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医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7
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长期感冒案
2014年6月10日,杨某某,女,70岁,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患者形胖面白,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苦于长期感冒,遇风遇冷辄发,几乎每天服用感冒药,否则即发感冒身痛。
刻诊:多汗,畏寒,天热也不敢穿单衣,不敢洗澡,只能在穿着衣服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擦拭,纳呆,胸闷气短。
脉右略弦,左沉细略弦,舌质暗红苔白腻,是卫气虚乏,寒邪郁于少阳所致。
拟柴胡桂枝汤和解之:
柴胡12克清半夏10克黄芩8克党参15克
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
大枣3枚掰炙甘草6克
3剂水煎服
2014年6月13日,二诊:诸症均已减轻,脉略沉弦,舌质暗红苔白腻象已减,原法续治。
2014年6月17日,三诊:诸症已不明显,可以着单衣。
原方与之。
按:患者长期感冒实与依赖抗感冒药有关,因抗感冒药发汗解表消弱了体表卫气,卫气虚乏,肌腠空疏,则易汗,汗出则毛孔开,风寒之邪侵袭,卫气不足以抵御,遂入少阳,故缠绵不已,恶性循环。
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固卫气,使卫气完固足以御外邪,则长期感冒得以痊愈。
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 9日初诊。
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
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柴胡16克,黄芩1O克,半夏1O克,生姜1O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
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
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
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二、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 2,000·血沉、尿常规,X 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I'C。
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O 克,党参1O克,黄芩15克,桂枝1O克,杭芍1O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烧的有效方剂。
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柴胡桂枝汤治案一则
近日妈来到我这边住。
身体有些不舒服,因人在身边我还是可以试治一下。
刻下证:
鼻塞,喉咙干、痒,咳嗽,咽喉不利,往来寒热,发热时出汗,过后即觉冷。
胃口差,饮食后心口处下不去。
渴饮,饮温。
睡眠时好时坏。
小便黄,大便可。
脉左寸尺沉弱,左关浮旺,右三部弦、浮,关旺。
舌淡润,尖红,中有薄白胎,有齿痕。
判断为太阳少阳合病,胆木犯胃,肝气抑郁。
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 15 黄芩6 半夏 6 炙甘草 6 桂枝 7 白芍 7 干姜 6 五味子 4
原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是考虑到咳嗽一证,参考伤寒论小柴胡汤条文下的加减法。
第二天才买到药,此时再把脉,左寸已起,变弦旺,其他脉证无大变化,略有减轻。
仍服上方。
其中好几味药是用家里的余药,也没有秤,随手捏的,所以药量不准确。
当晚服头煎。
第天上午,往来寒热、鼻塞等证已除,心口也能下去不太堵了,咽喉不利减轻,咽干减轻,胃口改善,咳嗽有所减轻。
再服第二煎,并拟服第二剂。
李老师说已经有舌尖红、尿黄等证,似已化热,可以原方去参枣,保留生姜,不加干姜五味子。
此说应也有道理,但我感觉热象不大,有舌润有薄白苔,用干姜也不会太过,而且可能对咳嗽有利。
柴胡桂枝汤消化性溃疡①柴胡15g,桂枝10g,黄芩6g,半夏10g,白芍10g,党参12g,生姜6g,大枣6枚,甘草6g加减:胃阴不足者酌减桂枝,加沙参12g,玉竹12g;实热者酌减桂枝,加黄连10g;寒甚者生姜易干姜,加吴茱萸3g;挟食滞者加炒二芽各20g;肝气郁结者加郁金10g;脾气虚弱者加重党参用量,并加白术15g;病久者加丹参12g,红花8g;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白及10g,紫珠草10g;泛酸者加煅瓦楞15g。
②柴胡12g,桂枝、白芍、半夏各10g,党参15g,生姜9g,甘草6g,大枣5枚加减:兼头晕、心慌、面色恍白加黄芪、白术、枣仁;胁肋胀痛,烦躁加元胡、香附、郁金;泛酸加白芨、乌贼骨等。
更年期综合征柴胡20g,桂枝、白芍、黄芩、党参各12g,制半夏、甘草、怀牛膝、桑寄生、生姜各9g,大枣6枚,合欢皮20g加减:失眠易惊者,加龙骨、牡蛎各20g,炒枣仁15g;汗多者,加五味子15g,浮小麦12g;五心烦热者,加女贞子、地骨皮各12g,知母9g;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g,远志9g;纳差者,加生山楂20g,谷麦芽各15g;月经过多者,加阿胶10g,仙鹤草15g;头痛者加钩藤12g,天麻9g。
肝炎后综合征柴胡10~18g,桂枝6~12g,黄芩20~25g,红参3~5g,白芍10~24g,制半夏5~12g,生姜10~15g,炙甘草3~10g,大枣4~10枚加减:肝区隐痛,B超提示胆囊壁毛糙者加郁金、赤芍、香橼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枸杞子、炙鳌甲;肝区刺痛,或舌质略暗,或见淤斑,女性患者兼见经色暗有块,经行错后,经来腹痛者加丹参、泽兰叶、赤芍;口干而渴,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溲时黄者加大黄、栀子、茅根。
外感热病柴胡桂枝汤加减,病人兼有汗出恶风者,加黄芪、防风;便溏者,加山药、炒白术;纳差者,加焦三仙;腹胀者,加砂仁、厚朴;头身疼痛者,加葛根、白芷等。
柴胡桂枝汤治疗林某数年头痛案
柴胡桂枝汤治疗林某数年头痛案
何宽其
林某,女,41岁。
2017年3月9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数年,以右侧及后背部为甚,畏寒肢凉,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舌淡嫩紫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涩无力。
头颅MRI未见异常。
拟柴胡桂枝汤倍芍药加炙黄芪。
柴胡12g,黄芩4g,姜半夏12g,生姜5片,党参15g,炙甘草10g,大枣15g,桂枝15g,炒白芍30g,炙黄芪2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017年3月15日复诊。
服上方后头痛已明显缓解。
守方治疗。
按:本案头痛反复发作数年,头颅MRI未见异常,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以头痛右侧及后背部为甚,畏寒肢凉,舌淡嫩紫,苔薄白,拟用柴胡桂枝汤;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脉涩无力,加用黄芪;倍芍药,寓芍药甘草汤意,加强缓急止痛的作用。
未用川芎、全蝎、蜈蚣、川草乌、细辛、吴茱萸等药物,用药平淡,却收捷效!曾用柴胡桂枝汤倍芍药合金铃子散,治疗坐月子落下顽固头痛25年获得佳效。
柴胡桂枝汤,《外台》记载用于治疗“心腹卒中痛”。
柴胡桂枝汤医案析【方剂组成】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各5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汤,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解:支节烦痛,即四肢关节痛甚的意思。
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
伤寒六七日,以传少阳为常,又以治用柴胡汤为常,今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则太阳病证未已。
但微呕、心下支结,则柴胡汤证已显。
外证未去者,暗示伤寒已发汗而桂枝汤的外证还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
假设表证未去,当然亦有用柴胡、麻黄的合方机会,不过依据经验则以柴胡与葛根汤合用的机会较多。
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柴胡葛根汤方证。
可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机会。
无论柴胡桂枝汤,或柴胡葛根汤,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
又由于本条有支节烦疼之治,则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解: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验案】岩某,女性,34岁,病历号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诊。
三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
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l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已,月经已净。
医案某科长,精神忧郁症,无法工作。
思维迟钝,动作迟缓。
予柴桂温胆定志汤,配合西药抗抑郁药。
三月后继续上班,仅服西药,后升为处长。
柴胡桂枝汤加减案柴胡桂枝汤加减案武某,女,46岁。
2010年6月20日初诊。
近1周周身不适,困乏无力,睡眠欠佳,双目涩痒,唇干脱屑,咽部不利,皮肤欠润,双下肢浮肿。
平素月经规律,本月延后10天尚未至。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弦缓。
证属三焦不畅,气血失和,气水不利。
治以调畅三焦,化气利水为法。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
处方:柴胡9克,桂枝9克,黄芩12克,生白芍12克,姜半夏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生甘草3克。
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6月27日二诊:服上方1剂,月经即至,前2日为暗红咖啡色,第3日色转正常,经行5日止。
经至即诸证开始缓解,睡眠好转,精神好转,唇干渐减,皮肤渐润。
现唯觉双下肢有困乏感,已不浮肿。
上方生甘草改为炙甘草,继服5剂停药。
按:本案起病与月经该至不至有关,无外感病史,当属内伤病。
诸证表现杂乱,非用一脏一腑病变可以解释。
综合诸证,月经不至为气血不畅,下肢浮肿为气水不利。
气血不畅则周身不适,困乏无力,睡眠欠佳;气水不利,则目涩,唇干,咽不利,肤欠润。
诸证皆为气、血、水三者运行输布失和所致。
而人体三焦、营卫为气、血、水三者运行之通道,故选用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三焦,加猪苓、茯苓合桂枝化气利水。
考虑病属内伤,所用柴胡、桂枝并非解外,故柴胡、桂枝的用量较黄芩、白芍为少;正虚不显,加之舌质红,故方中未用人参、生姜、大枣之温补,且前方甘草用生未用炙。
本案如用时方治疗,极易选用逍遥散加减。
在本案中,柴胡桂枝汤较逍遥散为优的关键一点在于化气调营之桂枝一味。
胡希恕柴胡桂枝汤化裁医案【组成】柴胡12g,党参9g,半夏12g,黄芩9g,桂枝9g,白芍9g,厚朴9g,紫苏子6g,紫苏叶6g,生姜9g,大枣4枚,茯苓9g,炙甘草6g,生石膏45g。
【功用】解表和里。
【适应证】三阳合病、上呼吸道感染。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张某,女,27岁。
初诊日期1965年9月24日。
1个月来感冒,头晕、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出现,前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桑菊饮、银翘散等,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因而找会诊。
近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咳痰困难,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为三阳合病,为柴胡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汤加石膏方证。
柴胡12g,党参9g,半夏12g,黄芩9g,桂枝9g,白芍9g,厚朴9g,紫苏子6g,紫苏叶6g,生姜9g,大枣4枚,茯苓9g,炙甘草6g,生石膏45g。
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咳嗽减轻,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服6剂症已。
【解读赏析】柴胡桂枝汤顾名思义,是由小柴胡汤及桂枝汤的合方。
但为何不称桂枝柴胡汤呢?在《伤寒论》中说明得很详细。
本方在《伤寒论·阳明病篇》及《伤寒论·少阳病篇》各出现1次。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5条提到:“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又《伤寒论·少阳病篇》第225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最重要的是下面这段文字:“......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散太阳为兼也。
”这就是张仲景之神妙。
桂枝汤,是有调和营卫作用,又可调气血。
而小柴胡汤则可疏通三焦,全方的作用就是调和营卫,疏通三焦。
谈到三焦,《内经》及诸多文献各有不同解释。
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就《内经》言,有属于经络系统的三焦经。
河南省张继红医生: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
患者:某女河南宝丰县赵庄人
年龄:65岁
初诊日期:2016年8月15日
患者经常反复感冒,近期感冒输液一个星期,仍感头疼,牙疼,鼻塞,咳嗽,口苦,咽干,乏力汗出。
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缓。
经西医医生介绍来我诊所。
处方:柴胡桂枝汤
方组:柴胡60g 桂枝20g 白芍20g 黄芩20g 制半夏20g 党参20g 炙甘草20g 生姜20g(切)干枣6枚(撕)
剂量: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开后煮25分钟,饭后分三次温服。
二诊:2016年8月19日
头疼好转,牙不痛了,鼻塞等症状都已好转,继续守方三剂。
三诊:2016年8月22日
来说感冒牙疼都好了,平时失眠,心慌,血压血糖都高,让我为其调理,血压160/100,心脏间歇每分钟30次,遂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剂。
复诊血压140/90,心脏已没有间歇,腿也有力气了,失眠五年现在也好了,患者激动的说:好多年了,从没这样舒服的睡过,身体从来没这样轻松过。
现在还在为其调理中。
本文医案为河南省张继红医生临床运用经方经验
编辑:小鱼校对:刘初一半夏
作者简介。
柴胡桂枝汤治咳喘病案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记忆:半夏柴草将黄人作鬼烧半夏柴(柴胡)草(甘草)将(姜)黄(黄芩)人(人参)作(枣)鬼(桂)烧(芍药)[组成用法]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现代应用]1.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疟疾、肝炎、产后(包括人流)感染发热等见于虚弱体质而又病久不愈或缠绵复发者。
2.以“心下支结”、“心腹卒中痛”为主证的疾病。
如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兼有外感而并无手术指征者。
3.情志性疾病如癔病性躯体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盗汗、畏寒、自觉发热、神经官能症的“肝气窜”等异常感觉。
4.许多关节疾病表现为“支节烦疼”者,也可应用本方。
如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
5.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6.其他如肾炎、癫痫、激素戒断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胸膜炎、疟疾、肝炎、心绞痛等。
[经验参考]小柴胡汤和桂枝汤是经方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方剂,而本方又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强强连手”的合方,从条文中可看出: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即桂枝汤证,而发热微恶寒、微呕,心下支结则为柴胡汤证,两方证重叠出现,故需二方合用。
当然,合用后其运用的面也较二者更为广泛。
在临床上多以“心下”和“支节”部位为常用。
如矢数道明治一患者,症见心下疼痛,周身倦怠甚重,起则眩晕,疼痛放射至左胸及背部,欲吐不出,胸中烦热,x线检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心下部压病明显,腹直肌轻度紧张。
柴胡桂枝汤治疗反复发热案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528天。
男性,9个月。
主诉:发烧4天10月31日注射疫苗后,打完疫苗当天出了红色皮疹,但是到了第二天好了。
第七天后开始发烧,不想吃,不饿,手脚凉,不咳嗽,在当地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高烧38℃以上、活动则汗多、仅上半身出汗、恶热、恶寒、恶风、鼻涕稀、头痛,一会儿觉得热一会儿觉得冷、易心烦、胃口较差,今天已经第四天了,手脚凉,精神疲倦,易烦躁。
口唇淡苔白。
中医辨证:太阳少阳合病,表邪不解,进入半表半里。
拟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6g,黄芩3g,党参3g,姜半夏3g,生姜3g,大枣3g,炙甘草3g,桂枝6g,炒白芍6g,2剂,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服用后体温恢复正常。
按语:此患儿反复的发热,临床症状表现出来主要是表不解,进入半表半里,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一首方子,我在临床中运用特别的广泛,但是用在那么小的孩子身上反倒是第一次。
林佳明,副主任医师,蜗居钦州小城。
我与利城老师出版了一本案例集,有很多的瑕疵,也算是给自己学习经方5年一个交代及总结。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3期初级经方传承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老年大学、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反复发作性眩晕、顽固性失眠、痴呆、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
柴胡桂枝汤方歌: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相关条文:(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发汗多,亡阳讝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方组: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煎服方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柴胡桂枝汤应用案例1、涂华新医生医案患者:赵某性别:女年龄:67岁初诊日期:2015年2月5日症状:双肘内侧疼痛月余,每天中午12:30突然开始剧烈疼痛,至下午1:30后开始逐渐停止,初时尚能以止痛药忍受一时,近数日服止痛药而疼痛仍不能停止。
其凄惨哀嚎之声、躁动不安之状彻于门诊内外。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制附片(桂枝改肉桂)方组:制附片15克柴胡60克制半夏20克党参20克黄芩20克炙甘草20克肉桂20克白芍20克生姜20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嘱:停服其他药物。
二诊:2015年2月9日患者自诉仅昨天(8日)未发生疼痛,其余时间仍发作疼痛难忍。
查:舌淡红,苔薄白,脉迟缓。
调整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制附片方组:制附片15克柴胡60克制半夏20克黄芩20克党参2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20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三诊:2015年2月11日,双肘内侧疼痛基本未再发生,仅偶尔有发作,但疼痛轻微,断续发生。
以上方五剂。
治疗效果:后疼痛未再发生,停药。
2、天津王俊梅医生医案患者:某女年龄:9岁初诊:2018年6月主诉:大便失禁9年,患儿经别人介绍来,每次解大便都不知道解裤子里,这个症状已持续了9年,家属都特别着急,去各大医院治疗都说肛门括约肌松弛,得手术后给缝上才可以。
柴胡桂枝汤---刘渡舟医案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
随着其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有很多新的用途。
本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又能和解表里,疏肝利胆,故临证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刘渡舟运用柴胡桂枝汤经验:1。
治疗肩背疼痛肩背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多因落枕、长时间伏案写作、打字、劳作等原因引起。
另外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都会引起这种症状。
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所以,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
如颈项背部和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太理想。
因为两侧不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而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这时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脉,故用桂枝汤疏利太阳经脉,太少两经之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自止。
临床应用时,又常加入葛根、姜黄、红花、羌活、独活、川芎加强活血、止痛之功,不论新久疼痛,多能应手而愈。
2。
治疗肝气窜证肝气窜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或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痛处,则伴有嗳气、打饱嗝,随之其症状得以缓解。
此病多属西医所谓的神经功能之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中年妇女以及男性偶见。
此病单纯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往往效果不好,刘老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用柴胡桂枝汤调气活血,而能效如桴鼓。
本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能疏肝理气,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能通阳活血,气血调和,则诸证自愈。
临床中常加入佛手、香橼,则疗效尤佳。
3。
治疗肝硬化病刘老治疗肝病,擅长调理气机升降出入着手,临床喜用柴胡类方,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效方,如治疗肝病气分的柴胡解毒汤,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等,临床均有神奇疗效。
郝万山柴胡桂枝汤案例
嘿,大家知道郝万山那神奇的柴胡桂枝汤案例吗?这可得好好给你们讲讲!
有一次,有个病人啊,那叫一个难受,浑身不舒服,各种症状都有,就像那乱了套的毛线球,找不到线头啊!到处求医都没啥效果。
后来找到了郝万山教授。
郝教授一番诊断后,就给他用上了柴胡桂枝汤。
你说这柴胡桂枝汤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咔哒”一声,就把那困住病人的病痛之锁给打开了!没多久,病人就感觉好多了,那惊喜的表情,就好像突然中了大奖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呢,有个阿姨,整天心情烦躁,身体也这儿疼那儿疼的。
她都快绝望了,觉得自己没救了。
嘿,这时候郝万山教授的柴胡桂枝汤出现了!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哇!这阿姨喝了药之后,心情慢慢变好了,身上的疼痛也逐渐消失了。
她逢人就说:“这柴胡桂枝汤可真是神了呀!”
想想看,咱平常要是身体有啥不舒服,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那得多着急啊!但郝万山教授的柴胡桂枝汤就像是咱的救星呀!它能让那些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的人,重新恢复活力,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我觉得啊,郝万山教授和他的柴胡桂枝汤真的是太厉害了!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它能从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健康!这可不是随便什么药都能做到的呀,你们说是不是?。
柴胡桂枝汤医案五则医案一:女,24岁,面部曾长期外用维肤膏、皮炎平等含激素类药膏,目前面部日晒、风吹、腥辣饮食、不良情绪、更换面部化妆品等均可诱发面部肿胀、瘙痒、僵硬不适等症状,西医诊断: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激素皮炎。
舌诊:舌淡胖,薄腻苔,舌中部略显黑色。
脉诊:浮、细、略数。
辩证:少阳太阴同病,气血不和。
方剂:柴胡桂枝汤加枳实柴胡20黄芩9半夏9党参9桂枝9白芍9枳实6炙甘草6生姜9大枣12个二剂煎服一周后病人领其父母前来看病,病人反馈,所有症状全消,面部皮肤外观明显恢复常态,白腻苔完全消退。
分析:激素皮炎几大症状:1、血管扩张,局部皮肤发红,伴瘙痒。
中医辨证为标热。
2、局部皮肤变薄、长毛。
肉属脾,肉削属太阴不足。
3、对各种刺激没有抵抗力,当属气机不畅。
结合舌诊、脉诊辩为少阳、太阴同病。
以柴胡桂枝汤为基本方,临证加减治疗激素皮炎当属方向无误。
待进一步验证。
更正:大方向无误,但细节有误。
治标不治本,刚开始有效,但病情反复。
少阳热属孔窍热,血管扩张、瘙痒当属太阳有热,血管扩张而非充血满脸发红,应有太阳阳气不足的成分(寒包热,局限性和弥漫性的异同)。
胡希恕胡老有云“颜面潮红多为黄连证”。
辩为黄连汤证。
黄连汤病机为:太阳阳虚夹热,阳明寒饮,气机不畅。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黄连清太阳之热,半夏、干姜温散寒饮,热清寒去,气机畅通,自然痊愈。
补记:血管扩张,乃热入血中之象,栀子豉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有合用机会。
口臭、带状疱疹有用黄连汤的机会。
医案二:初诊:女,33岁,手足睡觉醒后麻木伴双手心发热,乳房胀痛、小腹发冷下坠感(纳冷加重)、黄带、大便溏、月经2-4月/次,不孕。
舌诊:舌淡舌尖边略红,薄白苔微腻。
脉诊:弦,72次/分,介于浮沉之间。
辩证:寐则阳入阴,手足为太阴地界,太阴乃接收运化阳之所,弦为少阳脉,缓为太阴脉,手足自温为热郁太阴,黄带、乳房胀痛为少阳之热兼气机不畅,小腹发冷下坠感为太阴虚寒。
少阳太阴合病。
经方医案之柴胡桂枝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方医案之柴胡桂枝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原创2021-06-22 05:46·中医张激扬女士“七七”,男士“八八”,是男女生理变更较为明显的年龄阶段,常引发更年期综合征,出现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现象。
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明其病因,疗效也不很理想。
中医药辨证论治,结合心理治疗,有明显优势,许多病人是可以临床治愈的。
现分享我一医案:李某,女,52岁,2020年4月5日初诊,近三年来,时常每隔2小时,便潮热、出汗、胸闷、惊悸、嗳气,西医妇科诊断:更年期综合征,服雌激素,诸症均缓解,但停药便复发,体重大增,患者不敢续服,曾也服多种中药,但效不佳。
刻诊:患者舌淡红面嫩,有细裂纹,苔薄白,脉弦缓。
方拟:柴胡桂枝汤合甘麦大枣汤加龙牡、茯苓。
一周后复诊,诸症大减,药己中的,患者大喜过望,续服半个月,诸症基本消失。
体会:更年期综合征是绝经的先兆,多发生45岁至55岁之间,西医采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副作用也比较明显,长期使用有可能诱发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
中医称更年期综合征为“绝经前后诸证”,《黄帝内经》将这一生理现象描述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柴胡桂枝汤是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
源为伤寒太阳少阳合病而设。
既有和解少阳,解肌发表之功,可治外感伤寒太少两阳之病,又有外和营卫,内调气血之效,可治内外杂病营卫气血经脉不通之病。
加龙骨安魂,牡蛎定魄,茯苓宁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清·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
《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
清·顾松园: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
陈学忠老师柴胡桂枝汤医案患者孙XX,女 ,75岁,住院号00036397主诉:咳嗽、咯痰、心累、气紧1周。
现病史:1周前(2015年10月23日)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咯白色粘痰,不易咯出,伴心累、气紧,稍感头昏,无咯血及痰中带血,无吼喘。
2015.10.26在川大华西医院查“血常规:WBC:14.12*10^9/L,N:80.3%,L:11.5%,HB:125g/L,PLT:269*10^9/L。
胸部增强CT提示:双肺多发炎症病灶;右肺中间支气管高密度影,双侧胸膜增厚,甲状腺右叶增大,左肾囊肿可能”。
予以口服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且出现恶寒发热。
既往史:4年前因反复发热,行诊断性治疗,予以抗疟药后好转。
有高血压史2年。
中医望闻切诊:神清,双目稍少神,面色如常,语声正常,无异味闻及,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入院查体:T:38.5℃ P:90次/分R:17次/分BP:122/70mmHg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明显湿啰音,以下肺明显,偶可闻及少许干鸣音。
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浊音叩诊无明显长大,心音低钝,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无包块,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4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轻度水肿。
入院诊断:中医:咳嗽外寒内饮西医:1.肺炎2.心功能不全3.高血压1级,中危入院后生化检查、血吸虫、痰培养等均未见异常。
予以两联抗生素抗感染,沐舒坦化痰等治疗,中药小青龙汤等治疗,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渐缓解,但自入院第三日起每晚8时左右出现恶寒,背心烧灼感,随即发热,39℃以上,对症处理好转。
反复发热时查疟原虫(-),2015.11.5复查血常规、CRP及胸部CT示感染已明显缓解。
但患者发热无缓解。
2015年11月6日,患者发热治疗无效,家属反复要求抗疟治疗,电话请教陈学忠老师。
经方医案之柴胡桂枝汤治疗肩周炎李某,女,52岁。
2020年12月2日初诊。
右肩疼痛,活动受限四个月。
患者四个月前右肩夜卧受凉后出现疼痛,持续性隐痛、胀痛,外展、抬举、背伸均受限。
得病一个月后采用针灸治疗一周,病情稍好转,两天后又加重;贴麝香追风膏、万通筋骨贴无效,每晚吃止痛药后方可入睡。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而弦。
诊断:肩凝证(风寒闭阻经络、气血运行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拟方:柴胡桂枝汤合止痉散。
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白芍12g、大枣12枚、片姜黄12g、全虫3g、蜈蚣2条。
5帖,水煎服。
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5剂,诸症消失。
体会:临床上,肩周炎是一个极其常见的疾病。
从中医对于此疾病的称谓来看,也和临床实际符合,发病年龄一般是50岁左右,按照中医辨证多属于风寒凝聚。
一般情况下,女性患者比例远高出男性患者,可能是女性的劳作负重更容易损伤到肩关节,比如家务、提菜篮子、抱小孩等。
劳损和过度负重容易引发肩周炎,体质的下降和正常衰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50岁左右的人群很多都有肩周炎发作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的经历,轻度发作的,通过减轻肩的劳作负重和适当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外用热敷等方法,一般都可以减缓症状而痊愈,自然痊愈的也不少,很多患者未经治疗在2年内自然痊愈。
临床求治的患者,可能情况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最常见的是肩关节的功能障碍,活动到某一姿势和角度,立即会出现严重的疼痛。
在上举、外展、曲肘后背等活动时,更容易出现症状,严重的一般的挤压碰撞也会导致剧烈疼痛难耐,苦不堪言。
另一个常见的症状是入夜疼痛难耐,特别是半夜酸冷疼痛,或者不经意的姿势导致剧烈疼痛惊醒,无法睡眠。
虽然在病因认识上,中西医差别很大,但最终落实到治疗上,中医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中医中药对此病的疗效明显,可明显缩短疼痛时间,防止关节粘连,复发率极低,无明显药物副作用等优势。
胡希恕柴胡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医案【组成】柴胡12g,黄芩9g,桂枝9g,白芍9g,川芎6g,苍术9g,茯苓9g,泽泻15g,天花粉18g,当归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炙甘草6g。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敛阴,活血消散。
【适应证】癫疗、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牡疟。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胡某,14岁。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18日。
4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黄疸退,但食纳不佳,肝功能时有波动,时头晕目眩,近1年来约每15天有1次癫痛发作,发作时先觉气上冲咽,旋即四肢抽搐,继则牙关紧闭,后则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经常服西药镇静药,但仍每15天发作1次,常感乏力,每发作后尤为明显,因食欲缺乏而现身体瘦弱,舌净无苔,脉弦细稍数。
此证属血虚水盛,治以养血利水,嘱停服西药镇静药,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g,黄芩9g,桂枝9g,白芍9g,当归10g,川芎6g,苍术9g,茯苓9g,泽泻15g,天花粉18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炙甘草6g。
二诊10月25日:纳稍增,近几天咳嗽吐白痰,合用半夏厚朴汤:半夏12g,厚朴9g,紫苏子9g,生姜9g,茯苓9g,柴胡12g,黄芩9g,天花粉18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桂枝9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泽泻12g,苍术12g,炙甘草6g。
三诊10月29日:咳已,小便频,失眠,予以猪苓汤合当归芍药散:猪苓9g,茯苓9g,泽泻12g,滑石15g,白芍9g,川芎6g,酸枣仁15g,阿胶9g。
四诊11月2日:尿频已,头晕、失眠好转,右胁痛,纳稍差,继服10月18日方。
五诊12月17日:胁痛已,未发癫疗,查肝功能正常。
嘱:停药观察。
【解读赏析】胡先生治疗癫疗、梅尼埃综合征属痰饮者,多是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同时胡先生治病不是据于一法,而是辨具体方证。
其从临床治验方面解,例如,孟永利先生治李某,女,88岁。
2002年10月6日初诊。
严英200950404050 09级康复治疗学2班一、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1℃。
诊其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天津中医1989;<3>:39)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李氏认为,临証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証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
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凑效。
自按: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主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投之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疏泄肝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二、畏寒(神经官能症)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七月20日初诊。
1989年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O”、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时气温36℃左右,患者仍穿两件毛上衣,下着绒线裤,其形体偏胖,面色青滞无华,行走步履自然。
寻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时有乏力,偶见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脉弦张按之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
此乃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
治用柴胡桂枝汤:柴胡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煎服5剂,怕冷减轻,不需厚衣;又进15剂,诸症全消,身和如常人。
(国医论坛1991;<6>:15)按语:此证多见于女性,由太少同病,阳气不伸所致。
其証除畏寒外,常兼见身疼、汗出、恶心、口苦、月经不调等,用柴胡桂枝汤太少两和,每收奇效。
自按:恶寒怕冷,汗出、身疼,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脉弦张而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即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投柴胡桂枝汤调畅气机解郁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三、寒热周少逸医案:沈某某,男,52岁。
因患慢性肾功能不全于1982年10月19日入院。
患者今年8月23日午前始则形寒畏风,继之身热,体温37.5℃(原基础体温36.5℃~36.6℃),闭塞流涕,微咳泛吐,次日病发如前,伴有头痛,色质略淡,苔薄白润,咽红,脉浮滑带数。
从外感论治,选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连服两剂,咳嗽加频,任每日上午9—10时许先形寒畏风,体温逐渐上升至37.5℃~37.8℃,下午3—5时得小汗出热退而安。
在病发时查血疟原虫(一),白细胞4400,中性70,淋巴26,嗜酸性4。
患者第五天加用青霉素连续6天,氨基苄青霉素3天,中药先以宣肺治咳,后用清肺透解法,病任未已,纳减乏力。
9月10日(即患病第19天)。
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程,认为仍属太阳少阳合病,治宜柴胡桂枝汤。
处方:柴胡5克,生黄芩、姜半夏各10克,红参6克(另煎冲入),桂枝5克,白芍10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当日,未发寒热,亦无畏风,精神好转,食量渐增,二便通调,脉来和缓,继后未在复燃。
(江苏中医杂志1985;<4>:24)按语: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畏风头痛、鼻塞、脉浮乃太阳証未罢。
实属太少同病,故单用解表而不能愈。
惟宜柴胡桂枝汤解表和里,太少同治,方为正治之法。
自按:柴胡桂枝汤由太阳表証和少阳半表半里証两部分症状组成。
治太少合病每有奇效,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四、胃痛张志明医案:郑某,男,32岁。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两年,每因感冒或饮食不节,胃痛即发。
周前又作,服药无效。
经检胸骨下时作剧痛,5天来每餐只能饮稀粥少许。
询其此次胃痛系感冒之后加剧,现仍微有寒热(37.5℃),头晕、口苦、肢倦、不思饮食,深呼吸时觉胸部不舒,微咳,时欲呕,大便3天未行,舌苔薄白,脉浮数。
此乃胃病宿疾因感冒而加重。
治新病,宿疾可瘥。
予柴胡桂枝汤原方: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炙甘草一两(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1剂后,头晕、口苦、肢倦等症减半,寒热除,胃痛大减,纳渐增。
2剂后,诸証均除,食欲更佳。
再服2剂,能食干饭。
(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53)按语:胃痛每以感寒诱发或加重,并有寒热等表証;又见口苦、纳呆、胸部不适、头晕等少阳见证。
辩证应属太少同病,乃太阳表郁不解,少阳气机不利而发胃痛,故用柴胡桂枝汤解表散邪,疏达气机,太少同治,果两投而愈。
自按:此病症诊为太少合病,感冒之后加剧,应解表散寒和并健运脾胃。
以柴胡桂枝汤投之有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五、癫痫兰景宽医案:刘某,女,19岁,1988年9月12日初诊。
诉5年前因生气出现典型癫痫大发作,后反复发作,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癫痫。
经用中西医各种疗法无效。
刻诊:癫痫3~5天发作一次,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
脑电图有位置不定的零散棘波。
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15克,桂枝、半夏、党参各10克,白芍20克,黄芩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每日1剂。
共服150剂而愈,其中服60剂后癫痫10天发作1次,余症消失,至90剂后一直未发作,查脑电图未见棘波,又服60剂,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90;<5>:36)按语: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国内外屡有报道,治愈率达73%左右。
西药抗癫痫药虽能在短期内控制症状发作,但一旦停药,发作较前更加严重,并有麻痹脑末梢神经副作用。
日本学者根据大部分癫痫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有胸胁苦闷、精神抑郁、口苦、脉弦等症状,设想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实验表明,本方能控制癫痫发作,并促使脑部新城代谢逐步正常化。
使用本方时注意:①标本兼顾,根据具体情况适加调补药物;②守方连服2~3个月;③避免劳累过度及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排除发病之诱因。
自按: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应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桂枝汤可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运化疏泄有偿,病自解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赵东明医案:申某某,男,51岁,1987年9月20日初诊。
缘于三个月前在劳动后饮水,顿觉汗出身凉,舒服不已。
但于当晚即见恶寒,发热,体温达38.3℃,汗出,周身痠重不适。
午夜出现座跨痠胀疼痛,并沿左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背窜痛。
在当地卫生所口服解热镇痛药后热退痛减,但仍汗出不已。
次日,复发热,并感左腿痛甚,痠重无力,步履困难。
经多次封闭及针灸治疗,疼痛虽有所缓解,但终不能根除疼痛。
并见每于左腿冷痛前有低、全身不适感。
先后服用中药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等数十剂,仍五寸效。
今特邀余诊治,刻诊:左侧腰胯痠痛,每痛即窜及左下肢,可沿后侧痛及足背,足不敢着地,并诉疼痛多于发热后发作,伴纳差,自汗,面色皓白,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
西医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沉:33mm/n,抗“O”阴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环跳、承山穴处有压痛。
诊为坐骨神经痛(原发性)。
脉症合参,症属少阳、太阳并病,治宜和解少阳,兼宜表散寒,柴胡桂枝汤出入:柴胡15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黄芪12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二次温服。
服上药1剂后,患者即感痛减,效不更方,又连服5剂,诸証尽消,痊愈而归。
(黑龙江中医药1990;<2>:41)按语:本案属“痹症”范畴,因过劳饮冷,汗后受凉,风寒之邪犯及太阳不解,传及少阳发病。
前医不识,妄用祛风湿、强腰膝之品,不切病机,难以取效。
当用柴胡桂枝汤太少同治,待少阳枢机通利,精气畅通,而疼痛自消。
自按:恶寒发热身疼、自汗,为太阳表証,风寒流连于表而气机不和,营卫不和。
食纳差,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为邪犯少阳,取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宜表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七、感冒郑某某,男,42岁,农民。
1990年2月16日初诊。
10日前因家务事劳累汗出,脱去衣服,致感受风寒,第二天出现恶寒发热,闭塞流涕,村医予西药安乃近片,服后汗出,但未愈。
现症:恶风寒,发热(体温38.3℃),闭塞流涕,背痛,胸胁满闷,口苦,呕吐。
舌偏红,苔薄白,脉浮弦数。
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15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黄芩10克,党参10克。
水煎服。
服3剂病愈。
按语:患者感时令之风寒,如证见恶寒发热,闭塞流涕,背痛,为感受风寒在肺卫而涉及太阳经;胸胁闷满,口苦,呕吐,脉弦,属少阳经脉证。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比例涉及太阳、少阳二经病变。
其实,太阳经病变包括了肺卫病变,故太阳经麻、桂诸方剂常用于治疗感冒。
本病用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达邪,桂枝汤解肌(因已用西药发汗剂,不可更汗,只宜解肌)散风寒。
自按:此病証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有效。
《经方治病验方录》/刘含堂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八、胃痛陈某某,女,43岁,工人。
2003年11月16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