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思想史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44
第一章中国早期管理思想1、商鞅变法概念。
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
◆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化,解放了生产力;◆按军功授爵,取消旧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教民耕织。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对从事工商或闲懒贫困之人收入官府为奴;◆统一秦国度量衡,统一赋税。
2、了解老子的管理思想。
◆“道法自然” 的政治管理思想“大自然的法则支配一切”,天道、地道、人道都要服从于自然。
◆有私、有欲的人性理念◆提倡人应该像水一样活着。
“上善若水”◆“无为而治” 的管理理念-是管理上的至高境界无为:最高层管理者不应该为了张扬美名而去搞管理,这样的美名反而会转化为丑名;不应该张扬善行而去搞管理,这样的善行就会演变为恶行。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就应该采取“无为”的理念,最后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领导者应“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才能永久成功。
3、孙子的管理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上兵伐谋”,以谋略、以智慧去战胜敌人。
◆“经事校计”全面谋划,“知己知彼”,信息畅通。
“经五事”要考虑到“道、天、地、将、法”五因素;“校七计” :要分析:“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系统论、信息论思想。
◆人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上下同欲者胜” ;用“智、信、仁、勇、严”作为衡量将帅的标准。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 “视卒为爱子”、“唯民是保”。
爱民和人才论的思想。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速战速决。
战略思想4、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一、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
◆管理国家应“以人为本”。
管子:“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理者必须“爱人贵民”。
目录摘要1.当代中国管理思想史问题的描述中国管理思想史的重要性2. 古代管理思想史的精华求治防乱的思想2.2 以人为本的思想2.3 名正言顺的思想2.4 治众如治寡的思想2.5 审时度势的思想2.6 祸起萧墙的思想3. 古代管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管理问题的借鉴与启示3.1 古代管理思想在管理人性观上的认识古代管理中“礼治”的管理思想古代管理中“安人”、“修己”的管理思想3.2 古代经典思想与现代管理存在的差异4. 总结参考文献摘要1.当代中国管理思想史问题的描述中国管理思想史的重要性思想史研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它同时在自觉地回应着三方面问题,一是它在回应新的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变迁,思想史世界的混乱,需要重新回顾过去,重新梳理脉络,找到思路;二是它在回应东洋和西洋,包括各种长久固定的学科制度和各种蜂拥而入的新理论、新方法;三是它在回应1970年代以来,近三十年间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史料的刺激和挑战。
一、管理思想史在中国的地位在中国人文学者心目中,历史、思想和政治,始终处在很核心的位置。
之所以要讨论思想史,就在于思想和社会,历史和现在,古代和现代关联得太深了。
现在西方学界中,思想史研究并不是热门,中国思想史研究更不是热门。
台湾史语所所长黄进兴院士,在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中,就谈到了思想史在西方学界的衰落。
他在文章开头引用了一句“思想史曾有短暂的辉煌,眼前却是四面楚歌,而前景黯淡无光。
”文章最后,他又引用朝鲜战争时期麦帅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来形容现在思想史研究的状况。
可是很有趣的是,大陆学界却相反,思想史研究一直是热门,而且最近十几年更热。
五四时期知识界领袖人物胡适,后来他坚持把自己最初的著作《中国哲学史》,改称为《中国思想史》,还编写了好几次《中古思想史》的提纲和讲义;改革开放时期即1980年代,李泽厚有关思想史的三部著作,也曾经是“文化热”的重要历史资源;余英时先生关于思想史的各种著作,也在中国大陆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座的艾尔曼教授、汪晖教授和我,也都是在思想史研究领域的。
《孙子兵法》与公共行政引言《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
是世界公认的“兵学经典”,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是哲理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战争科学杰作。
真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孙子兵法》就是这一类的文化遗产。
它的影响也早已越出国界,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二战后孙子兵法的研究逐渐繁荣,在工商管理领域、情报界、金融界等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公共管理学作为政府管理的科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融入了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引领其走向了新的繁荣。
但是公共管理学研究长期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造成东方文明优秀成果并没有很好的被吸纳,尤其是对作为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精华的孙子兵法的吸纳和运用,一直被遗忘在角落。
本文谨就孙子兵法中的行政管理思想作简要剖析。
1.《孙子兵法》与公共行政的“道”——公平与效率《谋攻篇》中讲道:知胜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胜”。
即是说,官兵同心,上下齐心协力,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这是孙子提出的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
那么,怎样才会使上下同欲呢?孙子在《计篇》中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就是说,有道的君王,可以使民欲与他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在这里,孙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孙子在同篇中讲到的“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即把“道”列于首位。
由此可见,“道”在治国、治民、治军和治业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有作为的统帅者和领导者重“道”的意义所在。
孙子所讲的“道”是何意呢?指的是政治。
他特别强调“令民与上同意”,即指国家实行的得人心、顺民意的政治——政策、法令、法制等。
他所论述的“上下同欲者胜”,其中的制胜条件,触及了战争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