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针刀精准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397.73 KB
- 文档页数:4
颈7刀——针刀治疗颈椎病01诊断标准①症状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颈部活动轻度受限。
体征:颈部肌肉僵硬,有相应压痛点,应排除其他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颈肩部疼痛、不适,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等。
②病史多有慢性劳损病史,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学习,或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前工作,或其它诱因发作。
③发病经过及病程多数为慢性发病,若颈部有劳损病史,也可急性发作,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
④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不稳、或变直,椎体关节小骨质增生,韧带钙化。
⑤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⑥其他检查有条件可做CT或MRI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临床表现与X线均符合诊断标准者,即可诊断。
02针刀治疗“颈七刀”操作步骤定点: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枕外隆凸旁开2cm、再向下2.5cm±0.5cm的范围内左右各定一点。
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C2棘突外侧骨缘,左右各定一点。
C3-4棘突间定1点、左右旁开2.0±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各定1点,共 7 点。
松解方法:①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项下部皮肤约成30角、与枕骨下项线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对刀下发紧、有软组织明显病变者,可将刀口线掉转90°,纵切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C2棘突外侧骨缘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C2棘突外侧骨缘骨面或稍浅,行纵行纵切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④棘突间点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深度1cm左右,当刀下感到坚韧,患者诉有酸感时,即为病变部位,先纵行剥离1~2下,再将针体倾斜和脊柱纵轴成30º角,在棘突的上缘,沿棘突矢状面纵行剥离1~2下,出刀。
⑤关节突关节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关节突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达颈椎关节突关节或稍浅,纵行纵切或横行纵切疏通剥离,切开1~2刀即可。
探讨颈椎病患者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中常用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颈椎病需要注意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颈椎病患者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
要了解颈椎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关节面的退行性变形、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管狭窄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部疼痛、颈部僵硬、上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
针刀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或穴位周围皮下组织,刺激穴位附近的神经末梢和肌肉组织,调整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镇痉、消炎、调整免疫功能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针刀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还需要对患者的体位特点、身体状况、病变的位置和范围等进行详细的了解。
针刀治疗的体位对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刀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体位选择了后侧安全入路。
这种体位下的治疗方式常常能够更好地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体位下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注意安全入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伤害。
对于颈椎病患者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变部位。
根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确定治疗的位置和入路。
在确定治疗位置和入路的过程中,需要避开患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准确确定穴位位置和深度。
要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刀刺激方法和刺激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刺激力度和时间,适当地控制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结构。
需要重视术前准备和术中操作。
在进行术前准备时,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在术中操作时,要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避免姿势不良和过度拉扯患者的颈部,防止额外的损伤。
术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意外情况。
龙源期刊网
颈椎病的针刀治疗
作者:肖德华
来源:《大众健康》1999年第09期
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结合为一体,而用于临床的一种疗法。
它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疗法。
它所解决的是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问题,其中包括各种软组织损伤后遗症,部分骨刺,四肢陈旧性骨折后遗症,某些运动系统疾病所引发的后遗症。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的运动功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颈椎病患者常诉有颈部疼痛、颈部不适、经常落枕、头痛、头晕、肩部及背部酸胀疼痛、上肢麻木,个别患者夜间颈部疼痛明显加重,甚者不能入睡或有走路不稳等。
特别对40岁以上颈肩部疼痛日趋加重,长时间不能缓解,又无外伤史,颈部活动受限,更应警惕患了颈椎病的可能。
颈椎病的针刀治疗定位与操作技巧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关于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各种文献上都有更权威的报告,在此我们不做过多的阐述。
但目前有关各种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都很难指导我们的针刀临床治疗,因为这些诊断都不容易反映具体的损伤部位和层次,所以病位的诊断,对于我们针刀临床意义更大。
笔者今天结合多年的临床体会,从针刀临床的角度,来探讨颈椎病的针刀治疗定位和操作技巧。
1.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朱汉章教授[1] 在前人生物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颈部维护关节稳定的椎周软组织(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后的动态平衡失调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椎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组织间的疤痕、粘连以及挛缩,可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症状;另一方面,粘连、孪缩的椎周软组织可牵拉其附着的椎骨发生力平衡失调,导致颈椎椎体的整体或局部发生位移而产生骨关节的微小移位,与此同时,这种骨关节的微小移位会使颈椎的生理力线发生偏移,椎体各部位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在人体自我代偿机制作用下导致骨质增生的发生,这种病理性的骨关节微小移位、骨质增生会刺激压迫颈部周围的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一系列颈椎临床症状。
这一学说,为通过对造成颈部内应力平衡失调的椎周软组织进行治疗,重新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针刀医学认为动态平衡失调和力平衡失调才是颈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颈椎病也应该从重新建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治疗。
2.颈椎病病位诊断思路2.1 根据症状,判断病位根据病人主诉的症状去推断颈椎病的病变部位。
2.1.1 头面、五官的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失眠等,其病变部位:主要——上下项线之间;次要——上位颈椎的后关节、C2棘突旁、C 1~5横突。
2.1.2上肢的症状:如肩背、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变部位:主要——C4~T1后关节、横突;其次——冈上窝、冈下窝、肩胛内上角、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肱骨内外上髁、腕横韧带等。
探讨颈椎病患者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颈椎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颈椎结构发生改变,引起颈椎局部及相应的神经根、脊髓受压,出现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的疾病。
对于颈椎病患者的治疗,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是指通过在患者体位下的后侧颈部入路,使用针刀进行颈椎病的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同时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安全入路选择:颈椎病的不同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入路。
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选择在椎间孔入路;对于椎板骨赘症,可以选择在椎板入路;对于椎旁软组织疾病,可以选择在椎旁入路。
在选择入路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部位。
2. 术前准备: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
3. 术中操作:在进行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麻药物的给予,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剖结构的保护,避免损伤神经根和颈动脉等重要结构。
同时还需要注意手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区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在术后的恢复期,可以采取相应的康复训练,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促进术后功能的恢复。
针刀治疗体位下的后侧安全入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但在进行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解剖结构的保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在术后的恢复期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术后功能的恢复。
小针刀治颈椎病的原理是什么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主要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的困扰。
颈椎病的症状包括颈部酸痛、僵硬、头痛、肩周疼痛等,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神经根压迫症状。
小针刀治疗原理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刀刺激患处的特定穴位,调节神经末梢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颈部疼痛、改善颈椎问题引起的不适感,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小针刀治疗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小针刀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 无创伤:小针刀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不需要做大手术,减少了切口和术后的恢复时间。
- 安全性高:小针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 简单便捷:小针刀治疗过程简单快速,患者不需要住院,可以在门诊进行治疗。
小针刀治疗方法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在患处进行定点刺激。
小针刀的刺激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整个治疗过程通常需要连续几次进行,每次治疗时间短暂。
结语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式,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接受治疗外,我们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合理的运动方式,避免长时间低头或过度劳累,以减少颈椎疾病的发生。
针刀疗法与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对比研究颈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且易发生反复。
传统针刺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而针刀疗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针灸技术。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针刀疗法与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
针刀疗法是在经典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治疗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将针刺技术与手术刀具相结合,使用专用的微型刀具对颈部进行切割、刻划和拨动等手术操作,达到疏通经络、祛病健身的目的。
针刀疗法具有操作简便、治疗快速、疗效显著等优点。
在治疗颈型颈椎病方面,针刀疗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切开疏通经气针刀疗法可以通过切开皮肤、切穴、拨动肌肉等手术方法,疏通经气、疏通经络,消除颈部和肩部的淤血和疼痛,从而达到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针刀疗法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颈部和肩部的血液供应,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缓解颈型颈椎病的症状。
3、促进肌肉松弛针刀疗法可以通过手术刀具对肌肉进行拨动、刻划等操作,促进肌肉的松弛,缓解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紧张和疼痛。
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针灸技术,其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身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刺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1、调节气血针刺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内部的气血循环,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身体机能平衡,从而缓解颈型颈椎病的症状。
3、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比研究表明,针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针刀疗法通过手术刀具操作,切开皮肤、切穴、拨动肌肉等手术方法,疏通经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松弛,缓解颈型颈椎病的症状,而针刺法则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肌肉松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方式发挥作用。
两种方法相比,针刀疗法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但其操作风险较高,需要针灸师有一定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总之,针刀疗法和针刺法是两种常见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方法,二者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颈椎病超微针刀治疗要点颈椎病部分:1.颈椎病分型:A头痛头晕型B肩背痛手麻型C混合型(就是前两种混合)颈椎病可以不考虑动作去做但是一定要背熟神经定位。
2.要记住头大小直肌,上下斜行肌这四块肌肉的起止点,头晕型的必须清楚这四块肌肉的拉力线互相切换,以免切错加重病情,如果切错了导致病人头晕更严重应该在对侧补上一刀。
3. 头痛头晕型的基本治疗点:下项线(两乳突骨连线),C1横突点 ,C2棘突旁开1.5CM点, C6 7棘突点,C7横突尖上方筋膜结节点(以下直接称C7横突) ,相对应椎间孔变小的棘突点(参考神经定位).一般的眩晕是上行斜肌拉紧引起的松解后好转,如做完颈椎其他点后还没彻底解决,提示上行斜肌没完全松解。
4.肩背痛手麻型必做点:C7横突 ,肩胛内上角。
手麻痛:不是颈椎引起的就是正中神经卡压.正中神经卡压做旋前圆肌或腕横韧带.以大拇指麻木为主做旋前,以小指为主做豌豆骨,单小指麻木做尺骨鹰嘴沟,大圆肌也可以引起手麻这个也要注意。
5 .做C1横突必须改善生理曲度.变直的考虑斜角肌 ,曲度变大的考虑颈夹肌,头夹肌,竖脊肌,肩胛提肌。
只要改变曲度才能很好的巩固远期效果。
(很多人都说超微远期不好,远期好不好掌握权在病人自己手里和医生没关系,医生的任务就是把症状治好,找出发病的原因告诉患者怎么去预防复发。
曲度变大枕头垫高,曲度变直用圆形枕头)。
C1横突做不出效果可做C3-7棘突,做C1横突必做C7横突。
做C1横突时一定要摸出上斜和下斜哪边的拉力大做拉力大的。
面瘫:摸到C1横突的治疗点,C1横突, C3-6棘突, C2棘突。
6. 头晕:上,下位颈椎都可以发生,枕大小神经卡压也可以引起。
怎么去辨别:上位颈椎的特点是天旋地转下位的只是晕而枕大小神经卡压引起的头晕伴随着前额,太阳穴胀痛。
7. 肩胛提肌和C7横突尖上方筋膜结节点是肩背部7块肌肉的总枢点,也是纵行颈夹肌,头夹肌交汇点,是拉杆链条理论的交通枢纽点。
肩胛区,骶三角区上下对应长短杠杆和长短链条纵横交汇的枢纽点。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效果怎么样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颈椎病有轻度和重度之分,对于轻度的患者,如果通过保守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比如针灸、推拿、药物,此时不需要再进行针刀治疗。
虽然小针刀治疗颈椎病效果非常明显,但这种治疗方案有局限性,一般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所以患者要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案。
中医建议外敷济愈堂颈椎顺古安玉贴效果显著。
这个膏药在淘宝,天猫,京东上都可以买到。
颈椎病的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颈椎病当中有一种脊髓型颈椎病,一旦出现髓性症状之后,就要尽早手术治疗,不能够保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第二、颈椎病患者平时要避免不良的姿势,比如过久的低头、长时间伏案工作、剧烈跑跳,以避免外伤。
第三、加强颈背肌的功能锻炼,比如小燕飞、平板支撑、三点支撑、五点支撑,这些动作能够加强颈背肌功能锻炼,增强颈椎的稳定性,对颈椎很有好处。
第四、当出现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症状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照医
嘱,进行药物治疗,不能到外面任意进行按摩、牵引,容易出现不良后果。
针刀可以治疗颈椎病吗?颈椎病是常见疾病,疾病本质上是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交感神经受到刺激等有关。
颈椎病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均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下降。
颈椎病患者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尽快痊愈,从而恢复正常的生活。
颈椎病的治疗可以使用药物、物理疗法、运动疗法、手术等,各有优势和不足。
一般情况下,颈椎病的治疗首选非手术方案,可能缓解并控制症状,减少复发。
但是,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尽早手术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针刀在颈椎病治疗中属于保守治疗方法的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主要作用是缓解颈部肌肉筋膜痉挛,是对症治疗的一种方法。
一、颈椎病病因颈椎病病因包括颈椎退行性变、发育性椎管狭窄、慢性劳损等。
其中,颈椎病的根本病因是颈椎退行性病变,与年龄增长、长期超负荷使用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上颈椎病的概率随之提升。
长期低头玩手机、工作的人,颈椎使用超负荷,会增加颈椎病患病概率。
患者平时的睡眠体位不良,例如枕头太高或者太低,会导致颈椎处于非生理性姿势状态,会引起椎旁肌肉、韧带以及关节平衡失调,使得颈椎间盘的负荷增加,导致颈椎退行性变加速。
需要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的人,会导致颈后肌肉韧带的慢性劳损,增加患病概率。
二、颈椎病症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在症状表现上有一些差异。
首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早期可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症状,并且有放射性疼痛、麻木。
病情严重时在头部姿势不当时可出现颈部放电样锐痛,上肢沉重、无力等。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症状表现是下肢麻木、沉重,双手无力、灵活度下降。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口干症状,部分患者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发作性眩晕、复视、眼震等。
三、针刀治疗颈椎病针刀作为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用于颈椎病的治疗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费用低。
颈椎病有很多中类型,在选择针刀治疗时,首先需要确定患者是哪个部位的肌肉卡压血管、神经、软组织,再制定针对性的针刀治疗方案。
颈椎病针刀治疗有学者认为,颈椎病是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它是一个持续存在的自然过程。
退行性变的过程表现为相对的无症状或偶然发生的轻微表现,如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椎间盘膨隆;较为严重者形成椎间盘突出、椎间管狭窄,以及其后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颈椎病是国际性多发病,其发病率占成人的60%,在某些职业中甚至高达90%以上。
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和年轻化的趋势,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对此,有学者说,80年代我们面临腰背痛的挑战,今天则是我们向颈椎病挑战的时代。
继续深入地开展对颈椎病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颈椎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复杂性。
现在,颈椎病有多种治疗方法。
然而,手术疗法或保守疗法的疗效都不甚理想。
就是这样一种处境,才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新的疗法。
针刀的出现,为人们开劈了一条新途径。
应用针刀闭合型(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尽管针刀微创手术不可能将颈椎病全部治愈,但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的确是一个福音;尽管针刀微创手术确有较大的难度,但不是不可掌握的技术。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较详细的介绍有关颈椎病的各方面的知识,以求全面、深入、细致地把握颈椎病的诊断;还需要娴熟掌握针刀微创手术的手术手技,方能为颈椎病病人祛除病痛。
【七大系统的表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甚为复杂,上自头,下至足,浅自皮肤,深至内脏器官均可有表现;有的症状轻微,有的重至瘫痪,其表现包括颅脑、胸背、四肢、内脏、括约肌及精神等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因此,为简明起见,以其表现的来源为纲,归纳如下七个方面:1、软组织表现颈僵、肩背酸板、疼痛和活动受限、肩部和上肢的感觉异常、颈部向一侧偏歪等。
颈项部可查出相应部位,如颈椎各椎间关节及颈周肌、腱、韧带、筋膜、滑膜、滑液囊、关节囊等组织的压痛点。
2、神经根表现由于颈椎退变,致压物压迫脊神经根或被动索拉而产生与受累神经相一致的神经根干性或丛性症状,同时有感觉障碍、感觉迟钝或感觉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