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技术推广成效
- 格式:docx
- 大小:15.82 KB
- 文档页数:5
新疆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大规模机采棉是兵团棉花产业的大势所趋。
总结了新疆兵团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在分析了兵团机械采棉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兵团发展机采棉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条棉;现状;问题;对策;新疆兵团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5-0260-01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达47万公顷,总产218万吨,分别占全国30%和40%。
然而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棉花市场疲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植棉效益,特别是秋季采收棉花成本已超过棉花价格的20%。
棉花种植面积大、收花时间短、拾花工作量太大。
每年收获季节除自身劳动力外,需要接收外来劳动力50多万人,连续奋战2个多月,支出人工采花费用20多亿元,加之来新疆拾花的劳务工逐年减少,拾花价格逐年攀高,大大增加了团场职工的劳动强度和经济负担。
要从根本上解决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问题,必须大力推广机械采棉技术。
只有实现机械化生产,才能尽可能多地减少成本,使其具有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
大规模机采棉技术的推广既可以减轻采棉者的劳动强度,又有利于棉区实现棉花规模化经营,达到降低棉花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从而推动棉花生产方式的改革,促进兵团棉花产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大规模机采棉已是兵团棉花产业的大势所趋。
1新疆兵团棉花机械采收现状新疆兵团从1996年就开始引进和推广机采棉技术,经历了为时5年机械采棉的设备、技术引进和试验工作,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及技术配套。
目前,推广单位有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的44个团场,建成机采棉加工厂54座,有采棉机400多台。
为加快推广配套工作,研制了棉花精量播种机、棉花打顶机,制作了一批籽棉拉运大网车、筛选优化了脱叶剂,试验筛选出了适于机采的棉花品种(系)、大面积应用了以膜下节水滴灌为主的棉田精准施肥、精量灌溉等技术。
2013年机采棉工作总结按照兵团党委提出“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形成优势、体现特色”的要求及师农机局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的工作思路。
2013年农机工作密切配合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出思路、定措施、抓落实,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圆满地完成了团党委赋予的机采棉工作任务。
现就2013年机采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我团机采工作完成情况2013年全团种植棉花面积2.6万亩,100%的实行机采模式播种,实际机采2.6万亩,占棉花总面积的100%,总产籽棉9600吨,单产籽棉369公斤,顺利的完成机采棉工作预计目标,为团场增收,职工增效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团党委重视为了更好的组织落实棉花机采工作,做到管理,采收协调一致,团成立机采棉工作领导小组,由团长、政委任组长,下发《棉花机械采摘工作组织领导管理办法》,为确保机采棉工作顺利实施,严格控制采摘过程中的水杂、严防机采棉发生霉变,提高棉花内在质量,做到安全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机采棉任务,要求各单位也要成立机采棉工作组织管理领导小组,保证机采棉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品种的选择:选择适合机采的品种是提高采净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考虑机采特点,选择种植中上部结铃好、株型紧凑、吐絮集中、棉铃破口性好、不夹壳的中早熟品种,实行中早熟品种搭配种植。
今年我团棉花种植的品种为皖14、G169、新陆早50等,采净率和去年相比有较大的提高。
(二)农机具的购置:购置采棉机2台,全团拥有采棉机10台,实行66+10cm三膜十二行机采种植模式,平均行距38cm,株距9.5cm,理论株数1.85万株/亩。
(三)脱叶剂的使用1、建立“机采条田脱叶喷施作业档案”必须有技术员、驾驶员和承包户三方签字。
记录好喷施时间、气温、面积、作业速度、配方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二次施药法,第一次施药5-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
喷药时间9月3日开始,9月17日结束。
2、喷施药量:第一次瑞脱隆25克/亩,第二次瑞脱隆25克/亩+乙烯利70克/亩。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到新疆拾棉花挣钱去!”,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至今,这已经成为甘肃、河南、四川、青海、宁夏等省区农民秋季外出的习惯性行为。
近年来,随着新疆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产区,2005 年全疆<包括兵团)棉花种植面积约1500 万亩,产量 190 万吨,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30%以上,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 8%,其中兵团棉花种植面积 708 万亩,占全兵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48%,产量 98.7 万吨,约占全疆棉花产量的 50%以上。
兵团棉花在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手段位于全国前列,但是由于在收获采摘环节上主要依赖人工手采,机械化程度较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收获期又相对集中,拾花劳力紧缺、拾花费用不断上涨、棉花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的局面愈演愈烈。
据资料显示,近几年自治区包括兵团每年从内地雇请的拾花工约 90 万人,需支付拾花费用 20 多亿元,其中每年来兵团的外地拾花工约 40 万人,仅拾花费用一项,兵团每年就支出约 12 亿元。
尽管如此,在棉花收获的高峰期,兵团各产棉区还是不同程度地面临人手不足的压力,无法及时采摘的棉花仍为数不少,“拾花难”成为阻碍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径”。
本文围绕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就如何进一步加速实现兵团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兵团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际国内机采棉发展的基本简况国外对机采棉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从 1850 年就开始采棉机械的研制和机采棉技术的研究, 1889 年,美国发明家坎贝尔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摘锭式采棉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棉机开始在实际中应用,1942 年美国采棉机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但直到 1949 年,美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程度仅达到当时棉花种植面积的 6%。
美国农艺专家经过反复研究后发现:棉花品种对机具的采摘效率和落地损失的影响是导致百年来采棉机械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长,而且种植品种更换频繁。
特别是种植杂交棉的头几年,棉种都是远距离调进的未脱绒或未药剂处理未包衣的种子,致使沿海棉区枯黄萎病田迅速增加,发病逐年加重,在2007年各种条件利于发病的情况下枯黄萎病暴发。
2.4施肥单一、营养元素不配套。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绿肥逐步消失、秸秆还田等有机肥施用越来越少,棉花施肥主要是化肥。
而且化肥也是以氮肥为主,磷素不足、钾肥很少。
尤其是普及对钾敏感的杂交棉后,钾素的缺乏更加显现,这些都影响了棉苗素质的提高和抗病能力的增强。
2.5棉田排水差、涝渍重。
在千家万户植棉后,棉田内外三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雨后棉田排水降渍的能力减弱,不但使土壤湿度较长时期保持在适于发病的条件,而且涝渍也影响了健壮根系的培育和吸收能力的增强。
3枯黄萎病的防治技术在2007年重病发生过程中,广大棉农应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开展了对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有以下几点。
3.1坚持轮作换茬。
水旱轮作地区棉田与水田3~4年换茬一次,这是减轻棉田病害、草害最有效的方法;没有水旱轮作条件的地区,棉田也应与禾本科等作物换茬种植,这也能一定程度减少土壤病菌积累。
3.2种植抗病品种。
病田选择抗病性好、恢复补偿能力强的品种种植。
3.3及早药剂防治。
(1)种子包衣:在棉种脱绒的基础上选用对枯黄萎病菌防治效果好的药剂种子包衣,杜绝棉种带菌和提高苗期防病效果;(2)带药育苗:选择对枯黄萎病和其它苗期病害防效好的杀菌剂在育苗制钵前喷洒于钵土后制钵,在播种时加入底墒水浇钵,在播种盖土后床面喷洒(即为播种三消毒);(3)带药移栽:病田移栽时栽苗塘喷洒杀菌剂;(4)药剂灌根:病田在移栽后15~20天(现蕾前)用杀菌剂(克萎星、冠菌清等)浇灌棉苗根部土壤;(5)药肥灌喷:发病初期(越早效果越好)杀菌剂加1%碳铵液浇灌病苗根部、杀菌剂加生长促进剂喷洒病苗茎叶。
(6)生物防治:移栽前用内生性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液泼浇苗床,大田在枯黄萎病第一峰发病初期,及时用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液灌根,可以有效提高对枯黄萎病的拮抗能力。
机采棉优质高产高效农艺配套栽培技术摘要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的机采棉生产实践经验,介绍了机械采棉的优质高产高效农艺配套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品种选择、株行距配置、加强田间管理、脱叶剂和催熟剂的使用、机械采棉前准备以及机械采收等内容,以期为机械采棉的种植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棉花;机械采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的支柱产业,棉花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十三团的经济命脉。
自2010年以来,随着棉花种植成本的增长及人工采棉价格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棉农接受了机采棉这一现代化、机械化的采棉方式,十三团2012年机采棉面积为4 346.67 hm2,占全团棉花种植面积的80%。
机械采棉的大范围推广,也使得机采棉的田间管理及如何提高机采棉采净率等问题,成为广大干部和职工们热议的话题。
目前,大力推广机械采棉,是兵团棉花产业进一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之路,抓好机械采棉的配套农艺技术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是机械采棉得以发展的基础。
因此,仍需不断的探索机采棉相关技术措施,促使机采棉产业不断发展进步。
通过2年来大面积机采棉的实践,现将机采棉的相关农艺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1 地块选择种植机采棉的土地应选择防风条件良好、盐碱较小、肥力适中、地势平坦、质地均匀、长度较大的条田,有利于保证收获株数,从而提高产量,并且有利于采棉机的正常作业,减少损失浪费。
2 品种选择机采棉应选择早熟(可减少因喷施落叶剂造成产量和品质的降低)、纤维长度好、纤维断裂比强度大、衣分高、成熟期一致、吐絮集中(提高一次性采净率,减少清地劳动强度)、株型紧凑、棉枝相对较少(可减少撞落棉和挂枝棉)、吐絮畅、铃壳开裂性好、不夹壳、抗虫、抗病、抗倒伏、结铃始节大于20 cm、产量高、中上部结铃好的品种,如新陆中28、新陆中36等,以提高采棉机的工作效率[1]。
3 株行距配置采用66 cm:10 cm宽、窄行的机采棉模式配置,株距10 cm,理论株数为26.31万株/hm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推广机采棉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采棉技术是世界发达国家棉花产业发展的一项常规技术,但是在兵团乃至中国推广机采棉技术,却是对棉花传统种植及采摘模式的挑战和变更。
兵团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在个别团场进行机采棉试验研究,由于当时局限在机采棉试验研究,品种、脱叶剂及清理加工等关键环节没有新的突破,最终停止了试验研究。
进入90年代后期,棉花成为兵团经济重要的支柱,全面推广机采棉技术,已成为缩小与发达植棉国家的差距,增强棉农竞争力,提高棉花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兵团副司令员胡兆璋强调:“实现机采棉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棉区师团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是关系到100多个团场百万职工群众能否致富的大问题。
”他多次明确指出,推广机采棉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参与国际国内棉花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实现兵团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实施精准农业六项技术的需要,是解决兵团植棉工作中拾花劳动力紧缺矛盾,降低拾花成本的有效手段,是减轻团场职工劳动强度,改善农工生活生产条件,稳定职工队伍,推动兵团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实践证明,兵团推广机采棉技术是实现兵团棉花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多次试验,推广机采棉技术的重要意义已深入人心,棉区广大干部职工对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从怀疑、观望到理解、认同,到现在积极要求采用机采棉技术,从认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职工增收了,兵团壮大了,就能更好地发挥兵团“三大作用”(建设大军、中流砥柱作用、铜墙铁壁作用),所以开展机采棉工作是兵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就兵团推广机采棉技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兵团推广机采棉技术的必要性1.兵团是国家优质棉花基地,棉花是兵团发展的主要支柱,其直接经济产值占兵团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单产、品种以及商品率、出口率均居全国前列,兵团推广机采棉技如果获得成功,那么下一步为全国棉花产区推广机采棉技术奠定了基础。
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技术推行成效-农学论文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技术推行成效摘要:兵团第一师作为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棉花产区之一,最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实验和示范推行机采棉技术,棉花产量取得大幅提升。
本文要紧介绍了一师机采棉要紧生产技术和取得的成效,以为其它地域推行机采棉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推广;成效棉花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和我国棉纺工业进展的重要原料,其生产关系到国家平安和中国外贸主导产业的可持续进展,关系到中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粮食平安[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棉花产区[2],兵团第一师作为重要基地之一,为兵团棉花进展作出了庞大奉献。
长期以来,棉花采收要紧靠人工完成,每一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阻碍团场农工收益的同时,也严峻阻碍了棉花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进展。
为此,兵团第一师把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做强棉花产业、致富团场职工的重要举措。
最近几年来,在垦区各团场不断加大机采棉推行力度。
2021年,兵团种植机采模式棉花总面积达46.67余万hm2,而兵团第一师种植机采棉面积就达9.33万hm2,占全师棉花种植面积的80%,且拥有大型采棉机245台,可减少雇佣劳动力10万人,为种植户节本增收上亿元。
1 机采棉推行情形及成效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推行工作从1996年开始进行实验,到目前大面积推行已有18个年头。
在机采棉实验、示范、推行进程中,经历了实践—熟悉—推行—再实践—再熟悉—再推行的进程。
从机采棉品种选育、种植模式、栽培治理、化学脱叶、采棉机运用、清理加工设备的配套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专门大的成绩。
1.1 机采棉面积从表1能够看出,2003—2021年兵团第一师棉花机采面积逐年增加,由2003年0.70万hm2增加至2021年的7.67万hm2,机采面积翻了10番。
1.2 机采棉产量从表2能够看出,2003—2021年兵团第一师机采棉产量逐年增加,籽棉产量由2003年3.20万t 增加至2021年的47.17万t,增加13.74倍。
——新疆兵团第一师一团推进农机标准化纪实文/张万成张薇莉在巍峨的天山山脉喀拉铁克山脚下,有一个以棉花和水稻闻名的地方沙井子,它就是新疆兵团一师一团的所在地。
自1953年建团以来,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的的拓荒者和他们的后人们传承南泥湾精神,在号称是“天下第一团”的新疆兵团一师一团的屯垦大旗下,从肩挑手扛发展到农业机械化,在这片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土地种下希望收获辉煌。
如今现代农机的阵阵轰鸣声成为沙井子变成金银川的强劲动力,一支业务过硬、装备现代化的农机队伍,耕耘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
2013年底,该团成为首批中国农垦农机化示范场。
三级科技网络,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农机队伍。
近年,该团充分利用进入国家一百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的机遇,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工人全员技术免费培训,仅2013年就举办了五个专题农机技术培训班,还举办了((精量铺膜播种技术培训班》和《农机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班》,有200人取得等级证书和上岗证,培训人数达640余人次。
农机手100%获得了农机驾驶证,有效提高了农机手的作业水平,从事农田作业、物流运输等服务,还有部分农机户从事机械维修、农机营销等经营服务,增强了致富本领。
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农机队伍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创建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团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团依托农技推广团、连、示范户近两年一团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进一步优技术巡回检查制度。
“两追溯”:机组作业质量追溯制、管理人员作业质量责任追究制。
“一培训”:农忙前农机作业质量培训。
2.强化捉机标准化体系的贯彻应用,提高农田作业质量标准。
实施农机标准化创建工作后,制定了完善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田间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办法、作业质量与作业价格挂勾方法,全面推行机组作业质量追溯制和管理人员农机作业质量责任追究制。
全面推行农忙前农机作业质量培训与农机标准化检查,并将农机检查与作业质量管理办法推进到位。
建立常态化的农忙专职农机作业质量与安全技术检查小组,每天进行巡回检查,通报检查情况,督促各单位做好作业质量与安全生产工作。
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技术推广成效摘要:兵团第一师作为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棉花产区之一,近年来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机采棉技术,棉花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师机采棉主要生产技术以及取得的成效,以为其它地区推广机采棉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推广;成效
棉花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和我国棉纺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其生产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中国外贸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粮食安全[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棉花产区[2],兵团第一师作为重要基地之一,为兵团棉花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长期以来,棉花采收主要靠人工完成,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影响团场农工收益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棉花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为此,兵团第一师把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做强棉花产业、致富团场职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垦区各团场不断加大机采棉推广力度。
2021年,兵团种植机采模式棉花总面积达46.67余万hm2,而兵团第一师种植机采棉面积就达9.33万hm2,占全师棉花种植面积的80%,且拥有大型采棉机245台,可减少雇佣劳动力10万人,为种植户节本增收上亿元。
1 机采棉推广情况及成效
兵团第一师机采棉推广工作从1996年开始进行试验,到目前大面积推广已有18个年头。
在机采棉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经历了
实践—认识—推广—再实践—再认识—再推广的过程。
从机采棉品种选育、种植模式、栽培管理、化学脱叶、采棉机运用、清理加工设备的配套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1 机采棉面积
从表1可以看出,2021—2021年兵团第一师棉花机采面积逐年增加,由2021年0.70万hm2增加至2021年的7.67万hm2,机采面积翻了10番。
1.2 机采棉产量
从表2可以看出,2021—2021年兵团第一师机采棉产量逐年增加,籽棉产量由2021年3.20万t增加至2021年的47.17万t,增长13.74倍。
1.3 棉花平均单产
从表3可以看出,2021—2021年兵团第一师棉花籽棉平均单产逐年增加,2021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为冰雹导致部分棉田受损影响了产量,2021年产量继续增加。
2021年平均单产籽棉304.8 kg/667 m2,2021年平均单产籽棉410.4 kg/667 m2,增加了34.6%。
1.4 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2021—2021年期间,棉花平均手采费1.00元/kg,平均机采费0.50元/kg,机采较手采可节约成本0.50元/kg,在此期间棉花平均单产322.00 kg/667 m2,可节约采摘费161.00元/667 m2,累计机采3.77万hm2,仅机械采摘节约成本0.91亿元;2021—2021年,棉花平均手采费1.50元/kg,平均机采费0.60元/kg,机采较手
采可节约成本0.90元/kg,在此期间,棉花平均单产392.50 kg/667 m2,可节约采摘费353.25元/667 m2,累计机采10.32万hm2,仅机械采摘节约成本5.47亿元;2021—2021年,棉花平均手采费2.00元/kg,平均机采费0.80元/kg,机采较手采可节约成本1.2元/kg,在此期间,棉花平均单产405 kg/667 m2,机采可节约采摘费486元/667 m2,累计机采19.32万hm2,仅机械采摘节约成本14.08亿元。
2021—2021年,兵团第一师累计推广机采棉面积33.41万hm2,平均单产370.3 kg/667 m2,机采棉产量191.25万t,共节约成本20.46亿元,推广机采棉经济效益显著。
2 机采棉主要生产技术
2.1 品种选择
选用适合机采的中早熟品种(中棉49优系、新陆中37号、新陆中28号、瑞杂816号等)。
采用66 cm + 10 cm、68 cm + 8 cm、72 cm + 4 cm等带状播种三角留苗的株行距配置方式。
适时、适温、适墒早播,确保实现“四月苗、五月蕾、六月花、七月桃、八月絮”的目标。
2.2 水肥运筹
根据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基肥中加大磷元素的投入,生育期加大钾肥投入。
按照“高频率、低流量、小区化”的总体要求制定好各滴灌系统的轮滴方案,保证全生育期滴灌12 ~ 15次,每次滴水时间不超过4 h,确保棉花生育期追肥能够按计划要求合理投入,于8月中下旬停水停肥。
2.3 化调
从5月初开始每10 d左右化调1次,缩节胺用量为1.0 ~ 1.5 g/667m2,6月中旬前完成3次化调。
通过科学调控实现棉花稳健生长,塑造适合机采的合理株型,达到均衡增产的目的。
2.4 打顶
打顶于6月底开始,7月中旬结束,预留果枝7 ~ 8台/株,株高控制在75 cm左右。
早打顶不仅促进棉花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促使棉花早熟,还可提高果枝果节的成铃率,特别是顶部果枝成铃率。
2.5 脱叶
脱叶质量直接影响机采棉的采摘质量,也是决定棉花含水率、含杂率的关键环节。
脱叶剂主要使用瑞脱龙和脱吐隆,配比为脱吐隆15 g/667 m2 + 伴宝50 g/667 m2 + 乙烯利70 g/667 m2和瑞脱龙25 g/667 m2 + 乙烯利70 g/667 m2,脱叶剂配药一律使用二次稀释法。
在9月10日开始喷施脱叶剂,9月15日结束,间隔10日进行2次喷施。
2.6 机械采收
2021年组建了机采棉集团公司,按照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通过加强“六统一”管理,突出3个狠抓,即:狠抓采棉机驾驶员上岗证培训,狠抓采棉机检修和作业市场准入,狠抓采棉机作业质量的检查和验收,使机采棉作业面积、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实现了大的飞跃。
3 小结
截止2021年,全师共有约翰·迪尔、凯斯、贵航平水采棉机245
台,配套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42条,大型宽幅脱叶机械80台,打模运模设备34套。
棉花田间采净率可达95%以上,机采棉三级花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
机采棉的推广,大大减轻了职工拾花劳动强度,解决了人工拾花劳力紧缺的矛盾,降低了职工的拾花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机采棉技术是实现团场增效、企业增盈、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随着机采棉技术的不断提高,一师将继续加大机采棉推广力度,为兵团“三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燕.兵团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21,(5):27-36.
[2] 周亚立、刘向新、闫向辉.棉花收获机械化[M].新疆: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