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及评价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损伤的监测和评估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损伤的监测和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之间收集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神经内科非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并对比,分析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损伤的监测和评估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抽搐等,两周后检查患者症状均好转。
治疗前两组患者CSF中NSE含量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SF中NSE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损伤的监测和评估价值显著,可通过测定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了解患者脑组织受损程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病毒性脑炎;脑损伤;监测病毒性脑炎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其发病机制中存在许多假说。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病毒可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胶质细胞,使之发生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1]。
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NGH本身不具有致病作用。
然而,最近有报道表明,NGH也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神经细胞死亡,甚至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2]。
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病毒性脑炎时是否存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活性升高及这种水平升高与疾病预后之间关系的探讨。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作为一种非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目前已被广泛地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及其相关治疗方面的临床检测[3]。
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损伤的监测和评估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之间收集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神经内科非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
综㊀㊀述预测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结局新指标的进展李鹏飞综述,聂时南审校㊀㊀[摘要]㊀早期评估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用于评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的预测手段主要为临床评估㊁生物学标志物㊁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但却均有缺陷,如何更加准确有效的预测心脏骤停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局是目前临床医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㊂文章将近年来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一些新指标,如失匹配负波㊁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㊁micro⁃RNAs㊁微管相关蛋白质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进行综述㊂㊀㊀[关键词]㊀心肺复苏;神经功能;预后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563.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672⁃271X(2018)06⁃0610⁃04㊀㊀[DOI]㊀10 3969/j.issn.1672⁃271X.2018.06.011㊀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BE2017720)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李鹏飞㊁聂时南)通信作者:聂时南,E⁃mail:shn_nie@sina.com0㊀引㊀㊀言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引起全身血液循环中断㊁呼吸停止以及意识丧失[1]㊂因为病情进展非常迅速㊁病情危重,当前已成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范畴中最危急的抢救状况之一㊂即使是高质量早期评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和早期除颤能确保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患者的比例增加,但患者出院时的存活率却低于30%[2],探究死亡原因主要为患者心脏停搏后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大脑耗氧量极高,对缺氧极为敏感,大脑缺血缺氧后10⁃20s神经元氧供逐渐耗尽,发生不可逆的严重脑损伤,出现认知障碍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下或死亡㊂因此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发布的指南强调对ROSC后的昏迷患者持续监测神经功能[3],利于早期对神经功能结局作出客观的判断,更好的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医疗决策和治疗指导的依据,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或因错误评估神经功能结局而延误患者的救治等问题㊂如何在早期筛选出能准确预测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医学检测指标,并针对病情的动态发展制定分阶段干预方案,最大程度的减少潜在风险事件的发生至今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尽管目前常用的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手段有很多种,如临床评估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㊁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㊁影像学检查,但均有缺陷,当前任何一种神经功能评价指标均不能单独对脑复苏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相关研究者不断的深入了解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后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企图突破这一医学难题,找寻新的相关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手段㊂本文将对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一些新的评估指标作一综述㊂1㊀失匹配负波(mismatchnegativity,MMN)MMN于1978年被Naatanen首次发现,主要由听觉诱发,但视觉㊁自体感觉也可诱发,在刺激后100 250ms后出现,在前额正中电极上表现为皮质诱发电位N1波下降段的一个负波,反映的是相关大脑皮质功能整合后的结果,并非反应某条传导通路的功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其测量指标主要为峰潜伏期和平均振幅[4]㊂MMN可作为昏迷患者恢复意识的预测指标,可对良好的神经结局作出预测㊂Kane等[5]研究纳入18名脑外伤昏迷患者,听觉刺激设为800Hz(90%)和1600Hz(10%),每3 7d记录一次MMN,发现意识恢复的患者均会出现MMN,随后扩大样本量(54例),结果发现MMN预测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敏感性可达89.7%,特异度为100%㊂Rodriguez等[6]研究发现9名治疗过程中出现MMN的患者中有7名患者最终苏醒,表明MMN存在,绝大多数昏迷患者可最终苏醒㊂Rossetti等[7]研究入组30例CA昏迷患者,发现第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CPC1⁃3级)的患者中大部分出现MMN(10/18),并且研究中所有出现MMN的患者均恢复意识,表明MMN的特异度较高,而8名未出现MMN的患者也恢复了意识,表明MMN的敏感性并不理想,即MMN的消失并不一定代表患者无法苏醒㊂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实验记录的是急性期患者,CA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水肿及其占位效应可引起MMN的消失㊂同时,还应注意MMN还与刺激因素有关,如刺激时间较短,导致波幅较低,操作者未能记录到MMN㊂因此,在使用MMN预测神经功能结局时应该连续多次检测,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将检测时间推迟至急性期后[8]㊂2㊀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是通过量化瞳孔对光反射程度来预测患者神经功能预后[9],如延迟时间(特定光线刺激至瞳孔收缩的时间,取两只眼睛的平均值),振幅(初始瞳孔与特定光线刺激后瞳孔大小之差占初始瞳孔大小的百分比,取两只眼睛的平均值),最大瞳孔收缩速度(取两只眼睛的平均值)㊂最大的优点是可反映瞳孔大小的微小变化,较临床评估瞳孔大小要更精确,不受低温干扰,且并非如EEG㊁SSEP㊁MMN等会受到医师个人临床经验及专业技能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但其预测价值会受到患者本身患有眼科疾病(如白内障㊁虹膜手术㊁动眼神经的损伤㊁眼睛的直接创伤)的干扰㊂Couret等[10]研究分别用瞳孔笔和红外瞳孔测量法对59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瞳孔直径作出测量,结果发现两者的结果不一致性可达18%(72/406),同时研究发现临床评估(瞳孔笔)只发现其中15例左右侧瞳孔直径差>1mm的患者(15/30),另外还错将1例左右侧瞳孔直径差<1mm的患者误认为>1mm,表明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的预测价值要明显优于临床评估(瞳孔笔)㊂Heimburger等[11]研究发现CA后第3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CPC1⁃2级)患者(n=27,33%)的振幅较高,CA后第1天患者的振幅<9%㊁第2天<11%是预测CA后第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差(CPC3⁃5级)的最佳截断值㊂3㊀micro⁃RNAsmicro⁃RNAs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㊁进化上保守的的短序列RNA(约21 25个核苷酸)[12⁃13]㊂2001年在线虫中首次发现,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㊂有文献报道尽管目前发现的micro⁃RNAs种类繁多,但可用来预测CA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却只有micro⁃RNA⁃124⁃3p㊁micro⁃RNA⁃122⁃5p及micro⁃RNA⁃21⁃5p,同时由于micro⁃RNAs具有组织特异性㊁可积极调控基因表达及稳定性高的优势而被视为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有效评估手段[14]㊂2016年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579例亚低温治疗CA患者,测定ROSC后第48小时的micro⁃RNA⁃124⁃3p水平,将CA后第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预后分为良好结局组(CPC1⁃2级)和不良结局组(CPC3⁃5级),比较两种不同神经功能预后组micro⁃RNA⁃124⁃3p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CPC3⁃5级)的micro⁃RNA⁃124⁃3p水平明显高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CPC1⁃2级),micro⁃RNA⁃124⁃3p水平的高低可反应神经功能预后的好坏[15]㊂Devaux等[16]研究收入590例亚低温治疗CA患者,发现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CPC3⁃5级)的micro⁃RNA⁃122⁃5p水平明显低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CPC1⁃2级P<0 001),患者micro⁃RNA⁃122⁃5p水平越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的机率就越大(OR=0 71),同时micro⁃RNA⁃122⁃5p水平也是一个CA后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OR=0 51)㊂Stammet等[17]研究纳入28例接受亚低温疗法的CA患者,测定CA后第48小时的micro⁃RNA⁃21⁃5p,结果发现CA后第6个月时不良神经功能预后组(CPC3⁃5级)的micro⁃RNA⁃21⁃5p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神经功能组(CPC1⁃2级㊀P<0 05),使用micro⁃RNA⁃21⁃5p指标来预测CA后不良神经功能(CPC3⁃5级)结局的预测值可达77%㊂4㊀微管相关蛋白质微管相关蛋白质是一种可与许多小蛋白如信号转导分子紧密结合的多功能蛋白,不仅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也表达于肺㊁肾㊁睾丸等组织中,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轴突,与微管的装配和稳定性有关[18]㊂tau蛋白常作为轴突损伤的标志物[19],但近来有学者考虑CA后会引起大脑损伤,那么tau蛋白是否可作为CA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指标呢?Mortberg等[20]研究纳入22例接受低温治疗的昏迷CA患者,分别测定CA后2h㊁6h㊁12h㊁24h㊁48h㊁96h患者血清tau蛋白,比较CA后第6个月时神经功能预后不同结局患者tau蛋白的差异,结果发现不良神经功能结局(CPC3⁃5级)患者tau蛋白高于良好神经功能组(CPC1⁃2级),这与2017年瑞典的一项纳入689例CA患者研究结论相符[21],患者血清tau蛋白越高,不良神经功能结局(CPC3⁃5级)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该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发现血清tau蛋白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时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血清NSE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时的ROC曲线下面积,表明血清tau蛋白对CA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NSE,此外,血清tau蛋白在保持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较高敏感度的同时却还可以使FPR较低,如48h血清tau蛋白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的敏感度为66%,而预测良好神经功能预后(CPC1⁃2级)的FPR却只有3%㊂5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㊀㊀GFAP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内,以单体形式存在,组成细胞骨架并保持细胞骨架的张力强度㊂GFAP生理状态下不会被释放出来,在健康成年人的血液中含量很低,无法检测到,只有当星形胶质细胞坏死时,GFAP被释放入血液㊂由于GFAP为中枢神经系统所特有,因此有关研究者考虑是否可使用血清GFAP水平来评估CA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来自瑞典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125例接受32 34ħ低温治疗的CA患者,分别测定入住ICU时㊁CA后24h㊁48h㊁72h㊁96h㊁108h的血清GFAP水平㊁NSE水平及S100β蛋白水平,比较CA后第6个月时不同神经功能预后GFAP水平的差异,发现良好神经功能预后(CPC1⁃2级)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低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组(CPC3⁃5级),同时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GFAP预测不良神经功能(CPC3⁃5级)预后的敏感性不如NSE及S100β蛋白高,并且将三者联合检测分析也不能提高对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能力[22],这与2017年Helwig等[23]研究结果相符,CA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越高,患者不良神经功能结局(MGOS0⁃3)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研究通过多元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GFAP水平是复苏后第4周时不良神经功能结局(MGOS0⁃3)的独立预测因子,当血清GFAP水平>0 08μg/L时,预测不良神经功能结局(MGOS0⁃3)的特异性为100%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血清GFAP水平受颅脑内出血㊁外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㊁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响,因此对近一年合并上述疾病的CA患者使用血清GFAP水平来预测神经功能预后时应注意假阳性结果的出现㊂本文综述了几个用于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新指标的应用与进展,虽然对CA后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尚未获得有关学者及临床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再加上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后病理生理变化过程非常复杂,而用于评估CA后神经功能结局的指标㊁标准操作流程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上述指标对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对这些指标进行再优化㊁筛选,遴选出客观的评价指标,准确㊁全面的评估预测神经功能结局,为临床医师提供预测神经功能预后的合理策略及规范流程,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治疗㊂[参考文献][1]㊀王立祥,孟庆义,余㊀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42(1):1⁃23.[2]㊀BougouinW,LamhautL,MarijonE,etal.CharacteristicsandprognosisofsuddencardiacdeathinGreaterParis[J].IntensiveCareMed,2014,40(6):846⁃854.[3]㊀CallawayCW,DonninoMW,FinkEL,etal.Part8:Post⁃Car⁃diacArrestCare2015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Update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5,1322(18Suppl2):S465⁃S482.[4]㊀李㊀鸿,郑亿庆.失匹配负波与听觉辨别[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315⁃319.[5]㊀KaneNM,CurrySH,RowlandsCA,etal.Event⁃relatedpoten⁃tials⁃neurophysiologicaltoolsforpredictingemergenceandearlyoutcomefromtraumaticcoma[J].IntensiveCareMed,1996,22(1):39⁃46.[6]㊀RodriguezRA,BussièreM,FroeschlM,etal.Auditory⁃evokedpotentialsduringcoma:Dotheyimproveourpredictionofawak⁃eningincomatosepatients?[J]JCritCare,2014,29(1):93⁃100[7]㊀RossettiAO,TzovaraA,MurrayMM,etal.AutomatedAuditoryMismatchNegativityParadigmImprovesComaPrognosticAccuracyAfterCardiacArrestandTherapeuticHypothermia[J].JClinNeurophysiol,2014,31(4):356⁃361.[8]㊀王㊀淼,刘祎菲,宿英英,等.体感诱发电位联合事件相关电位预测昏迷患者预后[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3):197⁃202.[9]㊀LarsonMD,BehrendsM.PortableInfraredPupillometry:ARe⁃view[J].AnesthAnalg,2015,120(6):1242⁃1253.[10]㊀CouretD,BoumazaD,GrisottoC,etal.Reliabilityofstandardpupillometrypracticeinneurocriticalcare:anobservational,double⁃blindedstudy[J].CritCare,2016,20:99.[11]㊀HeimburgerD,DurandM,Gaide⁃ChevronnayL,etal.Quantita⁃tivepupillometryandtranscranialDopplermeasurementsinpa⁃tientstreatedwithhypothermiaaftercardiacarrest[J].Resuscita⁃tion,2016,103:88⁃93.[12]㊀许德兵,吴凌云,宋㊀勇.miRNA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1):73⁃75.[13]㊀方㊀际,袁文俊,林㊀丽.微小RNA与心肌缺血[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10):1085⁃1089.[14]㊀DevauxY,StammetP.What snewinprognosticationaftercardiacarrest:microRNAs?[J]IntensiveCareMed,2018,44(6):897⁃899.[15]㊀DevauxY,DankiewiczJ,Salgado⁃SomozaA,etal.AssociationofCirculatingMicroRNA⁃124⁃3pLevelsWithOutcomes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J].JAMACardiol,2016,1(3):305⁃313.[16]㊀DevauxY,Salgado⁃SomozaA,DankiewiczJ,etal.IncrementalValueofCirculatingMiR⁃122⁃5ptoPredictOutcome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J].Theranostics,2017,7(10):2555⁃2564.[17]㊀StammetP,GorettiE,VausortM,etal.CirculatingmicroRNAsaftercardiacarrest[J].CritCareMed,2012,40(12):3209⁃3214.[18]㊀王永生,朱㊀虹.神经细胞骨架在神经细胞迁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8,20(1):54⁃56.[19]㊀王㊀权,张㊀超,王㊀义,等.新生期间断重复吸入七氟醚对大鼠学习记忆及Tau蛋白和p⁃Tau蛋白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3):257⁃261.[20]㊀MortbergE,ZetterbergH,NordmarkJ,etal.Plasmatauproteinincomatosepatientsaftercardiacarresttreatedwiththerapeutichypothermia[J].ActaAnaesthesiolScand,2011,55(9):1132⁃1138.[21]㊀MattssonN,ZetterbergH,NielsenN,etal.Serumtauandneu⁃rologicaloutcomeincardiacarrest[J].AnnNeurol,2017,82(5):665⁃675.[22]㊀LarssonI,WallinE,KristofferzonM,etal.Post⁃cardiacarrestserumlevelsof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forpredictingneuro⁃logicaloutcome[J].Resuscitation,2014,85(12):1654⁃1661.[23]㊀HelwigK,SeegerF,HoelschermannH,etal.ElevatedSerum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isAssociatedwithPoorFunctionalOutcomeAfte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J].NeurocritCare,2017,27(1):68⁃74.(收稿日期:2018⁃04⁃24;㊀修回日期:2018⁃06⁃07)(责任编辑:刘玉巧)。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及评价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的临床意义李远华;赖志君;吴苏华;宋秀婵;宋娟丽【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水平的变化对脑损害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本院ICU55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的患者,其中32例自主循环恢复(ROSC),23例经抢救未恢复ROSC.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患者复苏后3 h、6 h、12 h、24 h血清NSE的浓度检测.结果心脏骤停患者血清NSE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值,且ROSC未恢复组远高于ROSC恢复组(P<0.05),ROSC恢复组与ROSC未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测定血清NSE水平对心肺复苏患者脑损害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清NSE可作为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检测指标.【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3(008)016【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肺脑复苏;脑损害【作者】李远华;赖志君;吴苏华;宋秀婵;宋娟丽【作者单位】532320,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ICU;532320,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ICU;532320,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ICU;532320,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ICU;532320,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ICU【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急救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能得到早期救治,但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成功地恢复自主循环,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完整的脑功能,复苏后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如何评价心肺复苏后脑损害的程度以及探索脑复苏的有效手段,是危重病急救医学工作者一直以来所关注的焦点。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的一个较敏感的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与神经系统疾病损伤有关,本文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意义。
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脑保护突发心源性死亡(Sudden cardiac death,SCD)通常发生在1小时内,而且没有明显的症状或征象。
SCD通常需要进行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紧急处理。
虽然CPR 和AED可以挽救生命,但院外心跳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50万人死于SCD,其中大多数是在高收入国家。
在美国,SCD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约有30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虽然缺乏准确的数据,但SC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在美国,每年有约35万人经历OHCA,其中仅有10%左右的人在到达医院前恢复了心跳。
在欧洲OHCA的发生率略低于美国,但生存率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OHCA 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41.84人(1)。
OHCA在中国的发病率(1)OHCA的生存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CPR的质量和时间、AED的及时使用、到达医院的时间以及后续治疗的质量等。
根据研究,总生存率通常在5%到10%之间,但在一些高质量的急救系统中,生存率可以达到20%或更高。
为提高生存率,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急救系统的效率和质量、优化CPR和AED的应用、规范化及高质量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
虽然CPR可以挽救生命,但CPR后的脑损伤经常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发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所谓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即为心肺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Cardiopulmonary arrest after 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CPAAHIE)。
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肺复苏后的时间分期。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陈卫国;文志华;李志强;赵时雨;袁先厚【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1999(4)4【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改变的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34例急性脑外伤病人血清NSE浓度,都作NSE连续检测。
结果:中型和重型脑外伤病人血清NSE含量。
伤后结果:NSE水平升高明显,生存者以后逐渐下降,死亡者则持续升高;重型脑外伤病人首次血清NSE水平与格拉斯哥结果分级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
结论:急性脑外伤病人伤后血清NSE水平增高反映了脑损害的严重性,NSE连续测定有助于病人转归的预测。
【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病人;NSE;人血清;急性颅脑损伤;改变;临床意义;急性脑外伤;水平【作者】陈卫国;文志华;李志强;赵时雨;袁先厚【作者单位】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R734【相关文献】1.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髓鞘碱性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李玉艳;梁琳琳;刘晓勇2.脑梗死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J], 吴振宏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郑中慧;孙晓立;焦保华4.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颅脑损伤相关性脑死亡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张丰;倪海滨;吕汪洄;林云涛;谷佳;于如同5.轻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泛素C末端水解酶L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J], 谢元润;马迎辉;叶继业;陈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检测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临床意义目的对心肺复苏患者采用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检测的预后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循环恢复状况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然后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心肺复苏患者在3 h、6 h、12 h和24 h之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的水平分别进行检测。
结果和正常值相比,心肺复苏患者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水平明显较高,且未恢复组的水平显著高于恢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检测对于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以直接作为判定心肺复苏是否成功的评价指标。
标签: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检测;心肺复苏;预后;临床意义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在神经检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敏感指标,能够反映出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对于各种脑外伤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因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患者来说,不仅仅是要恢复他们的自主循环,还要尽可能的恢复他们的脑功能[1]。
所以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检测在这类患者的预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探讨其意义,我院对110例相关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对象都是由非神经系统疾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
其中,男46例,女64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0.3±5.6)岁。
从心脏骤停的原因来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例,失血性休克32例,麻醉意外14例,哮喘发作10例,药物过敏10例,有机磷中毒10例,气道堵塞引起的窒息8例,溺水8例。
其中自主恢复64例为恢复组,自主恢复46例为未恢复组。
1.2 研究方法恢复组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的3 h、6 h、12 h和24 h分别抽取10 mL的外周静脉血样本,置入抗凝管之后马上送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由于小细胞肺癌(SCLC)是最常表现由神经内分泌性质的肿瘤,目前NSE也是SCLC最敏感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近年来,NSE作为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标志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一、生化特性NSE是催化糖原酵解途径中甘油分解的最后的酶。
由3个独立的基因片段编码3种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亚基α、β、γ,组成5种形式的同工酶αα、ββ、γγ、αγ、βγ。
二聚体是该酶分子的活性形式,γ亚基同工酶存在于神经原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中,称为NSE。
α亚基同工酶定位于胶质细胞,其结构和免疫学特性与肝脏中的烯醇化酶相同,称为非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NE);NSE和NNE的分子量分别为78kD和87kD。
二、测定方法与正常参考值烯醇化酶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酶活性测定法,一是酶含量测定法。
酶活性测定法主要有直接分光光度法、酶偶联速率法、生物发光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等,酶含量测定主要采用免疫化学法。
目前NSE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有RIA和ELISA两种,RIA有放射污染,而ELISA无RIA的不足,并且灵敏度较高。
国内陈惠鹏等建立的ABC-ELISA灵敏度为2ng/ml;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的ELISA测定试剂盒,灵敏度达1ng/ml,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
最近国外学者报道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NSE,其重复性好,灵敏度、特异性与RIA法一致,相关系数为0.99,正常参考值女性为2.9〜9.6μg/L,男性为3.4〜11.7μg/L,性别间有显著差异(P<0.001)。
不同方法的NSE测定值有一定差异,一般说来,健康成人血清NSE水平在10ng/ml 以下均属正常。
二、临床意义NSE是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
神经母细胞瘤是常见的儿童肿瘤,占1一14岁儿童肿瘤的8%〜10%。
脑损伤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王春艳;彭好;夏长明;袁涛【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年(卷),期】2016(32)14【摘要】目的:了解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早产儿脑损伤(PBL)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出生后第1天在该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足月HIE患儿25例(HIE组)及PBL患儿15例(PBL组)作为观察组;将依据1分钟Apgar评分及病史有无宫内窘迫但未诊断为HIE的新生儿作为HIE组的单纯缺氧对照组(33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将无脑损伤的早产儿设为PBL 组的无脑损伤对照组(20例)。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出生后第1、5天新生儿血清NSE水平。
结果 HIE组患儿同时间点血清NSE水平均高于单纯缺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缺氧对照组患儿血清NS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BL组患儿同时间点血清NSE水平高于无脑损伤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研究对象出生后第5天平均血清NSE水平均低于出生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NSE水平可作为HIE的辅助诊断依据,但对诊断PBL无预测价值。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level in preterm neonates with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and preterm brain lesion(PBL). Methods Twenty-five full term neonates with HIE(HIE group) and 15 patients with PBL(PBL group) serv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neonates with and with-outintrauterine distress according to 1 min Apgar score,but without diagnosing HIE,served as the simple anoxia control group(33 cases)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20 cases);the preterm neonates without brain injury were taken as the non-brain injury control group in the PBL group(20 cases). Serum NSE level on postnatal 1,5 d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ECISA. Results The serum NSE level at the same time point in the HI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mple anoxia control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erum NSE level in simple anoxia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but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serum NSE level at the same time point in the PB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brain injury control group,but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average serum NSE level on postnatal 5 d in various study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on postnatal 1 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Serum NSE may be used as an assisted diagnostic basis of HIE,but has no predictive value for diagnosing PBL.【总页数】3页(P2138-2140)【作者】王春艳;彭好;夏长明;袁涛【作者单位】遂宁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儿科,四川629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巴合提努尔·若敏2.回顾性分析43例足月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NSE)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J], 王世界;李操;李明星3.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李银琦;王学蛟;段虎斌;杨晓明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王旭5.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梅红;杨竞旋;谭廷墨;邓慕仪;刘应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及评价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的临床
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水平的变化对脑损害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本院ICU55例非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的患者,其中32例自主循环恢复(ROSC),23例经抢救未恢复ROSC。
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患者复苏后3 h、6 h、12 h、24 h血清NSE的浓度检测。
结果心脏骤停患者血清NSE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值,且ROSC未恢复组远高于ROSC恢复组(P<0.05),ROSC恢复组与ROSC未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测定血清NSE水平对心肺复苏患者脑损害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清NSE可作为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检测指标。
【关键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肺脑复苏;脑损害
IL2主要是由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下合成分泌的,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机体的免疫反应,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IL2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宿主T淋巴细胞的活化程度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状态[5]。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血清中IL2的含量较健康者明显降低,不仅可以导致T淋巴细胞免疫清除能力减退,而且会使免疫系统内细胞间网络调节失衡,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因此我们认为,IL2的含量下降可能有利于克罗恩病的诊断。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IL6、IL8与IL2不同,其含量在克罗恩病患者的血清中明显升高。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IL6、IL8均具有明显的促炎作用。
IL6是细胞因子的核心成员,在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IL6的促炎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B细胞以及T细胞的活化、增生等,使得细胞及组织的炎症反应明显加强;IL8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定向游走到目标部位并释放一系列活性产物,导致机体局部炎症反应增强,达到杀菌和损伤细胞的目的。
由此可见,IL6和IL8在克罗恩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IL2、IL6及IL8的含量变化在克罗恩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检测其含量的变化可能有利于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 谢颖. 胃十二指肠克罗恩病的治疗. 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 (5):257259.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中华消化杂志,2007,27:545550.
[3] Wiese DM,Lashner BA,Lerner E,et al.The Effects of an Oral Supplement Enriched With Fish Oil,Prebiotics,and Antioxidants on Nutrition Status in Crohns Disease Patients.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2011,26(4):463473.
[4] 口锁堂. 白介素与溃疡性结肠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 (4):405411.
[5] Lee JJ,Escher JC,Shuman MJ,et al. Final adult height of children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s predicted by parental height and patient minimum height Zscor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10,16(10):1669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