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糖皮质激素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7
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原则首先,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
糖皮质激素分为不同浓度和制剂,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皮肤部位选择合适的糖皮质激素。
常用制剂有软膏、霜剂、凝胶、乳剂等,不同制剂适用于不同皮肤部位。
浓度一般分为I-IV类,低浓度适用于面部、薄皮肤和幼儿。
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能够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其次,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和次数应符合治疗需要。
一般情况下,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应控制在2-4周,避免长时间使用。
过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每天的使用次数一般为1-2次,避免频繁使用,尽量在患处消退后即停止使用。
第三,避免在靠近眼睛、口腔和阴道等敏感部位使用。
这些区域的皮肤比较薄,敏感度较高,同时这些部位也更容易发生副作用。
如果需要在这些区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选择低浓度的制剂,并控制使用时间和次数,以避免不良反应。
第四,避免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果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可能会抑制炎症反应,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控制的困难。
在这些情况下,应首先治疗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第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停药。
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根据病情调整,通常来说,轻度炎症可使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而严重炎症可使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
当症状得到控制后,应逐渐减少激素使用,以防止反跳现象和依赖性的发生。
慢性患者需要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应定期复查和监测激素的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应用时应注意选择适当浓度和制剂,控制使用时间和次数,避免在敏感部位使用,避免在感染性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上使用,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停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将使其疗效最大化,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使用要点总结正确“解锁”糖皮质激素(GC)▌前世今生在人体两侧肾脏上方,坐落着两处形如月芽的“工厂”,名为肾上腺。
上午8时左右,蛰伏一夜的“肾上腺”开始紧锣密鼓地工作,生产一种叫作“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激素。
尽管糖皮质激素一直在为人类做着奉献,但长期以来却默默无闻。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因发现并确定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上的优异表现而一举摘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桂冠,糖皮质激素才开始声名大噪。
▌佛与魔糖皮质激素神通广大: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而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至关重要;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如今,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日益扩大,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都有糖皮质激素的用武之地。
糖皮质激素变得家喻户晓,人们认为它是治病利器、救命法宝、无所不能的仙丹……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在享受糖皮质激素带来的福利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
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骨质疏松、忧闷易怒等不良反应伺机而出,令人望而生畏。
糖皮质激素跌落神坛,究竟是佛还是魔?▌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尽管糖皮质激素的弊端已经昭然若揭,口诛笔伐之声络绎不绝,但糖皮质激素依然难以取代。
是佛还是魔,往往在于一念之间。
不“滥用”、不“畏用”,合理增减、换算剂量及停药,可助糖皮质激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类固醇(甾体),由三个六元环与一个五元环组成。
糖皮质激素拥有庞大家族,根据来源分为: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内自行分泌,包括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②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外合成,包括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甲基泼尼松龙,甲强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根据生物效应期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其中短效糖皮质激素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中长效糖皮质激素为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具有调节机体代谢、免疫和应激等多种生理功能。
在临床医学中,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
然而,由于其副作用和滥用情况,其临床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指南,以帮助医生、药剂师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视神经炎等。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
具体使用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剂量过大会导致副作用,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疗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疗程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在达到治疗效果后,应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给药方式: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联合用药时应谨慎,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继发性糖尿病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停药反应。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步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禁忌症:糖皮质激素对于某些疾病是禁忌使用的,如活动性肺结核、胃溃疡等。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应排除这些禁忌症。
儿童和孕妇:儿童和孕妇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特别谨慎。
在必要情况下,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以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原则(1)糖皮质激素并不对抗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对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及肺部真菌、病毒感染者慎用。
如全身或皮肤合并各种感染时,应酌情联合应用抗生素等;并发全身过敏时,应同服组胺拮抗剂。
糖皮质激素与感染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抗感染不利,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在应用后易发生感染,这是由于患者原有疾病往往已削弱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长疗程、超生理剂量皮质激素使患者的炎性反应、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减弱,使皮肤、黏膜等部位侵人的病原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激素作用下,原已被控制的感染可以复发。
另一方面,在某些感染时应用激素可减轻组织的破坏、减少渗出、减轻感染中毒症状,但须同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短期用药后,迅速减量或停药。
(2)糖皮质激素可透过胎盘屏障,使用治疗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但尚未证明对人类有致畸作用。
妊娠时曾接受一定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者,所产的婴儿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
同时,糖皮质激素可在乳汁中分泌,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生长受抑、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抑等。
因此,对早产儿、儿童、妊娠妇女慎用。
(3)糖皮质激素用于皮肤病多采用局部给药,无论是应用其洗剂、溶液剂、软膏和乳膏剂,患部用量应尽可能少。
对激素依赖性的哮喘患者,尤其是用量较大者,可以吸入替代口服给药,为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可在吸入后应嗽口,去除残留药物所诱发的口腔真菌感染和溃疡。
(4)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见表皮和真皮萎缩,皮肤变薄,出现皮纹、毛细血管扩张和紫癜等,常见于高吸收区(面、颈、腋窝、会阴、生殖器),老年人尤甚,在应用时给予注意。
(5)初始剂量宜小而停药应缓慢,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者会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一旦减量过快,突然停药或在停药6个月内遇到应激状况(感染、创伤、出血等),可发生肾上腺危象,表现为肌无力、低血压、低血糖、昏迷乃至休克。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为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疗效,降低医药费用,根据原卫生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症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症尤其是相对适应症较广的药物,临床应用的随意性较大,各医疗机构较为普遍的存在着未严格按照适应症给药的情况,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自身免疫病治疗,如: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病)、I型糖尿病。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炎、抗毒、抗体克和免疫抑制、以及影响代谢、血液造血系统的作用以及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多方面的作用。
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掌握严格的用药指征及禁忌症,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二)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症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
(三)对糖皮质激素有慎用情况但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挽救生命时,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原发病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合理制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定,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
(一)品种选择:各种糖皮质激素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症,应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
(二)给药剂量:生理剂量和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
一般认为给药剂量(以泼尼松为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长期服用维持剂量:2.5~15.0mg∕d;2.小剂量:<O.5mg∕kg.d;3.中等剂量:0.5〜1.Omg∕kg.d;4.大剂量:大于l.Omg/kg.d;5.冲击剂量:(以甲泼尼龙为例)7.5~30.0mg∕kg.d o(三)疗程: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同。
皮肤科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系统性使用Sulzberger等在1952年第一次在治疗湿疹样皮炎中使用了氢化可的松,自此皮肤科临床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与广大的皮肤病患者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量的临床使用中疗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经过60多年的临床运用,医学界积累大量的规律性经验,使我们学会了如何合理、适时的使用该类药物以解除患者病痛。
标签:糖皮质激素;皮肤科;合理应用1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1.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主要适用于物理性炎症、免疫损伤和过敏性炎症等。
首要作用是减少炎症部位血细胞的趋化积聚。
抑制炎症部位毛细血管扩张,减少渗出和水肿,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内的组织蛋白酶和酸性水解酶的释放。
减少组织损伤。
抑制炎症介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抑制纤维母细胞生长,破坏纤维组织,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
1.2免疫抑制作用可减少淋巴细胞,阻止B和T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保护靶细胞免受T淋巴细胞杀伤,减少抗原抗体结合。
大量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时可减少体内抗体,减轻免疫复合物和免疫性溶血的损伤。
1.3抗毒素作用可保护机体细胞和亚细胞结构。
减轻细胞损伤、缓解内毒素反应,缓解毒血症症状,对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可以达到应急治疗的效果。
2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临床的系统应用2.1适应证①严重的或泛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如活动性皮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累及某些器官的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动脉炎、坏疽性脓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Behcet病等。
②急性严重的变态反应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伴喉头水肿的急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重症药疹、重症多形性红斑、过敏性休克、中毒坏死性、急性表皮松解症、接触性皮炎等。
③短期用药反应良好的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特应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扁平苔藓等。
④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的皮肤病:如胶原血管性皮肤病(嗜酸性筋膜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脉管炎等)、、大疱性皮肤病(妊娠疱疹、类天疱疮、天疱疮等)、坏疽性脓疱病、硬皮病、毛细血管瘤累及重要器官者等。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南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南1.概述1.1 糖皮质激素简介1.2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1.3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1.4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2.应用范围2.1 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的应用2.2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科的应用2.3 糖皮质激素在风湿免疫科的应用 2.4 糖皮质激素在消化科的应用2.5 糖皮质激素在神经科的应用3.使用方法3.1 糖皮质激素的剂型3.2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3.3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3.4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周期3.5 糖皮质激素的停药方法4.注意事项4.1 糖皮质激素的禁忌症4.2 糖皮质激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4.3 糖皮质激素的特殊人群使用注意事项4.4 糖皮质激素的存储与运输5.监测与评估5.1 对糖皮质激素使用患者的监测5.2 糖皮质激素使用效果的评估方法5.3 糖皮质激素使用中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6.附件6.1 糖皮质激素产品说明书6.2 糖皮质激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法律名词及注释:- 适应症:根据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证明某种治疗方法对某种病症有效的指征。
-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对人体产生的额外不良反应。
- 禁忌症:患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某种药物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加重疾病病情的情况。
- 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相互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导致药效的增强或减弱或产生新的药效。
- 存储与运输:药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系列操作和环境要求,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档涉及附件:1.糖皮质激素产品说明书.pdf2.糖皮质激素的相关研究论文.pdf。
糖皮质激素指导原则2023(附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呼吸科等多学科疾病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国家医疗所需的基本药物,但在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甚至导致药源性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药品不良事件。
为进一步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更新并修订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内容如下。
一、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疗程和剂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种类繁多,按照药物作用时间的差异,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如表1所示。
表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效对比小剂量:<0.5mg∕(kg×d)泼尼松中剂量:0.5-1mg∕(kg×d)泼尼松大剂量:>1mg∕(kgχd)泼尼松冲击剂量:7.5-30mg/(kg×d)甲泼尼龙长疗程维持剂量:2.5-15mg∕d泼尼松其用药方案包括:冲击治疗,短程、中程、长程治疗以及替代治疗(见表2)。
表2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方案特殊人群通常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由于这类群体特有的生理状态,糖皮质激素在特殊人群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有别于其他用药人群。
为此,临床应严格把控特殊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指征。
对于儿童,需根据其病情、年龄、体重确定糖皮质激素的最佳治疗方案。
孕妇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控制原发疾病;接受中等以上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20mg∕d)的哺乳期妇女应避免哺乳。
三、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亦有众多的药品不良反应。
1 .皮肤和外貌:皮肤紫纹、轻度多毛症、水牛背、满月脸。
2 .眼:眼球突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3 .心血管系统:液体潴留、高血压及早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4 .消化系统: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5 .血液系统: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加,易被误认为细菌感染。
美容皮肤科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适应证】
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囊肿性痤疮,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痒疹、盘状红斑狼疮、顽固性肥厚性湿疹、硬斑病及玟秃等小面积皮肤损害。
【禁忌证】
对糖皮质激素过敏者
对局部麻药过敏都。
皮肤局部有感染者。
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
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不宜用糖皮质激素者。
【术前准备】
向就医者交待治疗的目的、方法、讲清可能出现的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溃疡或脓肿等不良反应,用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
【操作要点】
制剂2.5%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25mg/ml)或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25mg/ml)或1%曲安奈德混悬液(10mg/ml)等;2%利多卡因注射液.
方法使用前将药液混合均匀1~2cm直径皮损可取2.5%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25mg/ml)每次05~1ml或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第次0.3~0.5ml或1%曲安奈德混悬液每次0.3~0.5ml,加2%利多卡因注射液2~5ml混匀,在皮损内做点状注射(使注射处皮肤形成皮丘)或做病灶下封闭,每1~2周1次,共4~8次。
【注意事项】
一次注射药物勿超过40mg,注射次数不应过频。
斑状秃发不应作首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