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污染危害及现状20131227
- 格式:docx
- 大小:24.02 KB
- 文档页数:5
原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原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损害评估引言:原油泄露是指原油从其储存或运输装置中意外泄漏或散布到环境中,这种泄漏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本文将对原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损害进行评估和分析。
一、原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直接污染1. 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使得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污染。
原油具有密度低、粘度高的特点,泄露后会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油污带,会覆盖海面,并对海面上的鸟类、海洋哺乳动物等造成直接威胁;原油中的有毒物质,如芳香烃、多环芳烃等,还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2. 原油泄露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原油污染下,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受到影响,其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从而造成其他生物(如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大规模死亡。
这进一步影响了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原油污染还影响了海洋中的温度和氧气含量。
原油泄露会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覆盖在海洋表面,这会增加海水的蒸发,导致海面温度上升。
同时,原油中的有机化合物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导致缺氧现象,使得海洋生物无法正常呼吸,造成大量死亡。
二、原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间接损害1. 原油泄露会对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惯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例如,越南金星号油轮发生泄漏事故后,当地濒临绝灭的红树林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因栖息地的破坏而死亡。
2. 原油泄露还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的重要资源来源,原油泄露会导致渔业资源的死亡和损失,进而影响到渔民的生计。
此外,原油泄露还会影响到旅游业,由于油污的存在,海洋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造成当地经济的衰退。
三、原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1. 原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要根据泄漏的规模、泄漏位置、泄露原油的种类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海上采油平台溢油风险分析及防控建议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投产平台数目不断增多,在海洋石油工业巨大利好的同时,溢油事故的概率也在升高。
海上采油平台是海上油田开发的重要设施,承担海上油气收集、处理任务,海上采油平台生产流程长,受海上平台空间因素限制,海上采油平台设备设施高度集成,所涉及到的管线、储罐以及閥门等装置数目众多。
目前虽然对溢油风险源已有了一些认识,但针对海上采油平台生产过程中溢油事故风险的探讨尚不具体,缺乏基于海上平台生产工艺的溢油风险分析。
通过对海上采油平台生产工艺的研究,确定海上采油平台的溢油高风险设备设施,探寻海上采油平台溢油事故的发生机制,并提出溢油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海上采油平台溢油风险。
标签:海上采油;平台溢油;风险;防控1海上采油平台工艺管道安装标准分析在海上采油平台工艺管道实际安装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工艺类型与辅助类型的管道。
通常情况下,在现场施工中,操作的环境较为复杂,条件也十分苛刻。
为确保安装工程符合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开展工作,结合GB50235、6的相关标准开展工作,并根据行业内的其他标准执行安装任务。
在海上采油平台工艺管道的安装施工工作中,要求按照行业的金属管道施工标准与验收规范执行任务,管道焊接工艺必须符合验收规范,并结合主要的标准执行任务。
2石油采油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实际情况分析,石油是在地下储存的,需要采用人工或者化学等方式来进行开采和应用,然后才能利用石油资源。
石油开采技术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全面的提升石油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石油开采技术,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资源开采需要。
从目前的采油技术应用状况分析,所开采的油田中有部分开采难度相对较高,这就需要结合当前的情况开发出先进的开采技术,以更好的满足开采工作需要。
因此,石油开采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以满足社会的使用需要,推动社会发展。
溢油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保护这些资源。
由于溢油对不同岸线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对溢油的敏感性也不同。
溢油事故发生时,要根据各类岸线对溢油的敏感程度排列优先保护次序,以供决策者确定应急对策。
溢油对环境的危害程度还与环境自身的特征有关。
溢油发生地点是否是敏感区,溢油发生的季节是否是鱼类产卵期、收获期,不同的海况等,都影响溢油的危害程度。
相同规模的溢油事故,发生在开阔水域要比发生在封闭水域的危害程度低;发生在海洋生物生长期要比发生在其产卵繁殖期的危害低。
三、海上溢油事故的应对措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和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并长期致力于建立“预防、应急和赔偿”三位一体的船舶溢油应急管理模式。
(一)不断建设应对事故的长效制度1、加大船舶安全检查力度多年来交通部海事局一直重视船舶安全检查工作,应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提高检查质量,旨在进一步提升沿海航行船舶的安全状况,严厉整治低标准船舶。
自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国籍船舶进行的港口国监督检查总艘次维持在4000艘次左右,在检查中查处缺陷总数增长67.29%,滞留船舶数量增长95.38%;对中国籍沿海运输船舶进行的安全检查总艘次变化不大,检查中查处缺陷总数增长23.21%,滞留船舶数量增长254.87%。
2、加强水上交通管理,减少船舶事故发生交通部海事局近年来加大投资力度,在沿海和长江水域建成了24个船舶交通管理系统,65座雷达站。
在成山角水域、长江江苏段、珠江口、长江口、长江三峡库区等重点水域实施了船舶定线制。
通过强化船舶交通管理,有效减少了船舶碰撞、搁浅等事故的发生。
3、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交通部海事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改善了水上交通安全环境。
通过开展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全国范围检查1000多家造船厂(点),关停并转303家,完成整改291家,正在整改406家,提高了我国造船工业的水平。
通过开展船舶载运危险货物专项整治百日会战,实施集装箱开箱检查2845次,查获危险货物瞒报案件120起;检查液货码头2156家,吊销码头经营资质32家;检查小型液货船舶24105艘,滞留235艘,提高了载运危险品船舶的安全状况。
溢油事故危害总结溢油是指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中发生的石油或石油产品的泄漏事件。
这种事件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对溢油事故的危害进行总结,以增强人们对此类事件的认识和关注。
1. 生物多样性受损溢油事故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石油及其各类化学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野生动物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石油能够附着在这些生物身上,对其羽毛或鳞片造成严重伤害,导致呼吸困难、因温度调节能力下降而容易受冻等问题。
有些动物甚至会误食石油,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并最终死亡。
此外,石油泄漏还会污染水中的浮游生物,破坏海洋食物链的平衡,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2. 水质污染及毒性效应石油中存在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包括烷烃、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等。
当石油泄漏到水体中时,这些有害物质会迅速扩散,造成水质污染。
污染的水体可能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安全性,对水生生物造成毒性作用。
水中的石油和相关化学物质会破坏水的透明度,阻碍光合作用,减少水中氧气含量。
这对于水生生物而言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们需要氧气进行呼吸。
此外,石油物质的累积可能会造成生物体内的毒素积累,对其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3. 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溢油事故造成的水域生态系统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石油可以污染海洋中的底栖生物栖息地,对藻类、海绵、珊瑚、贝壳等底栖生物造成严重伤害。
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溢油事件会导致大量的藻类死亡,从而打断整个食物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另外,溢油还会导致水域中的沉积物污染。
纷飞的石油颗粒会沉积在海底或河床上,引发沉积物中的生物和植物的死亡。
这些沉积物的污染还可能造成水域氧气缺乏,导致更多生物死亡。
4. 渔业资源受损溢油事故对渔业资源产生巨大影响,导致渔业损失和经济损失。
石油污染水域会直接影响渔业,使得渔民不能进行正常捕鱼活动。
即使石油渗入水体后逐渐稀释,已经毁灭的渔业资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上溢油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环境科学王刚0918005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接踵而来的海洋水体油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海洋污染科学研究组的调查和评估表明,石油是海洋环境中最普遍的污染物之一【1】, 其中,在海洋运输的油污染中,由油轮事故引起的污染最为严重【1,3】。
据统计,每年因突发性溢油事故而流入江河、海洋的石油约为300—500×104 t【2】。
目前我国海上的石油运输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呈上升趋势,面临的海上防油污形势日趋严峻。
由此看见,解决溢油污染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1.溢油污染的危害1.1 海上溢油危害产生的直接后果石油进入海洋后造成的污染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一起大规模溢油污染事故能引起大面积海域严重缺氧, 使大量鱼虾、海鸟死亡浮油被海浪冲到海岸, 粘污海滩,造成海滩荒芜, 破坏海产养殖和盐田生产, 污染、毁坏滨海旅游区; 若清理不及时,还易发生爆炸和火灾,酿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些都是海上溢油危害产生的直接后果。
1.2 海上溢油危害的长期影响海上溢油的油膜会大大降低海水与大气的氧气交换速度, 从而降低海洋生产力,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 石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极易进入水中并且停留很长时间, 在生物体内长期积累, 最终必将危害人体健康; 溢油沉降到海底后, 会危及底栖生物和甲壳类生物的正常发育; 而且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经微生物分解后, 密度变小, 会重新浮到海面。
因此, 一次大的溢油事故造成的影响会延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2 污染防治措施要保护好海洋环境, 应加强海洋石油开发和海上运输的管理, 减少海上溢油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对海上溢油情况的监测,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治理能力。
2.1 预防泄漏的措施a 防止人为失误的措施。
海上溢油事故统计表明, 60%~80%的事故是人为失误导致。
溢油污染是海洋污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油污染事故,不仅污染了船舶、码头、海滩等基础设施,还容易引起火灾。
特别是污油漂到海滩、岸边、使生物受害,而海上的油膜破坏了氧的流通严重破坏海洋水产资源,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灾害,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油料的流失还会造成相当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每年因突发性溢油事故而流入江河、海洋的石油约为300×104t一500×104t[2]。
目前,我国海上石油运输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3位[3],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呈上升趋势,面临的海上防治油污染形势日趋严峻。
同时随着生态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政府对工业废油排放进行更加严格的限制,但由于我国江河运输量的持续增长,江河油污染的防治也同样面临严峻的形势。
在不断加强预防油污染措施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对油污染的治理进行相关研究,将油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通常情况下,1吨石油在海面上可以形成12km2面积大小的油膜,这些油膜覆盖在海面上,不但浪费了珍贵的石油资源,还会阻隔海气交换的过程,影响到生物链循环,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陈尧.中国近海石油污染及防治[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11(29):23-26[2] 刘天齐.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唐兴平,程捷,林冠烽,等.竹纤维吸油材料的制备[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1:57-60.农村秸秆使用现状虽然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秸秆资源,但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反而会成为一种污染。
每到夏秋时节,我国农民就在田间地头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还威胁着飞机的起降,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等。
有关作物秸秆利用状况有许多报道:宋敲苞学者认为我国50%的秸秆用为燃料或在田头焚烧,28.44%用于家畜垫圈,15.02%用于直接还田[28]([28] 宋颤苞.浙江省秸秆资源及其品质调查研究[J].土壤肥料,1995,2:23-26.);段佐亮学者认为我国农作物秸秆燃烧主要是作为燃料补充农村能源的不足,这部分占秸秆总量的45%-47%,作为烧荒形式燃烧的农作物秸秆约占总量的15%,达到60%以上[29]([29]段佐亮.我国作物秸秆燃烧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量变化趋势(1990-2020)[J].农业环境保护,1995,14(3):111~116.);王秋华学者认为全国平均约有20%-30%的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有30%用于饲料过腹还田,其余30%则焚烧[30]([30]王秋华.我国农村作物秸秆资源化调查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4):67-71)。
海上溢油事故大事记1989年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泄漏量:近4万吨1989年3月23日,超级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Exxon Valdez)的船长指挥失误,使这艘1000英尺(约合304.8米)长的超级油轮偏离指定航道,通过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峡湾时,与水下礁石相撞。
油轮船体裂开,溢油近4万吨。
数千公里海岸线布满石油,10万—30万只海鸟死亡,约4000头海獭死亡,恢复生态系统需要 5—25年。
如今,威廉王子峡湾的海獭在掘食蛤蜊时,仍能刨到当年渗漏的石油。
1991年海湾战争泄漏量:136万至150万吨1991年1月,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为避免军事失败做最后的挣扎。
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136万吨(最多可能达150万吨)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浮油覆盖的最大区域达到101×42英里(约合163×68公里),厚度达5英寸(约合12.7厘米)。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
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泄漏量:无法计算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上百万加仑低硫轻质原油从距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65千米以外、1500米深的地下喷涌而出。
事故发生后,美国当局很快便认定,每天有5000桶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可能会引发一场破坏程度堪比30多年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的环境灾难。
2010年7月16日大连湾漏油事件泄漏量: 1500吨2010年7月16日,一艘30万吨级利比里亚籍油轮在大连新港卸油,违规操作引起陆地输油管线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入海,50平方公里海面受污染。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此次溢油的总量达到了1500吨,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
我国海上溢油事故的现状和应对措施自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沿海的石油运输量大幅增加。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分析提纲:1.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发生溢油的可能性及原因分析。
2.海上环境风险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3.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预案分析及其不足之处。
4.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治理措施研究。
5.未来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展望。
1.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发生溢油的可能性及原因分析。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溢油事故由于其危害性,所以一直备受关注,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溢油可能性高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设备失效。
如钻机故障、漏油管道开裂、轴封失效等。
2)人员操作不当。
如操作工人因疏忽大意、加班加点疲劳过度等原因造成。
3)自然不可控因素。
如恶劣气象造成的海洋波涛等。
4)场地选择不当。
如在海湾、海峡等易受海浪天气影响的地区进行开发。
5)缺少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救援能力。
此外,溢油事故的直接危害性很明显,如浮油覆盖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杀死海洋生物、污染海滩。
间接影响如石油对水环境的污染,造成水质严重恶化,破坏水环境,影响渔业资源。
2.海上环境风险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所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伴随技术和设备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增加。
环境风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性和潜在性。
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而言,风险和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变与脆弱性。
海上石油开采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甚至导致生物灭绝。
渔业、旅游业等与海洋相关的产业和社会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2)天气和海洋条件。
包括风、波、风暴大浪的频率和强度,海潮,浪高等。
3)人为因素。
如操作员的疏忽大意、设备故障等。
另外,缺乏应急预案和救援能力也是人为因素的一种。
4)技术和设备风险。
如平台安全事故的风险、生产设施故障、注油、清洗和废弃物的处理、输油管道和储存油罐的安全稳定等风险。
5)社会和政治风险。
政策法规、社会环境和数量上的变化会对开采提供者的利益产生很大影响。
3.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预案分析及其不足之处。
对海上溢油污染影响的分析张灏铿【摘要】海洋溢油污染作为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事故,不仅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其对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渔业资源和旅游业的损害.本文梳理了海洋溢油污染影响的相关文献,指出海洋溢油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石油成分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多环芳烃PHAs并分析其负面危害;对经济发展负面效应在于溢油会破坏海洋渔业资源、阻碍沿海旅游业的发展.最后文章归纳了预防、应对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方法,从控制溢油风险、建立紧急预案、提高清理能力、完善保险机制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期刊名称】《资源节约与环保》【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2页(P121-122)【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生态系统;经济;人体健康;防治【作者】张灏铿【作者单位】Mountain View Academy 360 S Shoreline Blvd, Mountain View CA 94041【正文语种】中文1 海上溢油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1 溢油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原油成分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些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作用。
原油中含有毒害作用的化合物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多环芳烃PAHs。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是臭氧和二次有机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部分组分还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癌作用。
多环芳烃PHAs是在石油中含有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
迄今已发现有200多种PAHs,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α芘,苯并α蒽等,若其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会造成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降低的严重后果。
根据沈国英、施并章在《海洋生态学》中的研究,溢油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理一般为:1.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2.污染引起生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3.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海上溢油污染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探析牛春亮马莉莎摘要:随着海洋石油资源的深入开发,海上溢油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石油一旦进入海洋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给生态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损失,同时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环境。
本文简述了海洋中石油污染的危害及处理海上溢油的防治技术现状,倡导人们在开发与运输石油相关资源的同时,要减少避免海上溢油污染的发生,降低海上溢油污染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海洋石油;溢油污染;技术措施;前景引言海洋中的石油开发与运输日益加深,随之带来的溢油污染也逐年严重,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各种溢油事故而流入海里的石油要在300万t 以上,解决溢油污染的防治问题已刻不容缓。
就国内而言自1972年至今发生100t以上的溢油污染事故20多起,总溢油量超过2.2万t,并且这个数据仍呈逐年不断上升趋势,给自然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1-2]。
1 海洋溢油污染的危害海洋油污染主要来自于石油开发、运输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泄漏,逸入大气的石油烃的沉降及海底自然溢油。
最引人注目的是油轮事故及港口存储造成的。
一旦出现溢油,油体在海面迅速扩散,形成油膜,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鱼卵和幼鱼大量缺氧死亡;并使水体受到污染,降低鱼虾等海产品的食用价值。
污染的影响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使人体内脏组织发生病变,并且这种危害要持续很多年[3-4]。
此外,溢油污染使海岸环境受到破坏,还会影响旅游经济使海滩旅游地、风景区及海滨浴场污染严重。
2 国内外溢油的处理方法目前,海洋溢油的治理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3种:物理治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2.1 物理性质治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于物理原理和机械装置来消除海面和海岸的油污染。
目前,国内外处理溢油主要依靠这样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较厚油层的回收处理。
但是这种方法受海面风力及溢油层厚度与年度的影响较大。
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摘要: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乃至全球石油勘探开发、跨海贸易、海洋渔业等生产活动日益繁忙,船舶突发事故引发的重大溢油风险不断加大。
本文重点阐述了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分析了我国海洋溢油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该领域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海洋溢油;海洋环境损害;法律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世界范围看,石油产地与消费地相分离的特征非常明显,石油供需格局的这种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促使跨境石油贸易活跃,而石油海运凭借成本优势和灵活性已然成为跨境石油贸易的主要途径。
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近2/3的石油贸易通过海运完成[1]。
在海洋石油开采和海运等环节中,管理疏漏、操作不当以及意外碰撞等都会导致溢油事故。
除经济损失外,海洋溢油还会造成海洋石油污染。
疏水性的石油会在海面快速形成油膜,阻隔太阳辐射及大气与海洋之间的溶解性气体交换,从而严重阻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食物链传递,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3]。
因此,关注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严格海洋执法,并通过海洋执法实践经验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立法逐步完善,从而形成海洋立法和司法的正向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1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海洋溢油的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1海洋溢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受海上溢油影响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底栖生物。
对于约占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90%的浮游生物,乔冰[2]等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角度分析了海洋溢油的生物细胞学和毒理学的危害,包括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组织坏死或纤维化、后代成活率下降等,而浮游生物坏死的组织腐败变质后又会危害以其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
对于鱼类,溢油污染通常直接损害仔鱼的神经系统[6],而主要通过食物链间接伤害成鱼,另外,在石油污染的后期,大量的溢油残渣等物质依然会吸附于鱼类的鳃部最终导致鱼类患上烂鳃病[7]。
海洋溢油污染及其治理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工商业、旅游业的兴旺和发达,石油开采、石油运输等导致的海洋溢油污染越来越频繁,海洋环境日益严重。
本文就当今海洋溢油污染的情况,介绍了海洋溢油的来源、现状以及危害,并且对海洋溢油污染的治理,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技术角度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海洋溢油;治理技术;环境污染1.前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全球能源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而石油正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之一。
随着各种出口贸易的增多,海上石油开采量的增加以及海上石油运输的逐渐频繁,海洋溢油事故发生的频率也呈直线上升,石油已成为海洋主要污染物之一。
2.海洋溢油的危害石油进入海洋后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岸线上的生物群落造成严重的危害。
每发生一次海上溢油事故均会引起大面积海域的缺氧,从而导致大量的鱼虾、浮游生物等死亡。
因为通常情况下,每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的氧是40万升海水的溶解氧。
海鸟等生物会因羽毛碰到海面上的油污,而使其羽毛失去防水和保温的能力,同时还会在摄食时摄入一定量的石油,最终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亡。
而浮油被海浪冲到海岸后会污染海滩,对海岸线上的生物群落造成危害,还会给养殖业、海滨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些石油一旦被点燃,还会引发火灾、爆炸,酿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此外,海洋溢油还会带来一些长期的危害。
海洋溢油的油膜会大大降低大气与海水的氧气交换速度,从而降低海洋的生产力,破坏其生态平衡;海洋生物在觅食中会不慎摄入石油,因生物积累、生物放大而在生物体内堆积,随营养级的不断升高而不断聚积,危害生物健康。
由此可见,对海洋溢油污染的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还要不遗余力地做好防治及管理。
3.海洋溢油污染的治理技术海洋溢油发生后,若及时采取一定的有效治理措施,可大大降低溢油污染对海洋环境以及海岸线生态群落的危害,减少经济损失。
海洋溢油的治理方法可分为三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3.1物理方法在处理溢油污染时,物理方法最为有效,治理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最小。
海洋石油污染来源、危害及修复据统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总量在200-1000万吨之间。
在我国油污染也非常严重,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石油约10余万吨,仅渔业损失每年就达数亿元。
通常1 t石油可在海上形成覆盖12 km2范围的油膜,由此形成的大面积油膜将阻隔正常的海气交换过程,使气候异常,影响了生物链的循环,从而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而且也浪费了宝贵的石油资源。
据报道,近50年来因石油类污染已有1000 多种海洋生物灭绝,海洋生物已减少了近40%。
1 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于海底溢油、海上石油生产、海洋运输、大气输送、城市污染水排放等。
其中自然来源约占92%,人类活动来源约占8%。
而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突发性溢油事故。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每年海上油井井喷事故和油轮事故造成的溢油高达2.2×107 t。
大量石油瞬间溢出进入海洋环境,通过扩散、漂移等作用可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2 海洋石油的存在形式和转化石油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3种:石油薄膜、焦油团块、乳状和溶液状的石油。
石油在环境中的转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生物降解、乳化作用和生物吸收。
石油污染最后形成团块或焦油团块,主要成分是硬质的石蜡族碳氧复合物,以油状小团块形态漂浮在海水中。
3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1)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石油的基本成分是烷烃、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具有这些烃类化合物的毒性。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都有直接危害。
较轻的产生麻醉和窒息、化学性肺炎、皮炎等;严重的则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几代人。
石油进人海洋后,还可以通过食物链最终在人体富集,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间接的严重危害。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洋石油对生态的危害主要有:油气挥发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它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
溢油事故危害程度评估行为特征识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溢油事故已经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溢油事故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如何对溢油事故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以及如何识别溢油事故中的行为特征,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溢油事故的危害程度评估和行为特征识别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溢油事故的危害程度评估1.1 溢油事故的危害溢油事故指的是在海洋或内陆水域中,由于船只、油罐、管道等设备发生泄漏或破损而导致的石油或石油制品泄漏至水体或地面的事件。
溢油事故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溢油事故会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危害。
石油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生生物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石油的泄漏还会对水域的生态平衡产生破坏,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溢油事故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
石油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危害,严重时甚至导致中毒。
由于石油泄漏会造成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给人类的饮水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溢油事故还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
石油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水体和土壤中长期积累,影响环境质量,甚至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永久性污染,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针对溢油事故的危害,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和环境修复。
溢油事故危害程度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和专家评估的方式,对溢油事故的危害进行描述和分级。
主要包括对溢油范围、受影响水域面积、溢油位置、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变化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对溢油事故的危害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模型模拟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溢油事故的危害进行量化和定量评估。
主要包括对溢油事故造成的水体和土壤污染程度进行检测和分析,对石油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同时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溢油扩散和影响范围的预测和评估。
海上溢油事故大事记1989年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泄漏量:近4万吨1989年3月23日,超级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Exxon Valdez)的船长指挥失误,使这艘1000英尺(约合304.8米)长的超级油轮偏离指定航道,通过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峡湾时,与水下礁石相撞。
油轮船体裂开,溢油近4万吨。
数千公里海岸线布满石油,10万—30万只海鸟死亡,约4000头海獭死亡,恢复生态系统需要 5—25年。
如今,威廉王子峡湾的海獭在掘食蛤蜊时,仍能刨到当年渗漏的石油。
1991年海湾战争泄漏量:136万至150万吨1991年1月,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为避免军事失败做最后的挣扎。
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136万吨(最多可能达150万吨)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浮油覆盖的最大区域达到101×42英里(约合163×68公里),厚度达5英寸(约合12.7厘米)。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
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泄漏量:无法计算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上百万加仑低硫轻质原油从距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65千米以外、1500米深的地下喷涌而出。
事故发生后,美国当局很快便认定,每天有5000桶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可能会引发一场破坏程度堪比30多年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的环境灾难。
2010年7月16日大连湾漏油事件泄漏量: 1500吨2010年7月16日,一艘30万吨级利比里亚籍油轮在大连新港卸油,违规操作引起陆地输油管线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入海,50平方公里海面受污染。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此次溢油的总量达到了1500吨,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
我国海上溢油事故的现状和应对措施自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沿海的石油运输量大幅增加。
我国进口的石油90%是通过海上船舶运输来完成的,2006年我国沿海石油运输量达到4.31亿吨,其中运输原油1.87亿吨。
石油进口量的迅速增加,使港口和沿海油轮密度增加,2006年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到464万艘次,平均每天12700艘次,其中各类油轮达到162949艘次,平均每天446艘次。
油轮特别是超大型油轮在我国水域频繁出现,使得原已十分繁忙的通航环境更加复杂,导致船舶溢油污染,特别是重特大船舶溢油污染的风险增大。
我国正不断建设应对海上溢油事故的长效制度:加大船舶安全检查力度,加强水上交通管理,减少船舶事故发生,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油轮管理力度;并不断加强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建设,有效应对船舶污染事故:初步建立了船舶溢油应急预案体系,建立船舶溢油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建立船舶溢油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应急设备库,给应急行动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开展演习活动,提高实际作战能力。
一、我国海上溢油风险现状经过综合研究评估,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和珠江口水域是我国沿海四个船舶重大溢油污染事故高风险水域。
据统计,1973—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635起,其中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69起,总溢油量37,077吨,平均每年发生两起,平均每起污染事故溢油量537吨。
迄今为止,我国从未发生过万吨以上的特大船舶溢油事故,但特大溢油事故险情不断。
除69次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外,1999-2006年,我国沿海还发生了7起潜在重特大溢油事故。
如2001年装载26万吨原油的“沙米敦”号进青岛港时船底发生裂纹;2002年在台湾海峡装载24万吨原油的“俄尔普斯•亚洲”号因主机故障遭遇台风遇险;2004年在福建湄洲湾两艘装载原油12万吨的“海角”号和“骏马输送者”号发生碰撞;2005年装载12万吨原油的“阿提哥”号在大连港附近触礁搁浅。
以上事件,虽然经海事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未造成重大污染,但也可以看到,船舶特大溢油事故的风险的确在增大。
2006年4月22日,英国籍“现代独立”轮于舟山马峙锚地永跃船厂进坞过程中与船坞发生触碰,造成左舷破损,并导致第三燃油舱477吨燃油(重油)外溢。
事故发生后,海事部门立即采取清除措施,共组织回收了油污水407.75吨。
事故造成周围海域严重污染,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我国政府防止船舶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
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工作。
二、海上溢油事故的危害石油本身具有毒性,进入海洋后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野生动物和养殖资源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的周期往往是很长的。
(一)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海面上的溢油对鸟类的危害最大,尤其是潜水摄食的鸟类。
这些鸟类以海洋浮游生物及鱼类为食,当接触到油膜后,它们的羽毛能浸吸油类,从而失去防水、保温能力。
另一方面它们因不能觅食而用嘴整理自己的羽毛,摄取溢油,造成内脏的损伤,最终它们会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亡。
在溢油事故发生时,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急救鸟类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溢油对海洋浮游生物的影响浮游生物是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级生物,一方面它们对油类的毒性特别敏感,即使在溢油浓度很低的情况下它们也会被污染;另一方面浮游生物与水体是连成一体的,海面浮油会被浮游生物大量吸收,并且,它们又不可能像海洋动物那样避开污染区。
另外,海面油膜对阳光的遮蔽作用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使其腐败变质。
变质的浮游植物以及细胞中进入碳氢化合物的藻类都会危及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生物的生存。
一旦浮游生物受到污染,其他较高级的海洋生物也会由于可捕食物的污染而受到威胁。
如果在溢油海域喷洒溢油分散剂,并且该水域的交换能力差,那么,被分散的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将更为严重。
(三)溢油对渔业的危害成鱼有着非常敏感的器官,因此,它们一旦嗅到油味,会很快地游离溢油水域。
而生活在近岸浅水域的幼鱼更容易受到溢油的污染。
当毒性较大的油进入浅水湾时,不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使用分散剂,都会对该水域的幼鱼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油对成鱼的长期影响主要是鱼的饵料。
(四)溢油对水产业的危害养鱼场网箱里的鱼因不会逃离,受溢油污染后将不能食用。
近岸养殖的扇贝、海带等也是如此。
另外,用于养殖的网箱受油污染后很难清洁,只有更换才能彻底消除污染,这样的费用是十分昂贵的。
(五)溢油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危害海面上休眠或运动的海洋哺乳动物受溢油污染危害的情况是不同的,如鲸鱼、海豚和成年海豹对油类非常敏感,它们能及时地逃离溢油水域,可以避免遭受污染。
但成年海豹和小海狗栖息海滩时,会被油类的污染所困,以至于死亡。
水獭遭受油污染后,通常会窒息死亡,主要原因是水獭不愿离开栖息场所。
(六)溢油对浅水域及岸线的影响浅水域通常是海洋生物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如贝类、幼鱼、珊瑚等活动在该区域,也包括海草层。
溢油对该类水域的污染异常敏感,造成的危害在社会上反应强烈。
如果在这类水域使用溢油分散剂,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因此,当溢油污染会波及到该类水域时,决策者的首选对策应是如何避免污染,而不是等待污染后再采取清除措施,更不适合使用分散剂。
溢油对岸线沙滩的污染威胁,直接影响到旅游业。
靠海滨浴场、沙滩发展的旅游业是有季节性的,在溢油发生的初始阶段首先要考虑这一问题,以便及时地采取措施,把溢油对旅游业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海上漏油事故的处理方法应避免二次污染近年来,海上漏油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之余还会给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有专家表示,石油,这种富含环芳烃化合物的能源,可在哺乳动物或鸟类等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物质,从而影响DNA。
这种DNA的突变可以使动物的生育能力减退,甚至患上癌症!更有专家表示,油污可以陷进沉积物中,危害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理论上步骤很简单。
首先是应防止污染物继续泄漏,其次是采取围油栏等围控设备抑制其扩散,再次配合使用回收及清除设施,采取适当措施将泄漏的污染物回收。
万一不能回收,则果断采取现场焚烧、沉降处理等措施消除污染物。
基本原则也是以物理回收为主,化学清除为辅,对于持久性的油类,应以控制方法为主;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回收方式。
在墨西哥湾发生的漏油事故,各方力量第一件努力的事情就是堵住海底原油泄露的缺口,防止原油的不断涌出,其他配合力量同步进行海上清污行动。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美国民众纷纷捐头发,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清除油污。
此外,也有利用羽毛收集漏油的案例。
比如前几年,英国北海发生石油泄漏事件,当时就是用羽毛来收集漏油(养鸡场的屠宰下脚料)。
毛发、羽毛类、大麦秸秆、麻袋等都可以用来吸附和收集海上漏油,每公斤头发据称可以吸收大约10升原油!控制好污染源后,下一步就是消除溢油。
通常而言,溢油消除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应根据溢油的性质、溢油量、气象水文条件,以及对溢油现场海域和周围环境近期和长期的影响,综合考虑选择。
假若是防止溢油扩散,那么可以采用围油栏、喷洒化学集油剂两种方法。
如果是进行溢油回收,那么就可以使用人工、机械两种回收方法。
化学处理方面,可以通过喷洒消油剂分解表面的浮油,使其沉浮在水面下。
也可以通过胶凝剂处理法。
此外,如果海域较为开阔,还可考虑现场焚烧的方法。
围油栏可以防止浮油的扩散,保护重点区域,也可以引导浮油的流向。
撇油器则是利用油和油水混合物的流动性、油水的密度差以及材料对油/油水混合物的吸附性,将油从水面分离出来,用以回收溢油。
而吸油材料是一种通过吸收油(油渗入吸油材料内)或吸附油(油粘附在吸油材料表面)来回收溢油的材料。
一般来讲,溢油的回收主要是用专用回收装置如撇油器或回收材料,一般来讲,溢油的回收主要用回收装置如撇油器或油回收船,吸油材料是回收溢油普遍使用的手段。
另外,吸油材料还可用来清除回收装置不能进入的地区如浅水区或限制进入的地区。
溢油事故发生后,一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清除呢?要看具体的情况。
如果是在平静海面,无大风浪的情况下,机械清除效果最好。
但是遇到恶劣天气以及大雾时,就无法采用。
化学分散可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使用,在开阔水域中被分散的油能迅速稀释掉,但是水温低的条件下可能无效,也有可能对海洋生物带来影响,因此不鼓励在近海浅水域中使用。
至于海上焚烧,对新鲜溢油(溢油发生时间不久)有效,耐火围油栏可使油膜足够厚,以便燃烧(至少2—3毫米厚),在平静海面效果好,产生的空气污染影响岸边居民,而燃烧后会给海面带来残渣物。
在机械清除中,还有一种是使用溢油分散剂,可以加速油的自然消散过程,在海浪作用下更容易将油破碎为小油滴,加速溢油的自然生物降解。
这主要适用于大面积的溢油事故,尤其是海上情况恶劣,使用围油栏、撇油器等物理回收不大可能时使用,同时也降低了急性毒性的风险,同时使火灾潜在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新的二次污染,因此不建议用于生活饮用的淡水汲水口,用于冷却的微咸水以及海水脱盐厂、鱼类产卵区、贝类栖息处、有珊瑚礁的水域或沼泽地区、海草丰富的海域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