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背负汉奸骂名的李鸿章李鸿章,大约是他镇压了太平军之故吧,多少年来,除了“刽子手”之名外,又硬将一顶“汉奸”的大帽子扣在他的头上。
众所周知的原因,对于历史,我们洒上去的政治尘埃实在太多了。
现在,是否该努力拂去这些尘埃了呢?本期我们发了三篇有关李氏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少泉,1823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
李家世代耕读,高祖勤俭持家,方有田二顷,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中进士,家族才逐渐显赫。
李鸿章生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他在清末政坛纵横捭阖四十年,几乎每件大事都与他有关,身前身后,都是最富争议的人物。
青出于蓝李鸿章少年聪慧,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安世济民就是他的少年抱负。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割地赔款,时年李鸿章19岁,感慨万千,写下几首自述诗,其中有“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几句,表达了他愿效仿古人,驰骋疆场,收复河山的凌云壮志。
次年,他又写下了“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言壮语,为世人传诵。
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榜进士,二人有同年之谊。
1843年,李鸿章进京,以“年家子”身份拜谒曾国藩,学习经世之学。
曾国藩是经学大儒,最后的理学大师,李鸿章一生受其影响最大。
1847年,24岁的李鸿章参加会试,列二甲第13名,赐进士出身。
此后,一直在翰林院干些抄抄写写的闲差。
太平军兴起,给了李鸿章出人头地的历史机会。
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占领九江,直逼南京,清廷惊惶失措,允许地方办团练,曾国藩的湘军规模最大,为太平军劲敌。
曾国藩特别器重李鸿章,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告诫在安徽办团练的李鸿章,足见期待之殷。
李鸿章组建团练后,屡建战功,1855年,攻克安徽含山县城,清廷赏加知府衔,接着又收复了庐州。
李鸿章多次得到朝廷嘉奖,安徽巡抚福济却屡遭责斥,福济心生妒意。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传》阅读体会《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于1901年写的评价李鸿章先生的著作,这时李鸿章刚刚去世,社会上的舆论大多评论李鸿章为卖国贼,而此时,梁启超先生作为李鸿章的政敌,能够对李鸿章先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实属不易。
李鸿章先生早年在南方训练新式军队,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
他预料到中国正在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操办洋务运动以图中兴。
然而经历人生辉煌的顶峰后,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使李鸿章一生的心血与资本付诸东流,之后作为外交家的李鸿章与帝国主义势力签订这样那样的条约,中国逐渐被帝国主义瓜分。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公评价道:“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评价实为中肯,李鸿章忠心耿耿力图通过洋务挽救大清威望,李鸿章不懂国际政治的手段,让中国在许多问题上吃了亏,这点不能否认,李鸿章善用一国的势力来牵制另一国,然而弱国无外交,不管怎样做,中国的利益都在逐渐受损,而李鸿章这种战国时期的外交方针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的。
在我看来,李鸿章确实缺乏长远的眼观,但在当时的社会国际形势下,估计换个人也不能做出更加出色的表现,李鸿章尽心尽力却遭受辱骂实属不该,真的是时事造就的悲情英雄。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1、李鸿章还是具有先进理念的2、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经验,但在当时已经够为出众。
3、李鸿章是时事早就的悲情英雄,遭受辱骂实属不该。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1、李鸿章在人生后期是否有软弱的倾向?2、为什么李鸿章始终没有意识到请求别国调停本国与另一国的冲突实际上是将更过帝国主义势力引入中国呢?。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百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纷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此文开篇为李鸿章临死前所吟出的绝命诗,让人看了不禁垂泪,李鸿章这个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在他临死前所吟出的诗句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中兴名臣”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的担忧之情。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但李鸿章的功绩与得失却也不容置疑。
大清国旗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其评价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了他的一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曾有大功于国家之举的功臣,一位那个时代的先驱,一位不齿于人的罪人”。
---未明“水浅而舟大也” ------ 毛泽东“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孙中山历史是理解过去,掌握现在,洞悉未来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近代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曾说过,晚晴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吧晚晴历史的这个枢纽,这个着眼点找到。
他说的三个人中,其中一个就是李鸿章。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在晚晴这个破败,腐朽的统治下,没能实现其伟大抱负,这是不仅个人的悲哀,更是民族和历史的悲哀!有人曾评价李鸿章是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李鸿章一生可以用一个“传奇”来形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那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从19世纪60—90年代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史实,用下列哪一专题来概括最为恰当()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经济和社会生活2.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搆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叠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结果签订了()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3.北洋舰队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直接导致这支舰队覆灭的战役是()A.廊坊战役 B.黄海海战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4.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突出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这就是()A.废除了科举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制C.建立了北洋海军 D.促进了思想启蒙5.历史课上老师问“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同学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4条,你认为正确的是()A.洋务派主观目的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军事工业C.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民用工业D.洋务派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6.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不包括()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C.福州船政局 D.轮船招商局7.《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8.2012年9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第67届联大发表讲话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1894年日本通过发动战争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将钓鱼岛割让给日本。
”这里的战争和条约指的是()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9.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业,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开启中国近代化探索之门的洋务运动选择“自强、求富”的途径是()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改变清朝的经济政策C.鼓励大商人开矿办厂 D.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11.报载:2013年4月17日,正值《马关条约》签署纪念日之际,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赴中国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
李鸿章的荣辱一生李鸿章,学习近代史永远别想绕过去的人物,教材里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片面的,作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人,在学生心中,“卖国贼”的名头是摘不掉了。
可是,对于一个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人物,其功过是非又岂是一句“卖国贼”所能概括?其实,写历史就是写人心,我们被简单的意识形态所左右,而无法了解真实的人物,是很可悲的事情。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办洋务,一生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悲愤中逝世。
可以说谤满天下、功垂后世。
近代伟人乎?民族罪人乎?梁启超曾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我们梳理他的一生,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李鸿章。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青年时期的李鸿章,也可以说是慷慨激昂的年轻人。
曾著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可以说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转战十余省、历时十四年,坐拥半壁江山,清廷统治岌岌可危。
而最终拯救清廷的,就是湖南人曾国藩。
我们往往受革命史观的影响,认为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是“地主阶级反动派”。
其实,这个评价可说是无知。
太平天国洪秀全并不是什么近代人物,也无能力无意识去学习西方促进民族崛起,他所想的,不过荣华富贵;他所做的,不过摧毁传统文化。
曾国藩以“保孔”、“保教”为矢志,救南方人民于水火,功莫大矣。
中华历史三千年,能“立德立言立功”者,屈指可数,曾国藩可列其一。
而李鸿章师从曾国藩,深受曾的影响,在太平军李秀成进攻上海之际,李鸿章终于有机会一展才华,在上海模仿湘军组建淮军。
正是在这段时间,李鸿章才开始看到中西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中西之别不是华夷之分,而是中国“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不力图变革,“外守和局、内图自强”,最终瓜分豆剖,民族危亡矣。
f 急丈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韩晴\学史悟道数千年大变局◦娄丛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变局论开始出现。
第二次 鸦片战争中,持变局论者也更多了。
这种变局论, 以李鸿章于同治十三年(1874)所上的奏折最具有 代表性,他指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 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 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 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 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船轮电报之 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 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 强敌。
”“数千年大变局”之称谓是以李鸿章为代表 的洋务人士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所发出的浩叹。
李鸿章等人认为,历代以来中原的边防重点主要在 西北。
但是这些周边的威胁势力与中原政权力量 相差悬殊,也很少侵人中原的核心地区,可以说双 方都有明确的势力范围。
而欧洲各国近百年来经 由印度、南洋直接闯人中国东南的万里海域,人侵 中国腹地,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距离中国几万里之遥的国家都齐聚于中国,假托和好之 名,虎视眈眈地企图瓜分中国,这实在是数千年未 有之变局。
具体分析古今外患,即可洞见李鸿章所 指变局的内涵,这应该是“数千年大变局”之本意。
笔者认为,“数千年大变局”还可以赋予其新 的内涵,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看,从鸦片战争至中 华民国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国“数千年大变局”。
以 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联合 国的成立可以看作世界“数千年大变局”。
中国自夏商进人文明社会以来,经济上自然经 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 思想长期据主流地位。
鸦片战争后,“欧风美雨驰而东”“莽莽欧风卷亚雨”,传统的中国受到了西方 工业文明强烈的冲击,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 明转型的前所未有之变局。
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 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 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 济的转型;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自然就提升许多。
从《筹议海防折》分析李鸿章早期的近代化思想摘要:鸦片战后,中国面临亡国无日的危机。
面对这种局面,清朝政府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的展开是在李鸿章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李鸿章在这一时期的近代化思想,对当时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重要的影响。
对李鸿章早期近代化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整个近代化进程的了解,也有助于全面的认识李鸿章其人。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化19世纪70年代的世界,欧洲列强大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始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迈进。
而工业革命的展开也是西方各国加紧了其向外扩张的趋向,特别是刚完成统一的德国、日本。
俄国这一时期,加紧对中国西北新疆的侵略。
在东南海疆,日本则开始对琉球和台湾侵略。
正如薛福成指出的“外警之迭起环生者,几于无岁无之”。
[1]对于这种形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察到东边的日本对中国的威胁。
奕䜣说:“日本兵扰台湾,正恃铁甲船为自雄之具。
彼时各疆臣因防务未集,骤难用兵,均以彼有此船,中国无此船为可虑之尤。
自台事就绪,而揣度日本情势未能一日忘我,不能不预为之备,于是有海防之议。
”[2] 在最高统治着内部,当时支持学习西方的奕䜣、文祥、李鸿章等,开始实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强运动。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顽固势力似乎是不容许这种他们认为的这种可能威胁到他们权力的自强运动顺利进行。
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的奕䜣即受到了凭借自强运动揽权的怀疑,统治阶级内部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派系斗争严重也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正如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所指出的“然而君无卓识,臣多颟顸,虽内有执政之宰辅,外有镇摄之疆吏,仍不能压服顽固守旧派之势力……”[3]总之,这一时期,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是仍然固守故去的观念的。
人们仍然被传统的一些观念束缚,对外部的国际形势不能有清晰的认识。
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李鸿章算是有世界眼光的少数之一。
一、从《筹议海防折》来分析李鸿章近代化思想1、《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对世界大势的认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对古老的中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李鸿章自述谈心: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楔子诗曰: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诸位,这阙诗乃是老夫弱冠之年所作。
光阴荏苒,倏忽已经五十余载。
当年入京应试,尚是翩翩一少年,胸怀大志,心雄万夫。
如今,我李鸿章蛰居贤良寺,却已逾古稀,垂垂老矣。
人生之速,如白驹过隙,曹孟德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造化虽不弄人,奈何天地确是无情。
深秋夜凉,月影凄惶。
萧瑟风起,院中的老槐树却沉稳不惊。
京师重地,天子脚下,本是名利之战场、诡诈之天堂,却多古槐,参天而立,如盖如亭,冷眼看那秋月春风、潮来潮往。
烦闷之余、得意之后、失落之时,只需默立这古槐之下,便足令英雄气短、一笑怅惘。
这贤良寺虽名寺院,却仍在软红十丈之内。
一方客栈,迎来送往,看惯了潮起潮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想当年,鸿章初次入京,便是在此羁旅。
此后宦海浮沉,仕途蹉跎,但逢入京,多在此下榻。
甲午之后,鸿章更是在此冷居五载,一草一木,早已历历关情。
义和团举事,自陈扶清灭洋,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加上朝中屑小如庄王、刚毅之流,趁乱夺权,火上浇油,一发不可收拾。
待到八国联师入寇,竟连那法术也不灵验了,拆了一个天字号的大烂污,留待鸿章等料理善后。
鸿章以老迈之躯、垂暮之年,不远万里,再度北上,奉旨救国耶?抑或奉旨卖国耶?势禁形格之下,何人能告诉我,究竟何为爱国、何为卖国?美利坚国有哲人Samuel Johnson云:“爱国主义乃恶棍们之最后避难所”,此言不虚!更已残,夜未央。
贤良寺外冰盏胡同内,却依然是灯火通明,枪刺如林,都是俄罗斯国的哥萨克骑兵。
如今,民间戏言,北京城内就只有两处院落尚属于大清国土,一是庆亲王的府邸,另一就是鸿章所栖身的贤良寺。
我二人名列义和团必杀之“一龙(光绪皇帝)二虎(庆亲王、李鸿章)”,如今又忝居和谈大臣之位。
刀枪之下,城内之盟,还有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明知不可为、不能为、不易为而为之了。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死于北京的贤良寺。
他离开这个世界不过50天,梁启超就写出一本《李鸿章传》。
其中,梁启超对李鸿章从事的洋务运动别有一番介绍和评价,值得我们借鉴。
综观李鸿章的一生,有30多年在搞洋务运动。
梁启超认为,李鸿章之“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若说李鸿章不懂洋务,则当时中国又有几人搞得洋务?若李鸿章真正懂得洋务,为什么别的国家能从搞洋务中兴盛,而中国却不能振兴呢?李鸿章在洋务上的功过究竟在哪里?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在洋务上的功绩主要在于他的认识和眼光比较敏锐,看到了时局的变化,才主张搞洋务,并具有忠君爱国思想,具体表现在:第一、李鸿章具有世界眼光,已经看到世界大势的变化,要求改变成法。
1872年,他上奏清廷,指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世界各国都来要求与中国立约通商,聚集于中国。
倘若再苟安下去,忘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疮痛,中国就很难再独立、富强起来。
l875年。
他又指出,现在东南沿海一万多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并深入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计。
”而西方科技、交通发达,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更是中国数千年未遇之强敌。
因此,他援引《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古训,要求“力破成见,以求实际”。
第二、李鸿章从与西方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西方船坚炮利,而中国军队“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
“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尤其是东邻日本明致维新后日益强大,“狡焉思呈”,一旦侵略中国,其危害“更甚于西洋诸国”。
李鸿章之所以大力筹办海防,兴办北洋水师不遗余力,“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除了军事之外,李鸿章办的洋务还有商务,同样是为了独立自强。
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
李鸿章认为,与其听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不如中国自行仿办,既可以“权自我操”,又可以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李鸿章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
李鸿章对世界的认识提出了一个主张,“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他这个观点是在同治年间就提出来了,这个看法蒋廷黻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十九世纪中国人看世界眼界最高,看得最远的一句话。
李鸿章讲“三千年未有”,“三千年”指西周开国到李鸿章这个时代有三千年。
从西周开国一直到晚清经过了多少朝代的更替,经过了多少异民族的入侵,中国折腾来折腾去都不能和今天这个大变局相比拟,他朦胧的感觉到了这个大的变局。
我们今天可以看得很清楚了,这个大变局实际上就是近代化。
近代化是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工业化的浪潮,近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对中国这个古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开始实行农奴制改革、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而且在这个时候,美国打完了南北战争;德国普鲁士1866年打败了奥地利、1871年打败了法国普法战争,所以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时候向近代发展迈步的。
李鸿章能够看到世界的发展,看到整个世界局势的重大的变化,这在那个年代在他同时代的所有人当中,可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李鸿章,他站得最高、
看得最远、看得最清楚。
李鸿章把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或“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语一出即不胫而走,至今仍屡屡被人引用。
早在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就能够作出如此深刻的判断,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中国旨在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挑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局至今仍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