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2
第1篇一、前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简称CPB)技术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它为心脏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无血、无污染的手术环境,使得心脏手术的安全性、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体外循环技术诞生以来,我国体外循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本人在过去一年的体外循环工作中,积极参与各项手术配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二、工作内容1. 体外循环设备管理(1)负责体外循环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跟踪解决进度。
(3)对新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4)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设备操作技能。
2. 体外循环手术配合(1)术前准备①熟悉手术方案,了解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的具体要求。
②与麻醉师、手术医生沟通,明确体外循环参数。
③准备体外循环所需物品,包括管道、插管、氧合器、泵等。
(2)手术过程①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确保患者平稳度过麻醉期。
②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准确、迅速地完成体外循环管道的连接。
③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外循环参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④严密监测体外循环各项指标,如血流量、氧饱和度、体温等,及时调整。
⑤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完成体外循环管道的拆除,确保患者安全。
(3)术后护理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②协助医生处理术后并发症,如低心排、酸碱平衡紊乱等。
③做好体外循环设备的清洗、消毒、保养工作。
三、工作成果1. 提高了体外循环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2. 体外循环手术配合成功率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3. 体外循环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工作氛围和谐。
4. 体外循环技术不断优化,为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工作不足及改进措施1. 工作不足(1)对部分新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影响手术进度。
(2)对部分并发症处理经验不足,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
体外循环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体外循环吗?体外循环啊,就好比是身体里血液循环的一个临时“替身”!比如说,心脏这个重要的“家伙”出问题了,需要停下来修一修或者换一换零件的时候,体外循环就登场啦!它能暂时接过血液循环的任务,保证身体其他部分还能正常运转。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血液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而心脏就是控制河流流淌的大坝。
当大坝要维修的时候,体外循环就像临时搭建的一条旁路管道,让水流还能继续流淌,不至于让整个系统瘫痪。
体外循环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哦!它需要一套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来支撑。
有专门的机器来充当“替身”的角色,还有各种管子啊、过滤器啊之类的来保障血液的干净和正常循环。
医生们就像是这场“血液循环保卫战”的指挥官,精心地调控着一切。
我记得有一次在医院,看到医生们为一个病人准备体外循环手术。
他们紧张而又专注地忙碌着,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仿佛在演奏一场特殊的交响曲。
病人躺在手术台上,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充满希望地看着医生们。
医生轻声安慰着病人:“别担心,体外循环会帮你度过难关的。
”这场景,真的让人感慨医学的神奇和伟大啊!
体外循环,真的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奇迹!它能让那些原本可能面临绝境的病人有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生命的道路。
所以啊,可别小看了体外循环这个名词,它背后蕴含着
无数人的努力和智慧,是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呢!我觉得体外循环真的太了不起了,它给了人们更多生的机会和可能!。
一、体外循环解释:
1、体外循环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
2、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功能,因此也称心肺转流,体外循环机也称为人工心肺机。
3、进行体外循环的目的是在实施心脏直视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心脏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中获得应用,在肿瘤治疗的患者的生命支持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技术。
二、体外循环实施:
1、灌注师应提前参加术前讨论,充分了解患者循环系统病理解剖和心功能状态,了解外科医生的手术方案和对体外循环关注的特殊要求。
2、术前检查体外循环设备,如电源,人工心肺机,变温水箱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所有与手术野及患者血液接触的物品应经过彻底灭菌处理,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将管路氧合器等进行安装连接。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是指在程序中使用循环结构时,循环条件的判断不是在循环体内部进行,而是在循环体外部的控制结构内进行判断。
具体来说,体外循环通常在循环结构的外部使用条件语句判断循环是否继续执行。
只有当条件满足时,循环才会执行,否则循环将被跳过。
这种循环结构常用于需要先判断条件再执行的情况,例如先读取一个值,再根据这个值来决定是否执行循环。
体外循环的一个常见示例是do-while循环,它的循环体会先执行一次,然后在循环结尾进行条件判断,如果条件满足,则继续执行循环体,否则结束循环。
另一个常见的体外循环是for循环,其中的循环条件通常在循环的第三个部分进行判断。
它首先执行循环的初始化语句,然后在每次循环结束时执行循环的迭代部分,再在控制结构内部判断循环条件是否满足,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执行循环。
总而言之,体外循环是一种在循环结构外部进行条件判断的方式,用于控制循环是否执行和何时终止循环的流程。
体外循环概念体外循环,听起来像是一个特别高大上、离我们日常生活很遥远的概念。
其实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神奇的“生命助手”,在人体内部的心脏和血管系统忙不过来的时候,它就会闪亮登场。
咱们先来说说人体的正常情况。
心脏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水泵,血管呢,就如同四通八达的水管。
心脏把血液泵到血管里,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然后再把带着二氧化碳等废物的血液收回来,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可是,当心脏或者血管出了大问题,比如说要做一些特别复杂的心脏手术的时候,这时候心脏就没办法好好工作了。
这时候体外循环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来救场了。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简单来讲,它会建立起一个体外的循环系统。
就好比在你家的水管出问题的时候,临时从外面接了一套供水和排水的设备一样。
医生们会用特殊的管子把血液从身体里引出来,这血液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被引导到一个特殊的机器里。
这个机器可不得了,它就像一个微型的身体工厂,会给血液补充氧气,去除二氧化碳等废物,就像给疲惫的小蚂蚁们补充能量、清理垃圾一样。
然后,再把处理好的血液送回身体里。
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个老人,他的心脏有很严重的毛病,就像一个破旧的老水泵,已经没办法很好地给身体这个大房子供水了。
医生们决定给他做心脏手术,但是手术过程中如果心脏不工作了,身体里的血液就会像失去动力的水流一样停滞不前。
这时候体外循环就发挥作用了。
在体外循环的帮助下,老人的身体就像一个暂时被外部支援系统维持运转的小世界。
手术很顺利,老人的心脏在经过修复后,又能像重新翻新的水泵一样开始正常工作了,这可多亏了体外循环这个神奇的帮手。
从更细致的角度来看,体外循环涉及到很多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操作流程。
那些管子的粗细、材质都有讲究,就像我们做手工的时候,不同的工具要用在不同的地方。
而且,在整个体外循环的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们得时刻盯着各种数据,就像一群守护宝藏的卫士,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这些数据就像是身体的小秘密,它们会告诉医生血液的情况,是氧气够不够,还是血流的速度正不正常等等。
体外循环名词解释自动体外循环自动体外循环装置:根据人体血液动力学原理,利用人工心肺机及呼吸系统来辅助人体的外周循环。
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自动体外循环(Automatic Ventricular Electrain, AEV)是指机械辅助的体外循环。
其呼吸机与外周动脉相连,可自动调节呼吸频率,达到体外循环的效果。
自动体外循环的最大优点是:①通过自动监测,保证供氧量;②消除了重力作用对循环的影响,可实现平稳持续血液动力学循环;③克服了心脏跳动的不规律性;④无需动脉穿刺,避免了损伤和出血的危险;⑤减少心脏负荷;⑥节约能源,降低心脏负荷;⑦操作简便。
2、半自动体外循环(Semi-Automatic Ventricular Electrain,SAV)是指气体诱导的体外循环。
适用于严重低氧血症或明显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者。
当外周动脉未与中央静脉连接,且循环不能维持时,则用它来维持循环。
如在上述病例均不能实现体外循环时,则采用此种体外循环。
此时中央静脉压为: 50-70 mmHg。
但此时需采取辅助措施使病人呼吸机维持较高的呼吸频率,即应尽量减少动脉血的搏动,减少因此引起的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从而使PaO 2增加, PaCO 2也随之升高。
3、半自动体外循环的特点是:通过对外周动脉系统及各级肺循环功能的监测,掌握其动态变化,选择适当的呼吸频率,进行有效的呼吸机控制,并控制二氧化碳浓度,补充和纠正动脉血气。
但此时仍需动脉穿刺,因此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较自动体外循环安全得多。
4、完全自动体外循环(Total Ventricular Electrain, TAV)是指氧合血流经动脉和静脉两个途径被送入机体组织,达到体外循环的效果。
此时动脉血氧饱和度>100%, PaO 2 > 90 mmHg, PaCO 2<45 mmHg,动脉血压≥15 kPa(12.0-16.7kPa)和中心静脉压>5 mmHg,心排出量>100 ml/min。
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心腔内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心脏表面的手术。
可以想象,在搏动并充满血液的心脏或血管内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必须提供安静无血清晰的手术野,以便于认清解剖畸形并实施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的应用即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这种条件。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滚压泵和离心泵两种。
目前仍以滚压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两种类型:①鼓泡式氧合器: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②膜式氧合器(膜肺):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人工心肺机就是由氧合器和血泵及辅助设备组成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机械装置.)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c,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c,用于体外循环中患者的体温降升和心脏停搏液的变温。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体外循环的名词解释外科学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一种外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技术,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并帮助进行手术操作。
它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等高风险手术中,为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操作平台,以及让患者获得更高的手术成功率。
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一系列装置将其氧合、温度调节等,再输回患者体内。
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心脏和肺部被暂时停止,手术操作可以在无心脏跳动的状态下进行,减少了术者在跳动的心脏上的手术操作风险,也给了医生更多处理的时间和空间。
体外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泵血机、氧合器、滤器、温度调节装置等。
泵血机起到提供血液循环的作用,将从患者体内引出的血液重新输送到体内。
氧合器则负责将患者的血液与氧气接触,实现氧的补充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以及对血液进行过滤。
温度调节装置可以控制体外循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的体温稳定。
体外循环术在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无血液流动的心脏操作平台,使外科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和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
在心脏手术中,医生可以用体外循环取代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减少了心脏手术时缺血和再灌注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体外循环还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的血液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保证组织和器官的供氧和代谢需要。
但是,体外循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由于血液不再经过患者的心脏和肺部,而是通过外部设备循环,可能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出血风险增加。
其次,由于血液和外部设备的接触,可能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产生炎症反应和血液凝块形成。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能导致血液的稀释,影响患者血流的流变特性,进而影响组织和器官的灌流。
为了降低体外循环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生们不断致力于改进和优化体外循环技术。
例如,改进氧合器的设计和材料,减少血液接触到合成材料的面积,以降低免疫反应和凝血风险。
此外,通过引入新的回路装置和滤器,可以更好地控制血液的流速和流动路径,减少压力波动和气泡产生的风险。
体外循环灌注方法体外循环灌注(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Perfusion, ECP)是一种在体外进行的心血管灌注方法,用于维持机体生命功能,主要应用于心脏手术等需要停止心脏功能的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循环灌注的原理、设备和应用。
体外循环灌注设备主要包括循环泵、氧合器、过滤器、温度调节器等。
循环泵是体外循环灌注的核心装置,它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流量,保证全身循环的灌注需要。
氧合器则负责将氧气与循环液体接触,实现氧合功能。
过滤器则能够去除血液中的杂质、血栓等,保证循环液的纯净。
温度调节器则能够调节循环液的温度,使其与体温相近。
体外循环灌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最常见的是心脏手术,如冠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等。
由于需要停止心脏的功能,体外循环灌注能够维持患者全身血液循环,保证组织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用于治疗部分心脏功能不全或心脏骤停的患者,通过提供机体必需的氧合和循环支持,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
此外,体外循环灌注还应用于肝脏移植、肾脏移植等器官移植手术,为移植器官提供保护、灌注和输注环境。
体外循环灌注不仅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还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率。
但是,由于体外循环会导致血液的接触与机械装置,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凝血异常、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因此,在使用体外循环灌注时,应尽量减少循环时间,掌握合适的流量和压力,以及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目前,一些新技术正在研究和应用,如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它可以通过静脉或动脉插管,将患者的全身血液引入到体外膜肺氧合器中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从而实现心肺支持和肺部功能的辅助。
此外,体外循环灌注在其他领域也有较多应用,如生物医学研究、器官保护、疾病治疗和病理研究等。
总之,在医学领域,体外循环灌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
体外循环服务总结汇报体外循环服务总结汇报体外循环服务是医疗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和服务,它在手术过程中,代替心血管系统完成循环和氧合功能,为患者提供供氧、排毒、保护心脏等关键支持。
本文将对体外循环服务进行总结汇报,从其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实施过程及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动体外循环服务的发展。
一、概念与发展历程体外循环服务是指通过血液透析、氧合等技术手段来代替心脏及血管系统的功能,为患者提供心脏和循环的支持服务。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体外循环被首次成功应用于人类心脏手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服务逐渐成为现代心脏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应用领域体外循环服务主要应用于心脏和血管手术、器官移植、心脏功能支持等领域。
在心脏和血管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代替心脏完成血液的氧合、排毒、循环等功能,为患者提供稳定的生理环境,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和成功。
在器官移植中,体外循环可保持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缺氧时间,提高移植效果。
在心脏功能支持中,体外循环可以暂时替代心脏的功能,维持身体的生命体征,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支持,争取更好的治疗机会。
三、实施过程体外循环服务的实施包括设备准备、操作人员准备、术前检查、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多个环节。
首先,需要准备好体外循环设备,包括体外循环机、氧合器、动脉管路、静脉管路等。
同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认证,保证操作人员的熟练掌握体外循环技术。
在术前检查环节,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体外循环。
手术操作阶段,操作人员需要将患者连接到体外循环机上,进行血液透析、氧合等操作。
术后处理包括拆除体外循环回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护理等工作。
四、优势与展望体外循环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提供稳定的血液氧合和循环功能,保证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二是可以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担,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三是可以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临时的心脏功能支持,为心脏移植、瘤切除等治疗提供机会。
体外循环案例应纳未纳【实用版】目录1.体外循环的概念和定义2.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3.体外循环的实施方法和步骤4.体外循环的案例分析5.体外循环的优缺点正文一、体外循环的概念和定义体外循环,又称为心肺转流,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装置来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进行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个装置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工心脏和人工肺,因此通常被称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二、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体外循环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1.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替代心脏的功能,使心脏处于静止状态,方便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2.肺移植:在肺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用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直到肺移植成功。
3.突发性心脏骤停:对于突发性心脏骤停的患者,体外循环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体外循环的实施方法和步骤1.准备工作:包括检查体外循环装置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准备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和药品。
2.建立体外循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通过人工心脏进行氧合,然后再通过人工肺进行气体交换,最后将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3.调整参数: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需要,调整体外循环装置的工作参数,如流量、压力等。
4.监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以及对体外循环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四、体外循环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心脏手术一名患者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医生采用了体外循环技术。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心脏被停止,血液通过人工心脏进行氧合,然后再通过人工肺进行气体交换。
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患者的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体外循环装置被关闭。
2.案例二:肺移植一名患者需要进行肺移植手术,医生采用了体外循环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肺移植成功后,患者的肺功能逐渐恢复,体外循环装置逐渐减少工作量,最终关闭。
五、体外循环的优缺点1.优点:(1)可以在短时间内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2)为心脏手术和肺移植等高难度手术提供可能;(3)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手术成功率。
体外循环名词解释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又称体外循环术,是一种通过机器来替代心脏和肺脏的功能,将血液从人体中抽出,进行氧合和过滤后再输送回体内的治疗方法。
体外循环主要用于心脏手术或肺移植手术等需要暂时停止或绕过心脏和肺脏功能的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体外循环,可以将血液引流出体外进入体外循环机,机器将血液进行氧合、排除代谢产物和过滤,然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重新输送回患者体内,维持身体的氧合和血流循环。
体外循环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组成:血液回流装置、氧合器和心肺机。
血液回流装置包括引流管、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通过引流管将血液抽出体外,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后再通过静脉管输送回体内。
氧合器是体外循环的核心部分,它将血液暴露在含氧气的环境中,通过渗透膜传递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实现气体代谢和血液过滤。
心肺机则是通过电能或机械力量为循环提供动力。
在体外循环术中,患者的心脏和肺脏被完全或部分绕过,这意味着心脏停止跳动,对血流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责任落在了体外循环机上。
因此,体外循环机具有对血流进行监测和调节的功能,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体内血液的成分和流速。
此外,体外循环机还能够记录和保存手术期间的血流信息,为手术术后的恢复提供参考。
尽管体外循环手术可以有助于进行复杂的心脏和肺脏手术,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由于体外循环会引起系统性炎症反应、血管损伤和凝血功能异常等,容易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认真评估手术的适应症和风险,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应对可能的并发症。
总之,体外循环是一种通过机器来替代心脏和肺脏功能的治疗方法,通过机器将血液进行氧合、过滤后再输送回体内,保证身体的氧合和血流循环。
虽然体外循环手术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复杂手术的进行,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