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艾滋病防治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6.56 KB
- 文档页数:7
防治艾滋知识点1. 艾滋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
HIV通过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从而容易患上严重的感染和肿瘤。
2. 了解高危行为和避免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因此要避免高危行为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高危行为包括无保护性行为、与多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
为了避免感染,应该坚持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的数量,并避免共用注射器。
3. 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及早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非常重要,因为艾滋病的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
通过进行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此外,接受检测还可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避免进一步传播病毒。
4. 接种疫苗目前尚无艾滋病的有效疫苗,但可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乙肝疫苗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减少同时感染两种病毒的风险。
5. 遵循安全性行为准则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应遵循安全性行为准则。
这包括使用安全套、避免与高危人群发生性行为、减少性伴侣的数量以及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
此外,应避免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注射器。
6. 关注性教育和宣传性教育和宣传对于预防艾滋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通过提供准确的性健康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政府、学校和社区组织应加强对于艾滋病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
7. 支持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面临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挑战,社会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爱。
这包括提供医疗服务、心理咨询、艾滋病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等。
此外,在社会中要树立对艾滋病患者的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
结论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艾滋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与此同时,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艾滋病防范知识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艾滋病防范知识:
1.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使用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避免与多个性伴侣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3. 避免共用注射器: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果需要注射药物,请确保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并避免与他人共用。
4. 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如果有危险因素,例如与艾滋病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应接受艾滋病病毒的检测。
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助于及早接受治疗,减少传播风险。
5. 避免母婴传播:怀孕妇女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接受相关治疗和避免母婴传播的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6. 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感染会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
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进而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7. 拒绝歧视和偏见:艾滋病是一种疾病,患者应该受到尊重和
支持。
避免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理解和共同关怀。
总之,艾滋病的防范需要从个人行为和社会层面同时进行,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防控宣传知识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艾滋病防控的宣传知识:
1.认识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非常重要。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了解这些传播途径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正确使用避孕套:性接触是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
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确保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避孕套,并且在每次性行为中都使用避孕套。
3.避免共用针具:艾滋病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共用针具是一个高风险行为。
无论是打针还是吸毒,都要确保使用干净的针头和注射器,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
4.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孕妇感染艾滋病毒有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
通过接受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如定期检测、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5.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测: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毒,应该尽快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HIV检测。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
6.减少危险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和其他可能导致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行为,如共用针具、吸食毒品等。
7.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我们应该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总的来说,要预防艾滋病,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同时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艾滋病的危害。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第三课时)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第三课时HIV感染过程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各个时期以及其特点。
2、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了解艾滋病的一些诊断方法。
教学重点:1、经过几个阶段的艾滋病。
2、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人体的状况如何。
教学难点:1.疾病分为几个阶段。
2.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
教学安排:(一学时)1、教学内容:艾滋病的感染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
2、新课程介绍:我们已经学会了几种传播艾滋病的方法。
在这些方式中,性传播是最重要的方式,但我们也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
我们如何知道一个人是否患有艾滋病?今天我们将讨论艾滋病的分类和表现。
3、教学方法:陈述法4.课程内容:一、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几周后才出现。
CD4+T淋巴细胞计数短暂下降,CD4/CD8比值可逆转。
诊断标准:患者有近期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可结合实验室检查,通过HIV抗体从阴性转为阳性,或仅通过实验室检查,HIV抗体从阴性转为阳性进行诊断。
约80%的HIV感染者在感染6周后的初步筛查中能检测到抗体,近100%的HIV感染者在感染12周后能检测到抗体,只有少数患者在感染3个月或6个月内能检测到抗体。
2、无症状期: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
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
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
第一课时:认识艾滋病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 、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为单位编制3~5 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
(一) 、导语:1985 年6 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 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 年9 月30 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 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 例,死亡641 例。
专家估计,2001 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 万。
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22 年,估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 万。
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 万。
(二)、学校宣传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内容1、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师)重点介绍两方面。
一是艾滋病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 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 多万人感染,300 多万人死亡。
(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避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 年底全国HIV 感染者已超过100 万。
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1)全球HIV 感染者约70% 是15-39 岁青壮年;(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特别易感。
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学生)自主发言2、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师)重点分析以下内容:(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
(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
(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联到家庭、子女和亲友。
(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艾滋病预防的常识与技能课件一、艾滋病的基本概念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 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逐渐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死亡。
HIV 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
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性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接触,都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
不安全性行为,如无保护的性交、多个性伴侣等,会大大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都可能造成 HIV 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三)母婴传播感染了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艾滋病的预防常识(一)安全性行为1、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工具。
在进行性行为时,务必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2、减少性伴侣数量: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越大。
3、避免高危性行为:如不与陌生人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不参与卖淫嫖娼等活动。
(二)拒绝毒品1、不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导致艾滋病血液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2、积极戒毒:寻求专业的戒毒帮助,摆脱毒品的危害。
(三)医疗安全1、正规就医: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确保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
2、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如必须输血,应选择正规渠道的血液。
(四)母婴阻断1、孕妇筛查:孕妇应接受艾滋病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情况。
2、规范治疗:感染 HIV 的孕妇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四、艾滋病的预防技能(一)自我保护技能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时刻保持警惕。
2、学会拒绝:在可能涉及艾滋病风险的情况下,勇敢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二)沟通与教育技能1、向他人传播预防知识:将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传递给身边的人,共同提高防范意识。
中小学艾滋病防治知识(1)中小学艾滋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
艾滋病可以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各种严重的感染和恶性肿瘤,给健康带来严重风险。
2.艾滋病的预防方法(1)远离高危行为:避免性行为,特别是不安全的性行为,不与多个伴侣做爱;不共用注射器、注射器筒及吸毒针等;(2)保护个人卫生:遵守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饮热水;不随意输血,不采用非正规的采血、采供血机构;(3)避免婚外性行为:尤其是一夜情、多情人、轮番交配会加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4)及时核酸检测:携带病原体者很难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需要进行、预防和干预;(5)常规检测:最好定期检查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进行精神和生理上的干预和预防。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性接触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男女性交最为常见。
在性交的过程中,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毒可通过其中一方的生殖道的黏膜进入对方的体内,性交时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被感染的几率。
(2)血液传播:通过输血和注射药物传染,使用非医疗器械来源、不洁注射器、不配套的针头和注射器、共享和重复使用如果有个人情况的注射器等都会增加感染风险。
(3)母婴传播:患有艾滋病的产妇可以将病毒传给胎儿,使婴儿在出生时就感染上病毒。
母乳喂养是一种传播病毒的途径。
因此,患者在怀孕、产后喂养宝宝期间要严格防范。
4.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
(1)打开包装:在使用安全套之前,先将包装袋打开,然后轻轻拿出安全套;(2)检查是否完好:确认安全套的包装没有破损,安全套没有过期,确认安全套是否有漏洞;(3)滚上安全套:在勃起的阴茎上,拿住安全套的顶端,将安全套向下滚至根部;(4)确认是否完全展开:用手指按一按安全套的底部,确认安全套是否完全展开;(5)使用后清理:完成性行为后,握住安全套底部,小心地将安全套从阴茎上滑下来。
第三课艾滋病防治知识
1、艾滋病是一个什么样的病?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新的传染病,是80年代初从非洲绿猴传染给人类的,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失去免疫力,最后导致各种难以治愈的细菌、病毒、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而失去生命。
目前没有有效疫苗预防,也没有根治它的药物,一旦感染,100%的发病死亡。
2、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呢?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物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一是血液途径传播,通过血液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输血、共用注射器(共用注射器吸毒、医疗注射)、医疗器械、针灸、刮痧、纹身、拔牙、理发等均能引起艾滋病的传播;二是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可通过男女之间、男性同性恋之间的性接触传播;三是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胎盘直接传播、二是分娩传播、三是生后母乳喂养传播。
3、日常生活接触会传播艾滋病吗?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在物体上能存活3天,在液体中
能活15天。
对低温冷冻、紫外线不敏感外,对加热、曝晒、一般消毒剂如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和0.3%过氧化氢等处理10分钟,可灭活病毒。
因此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一起工作、一起游泳、学习、吃饭、共用电话、厕所、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4、献血会传染艾滋病吗?
单纯献血不会引起艾滋病传播。
有人担心献血时采血器械不清洁,会引起艾滋病的传播,这是不必要的。
目前血液机构使用的采血器材,都是一次性无菌器材,不会引起任何传染病的传播;还有的人想献血,对血液机构的流动采血车不放心,那是没有必要的,目前,我们潍坊市为了遏制以艾滋病为主的各种经血液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在全市只设一处中心血站,就是潍坊市中心血站,为满足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方便无偿献血员,设臵了多辆流动采血车,在潍坊市和各县市区流动采血,希望18-55岁青壮年,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社会做贡献。
5、无偿献血是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对吗?
1998年以前,我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主要来自职业献血员,过去的职业献血员不进行艾滋病的检测,献血员在进行献血浆时,相同血型的人血球混合,再还输给每个献血员,在献血员中一旦有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就会传播多个献血员,继而,多个感染者继续
传播更多的献血员,造成了献血员中艾滋病的传播,献血员中艾滋病感染率非常高,河南省献血员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0%,因此,职业献血员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现在血液机构采集血浆是一人一套采血、离心、分离、器材,不会再有因献血浆造成艾滋病传播的现象。
国家为了杜绝职业献血员传播艾滋病等传染病,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
我国于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并于1998年10月1日施行。
《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因此,无偿献血是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乙型、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6、患性病更容易造成艾滋病传播?
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主要传播原理一是男性的精液、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病毒;二是病毒可通过男女生殖器官破损的粘膜进入体内,造成相互传播。
一般患性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生殖器官粘膜破损,所以患性病更容易造成艾滋病传播。
7、为什么男男同性恋者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
男性同性恋人群,占成年男性(15-49岁)总数的2-4%,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该人群的交流范围也日广泛,对艾滋病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常男女过性生活,主要采用阴道交,女性阴道上皮细胞为鳞状细胞,相对不易破损,但一方为艾滋病感染者,
另一方的传播机率也是很高的。
男男同性恋者多采用肛交,肛门上皮细胞为柱状细胞,很容易破损,精液中的病毒乘机从破损处进入机体造成感染,感染的机率远远高于男女性生活的传播。
在当前我国各地的男性同性恋人群,经化验检查,艾滋病病毒的平均感染率高达2-3%,大大高于一般人群感染率。
我国同性恋人群中的感染者已开始陆续发病。
8、何为艾滋病的“窗口期”?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能立即检查出来吗?
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急性期,部分病人没有任何症状,70%左右的感染者在感染病毒后6天到6周内常有急性症状,如流行性感冒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发热、寒战、淋巴结肿大、咽喉肿疼、关节肌肉疼痛、皮疹、呕吐、腹泻等。
一般不经过治疗上述症状可自行消退。
此期体内含有大量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但体内还没有产生病毒抗体。
我们在常规检测中,是检测体内的病毒抗体,在急性期我们还查不到抗体,不能及时确定是否感染了艾滋病,这个阶段我们称为艾滋病的急性感染期,也叫“窗口期”。
因此,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不能立即检查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艾滋病的窗口期一般为2-12周,最长6个月,平均3个月,当你怀疑自已感染了艾滋病,请你度过3个月后,再到疾控中心、医疗机构检测,必要时6个月再检测一次。
9、何为艾滋病的“潜伏期”?
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不会立即发病,要经过很长的病毒携带期,即潜伏期,此期的主要特点是没有临床症状,为无症状的HIV感染者,体内有艾滋病病毒(HIV),可查到病毒抗体。
潜伏期长短,因人、因感染方式及地区不同而异,潜伏期短至数月,长达20年,平均7-10年。
由于艾滋病潜伏期长,无任何临床表现,不易被发现,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我国实际有艾滋病感染者100万人,但防疫部门只掌握感染总人数的20%,有80%的感染者还隐藏在正常人群中继续引起配偶、他人的传播。
国家为了及时发现感染者,防止二代病例发生,对所有自愿咨询检测艾滋病者实行免费政策,希望有可能被感染艾滋病的人员主动到防疫站进行检测,以排除是否感染了艾滋病,防止传播家人、他人。
10、哪些人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进行艾滋病的化验检查?
1.有夫妻以外的性生活者、同性恋者、多性伴者;
2.性病患者,患性病者会大大增加艾滋病的传播机会。
3.结核病人,结核病和艾滋病是一对孪生兄弟,艾滋病病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易合并结核病,70%的艾滋病患者合并结核感
染,因此患结核病者应进行艾滋病的检查;
4.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
5.1998年以前曾献血、献血浆人员。
6.感染者配偶、子女、性伙伴;
7.15-55岁青壮年,不明原因疾病及恶性肿瘤。
11、国家防治艾滋病主要措施有哪些?
目前,预防艾滋病没有疫苗,也没有根治药物,药物只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一旦感染必须发病死亡。
国家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大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艾滋病病的危害、艾滋病基本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高防范意识,远离艾滋病的危害;
二是对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政策,如对吸毒人群、性乱人群、同性恋人群等重点宣传干预,发展同伴教育,对吸毒人群设立美沙酮门诊,对性乱人群推广100%的安全套;
三是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和病人,防止二代病例发生。
国家为及时发现正常人群中的感染者,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加强了医疗机构病人、性乱人群、同性恋人群、外来高发地区人口、在押人员、既往有偿献血人员等各类重点人群检测,对所有自愿检
测的人员实行免费检测政策;
四是对病人和感染者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