,北京城六区的人口密度为8418,但是市区人口密度仅为1313㊂其中,延庆㊁怀柔两区人口密度不足200㊂上海㊁深圳的主城区人口密度都超过了10000,但也都存在人口密度刚刚超过500的辖区㊂表年我国个重点城市人口与资源承载力基本情况(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元)301其次,大城市数量较少,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㊂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共62个,占城市总数的9%㊂以包括省会城市㊁计划单列市在内的40个重点城市为例,从城区人口密度来看,达到40个城市均值3236人/平方公里的有24个城市,刚刚超过半数㊂排名前10位的多数是中部城市,东部城市只有2个㊂在低于均值的16个城市中,东部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见表2)㊂如果按照均值来衡量,这些城市至少还能容纳7800万人口,尤其是北京㊁重庆㊁南京㊁青岛㊁长春㊁大连㊁济南㊁苏州㊁无锡等城市有更大的人口容纳空间(见表3)㊂从人均G D P 来看,只有15个城市超过了均值,仅占37%;且绝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只有长沙和武汉㊂在低于均值的25个城市中,多数位于中西部,东部只有4个㊂如果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11.13万元来衡量,这25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至少可以增加58308亿元,经济效益能够提高26%(见表4)㊂这表明,我国重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东部城市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承载更多的劳动力?二是中西部城市如何把现有人口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换言之,我国重要城市都面临人口要素与经济效益的空间配置和利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一难题㊂表3 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人口承载力(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人)城市城区人口密度排位城区面积(1)(2)(1)-(2)长沙3121251199.84374.43388.27-13.84东莞2779262465.00685.03797.69-112.66大连2501271523.00380.83492.85-112.02济南2494281665.87415.49539.08-123.59贵阳2376291230.00292.24398.03-105.79苏州2344301523.88357.25493.14-135.89昆明2233311782.60397.97576.86-178.89无锡2052321261.26258.84408.15-149.31重庆2026337440.001507.662407.63-899.97乌鲁木齐1874341528.80286.47494.73-208.26青岛1660353089.18512.70999.68-486.98南京1555364226.41657.201367.69-710.49长春1332373427.42456.401109.13-652.73北京11363816410.001863.405310.37-3446.97拉萨106439505.4253.80163.56-109.76银川895401773.50158.70573.91-415.21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注:(1)是2018年各市城区人口规模;(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口密度均值计算的各市城区人口规模㊂401表4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经济效益比较(单位:万元/人㊁亿元)城市人均G D P排位(1)(2)(1)-(2)大连10.96167668.57784.32-115.82福州10.15177856.88614.62-757.82郑州10.001810143.311281.37-1138.07东莞9.86198278.599340.52-1061.93拉萨9.75208278.599340.52-1061.93合肥9.67217822.99000.83-1177.93长春9.55227175.78361.97-1186.27南昌9.51235274.76172.14-897.44成都9.392415342.818175.29-2832.49呼和浩特9.28252903.53479.24-575.74太原9.20263884.54698.42-813.92济南9.03277856.69683.10-1826.50乌鲁木齐8.84283099.83901.96-802.16银川8.44291901.52504.81-603.31西安8.34308349.911134.12-2784.22贵阳7.78313798.55433.55-1635.05昆明7.60325206.97624.05-2417.15沈阳7.56336292.49255.71-2963.31兰州7.20342732.94219.27-1486.37重庆6.563520363.234522.92-14159.72海口6.56361510.52562.46-1051.96西宁6.20371286.42308.14-1021.74哈尔滨5.80386300.512084.95-5784.45石家庄5.55396082.612189.13-6106.53南宁5.55404026.98073.81-4046.91数据来源:(1)各城G D P规模来自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注:(1)是40个重点城市实际G P D总量;(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G D P标准计算的各城市G D P规模㊂再次,小城镇数量过多,聚集人口能力较弱㊂2018年,我国县城共有1518个,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总数(970个)的1.5倍,是城市总数(673个)的2.2倍㊂县城人口5011.57亿,仅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9%㊂近年来,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回了家乡所在地的县城,就近城镇化速度加快㊂然而,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堪忧㊂自2012年以来,县城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仅占全国城镇的13%㊂县城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比城市低5%和13%,污水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低4%和6%㊂显然,县城公用事业的低水平供给无法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㊂(三) 城市病 集中爆发,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是 城市病 集中爆发时期㊂从土地使用来看,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㊂2015-2018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2012平方公里增加到58456平方公里,增长了12.4%;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从71116万人提高到83137万人,增长了7.8%㊂这直接导致全国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从14826人/平方公里减至14222人/平方公里,降低了4.1%㊂从环境污染来看,城市空气污染很严重㊂‘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8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53.4%㊂很多城市的P M2.5㊁O3等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㊂从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是依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的㊂2018年,我国G D P占世界经济的15.8%,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3%,单位G D 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5倍㊂我国水资源不足,但我国单位G D 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㊂从交通状况来看,高德地图‘2019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有23个城市的 交通健康指数 低于健康水平线,近半数处于亚健康状态㊂造成 城市病 的根本原因并非城市人口增多,人口增多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对经济与社会问题治理不善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本身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㊂当大量人口聚集城市时,城市政府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时提供外来人口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否则 城市病 就会爆发㊂因此, 城市病 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㊂三㊁ 十四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我国城镇人口超过8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㊂新时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围绕提高农民工市民化㊁发展城市群㊁防治 城市病 等内容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㊂(一)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以往规划和政策强调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挤压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规模和质量,而且缺少具体解决方案㊂目前是重点解决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㊁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重要窗口期㊂这主要基于以下判断:第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速开始放缓,此时恰好601是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而缩小两种城镇化率差距的最佳时机㊂这不仅关系到这部分群体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实情况,更关系到这部分人口可能返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效应造成的损失㊂第二,消除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㊂新修改的‘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工进城落户不能以失去农村承包地㊁宅基地㊁集体经济利益为代价,保护了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 三权 ㊂为此,要加强农民工城镇落户的顶层设计,鼓励不同地区探索各具特点的农民工户籍城镇化路径,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㊂1.要重新界定城镇户籍人口,应该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作为重要指标㊂因此,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和区域标准,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㊂2.以省为单位,结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国家目标和各类城市的具体要求,对各省市两种城镇化率的差距进行排名㊂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凡是两种城镇化率差距较大的省市要分析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制定解决问题的专属 菜单 ,使更多的农民工尽快落户㊂3.集中力量解决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㊂这4个超大城市人户矛盾最为突出㊁农民工落户愿望最为强烈㊂2019年,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非户籍)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了745.6万人㊁977.71万人㊁576.87万人㊁849.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4.6%㊁40.3%㊁37.7%㊁63.2%㊂这4个城市不能只是允许各类人才落户,还应该让农民工的重点人群落户㊂4.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家庭安居问题㊂工业化引领下的城镇化过程只是把农业转移人口当作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农民工进城是个人迁移而不是家庭迁移㊂2019年我国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有配偶的占68.8%,举家外出农民工占比仅为20%,这就意味着7400多万进城农民工与家人分离㊂如果按照三口之家来计算,这些农民工进城安家至少可以带动1.5亿的增量人口,这是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动力所在㊂因此,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应该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合法的栖身之所,尽最大努力将他们纳入保障房㊁廉租房范围内,为他们创造低成本的安居条件 1 ㊂(二)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打破大城小镇独立发展模式,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发展格局㊂既要研究城市群㊁都市圈等宏观问题,还要研究中心城市中观问题,更要研究小城市㊁小城镇㊁乡村发展等微观问题,形成链条紧凑㊁整体协调㊁形态多样的城镇化布局㊂这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 1 蔡昉:‘如何让新型城镇化走得更远“,‘学习时报“,2018年4月27日㊂701。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北京市顺义区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工作职责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12.31•【字号】顺政办发〔2015〕35号•【施行日期】2015.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北京市顺义区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工作职责的通知顺政办发〔2015〕35号各镇人民政府,地区和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为更好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对顺义新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城建设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顺义新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谋划与协调推进,确保新城建设科学有序、重点突出,根据《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办公室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理顺顺义新城建设管理体制的意见》(京顺办发〔2015〕19号),经区政府同意,调整北京市顺义区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新城管委会)成员单位及工作职责。
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主要职责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督促落实新城建设整体规划;负责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谋划,提升城市品质的工作推进;负责研究制定新城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审定新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组成人员主任:高朋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副主任:于庆丰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禹学垠区政府副区长盛德利区政府副区长成员:董建华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王奎区住房城乡建设委主任赵振英区市政市容委主任周继武区金融办主任洪全区环保局局长徐晓武区交通局局长苏东海区水务局局长李长勇区园林绿化局局长杨卫东市规划委顺义分局局长韩凤桐市国土局顺义分局局长赵兴利市交通委路政局顺义公路分局局长史长生区新城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三、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区新城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为:负责研究起草新城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规定;根据授权,协调推进相关新城重点组团的开发建设工作;研究、汇总、提出重大事项、重点难点问题,提请区新城管委会审议;负责督促落实区新城管委会各项决议;负责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城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区新城管委会日常工作。
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陈林
【期刊名称】《决策》
【年(卷),期】2001(000)009
【摘要】@@ 乡村治理的困扰rn村治,即乡村治理.村民自治是新时期村治的一种有益探索,但是遭遇重重困扰.首先,作为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从理论和法律上讲,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下而上选举产生的,其经费也来自村民,循此毋庸置疑的合法性逻辑,自当对下负责,其主要任务在于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等.而现实中的村委会,难以避免地,将更多精力用于为上级政府"要粮"、"要款"、"要命(抓计划生育)",实际充当着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履行着类似于"村公所"的职能,在这个意义上,"行政村"的称谓倒也切中实质.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陈林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城乡协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J], 黄开腾
2.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与我国的创新思路 [J], 陈杨;
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规民约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新思路——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J], 朱毅煊
4.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与我国的创新思路 [J], 陈杨
5.推动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党建引领、五力聚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J], 调研组;苑体强;徐刚;付姓;周立;吴天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顺义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顺义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顺政办发〔2013〕25号)各镇人民政府,地区和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顺义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2013年7月31日区政府专题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9月26日顺义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为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提升全区城市社区的服务管理水平,根据《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社会办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社区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京经济信息化委发〔2011〕131号)和《市社会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关于在全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京社办发〔2012〕6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为民、便民、惠民、安民”为宗旨,着力推进具有顺义特色的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居民营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确保智慧社区实现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升与共享,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信息化,形成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的社区生活新业态。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一、经济驱动型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具备了发展经济驱动型城镇化的条件。
在这种模式下,北京市以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为重点,吸引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进驻,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同时,该模式还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的商业、金融、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在经济驱动型模式下,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二、生态环境保护型模式该模式主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区,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
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利用,并鼓励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该模式还注重生态农业和宜居环境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北京市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型模式的推动,旨在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北京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福利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在这种模式下,北京市注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促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该模式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北京市注重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该模式还鼓励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型模式的推动,北京市旨在打造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五、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提升。
北京市致力于打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社区,注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