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位置和范围
- 格式:ppt
- 大小:629.50 KB
- 文档页数:14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二、教材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显得非常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认识中国区域地理的“模”。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已具备了对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的知识与方法储备,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分析本部分内容的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逻辑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较快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有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肯定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多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目标1.通过读6-1“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图6-2“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规划”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与面积。
2.通过读6-6 “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识别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3.通过读图6-9、6-10、6-11以及联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东北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垂直变化”为例,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授课时间20 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2.通过对东北地区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东北地区地形与气候。
教学难点简单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区域地理案例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理填充图册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引入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2. 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3.东北地区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活动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活动: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地形特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阅读:“白山黑水”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活动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北方地域的区域特点》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农业生产、资源与工业的特点。
2.进程与方式通过读图分析获取地理知识,通过探讨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北方不同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得地理环境的专门性、不同性,培育学生因地制宜的地域进展理念。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分析北方地域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阻碍。
【教学难点】1.把握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要素去分析归纳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一样方式。
2.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彼此关系。
【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读图导学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课前预备】制作教学课件、预备上课用图、划分学习小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环节一:情境导入展现北方地域的雪景动画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环节二:新知讲解活动1:➢熟悉北方地域的自然地理——定位置教师:展现北方地域在全国的位置图,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北方地域的位置?学生:北方地域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东临渤海和黄海。
➢熟悉北方地域的自然地理——看地形教师:展现我国地形阶梯图和北方地域地形图,要求学生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提出问题——北方地域所处的阶梯和主腹地形区是什么?学生:找地形。
北方地域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是地形的主体,平原面积广大。
➢熟悉北方地域的自然地理——明气候教师:出示我国的气候散布图。
明确北方地域的要紧气候类型。
学生:本区大部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日高温多雨。
教师:阅读两城市气温年转变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区域不同。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沁县第三中学校贾艳萍【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和范围》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为后续学习区域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这一节主要从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入手,学习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包括“雄踞东方的大洲”和“世界第一大洲”两部分,让学生准确把握亚洲的位置与范围。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数据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按照地理方位说出亚洲的地理分区。
拓展性目标:1.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三方面总结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2.认识亚洲各地理分区的地域差异,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挑战性目标:能够掌握描述某一地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三方面来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了解亚洲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并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问题导学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一、雄踞东方的大洲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与6.2“亚洲的范围”,完成下列问题。
1.回忆半球的划分界线,结合图6.1,说出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2.读图6.2,找出亚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估算亚洲所跨经纬度,总结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亚洲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谈谈你的理解。
2.亚洲有哪些地理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地理分区?1.回顾旧知,判断亚洲的半球位置。
2.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对亚洲有一定的区域认知。
合作探究探究一: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读图6.1与6.3,分析北美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共3课时)学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4)海洋:渤海、黄海。
(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图6-1-1知识点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耕地(1);如常见三角洲、热带等。
(2);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3);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
2.粮食作物、、等。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4课时)学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__。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__。
(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原因是。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
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
(三)(1)疑点、难点、分歧点习展示交流,自主构建探究·思考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图6-2-3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5课时)课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读图·析图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图6-2-6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读图·析图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读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学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