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医案评析
- 格式:pdf
- 大小:22.08 KB
- 文档页数:1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桂枝汤加浮萍恶寒头头痛案案例独立全解我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
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食,当时甚为愉快。
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
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
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次日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水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
随疏方用:桂枝汤加浮萍。
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
次日未请复诊。
某夕,值于途,叶君拱手谢曰: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也。
姜佐景按一病一证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
本案示“风”之外,更有“冷饮”是也。
外为风袭,内为饮遏,所谓表里两病。
是犹国家不幸,外有强邻之侵,内有异党之扰,两相牵制,证情杂矣。
本案见证较前多一“吐”字,可见病人之证随时变化,决不就吾医书之轨范。
而用药可加减,又岂非吾医者之权衡?观本方用生姜五片可知矣。
【独立全解】该患者是由于大暑之夜游玩,进食生冷,感受外邪所致的外感发热,症见:头痛,恶寒,呕吐绿水痰浊,两手臂及头部出汗,其身无汗,相当于现在的“胃肠型感冒”。
从患者的症状分析,除了以上症状外,还可能有发热,因为患者是饮食生冷后受风,低热的可能性比较大。
曹颖甫先生之所以用桂枝汤,是在排除了“患者腹痛、腹泻之太阴病”,排除了“口干苦之少阳病”以及排除了“口干渴、舌红苔黄腻之阳明病”之后,辨证为单纯的太阳病,读者应该明确此容易忽略的背景。
另外,曹颖甫常在桂枝汤里加浮萍,增强解表之力,算是曹颖甫的用药习惯吧。
我们从这个病例可以推测出,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或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湿热积滞,进食生冷是个诱因,损伤脾胃,导致汗毛孔大开而又感受外邪所致。
该医案中并没有记载患者的舌脉以及二便情况,我们根据临床上常见的病例可以作出以下两种推测:第一种情况是表证兼里阴:患者平素脾胃虚弱,进食生冷,导致腹痛、腹泻、呕吐,后又见头痛、恶寒、发热、汗出、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脉沉细无力或浮细无力,这时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可以用桂枝人参汤治疗;若患者无汗,可以加一味麻黄,麻黄的量不用很大,5~8g即可,重在开表。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桂枝汤证其一汤(左二月十八日)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钱半)生姜(三片)红枣(六枚)【按】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
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
惟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
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
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
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
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
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
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
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
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十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
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
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
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
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
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
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技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
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
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
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桂枝汤证其二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
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桂枝汤臆解主要功效是通过调和营卫而达到解表止汗目的。
卫气,为表部津液中所含之气,属边防部队;营气,为里部血液中所含之气,属城防部队;精气,为里部精液中所含之气,属卫戌部队。
俗话说“一滴精等于十滴血”,精,乃高浓度液化气。
边防部队、城防部队、卫戌部队,可以相互调动,故能够相互转化。
就表证而言,需不着动用卫戌部队。
所谓营卫不和,是说营气和卫气不能很好地配合,营少卫多,比例不当。
好比边防部队在边境作战,而城防部队未能及时增援,边防部队虽英勇战斗牺牲(自汗出),仍不能取胜。
对治之法——快速补充营卫之气(营卫之气,源于中焦脾胃之气),即脾胃之气,向表部调动,同时防止进攻太过。
桂枝辛温,助厥阴肝左升,负责调动营卫之气达表,增援卫气;白芍酸寒,助阳明胃右降,胃降肺亦降,防止营卫之气进攻太过。
姜枣草+热粥补充脾胃之气;覆被,防止体内热能散失,以利出汗祛邪。
整个方剂,补中气虚(增加兵源),助肝左升(调城防部队增援边防部队),助肺右降(驱敌于外,见好就收),让圆归正转。
人体之气液运行,好比太阳一样。
左升是右降的前提,左不升则右难降T>。
若升不到位即右降,是投降,边境失守,后患无穷,再要收复失地,代价就高了。
三七生评:解得好!桂枝汤证不助其营气外达,反用清凉右降退热(所谓消炎清热之属)是以金克木(木为身体营气),热退后左路必然生发下陷,后患无穷。
形随运转解:卫气收敛而营性发泄,卫气因风之伤而闭,郁阻营血,营郁而不得畅发,愈郁而愈欲发泄,故发热而汗出。
桂芍条达营血,生姜开卫闭,此为和营卫。
而营卫者,在经络则曰营卫,在脏腑则曰气血,皆赖胃气化生,故欲和营卫,必助胃气,此为草、枣、热粥之用也.此为一解。
以药度之,桂、芍实厥阴药也,姜、枣、草、热粥,实太阴药也,若再加附子,则桂枝汤加附子一方,已率三阴之药。
故桂枝汤实为厥阴方。
太阳病第一方竟为厥阴方,此需明理者方能解之。
盖伤寒传经,由太阳始而终于厥阴,厥阴为合,合太少二阴而开太阳,太阳为开,今太阳病而不开,径合厥阴以开之,此实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1. 引言1.1 桂枝汤简介桂枝汤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四味药物组成。
该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症状。
桂枝汤以其独特的配伍和疗效,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方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桂枝汤作为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对于桂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探讨。
因此,对桂枝汤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桂枝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2.1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源自《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它由以下五味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和甘草。
每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共同发挥疗效。
•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是方中主药。
•白芍:有养血调经、缓解肌肉疼痛的作用,与桂枝相配,既能调和营卫,又能防止桂枝过汗伤阴。
•生姜:可以温中止呕、解表散寒,协助桂枝增强发汗之力。
•大枣:能补脾和胃、养血安中,与生姜相配,有助于调和营卫。
•甘草:具有和中调药、缓解药性的作用,是使药,使整个方剂各药效相辅相成。
桂枝汤的药物配伍严谨,药性温和,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多种病症。
2.2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解热作用:桂枝汤能有效地降低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其解热作用可能与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及降低前列腺素E2含量有关。
•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内啡肽等疼痛相关物质有关。
•保护心血管作用:桂枝汤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桂枝汤临床应用医案
患者,女性,45岁,因寒冷引起的关节疼痛,头痛,发热,咳嗽,流鼻涕和身体乏力等症状去医院就诊。
经检查发现患者体温高达39°C,咽喉红肿,扁桃体肿大,双肺部有明显的湿啰音,并伴有流鼻涕和咳嗽等症状。
针对患者的症状,医生立即采用了中药治疗,并将桂枝汤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处方:桂枝12g,生姜6g,大枣6枚,茯苓9g,甘草6g,人参6g。
上方加水煎煮,每日2次,连服5天。
治疗结果: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关节疼痛,头痛,咳嗽,流鼻涕和身体乏力等症状消失。
再次检查时,扁桃体肿大和肺部湿啰音均明显减轻。
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桂枝汤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它具有温阳祛寒,通微发汗的功效,并且很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
在应用时,应按照病情和患者的体质做出适当的调整。
从多则名家医案分析,桂枝汤活用的机理论中桂枝汤主治太阳寒风证,细思其原理,桂枝汤实为补脾胃之营卫而发汗,兼有驱散寒风之效。
桂枝汤可平补脾胃营气、温通散寒,补中兼通,可治太阴营气虚引发的诸多变证。
1.治疗汗出——脏无它病,病机仅为营卫不和,或定时发热汗出,或半身汗出半身不汗出。
胡希恕——桂枝汤治定时发热汗出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4-5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
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
我给她开3剂药,她吃了2剂药就好了。
刘渡舟——桂枝汤治疗汗出偏沮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伴有脾胃虚弱诸证,病机为脾胃偏虚,卫失固摄,营阴外泄。
治时宜加黄芪以故护肺卫。
王士相——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汗多1985年4月初,本院职工之小女,6岁,因汗出频频不止,邀诊治。
该小儿系早产儿,自幼体弱易感。
1月前外感发热退后,则汗出不止,动则益甚,夜寐亦盗汗,时肢体抖动,手足欠温,纳呆,体倦乏力,二便尚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属表虚不固,营卫失调所致,治以调和营卫,固表止汗法。
处方:桂枝4~5g,白芍9g,甘草3g,黄芪3g,浮小麦15g,龙牡各10g,大枣3枚,生姜1片。
服药3剂,汗出明显好转,再进3剂,家长欣然告知,不仅汗出止,而且肢体抖动亦消失,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个人体会:此乃桂枝汤外能调和营卫,内能调理脾胃之故也。
脾胃健运,营卫调和,腠理固密,而汗出自止矣。
安东柱——产后汗出致便难病例介绍,尹xx,27岁,农民,1981年12月17日诊。
患者产后大汗淋漓已有月余,大便数日一次,艰涩难解,但腹无胀痛,饮食如常,面色萎黄,脉浮虚。
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保津润肠。
桂枝汤,医案两条桂枝汤医案,产后发热9赵某,女,32岁,2010年4月30日初诊。
产后1月余,就诊前3天因不慎感寒而出现发热畏寒,肢冷喜暖,神疲倦卧症状,因忧于西药副作用而求助中医治疗。
诊见:面色苍白,恶风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产后发热。
营卫失和,阴血亏虚。
方药:桂枝汤加减。
处方:桂枝20g,白芍25g,甘草20g,生姜10g,大枣10g,当归15g,益母草20g,川芎15g。
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嘱服药后喝热稀粥微汗。
二诊:药后热退,继以八珍汤善后,诸症悉除。
【按语】产后乃血虚之躯,以气为贵,以血为本,营阴受损,卫气失固,易感外邪。
因此外感风寒,邪居太阳为其标,血虚营弱为其本。
治疗上先重在疏风解表,调和营卫,邪去后气血双补,以壮其内。
论;产后血虚生风,风泄皮毛,卫气失固,汗出窍开而表虚,故最易感寒,感寒即发热。
此即太阳七,营弱卫强之邪风,营弱本虚也。
产后面色苍白,是血虚之象,亡血之象,亡血无以华色。
发热畏寒,恶风汗出,此为表证,脉细数,此为血虚,数则发热。
此脉细数,对比太阳七,阳浮阴弱。
阴弱故脉细,外感故脉数。
桂枝汤加当归,内补营血之脉细,外发表寒之束,以解内郁之经热。
桂枝汤医案,臂痛10董某,男,45岁,干部。
年前盛夏,乘车赴并州。
车内闷热,遍体汗出,开窗取凉,因而中风。
当晚,右臂酸痛不已。
服药、理疗,杂治一年不愈。
视其舌,淡红润泽,诊其脉,沉缓带弦。
饮食二便,一如往常。
检阅病历记录,所服之药,西药有芬必得,有奈普生;中药有独活寄生汤,有附子汤,有活络效灵丹加羌活、川芎。
独活寄生汤所治之痹,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即具有行痹之游走痛,痛痹之冷而痛,痹着之沉重痛等特点,并与肝肾亏损,气血虚弱之证共存者;附子汤所治之身疼痛,系少阴病阳气虚弱,水湿不化所致,必有四末不温,水滑舌,沉细脉等症状;活络效灵丹所治之疼痛,为瘀血阻遏经脉,必有痛位不移,日轻夜剧,如锥如刺等瘀血症状。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九桂枝二麻黄一汤证<h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其一</h2>王(右六月二十二日)寒热往来,一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
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技(五钱)白芍(四钱)生草(三钱)生麻黄(二钱)光杏仁(五钱)生姜(三片)红枣(五枚)【按】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出,其病愈矣。
又服药时,最好在寒热发作前约一二小时许,其效为着。
依仲圣法,凡发热恶寒自一日再发(指发热二次,非谓合发热恶寒为二次)以至十数度发,皆为太阳病。
若一日一发,以至三数日一发,皆为少阳病。
少阳病多先寒而后热,太阳如疟证却有先热而后寒者,观大论称少阳曰寒热往来,称太阳如疟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无微意于其间欤。
以言治法,少阳病宜柴胡剂,太阳病宜麻桂剂,证之实验,历历不爽。
若反其道以行之,以柴胡剂治寒热日数度发之太阳如疟,每每不效,以麻桂剂治寒热一作之少阳病,虽偶或得效,究未能恰中规矩。
《方极》云:“桂枝二麻黄一汤治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桂枝汤麻黄汤二方证相半者。
”此言似是而非,将令人有无从衡量之苦。
余则凭证用方,凡发热恶寒同时皆作,有汗者用桂枝汤,无汗者用麻黄汤,发热恶寒次第间作,自再发以至十数度发者,择用桂二麻一等三方,层次厘然,绝无混淆。
曹颖甫曰:少阳病之所以异于太阳者,以其有间也。
若日再发或二三度发,则为无间矣。
太阳所以异于阳明者,以其有寒也,若但热不寒,直谓之阳明可矣,恶得谓之太阳病乎?固知有寒有热,一日之中循环不已者为太阳病,寒热日发,有间隙如无病之人者为少阳病,此麻桂二汤合用与柴胡汤独用之别也。
病理既明,随证用药可矣。
<h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h2>施(右住唐家湾肇周路仁德里二号)【按】本年七月十五日,予施诊于广益中医院,有施姓妇者蹙頞告诉曰:“先生,我昨服院外他医之方,病转剧,苦不堪言。
桂枝汤医案解析案1 汤姓发热⿐塞案汤左,⼆⽉⼗⼋⽇。
发热,有汗,恶风,头痛,⿐塞,脉浮⽽缓。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芍三钱 ⽣⽢草钱半 ⽣姜三⽚ 红枣六枚【独⽴全解】该患者的主症是“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塞、脉浮⽽缓”,只要是学过《伤寒论》的⼈,⼏乎都能看出来这是太阳中风表虚证,也就是桂枝汤证。
但患者的主症是经过作者加⼯过的,真要是读者⾃⼰采集病史,可能会有别的可能,因为每个⼈的关注点及辨证⾓度是不⼀样的。
其实,现在临床上见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塞、脉浮⽽缓”也并不⼀定都是桂枝汤证,还必须整体上辨析患者的其他症状。
若患者有⼝⼲或⼝⼲渴,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可以⽤桂枝汤加⽣⽯膏或桂枝⼆越婢⼀汤,《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越婢⼀汤。
”《伤寒论》条⽂中桂枝⼆越婢⼀汤的脉象为脉微弱,是由于津液亏虚所致,⼜加之表不解,亦可表现为脉浮弱,与桂枝汤的脉浮缓极相似,这时就需要根据临床症状进⾏鉴别,即前者是太阳阳明合病,⽽后者是单纯的太阳病。
若患者伴有咽痛、⼝苦,则应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可以⽤柴胡桂枝汤。
上条若再伴有⼝⼲渴,则应辨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可以⽤⼩柴胡汤合桂枝汤、⽩虎汤或⽤⼩柴胡汤合⼤青龙汤。
或许有⼈会问:假如合并有少阳病,脉应该是弦的,不应该是浮缓脉。
中医的辨证是⾮常灵活的,特别在临床上没有绝对“⼀⼀对应”的辨证。
少阳病的主脉是弦脉,但不是所有的少阳病都可以见到弦脉,也不是所有的弦脉都是少阳病,还需要根据患者整体状况综合辨证。
《伤寒论》第97条:“⾎弱⽓尽,腠理开,邪⽓因⼊,与正⽓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痛下,故使呕也,⼩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初期,邪⽓与正⽓交争于⾻⾁,即太阳病在表的⼀般病理过程。
若⾎弱⽓尽,精⽓已不⾜拒邪于外,则退⽽卫于内,导致体表腠理遂不密守⽽开,邪乃乘虚⽽⼊于半表半⾥,与正⽓相搏结于胁下,就转变为少阳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