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 第十二册巩固练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花圃.(b ǔ p ǔ) 石蕊.(ru ǐ x īn ) 二、读拼音,写字词。
1.一个姓w èi ( )的老人到处s ōu ( )集qi ū y ǐn ( )喂鸟。
2.他不小心将y án ( )水ji àn ( )落在台ji ē( )上。
三、比一比,再组词。
⎩⎪⎨⎪⎧域( )或( ) ⎩⎪⎨⎪⎧惯( )贯( )四、根据意思写成语。
1.指某事常常见到,不足为奇。
( )2.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
( )3.不断地镂刻下去。
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 )4.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配对儿。
( )五、品析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________,是不断地________,“!”是通过________解决了________,发现了真理。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________”,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________”。
我用这个句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六、课内阅读。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字词荟萃】1.看拼⾳,写词语。
xǐ zǎo dàn shēnɡ zhù mínɡ yán jiū yǎn jīnɡ tàn suǒ2.⽐⼀⽐,再组词。
澡()玫()域()诞()燥()攻()或()延()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科学——()普通——()开始——()【句段集锦】读下列句⼦,⽤加点的词语造句。
(1)有⼈说过这样的话:真理诞⽣于⼀百个问号之后。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课⽂链接】读课⽂,并回答括号⾥的问题。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联系全⽂想⼀想,这⾥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课外延伸】1.阅读:奇妙的蜘蛛⽹我回到农村过暑假。
有⼀次在场院乘凉,爷爷说:“要下⾬了,咱们回家吧!”后来,果然下⾬了。
我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知道要下⾬了呢?”爷爷笑着说:“你常看看蜘蛛⽹,就知道了。
”于是,每天傍晚我都去观察蜘蛛⽹,⼀连⼏天,我看蜘蛛⽹都是平平地挂在那⾥,没有什么变化。
⼜过了⼏天,我发现蜘蛛离开了原来的蜘蛛⽹,从屋檐下⾯的篱笆上竖着拉了⼀条条长丝,好像⼀根根的细柱⼦。
然后,蜘蛛就沿着这⼏根竖丝,侧着⾝⼦来回地爬着,绕上⼀圈⼀圈的细丝,不⼀会⼉,蜘蛛就结了⼀个竖⽹挂在那⾥。
我⾼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爷爷。
他让我第⼆天再去看看蜘蛛⽹。
夜⾥“哗啦啦”地下起了⼤⾬。
第⼆天,我就跑出去看那些奇妙的蜘蛛⽹。
噢!我看出来了,平挂着的蜘蛛⽹被⾬⽔砸坏了,⽽竖挂着的蜘蛛⽹还完好⽆缺。
原来,下⾬前,⽓压低,蜘蛛感觉出来了,便赶在下⾬前先结个竖⽹,以免⾬后⽆家。
(1)在短⽂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埋没——()残缺不全——()(2)第三⾃然段在⽂中的作⽤是()A.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作⽤。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题之后【课后练习及答案】1.默读课文。
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答案供参考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是说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表现出了课文题目的含义。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
答案供参考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得出凡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都表示正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我列举的事例是:鲁班上山,手被植物的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答案供参考见微知著:微,隐约。
著,明显。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文章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同时再一次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这样“有准备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下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掰开(bān)检查(jiǎn)B.逃命(mìnɡ)咬断(dàn)C.瓢虫(piáo)注意(zhù)D.追赶(zuī)拨水(bō)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掺和骡马闲熟零七八碎B.唾沫榛子翡翠无济于事C.脱缰肿胀嘟囔乌和之众D.响彻演泽畜养头晕目眩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A.举例论证法B.引用论证法C.对比论证法D.比喻论证法4.下面哪句做下联最恰当?()上联:凌云劲竹真君子下联:A.野泉声入砚池中B.清香移在菊花枝C.梅梢月斜人影孤D.空谷幽兰绝美人5.下列对课文中的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这句话表现了随着天色渐晚,“我”的希望一点点破灭,“我”的内心也越来越惆怅,表达了“我”伤心、失望的心情。
B.“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停地问问题,就一定能发现真理。
C.“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D.“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日子匆匆而去的焦虑,也表现了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思想。
二、填空题6.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入神—()唯恐—()丑恶—()恐怖—()反义词:独立—()诞生—()偶然—()敏锐—()7.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2)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天的课()就一块儿回()三、语言表达8.按要求写句段。
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含答案)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选择正确答案,把字母填到括号里。
(1)和“差不多”的“差”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参差____________B.出差____________C.相差____________D.差别(2)和“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A.经久不衰____________B.持之以恒____________ C.屡见不鲜(3)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 A.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巴甫洛夫B.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2.“把‘?’拉直变成‘!’”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下面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颖有趣,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避免了啰唆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
C.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试题及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hē zhōu dān ge chè dǐxuán wōdài kuǎn fù gài zhēng róng jīng huáng二、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参.差(cān cēn)差.别(chā chà)单薄.(báo bó)理论.(lún lùn)困难.(nán nàn) 矫.正(jiào jiǎo)吞没.(méi mò)情不自禁.(jìn jīn)三、比一比,组词语。
缝(_________)柜(_________)瀑(_________)用(_________)篷(_________)拒(_________)爆(_________)甩(_________)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意思选词语。
万(____)千(____)(____)七(____)八(____)山(____)海全神(____)注(____)天(____)地(____)首(____)胸张(____)结(____)千(____)一发居高(____)下(1)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____)(2)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____)(3)形容纵横杂乱。
(____)五、把词语填入合适的句子中。
无穷无尽戛然而止不可开交风雨不透1.师傅这会儿正忙得(__________),他一只手麻利地翻炒这肉片,一只手用刀剁着案板上的青椒。
2.他的话音(_________),发现老头儿脸色陡地变得青灰……3.你会在她的身上找到(_________)的力量。
4.她的话说得(_________),让对方很难找到破绽。
六、填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解决疑问,__________地追根求源,就能在___________的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及答案1.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句话的含义是要想获得真理,就要做到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坚持不懈地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真理。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事例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在溅上盐酸后变红了,从而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是互相吻合的,由此他做了大量研究,最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的结论。
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介绍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以及答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以及答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在赤道,则。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儆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趁热打铁·巩固知识
A 基础知识
zǎo mǐn ruì dàn xuán wō
洗( ) ( ) ( )生 ( )
lǐ suǒ yù qiâ
真( ) 探( ) 领( ) ( )而不舍
答案:澡敏锐诞漩涡理索域锲
二、一锤定音(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机械.(xiâ jiâ) 逆.时(nǐ nì) 玫瑰.(guī huí)
确.实(quâ juã) 促.使(cù zú) 石蕊.(ruǐ xīn)
答案:xiâ nì guī quâ cù ruǐ
B 能力突破
三、读上句,填下句。
1.天下兴亡,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冻三尺,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为玉碎,___________________。
5.上天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
6.宁为鸡首,___________________。
7.百尺竿头,___________________。
8.近朱者赤,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匹夫有责 2.非一日之寒 3.始于足下 4.不为瓦全 5.入地无门 6.无为牛后 7.更进一步 8.近墨者黑
四、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中看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_________。
2.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你_________,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_________。
提示:熟读课文,答案在课文中找。
C 拓展思维
五、综合实践活动。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