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领导思想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51
东方(Dōngfāng)管理思想(sīxiǎng)复习资料第一章东方(Dōngfāng)管理本质特征:以人为(rénwéi)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东方(Dōngfāng)管理理论体系:治身论、治家论、治商论、治国论、治和论。
修身、齐家、治商、治国、平天下。
历史的拐点:推动有东方特色的国际化管理;由管理大国走向管理强国;争取东方管理话语权。
东方管理学 (Oriental Management)东方管理学是研究古今中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运行规律的现代科学,它是一门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精华的新学科。
OM研究范围: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以及尼罗河流域的一切人类管理活动的精华。
“三为”原理以人为本:管理重心是主题人及其首创精神;以德为先:以德治企,以德治国。
侧重伦理规范行为;人为为人: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行为,再图为他人谋福祉。
东方管理开创性地提出:“三学”: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和华商管理学;“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四治”:治国、治商、治家和治身;“五行”: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三和”:和贵、和合、和谐。
东方管理学的理论价值:包容性;人本性;系统性;创新性;柔和性;服务性。
如何研究:哲学要素的运用;“三为”是基业长青之本。
东方管理学的研究宗旨是:提炼和总结东方管理文化中的精髓;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进东方管理的教育普及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OM 的哲学要素: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方面。
研究东方管理,要注意结合: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管理科学研究相结合。
管理心理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管理心理学研究中的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等等都可以用于对东方管理的研究。
第三章1、东方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中国管理、西方管理和华商管理。
2、中国管理学渊源流长,它滋养了东方管理学的诞生。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流中,中国管理学形成了众多流派,比如《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法学说,这些流派都是东方管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础。
【东方管理的本质特征】云大“素选”课程定位: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以人为本Prioritizing People ;以德为先Exemplifying Virtues;人为为人Conducting Oneself to Serve Others 【什么是东方管理学What is Oriental Management (OM) 】东方管理学是研究古今中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运行规律的现代科学,它是一门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精华的新学科。
【OM研究范围】黄河、长江、横河、印度河以及尼罗河流域的一切人类管理活动的精华。
【OM 的哲学要素】: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方面【东方管理学的本质特征:“三为原理”】以人为本:管理重心是主题人及其首创精神;以德为先:以德治企,以德治国。
侧重伦理规范行为;人为为人: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行为,再图为他人谋福祉。
【东方管理理论体系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OM】东方管理汲取中国管理文化中道、儒、法、释、兵、墨以及回教和西方管理、华商管理等派别主干思想提出:“三学”: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和华商管理学;“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四治”:治国、治商、治家和治身;“五行”: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三和”:和贵、和合、和谐。
【东方管理学的国际影响International Impact of Oriental Management 】管理的人性化体现了东方管理的精髓,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知识管理、网络管理、创新管理等一系列新的理论,都充分注意到人的因素,这与我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对“人”的理解是一致的。
海外华商兴起是东方管理成功应用的范例陈嘉庚、李嘉诚、霍英东、包玉刚等华商的成功证明以亲、地、文、商、神等五缘为基础、家族式经营、网络化经营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哲学要素的运用Applying Philosophic Essentials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东方管理将管理的要素概括为:“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方面。
东方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与世界性影响简介通过对东方领导思想的起源、演化与发展的研究,东方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可以归纳概括为五大思潮,即无为主义领导、中庸主义领导、和谐主义领导、人本主义领导、奇正主义领导。
其中,无为主义领导是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学派;中庸主义领导、和谐主义领导、人本主义领导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构的思想学派;奇正主义领导是在兵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思想流派。
东方领导思想越发凸现其世界性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的领导思想,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及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普遍接受东方领导思想的思想精髓。
一、东方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一)无为主义领导——“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领导学中最高境界的领导或许是无为而治抑或太极管理,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韩非子对此的解释:“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责;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蒋锡昌《校诂》曰:“夫烹小鱼者不可挠,挠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
道家哲学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其最高范畴就是“道”。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德经》(25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
道生成万物,又回归万物。
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无形存在。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可称为逍遥派的哲学家。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领导力和权力的定义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有何不同?一、不同文化中的领导力和权力定义1.东方文化中的领导力和权力东方文化强调的是群体利益,个人利益次之。
在这种文化中,领导力不是一种在组织中单独存在的力量,而是基于人际交往和关系建立的。
领导者必须先成为团队中的一员,积极地为团队的发展和融合所做出贡献,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尊重。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力不一定与权力相挂钩,而是基于不断积累的信任和声望。
2.西方文化中的领导力和权力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主义,强调快速决策和高效管理。
在这种文化中,领导力和权力紧密相连,领导者通常是拥有资源、决策权和执行力的人。
领导者必须有效地掌控资源和权力,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不同历史时期中的领导力和权力定义1.古代时期的领导力和权力在古代时期,领导力和权力的定义通常是基于王权或贵族阶级的统治。
皇帝或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领导全国各地。
其它重要人物的地位和权力基于他们与国王的关系和信任程度。
领导力是基于掌握者的地位和权力。
2.近代时期的领导力和权力近代时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企业和机构,领导力和权力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领导者不再只是拥有权力,还要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领导力是基于领导者对组织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结论领导力和权力的定义,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都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领导力更多的是基于人际关系和信任,而在西方文化中,领导力和权力更加紧密相连。
在古代时期,领导力是基于掌握者的地位和权力,而在近代时期,领导力更多的是基于领导者对组织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何时,领导力和权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推动组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东方管理本质特征:以人为本:管理重心是主体人及其首创精神以德为先:以德治企,以德治国。
侧重伦理规范行为人为为人: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行为,再图为他人谋福祉东方管理理论体系:治身论、治家论、治商论、治国论、治和论——修身、齐家、治商、治国、平天下。
第一章:东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东方管理学 (OM)是研究古今中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运行规律的现代科学,它是一门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精华的新学科。
OM研究范围: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以及尼罗河流域的一切人类管理活动的精华。
东方管理汲取中国管理文化中道、儒、法、释、兵、墨以及回教和西方管理、华商管理等派别主干思想,开创性地提出:“三学”: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和华商管理学;“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四治”:治国、治商、治家和治身;“五行”: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三和”:和贵、和合、和谐。
东方管理学的理论价值:(一)包容性:中华传统管理文化能够包容和吸收其他管理文化中优秀先进的成分。
(二)人本性:东方管理则强调人是管理的根本,是主体,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三)系统性:整体观念是东方管理系统论的核心。
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便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四)创新性东方管理强调融合,及会泽百家。
而每一次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东方管理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组织资源。
(五)柔和性:东方管理讲究“仁治”,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六)服务性:管理者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
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人”,即服务。
以亲、地、文、商、神等五缘为基础、家族式经营、网络化经营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东方管理将管理的要素概括为:“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方面。
道,治国之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般易如反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变,随机应变。
老子曰:“天不变,道亦不变。
小组成员:庄操、袁杰、张杰、马原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汇集了东方各族人民的智慧,其研究范围覆盖渊源于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和两河流域。
它是东方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极大的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东方管理思想以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古典管理哲学为渊源,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为本质特征,形成了以治国学、治生学、治家学和治身学为核心,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和合、和谐的目标的东方管理思想体系。
东方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支撑的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
从大处说,东方管理思想提倡的“以德为先”思想与“以德治国”方略内在统一在探讨关于“人为”管理思想时,首先涉及到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孔子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荀子的观点与西方近代管理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我们在研究行为科学时,可以发现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存在“行为科学”的雏形。
“人为为人”从哲学观点看是义与利、激励与惩罚、人为与为人的统一,是人的心理、行为、方法的统一,是管理学本质的核心问题。
每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的处于激励状态下从事工作,并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信息时代强调双赢竞争、超越竞争,也是“人为为人”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财富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
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
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
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
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对于领导思想,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
我们习惯于讲西方领导科学与东方领导智慧,而被称为东方领导智慧的中国领导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联系集中表现为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变迁,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科学理论。
......低调内敛型的领导往往能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细水长流。
......领导者低调做人是一种蕴含着风度、修养、品格、智慧、谋略、胸襟的姿态。
领导的智慧,即‚人治‛与‚治人‛之间幻化的智慧西方重形,东方重意本篇导读:西方重形,东方重意本篇导读: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修身正己,做官先做人水深流去远,贵人语话迟水至柔则至坚用君子是人品,用小人是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〇内圣外王注重内在修养 〇低调内敛的领导哲学 〇尚贤却互相牵制平衡的用人策略 〇内方外圆的外在呈现智慧领导科学在中国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市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领导学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
对于领导思想,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 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
我们习惯于讲西方领导科学与东方领导智慧,而被称为东方领导智慧的中国领导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联系集中表现为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变迁,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科学理论。
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为中心,在法、墨、农、名、兵、纵横、阴阳为副线,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体系。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以法律高于一切为主旨,提倡愚民政策,强调雷厉风行的伤风和严肃无情、激烈强制的手段。
其管理的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实现其最高的社会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奏效的前提条件在于其整个体系的完整、科学和高效、特别是其监督执行和考评环节将最终决定其管理是否取得成功。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即墨子,战国时人。
1、主张平等和兼爱。
代表劳动者的思想,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2、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和集体状况是息息相关的。
3、随时对工作进行研究不断进行改革。
农家学派:代表人:许行。
1、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从事他力所能力的生产劳动,通过生产劳动才有权利在社会上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
2、而领导者就应该比普通人劳动得多,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为人民树立榜样,以鼓励和带动人民的劳动热情。
3、不能浪费,同时不劳者不得食。
名家学派:代表人:惠施(惠子)、公孙龙等。
制定完美的计划和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完成这一计划。
1、在一个组织中,从事任何一种活动,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信息交流的,而交流的质量如何在于对所说的每个词语的概念和定义要有明确的规定,要使得双方都明白。
2、运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许是比较理想的。
纵横学派:特点: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通过谈判来达到预定目的的。
谈判就是管理。
阴阳学派:1、因果规律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宇宙所有的物质都可以依照他们的特性归成5类。
即为五行。
五行是各依其特征产生的相互间的特定关系。
再依其特定的机能,找出正反两个循环的圈,下循环圈上它们彼此依存的“生成力”,这个力是向上生长的。
所在是阳性的,相反,另一个反向的循环圈是互相递减的“破坏力”的圈,这个力是起关降低或阻滞生长,这个力是阴性的。
宇宙这所以平衡动力,即阴阳平衡。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领导思想遗产。
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是君主专制下的极权政治、等级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领导思想注重以伦理道德关系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以森严的等级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结构,注重领导权术的研究,提倡“民为邦本”,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缺乏对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的研究。
传统领导思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伦理性、人治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等特点。
纵览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有关领导的思想,具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择其精华简要介绍如下。
一、提倡以民为本儒家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维持长期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
民众是统治的基础,“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就是这种思想的比较形象的表达,君主与民众之间是舟与水的关系,君主一旦失去民众的支持,迟早将失去统治地位。
(一)民为邦本,顺乎民意如何看待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是领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提倡重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太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关系喻为鱼水,提醒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心。
《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心”。
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历史表明,民心向背关乎统治的稳固和长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
政局的治与乱,事业的兴与衰,国家的存与亡,以及为政者个人的荣辱得失,莫不系于此。
其二,顺乎民心,取信于民。
东西方领导思想的共性成果及其现代发展的相互吸纳刘瑞杰(内蒙古领导人才考评中心,内蒙古 010015)摘 要: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发现,东西方领导思想既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别,也存在着广博的共性成果,还在现代政治发展中相互吸纳各自管理文化。
关键词:东西方;领导思想;成果;交流透过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便不难发现,东西方领导思想尽管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别,但也存在着广博的共性成果,而且现代政治发展相互吸纳各自管理文化也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显然,认识这一点,对我们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和认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西方领导思想的共性认识领导思想是人类思想中的一个领域,是一种文化类型的骨干部分。
人类是依“群”生存的动物,领导思想就是人类统一意志、统一力量、统一方向而实现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人际关系内在要求的关系认识。
人类早期的历史证明,东西方领导思想无论在根本原则上还是具体方法上,都存在广泛的一致性。
主要表现是:第一,最早的社会治理思想相似。
面对散乱的社会民众应该怎样管理?最早的西方典籍——《圣经》记载,古希伯来人传诫:一是制订法令并诏告民众,二是划分等级委任管理,三是层层节制,上级抓大事。
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周朝,有《周礼》完整地记载了那时的社会管理——分封制。
中国古代思想家傅玄曾简要地归纳为:“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
可见,对管理的体认大同小异。
第二,有共同的治理社会的范式认识。
中国从孔子时代以来,思想家都标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范式,这种范式把领导者的主观动机、自身行为看作为政的前提和出发点。
与此相同的是,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用“理国必先理家,理家必先理身”来表述,都十分看重领导者的行为风范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有共同的制度发展轨迹。
一方面,东西方的社会都经历了“神授做主→贵族世袭→门第等级特权”的过程,衍至现代,东西方都致力于“权力公平竞争→领导与被领导人格平等→领导就是服务(公仆)”这一基本理念的制度落实和完善;另一方面,以针对领导行为不断加强制度约束为共性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