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医案 2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长期感冒案
2014年6月10日,杨某某,女,70岁,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
患者形胖面白,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苦于长期感冒,遇风遇冷辄发,几乎每天服用感冒药,否则即发感冒身痛。
刻诊:多汗,畏寒,天热也不敢穿单衣,不敢洗澡,只能在穿着衣服的情况下用湿毛巾擦拭,纳呆,胸闷气短。
脉右略弦,左沉细略弦,舌质暗红苔白腻,是卫气虚乏,寒邪郁于少阳所致。
拟柴胡桂枝汤和解之:
柴胡12克清半夏10克黄芩8克党参15克
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
大枣3枚掰炙甘草6克
3剂水煎服
2014年6月13日,二诊:诸症均已减轻,脉略沉弦,舌质暗红苔白腻象已减,原法续治。
2014年6月17日,三诊:诸症已不明显,可以着单衣。
原方与之。
按:患者长期感冒实与依赖抗感冒药有关,因抗感冒药发汗解表消弱了体表卫气,卫气虚乏,肌腠空疏,则易汗,汗出则毛孔开,风寒之邪侵袭,卫气不足以抵御,遂入少阳,故缠绵不已,恶性循环。
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固卫气,使卫气完固足以御外邪,则长期感冒得以痊愈。
★孙礼强1 指导:伍建光2(1.江西中医药大学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摘要:伍炳彩治疗发热疗效显著,炳彩如何运用柴胡桂枝汤来治疗发热疾病。
关键词:伍炳彩;发热;柴胡桂枝汤;少阳兼太阳表证;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A伍炳彩教授是江西省著名中医专家,第三届国医大师。
伍教授擅用经方、时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颇多。
兹将伍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发热的2个医案分析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之合方减半组成,柯韵伯谓之“双解两阳之轻剂”。
原方药物组成及剂量为: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半夏二合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6枚。
本证发热微恶寒,肢体关节烦疼,是太阳表证未除,风寒邪气未解之象;微呕,心下支结,是邪气传变而入少阳,导致少阳枢机不利之征,先师仲景用此方治疗少阳兼太阳表证的表里同病。
伍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发热的经验在于:从热型上来讲,是寒热往来,且为先怕冷,后发热,汗出热退;从肢体的症状来讲,主要是支节烦疼,或伴有太阳穴痛,后项不适,或伴颈部两侧疼痛;其他伴随症状有:胸胁苦满,口苦,脉多浮数等。
抓住以上这些特点,应用柴胡桂枝汤退热往往立竿见影。
1 案例一患者胡某,女,46岁。
2017年4月16日初诊。
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席汉氏综合征,西医予以激素治疗等未见明显好常打喷嚏。
全身肌肉酸痛,怕风怕冷,喜叹息,纳可,打嗝,腹胀,眠欠安,多梦,口干,易疲劳。
小便正常,大便不成形。
末次月经(LMP):2017年4月20日,暗黑色,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
舌淡红,苔黄厚,脉弦寸浮。
伍老仔细问诊,辨证为少阳兼太阳表证,治当和解少阳、调和营卫,选用《伤寒论》之柴胡桂枝汤,桂枝易为秦艽,法半夏易为天花粉。
柴胡桂枝汤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本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治太少两阳并病,因太阳证未罢故有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
少阳证已现,故有微呕、心下支结。
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痹证】靳x,女,53岁,工人,1983年5月24日初诊。
右半身麻木,头胀,心烦,恶心,头痛,恶寒,口苦咽干已两年,发病原因不明。
苔薄白,脉弦,辨证:太阳未罢,邪入少阳。
治则:发散太阳,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白术18克,泽泻45克,服三剂。
5月27日复诊:服药后出汗较多,于服头剂后二生小时许右半身发麻和头晕等大为好转,但仍口干,脉弦。
处方:在初诊方中加麦冬30克,五味子9克,浮小麦30克,服三剂,症状消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刘xx,女,27岁,售货员,1953年4月14日初诊。
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已二十余天。
因产后五、六天,病房内大搞卫生,门窗大开,身着甚单,为冷风所吹,当晚又用湿毛巾擦身,当夜全身肌肉关节均痛,指(趾)关节痛,头痛。
现各关节肿胀,两臂不能抬举,不能抱小孩喂奶,两腿勉强能立,但步履困难,血沉第一小时末60毫米,类风湿因子阳性,口苦咽干,头痛头晕,目眩,恶寒,恶心,纳呆。
舌苔白,脉弦。
印象: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产后血虚,太少两感。
治则:发散表邪,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桂枝9克,白芍15克,川芎9克,服三剂。
4月18日复诊,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上下楼梯已自如,左臂活动自如,右臂仍不能高举,又继服原方十五剂,关节肿消痛止,血沉正常。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曰:“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场。
”此案致病原因,与经文相同,疗效亦佳。
柴胡桂枝汤消化性溃疡①柴胡15g,桂枝10g,黄芩6g,半夏10g,白芍10g,党参12g,生姜6g,大枣6枚,甘草6g加减:胃阴不足者酌减桂枝,加沙参12g,玉竹12g;实热者酌减桂枝,加黄连10g;寒甚者生姜易干姜,加吴茱萸3g;挟食滞者加炒二芽各20g;肝气郁结者加郁金10g;脾气虚弱者加重党参用量,并加白术15g;病久者加丹参12g,红花8g;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白及10g,紫珠草10g;泛酸者加煅瓦楞15g。
②柴胡12g,桂枝、白芍、半夏各10g,党参15g,生姜9g,甘草6g,大枣5枚加减:兼头晕、心慌、面色恍白加黄芪、白术、枣仁;胁肋胀痛,烦躁加元胡、香附、郁金;泛酸加白芨、乌贼骨等。
更年期综合征柴胡20g,桂枝、白芍、黄芩、党参各12g,制半夏、甘草、怀牛膝、桑寄生、生姜各9g,大枣6枚,合欢皮20g加减:失眠易惊者,加龙骨、牡蛎各20g,炒枣仁15g;汗多者,加五味子15g,浮小麦12g;五心烦热者,加女贞子、地骨皮各12g,知母9g;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g,远志9g;纳差者,加生山楂20g,谷麦芽各15g;月经过多者,加阿胶10g,仙鹤草15g;头痛者加钩藤12g,天麻9g。
肝炎后综合征柴胡10~18g,桂枝6~12g,黄芩20~25g,红参3~5g,白芍10~24g,制半夏5~12g,生姜10~15g,炙甘草3~10g,大枣4~10枚加减:肝区隐痛,B超提示胆囊壁毛糙者加郁金、赤芍、香橼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枸杞子、炙鳌甲;肝区刺痛,或舌质略暗,或见淤斑,女性患者兼见经色暗有块,经行错后,经来腹痛者加丹参、泽兰叶、赤芍;口干而渴,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溲时黄者加大黄、栀子、茅根。
外感热病柴胡桂枝汤加减,病人兼有汗出恶风者,加黄芪、防风;便溏者,加山药、炒白术;纳差者,加焦三仙;腹胀者,加砂仁、厚朴;头身疼痛者,加葛根、白芷等。
柴胡桂枝汤医案析【方剂组成】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各5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汤,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解:支节烦痛,即四肢关节痛甚的意思。
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
伤寒六七日,以传少阳为常,又以治用柴胡汤为常,今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则太阳病证未已。
但微呕、心下支结,则柴胡汤证已显。
外证未去者,暗示伤寒已发汗而桂枝汤的外证还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
假设表证未去,当然亦有用柴胡、麻黄的合方机会,不过依据经验则以柴胡与葛根汤合用的机会较多。
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柴胡葛根汤方证。
可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机会。
无论柴胡桂枝汤,或柴胡葛根汤,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
又由于本条有支节烦疼之治,则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解: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验案】岩某,女性,34岁,病历号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诊。
三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
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l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已,月经已净。
医案某科长,精神忧郁症,无法工作。
思维迟钝,动作迟缓。
予柴桂温胆定志汤,配合西药抗抑郁药。
三月后继续上班,仅服西药,后升为处长。
经方医案之柴胡桂枝汤治疗肩周炎李某,女,52岁。
2020年12月2日初诊。
右肩疼痛,活动受限四个月。
患者四个月前右肩夜卧受凉后出现疼痛,持续性隐痛、胀痛,外展、抬举、背伸均受限。
得病一个月后采用针灸治疗一周,病情稍好转,两天后又加重;贴麝香追风膏、万通筋骨贴无效,每晚吃止痛药后方可入睡。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而弦。
诊断:肩凝证(风寒闭阻经络、气血运行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拟方:柴胡桂枝汤合止痉散。
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白芍12g、大枣12枚、片姜黄12g、全虫3g、蜈蚣2条。
5帖,水煎服。
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5剂,诸症消失。
体会:临床上,肩周炎是一个极其常见的疾病。
从中医对于此疾病的称谓来看,也和临床实际符合,发病年龄一般是50岁左右,按照中医辨证多属于风寒凝聚。
一般情况下,女性患者比例远高出男性患者,可能是女性的劳作负重更容易损伤到肩关节,比如家务、提菜篮子、抱小孩等。
劳损和过度负重容易引发肩周炎,体质的下降和正常衰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50岁左右的人群很多都有肩周炎发作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的经历,轻度发作的,通过减轻肩的劳作负重和适当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外用热敷等方法,一般都可以减缓症状而痊愈,自然痊愈的也不少,很多患者未经治疗在2年内自然痊愈。
临床求治的患者,可能情况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最常见的是肩关节的功能障碍,活动到某一姿势和角度,立即会出现严重的疼痛。
在上举、外展、曲肘后背等活动时,更容易出现症状,严重的一般的挤压碰撞也会导致剧烈疼痛难耐,苦不堪言。
另一个常见的症状是入夜疼痛难耐,特别是半夜酸冷疼痛,或者不经意的姿势导致剧烈疼痛惊醒,无法睡眠。
虽然在病因认识上,中西医差别很大,但最终落实到治疗上,中医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中医中药对此病的疗效明显,可明显缩短疼痛时间,防止关节粘连,复发率极低,无明显药物副作用等优势。
河南省张继红医生: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
患者:某女河南宝丰县赵庄人
年龄:65岁
初诊日期:2016年8月15日
患者经常反复感冒,近期感冒输液一个星期,仍感头疼,牙疼,鼻塞,咳嗽,口苦,咽干,乏力汗出。
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缓。
经西医医生介绍来我诊所。
处方:柴胡桂枝汤
方组:柴胡60g 桂枝20g 白芍20g 黄芩20g 制半夏20g 党参20g 炙甘草20g 生姜20g(切)干枣6枚(撕)
剂量: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开后煮25分钟,饭后分三次温服。
二诊:2016年8月19日
头疼好转,牙不痛了,鼻塞等症状都已好转,继续守方三剂。
三诊:2016年8月22日
来说感冒牙疼都好了,平时失眠,心慌,血压血糖都高,让我为其调理,血压160/100,心脏间歇每分钟30次,遂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剂。
复诊血压140/90,心脏已没有间歇,腿也有力气了,失眠五年现在也好了,患者激动的说:好多年了,从没这样舒服的睡过,身体从来没这样轻松过。
现在还在为其调理中。
本文医案为河南省张继红医生临床运用经方经验
编辑:小鱼校对:刘初一半夏
作者简介。
柴胡桂枝汤最新医案4: 一方治两病(1)一个星期低热不退两副愈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晚上20:27分,中医同行周克兵医生替患者问诊。
周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吴xx,28岁,女,一个星期來一直低热不退:37.2至37.5之间,有时候畏寒,有时候发热,伴有乏力,偶尔头痛,大便正常(后又补充大便比较硬),在医院化验一切正常。
在医院用药无效,麻烦您给我开个处方?逐条分析:一个星期來一直低热不退:37.2至37.5之间----突然出现多是外感风邪或气虚。
有时候畏寒----外有风寒。
有时候发热----郁而化热。
伴有乏力---气虚。
偶尔头痛----气虚,外感风寒,郁热皆可以导致。
大便比较硬-----气郁不畅或气虚不运。
综合辨证:外有风寒兼有郁热气虚难以驱邪外出中医治则:补气驱邪祛风散寒解郁清热方药选则:柴胡桂枝汤加生黄芪具体药味:柴胡30克黄芩10克姜半夏20克党参50克炙甘草20克生姜丝20克大枣6枚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黄芪180克水煮服用一天一副2020年8月31日星期一,11:09,周医生反馈如下:周老师,那个低热不退的病人吃了你开的方,仅仅2剂,奇迹般的退烧了!你真棒!(2)同样的方子治疗胃病周克兵医生接着又为另一个患者咨询:周克绍医生:刘XX,女,38岁,十多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后来到医院再次确诊为浅表性伴糜烂,肠炎,当胃疼厉害时,心窝痛的同时引起胸背彻疼,呕吐,嘴里带酸水,乏力,舌尖部位有裂纹,夜里口干。
发来的照片:舌胖淡苔白。
这个人我用了你的临证传奇中小建中汤加味10剂,病有好转,胃疼减轻了,但还是疼,请开个处方。
逐条分析:十多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久病多虚证。
后来到医院再次确诊为浅表性伴糜烂,肠炎----患病在肠胃。
当胃疼厉害时,心窝痛的同时引起胸背彻疼----阳气阴血不足或寒邪,气滞,瘀血,痰饮,热证皆可以导致疼痛。
呕吐---气虚或寒证或痰饮水湿或湿热。
嘴里带酸水---湿热证或气虚不运化。
严英200950404050 09级康复治疗学2班一、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1℃。
诊其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天津中医1989;<3>:39)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李氏认为,临証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証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
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凑效。
自按: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主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投之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疏泄肝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二、畏寒(神经官能症)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七月20日初诊。
1989年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O”、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时气温36℃左右,患者仍穿两件毛上衣,下着绒线裤,其形体偏胖,面色青滞无华,行走步履自然。
寻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时有乏力,偶见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脉弦张按之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
柴胡桂枝汤治疗反复发热案今天是我写日记的1528天。
男性,9个月。
主诉:发烧4天10月31日注射疫苗后,打完疫苗当天出了红色皮疹,但是到了第二天好了。
第七天后开始发烧,不想吃,不饿,手脚凉,不咳嗽,在当地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高烧38℃以上、活动则汗多、仅上半身出汗、恶热、恶寒、恶风、鼻涕稀、头痛,一会儿觉得热一会儿觉得冷、易心烦、胃口较差,今天已经第四天了,手脚凉,精神疲倦,易烦躁。
口唇淡苔白。
中医辨证:太阳少阳合病,表邪不解,进入半表半里。
拟方:柴胡桂枝汤。
柴胡6g,黄芩3g,党参3g,姜半夏3g,生姜3g,大枣3g,炙甘草3g,桂枝6g,炒白芍6g,2剂,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服用后体温恢复正常。
按语:此患儿反复的发热,临床症状表现出来主要是表不解,进入半表半里,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一首方子,我在临床中运用特别的广泛,但是用在那么小的孩子身上反倒是第一次。
林佳明,副主任医师,蜗居钦州小城。
我与利城老师出版了一本案例集,有很多的瑕疵,也算是给自己学习经方5年一个交代及总结。
从事六经经方辨证传承工作,目前与利城老师已经开展了13期初级经方传承班。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利用周末在老年大学、基层开展经方义诊工作,深受百姓欢迎。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反复发作性眩晕、顽固性失眠、痴呆、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刘保和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作者/刘洪敏,曹丽静刘保和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北省名中医,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
擅长运用抓主症和腹诊诊治各种疑难杂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疾病,或单方或合方,信手拈来,效如桴鼓。
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获益良多,现选刘保和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医案2 则介绍如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刘保和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几个寒温并用的方剂之一,提示病邪正由少阳转入太阴。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解除少阳之邪;瓜蒌根、牡蛎并用,逐饮解结;桂枝、干姜、炙甘草合用,振奋中阳,温化寒邪。
刘保和教授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腹诊主症是:敲击右胠胁牵引右侧腹哀穴处痛,此穴正当右乳中线与右胁肋下缘的交叉点处,刘保和教授称其为“柴桂姜处”。
此为本方必备主症。
根据腹诊特点使用本方,疗效显著。
例1:邱某,女,42 岁,2016 年4 月19 日初诊。
4 年前,因丈夫生气后第2 天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恐惧、呼吸困难,有濒死感,血压升高为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于河北省某医院诊断为焦虑症,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缓解。
2015 年3月停药,同年8 月又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在石家庄巿多家医院治疗无效。
诊见:胸闷,心悸,乏力,夜寐差,多做恶梦,醒后觉周身沉重,活动后减轻,易怒,右乳房疼痛,饭后偶有腹胀。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腹诊:脐中压痛甚于脐上,敲右胠胁引“柴桂姜处”痛。
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柴胡、桂枝、干姜、黄芩各6 g,炙甘草4 g,天花粉、生牡蛎(先煎)各20 g。
柴胡桂枝汤偏头痛(伍炳彩)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原文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并脉证治第十》曰:“《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本方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原方分量之半,合为复方。
外而辛散解肌、调和营卫,以祛太阳之邪;内则清火疏郁、宣展气机、和解枢机,以解少阳之邪,为太阳少阳双解之剂。
陈亦人言:“正因为太阳和少阳的证势均不太重,所以用桂枝汤外,与小柴胡汤合方,而分量仅用两方的一半。
”柯韵伯谓之“为双解两阳之轻剂”。
本方临床应用范围较广。
临床常用此方治疗普通感冒、流感、荨麻疹、肺炎、胸膜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癫痫、癔病、神经官能症等,病机与仲景原文相符者,疗效甚佳。
伍教授言:“柴胡桂枝汤乃表邪未解,邪入少阳,属少阳、太阳两经合病,属表里同病,气血辨证以气分为主。
”而临床所见之偏头痛多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现视觉、体觉先兆,发作时常伴呕吐。
验案一:谌某,女,54岁,2010年3月13日就诊。
主诉:偏头痛半年余。
自诉两太阳穴及后脑痛,头顶痛,右耳痛,两侧颈痛,头重,有压迫感,手关节痛,怕风,怕冷,寐欠安,潮热汗出,畏光,眼屎多,口干,口苦,时口酸、口粘,咽痛,胸闷,心慌,纳可,时胃胀,泛酸,大便溏、后重,小便黄、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寸尺浮。
拟方:柴胡桂枝汤加。
处方:柴胡10g、法半夏10g、生晒参10g、甘草6g、黄芩10g、生姜3片、大枣6枚、桂枝8g、白芍10g、豨莶草10g、蔓荆子10g、全蝎3g、夜交藤15g。
7剂。
2010年3月19日复诊:诸症皆减,自觉病去七成。
刻下:无怕风怕冷,畏光,口干,口涩,口粘,口稍酸,咽稍痛,胸闷,心慌,纳可,大便偏软,小便稍黄,舌红、苔黄腻,脉沉稍弦。
守方再服7剂,诸证悉去。
按:患者因太阳经脉不舒,出现太阳经脉循行部位如颈项部疼痛,且有两太阳穴及两侧头痛,此乃少阳经脉所过之处,说明患者少阳经脉不舒。
神奇的柴胡汤(续)-柴胡桂枝汤2016-05-26 10:07 来源:悦中易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经文简朴,但蕴义丰富,临床运用当灵活变通,不可拘泥文字表面,否则大大限制了其运用范畴,本文从“突出主症,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候”、“根据部位,参以病机”、“循其经络,参以病机”等方面讨论扩大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范围的具体途径,旨在探求仲景心法,彰显仲景原意。
(关注微信号“中易馆”,了解中医文化知识,文末有惊喜哦!)《伤寒论》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仲景原意,此方为少阳兼太阳表证之主方,其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是太阳轻证;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柴胡轻证;因病及少阳,不宜峻汗,故欲解太阳之邪,必舍麻黄而取桂枝,因二证皆轻,故以柴胡、桂枝二方原剂量减半相合,名曰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天的时候,全是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或里,发热微恶寒,表不解,支节烦痛也是太阳病,微呕,心下支结,支是树枝,是旁边,不只是心下的部位,二侧谓之“支”,心下二侧,心下支结就是心下苦满的另一种说法。
微呕,柴胡证喜呕,微呕,心下支结皆为柴胡证,上面是表未解,太阳病,故用二方合方。
小柴胡汤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故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只要病机符合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者,用之多能获效。
桂枝汤辛甘合用,一开一敛,外调营卫、内补脾胃,外证得之,重在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又因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内证得之,还有调和气血、变理阴阳之功。
柴胡桂枝汤以二方相合,故其功效,当是二者之总括。
至于临床运用,有因外感病而用者,自然不越146条宗旨。
有因杂病而用者,包括内妇诸科,则必然会其意,引伸用之,如此才可得仲景心法,扩大《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范围。
而其西医病名近30种,如神经、血管性头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颈椎、腰椎骨质增生、冠心病,急、慢性胆囊炎等。
柴胡桂枝汤方歌: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相关条文:(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发汗多,亡阳讝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方组: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煎服方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柴胡桂枝汤应用案例1、涂华新医生医案患者:赵某性别:女年龄:67岁初诊日期:2015年2月5日症状:双肘内侧疼痛月余,每天中午12:30突然开始剧烈疼痛,至下午1:30后开始逐渐停止,初时尚能以止痛药忍受一时,近数日服止痛药而疼痛仍不能停止。
其凄惨哀嚎之声、躁动不安之状彻于门诊内外。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制附片(桂枝改肉桂)方组:制附片15克柴胡60克制半夏20克党参20克黄芩20克炙甘草20克肉桂20克白芍20克生姜20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嘱:停服其他药物。
二诊:2015年2月9日患者自诉仅昨天(8日)未发生疼痛,其余时间仍发作疼痛难忍。
查:舌淡红,苔薄白,脉迟缓。
调整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制附片方组:制附片15克柴胡60克制半夏20克黄芩20克党参20克炙甘草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20克(切片)大枣6枚(撕开)剂量: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煎服方法:每剂药水开后再煮20分钟,去滓,分三次温服。
三诊:2015年2月11日,双肘内侧疼痛基本未再发生,仅偶尔有发作,但疼痛轻微,断续发生。
以上方五剂。
治疗效果:后疼痛未再发生,停药。
2、天津王俊梅医生医案患者:某女年龄:9岁初诊:2018年6月主诉:大便失禁9年,患儿经别人介绍来,每次解大便都不知道解裤子里,这个症状已持续了9年,家属都特别着急,去各大医院治疗都说肛门括约肌松弛,得手术后给缝上才可以。
柴胡桂枝汤---刘渡舟医案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
随着其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有很多新的用途。
本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又能和解表里,疏肝利胆,故临证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
桂枝(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洗,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生姜(切,一两半)柴胡四两)刘渡舟运用柴胡桂枝汤经验:1。
治疗肩背疼痛肩背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多因落枕、长时间伏案写作、打字、劳作等原因引起。
另外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都会引起这种症状。
刘老认为,太阳经脉走循人体之颈项后背部位,所以,太阳经脉不舒时,多出现颈项以及背部的不舒感,甚至出现疼痛。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主要采用解肌祛风、生津疏络的治疗方法,依据有汗无汗而出两方,有汗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用葛根汤。
如颈项背部和两肩部同时出现疼痛,则上述两方的疗效就不太理想。
因为两侧不属于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而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这时宜用小柴胡汤疏利少阳经脉,故用桂枝汤疏利太阳经脉,太少两经之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自止。
临床应用时,又常加入葛根、姜黄、红花、羌活、独活、川芎加强活血、止痛之功,不论新久疼痛,多能应手而愈。
2。
治疗肝气窜证肝气窜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或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痛处,则伴有嗳气、打饱嗝,随之其症状得以缓解。
此病多属西医所谓的神经功能之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中年妇女以及男性偶见。
此病单纯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往往效果不好,刘老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用柴胡桂枝汤调气活血,而能效如桴鼓。
本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能疏肝理气,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能通阳活血,气血调和,则诸证自愈。
临床中常加入佛手、香橼,则疗效尤佳。
3。
治疗肝硬化病刘老治疗肝病,擅长调理气机升降出入着手,临床喜用柴胡类方,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效方,如治疗肝病气分的柴胡解毒汤,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等,临床均有神奇疗效。
火神派柴胡桂枝汤合肾着汤治疗腰酸痛医案案例
江某,男,39岁。
素有腰酸痛史,因天气变化,常轻度发病。
1974年4月,自觉头昏,腰酸痛,发热恶寒。
某日,当用凉水浣洗时,转身接水,突觉腰部剧烈疼痛,僵直不能转动。
几人抬上车,送至某医院外科检查,诊断疑似:
①腰椎错位;②风湿。
经服药、按摩,电针,理疗20余日,未见显效。
几人搀扶前来就诊,腰部凉而痛甚,难以转侧,全身酸痛,头目晕眩,口干,不欲饮食,间歇发作低热,微恶寒。
舌质偏淡,苔白腻,根部微黄,脉弦微浮。
此原为风寒湿邪郁久不解,积聚于腰部。
后太阳之邪未罢,复传少阳,致两经同病。
法宜祛寒除湿,和解少阳。
本柴胡桂枝汤合肾着汤方意用之:
柴胡、桂枝、泡参各10 g,法半夏15 g,白芍12 g,大枣15 g,甘草6 g,白术15 g,干姜12 g,茯苓15 g。
2剂。
服药半小时,自觉全身开始轻松。
连进2剂后,腰部即能自由转动。
再服4剂,腰痛遂止。
1979年7月7日追访,自从获愈以来,至今未再复发。
(范中林治案)
原按:对太少两阳合病之证,单纯用小柴胡托邪外出,则嫌不足。
故仲景又立两阳双解之法。
将柴、桂合制为一方。
取柴胡之半,解少阳之邪为主;取桂枝之半,散太阳之兼,使邪外达。
但以本例而言,
既有太阳外证未罢,而病机又见少阳;且肾为寒湿所伤,病在肾之外腑。
故临证效法柴胡桂枝合剂之意,并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燠土而胜水,亦为使太少合病之证兼而收效之义。
严英200950404050 09级康复治疗学2班一、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1℃。
诊其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天津中医1989;<3>:39)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有效方剂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李氏认为,临証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証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
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凑效。
自按:脉缓而弦,色质红,苔薄白,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柴胡桂枝汤主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投之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疏泄肝胆。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二、畏寒(神经官能症)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七月20日初诊。
1989年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O”、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时气温36℃左右,患者仍穿两件毛上衣,下着绒线裤,其形体偏胖,面色青滞无华,行走步履自然。
寻其所苦,言怕冷、汗出、身疼,每遇天气变化时加重,时有乏力,偶见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睡眠及二便尚可,脉弦张按之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
此乃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
治用柴胡桂枝汤:柴胡15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黄芩10克,法半夏12克,党参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煎服5剂,怕冷减轻,不需厚衣;又进15剂,诸症全消,身和如常人。
(国医论坛1991;<6>:15)按语:此证多见于女性,由太少同病,阳气不伸所致。
其証除畏寒外,常兼见身疼、汗出、恶心、口苦、月经不调等,用柴胡桂枝汤太少两和,每收奇效。
自按:恶寒怕冷,汗出、身疼,恶心但不呕吐,心下闷胀,纳食,脉弦张而无力,色稍红苔薄白,月经时前时后,行经时腹痛并有淤血块,即外邪侵入太少两经,阳气郁遏不伸所致,投柴胡桂枝汤调畅气机解郁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三、寒热周少逸医案:沈某某,男,52岁。
因患慢性肾功能不全于1982年10月19日入院。
患者今年8月23日午前始则形寒畏风,继之身热,体温37.5℃(原基础体温36.5℃~36.6℃),闭塞流涕,微咳泛吐,次日病发如前,伴有头痛,色质略淡,苔薄白润,咽红,脉浮滑带数。
从外感论治,选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连服两剂,咳嗽加频,任每日上午9—10时许先形寒畏风,体温逐渐上升至37.5℃~37.8℃,下午3—5时得小汗出热退而安。
在病发时查血疟原虫(一),白细胞4400,中性70,淋巴26,嗜酸性4。
患者第五天加用青霉素连续6天,氨基苄青霉素3天,中药先以宣肺治咳,后用清肺透解法,病任未已,纳减乏力。
9月10日(即患病第19天)。
根据其病因、病机、病程,认为仍属太阳少阳合病,治宜柴胡桂枝汤。
处方:柴胡5克,生黄芩、姜半夏各10克,红参6克(另煎冲入),桂枝5克,白芍10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当日,未发寒热,亦无畏风,精神好转,食量渐增,二便通调,脉来和缓,继后未在复燃。
(江苏中医杂志1985;<4>:24)按语: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畏风头痛、鼻塞、脉浮乃太阳証未罢。
实属太少同病,故单用解表而不能愈。
惟宜柴胡桂枝汤解表和里,太少同治,方为正治之法。
自按:柴胡桂枝汤由太阳表証和少阳半表半里証两部分症状组成。
治太少合病每有奇效,是太少表里双解之轻剂。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四、胃痛张志明医案:郑某,男,32岁。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两年,每因感冒或饮食不节,胃痛即发。
周前又作,服药无效。
经检胸骨下时作剧痛,5天来每餐只能饮稀粥少许。
询其此次胃痛系感冒之后加剧,现仍微有寒热(37.5℃),头晕、口苦、肢倦、不思饮食,深呼吸时觉胸部不舒,微咳,时欲呕,大便3天未行,舌苔薄白,脉浮数。
此乃胃病宿疾因感冒而加重。
治新病,宿疾可瘥。
予柴胡桂枝汤原方: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炙甘草一两(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1剂后,头晕、口苦、肢倦等症减半,寒热除,胃痛大减,纳渐增。
2剂后,诸証均除,食欲更佳。
再服2剂,能食干饭。
(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53)按语:胃痛每以感寒诱发或加重,并有寒热等表証;又见口苦、纳呆、胸部不适、头晕等少阳见证。
辩证应属太少同病,乃太阳表郁不解,少阳气机不利而发胃痛,故用柴胡桂枝汤解表散邪,疏达气机,太少同治,果两投而愈。
自按:此病症诊为太少合病,感冒之后加剧,应解表散寒和并健运脾胃。
以柴胡桂枝汤投之有效。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五、癫痫兰景宽医案:刘某,女,19岁,1988年9月12日初诊。
诉5年前因生气出现典型癫痫大发作,后反复发作,在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癫痫。
经用中西医各种疗法无效。
刻诊:癫痫3~5天发作一次,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
脑电图有位置不定的零散棘波。
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15克,桂枝、半夏、党参各10克,白芍20克,黄芩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每日1剂。
共服150剂而愈,其中服60剂后癫痫10天发作1次,余症消失,至90剂后一直未发作,查脑电图未见棘波,又服60剂,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90;<5>:36)按语: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国内外屡有报道,治愈率达73%左右。
西药抗癫痫药虽能在短期内控制症状发作,但一旦停药,发作较前更加严重,并有麻痹脑末梢神经副作用。
日本学者根据大部分癫痫患者在发病前存在有胸胁苦闷、精神抑郁、口苦、脉弦等症状,设想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实验表明,本方能控制癫痫发作,并促使脑部新城代谢逐步正常化。
使用本方时注意:①标本兼顾,根据具体情况适加调补药物;②守方连服2~3个月;③避免劳累过度及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排除发病之诱因。
自按:轻度口苦,两胁胀,舌稍红,苔薄黄,脉略弦数,証属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神明故发癫痫,应治以疏肝解郁,降逆散结。
柴胡桂枝汤可疏泄肝胆,健运脾胃,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运化疏泄有偿,病自解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赵东明医案:申某某,男,51岁,1987年9月20日初诊。
缘于三个月前在劳动后饮水,顿觉汗出身凉,舒服不已。
但于当晚即见恶寒,发热,体温达38.3℃,汗出,周身痠重不适。
午夜出现座跨痠胀疼痛,并沿左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背窜痛。
在当地卫生所口服解热镇痛药后热退痛减,但仍汗出不已。
次日,复发热,并感左腿痛甚,痠重无力,步履困难。
经多次封闭及针灸治疗,疼痛虽有所缓解,但终不能根除疼痛。
并见每于左腿冷痛前有低、全身不适感。
先后服用中药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等数十剂,仍五寸效。
今特邀余诊治,刻诊:左侧腰胯痠痛,每痛即窜及左下肢,可沿后侧痛及足背,足不敢着地,并诉疼痛多于发热后发作,伴纳差,自汗,面色皓白,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
西医检查:血常规在正常范围,血沉:33mm/n,抗“O”阴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环跳、承山穴处有压痛。
诊为坐骨神经痛(原发性)。
脉症合参,症属少阳、太阳并病,治宜和解少阳,兼宜表散寒,柴胡桂枝汤出入:柴胡15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黄芪12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晚分二次温服。
服上药1剂后,患者即感痛减,效不更方,又连服5剂,诸証尽消,痊愈而归。
(黑龙江中医药1990;<2>:41)按语:本案属“痹症”范畴,因过劳饮冷,汗后受凉,风寒之邪犯及太阳不解,传及少阳发病。
前医不识,妄用祛风湿、强腰膝之品,不切病机,难以取效。
当用柴胡桂枝汤太少同治,待少阳枢机通利,精气畅通,而疼痛自消。
自按:恶寒发热身疼、自汗,为太阳表証,风寒流连于表而气机不和,营卫不和。
食纳差,舌淡红,苔厚白,脉象浮弦,为邪犯少阳,取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宜表散寒。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9 2005-3(重印)七、感冒郑某某,男,42岁,农民。
1990年2月16日初诊。
10日前因家务事劳累汗出,脱去衣服,致感受风寒,第二天出现恶寒发热,闭塞流涕,村医予西药安乃近片,服后汗出,但未愈。
现症:恶风寒,发热(体温38.3℃),闭塞流涕,背痛,胸胁满闷,口苦,呕吐。
舌偏红,苔薄白,脉浮弦数。
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处方:柴胡15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黄芩10克,党参10克。
水煎服。
服3剂病愈。
按语:患者感时令之风寒,如证见恶寒发热,闭塞流涕,背痛,为感受风寒在肺卫而涉及太阳经;胸胁闷满,口苦,呕吐,脉弦,属少阳经脉证。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比例涉及太阳、少阳二经病变。
其实,太阳经病变包括了肺卫病变,故太阳经麻、桂诸方剂常用于治疗感冒。
本病用柴胡桂枝汤,本方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达邪,桂枝汤解肌(因已用西药发汗剂,不可更汗,只宜解肌)散风寒。
自按:此病証诊为感冒,証属风寒在肺卫,兼太阳、少阳二经病变、治宜和解少阳、解肌散风寒。
拟柴胡桂枝汤有效。
《经方治病验方录》/刘含堂著。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八、胃痛陈某某,女,43岁,工人。
2003年11月16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