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人类学资料

博物馆人类学资料

博物馆人类学资料
博物馆人类学资料

課程名稱:博物館人類學Museum Anthropology

時間:週六09:00-1200,教室:國立歷史博物館視聽室

授課教師:王嵩山教授、翟振孝博士

【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可以通過人類學從事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比較研究的方法與視野,探索見諸於全世界的,通過既有的文化形式、社群組織與事業有意識的建構集體表徵的現象;掌握博物館人類學的實踐所涉及的人類學理論、方法論及其終極關懷的脈絡。我們將以人類學的角度探索「博物館的社會文化衝擊(social- cultural impact of museums),包括:宗教狂熱與族群意識勃興,文化、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或衝突、或彼此妥協,政治、菁英、專業知識與文化民主化之關係,以及新興的博物館人類學所捲入的文化的本土化與多元文化主義、全球化與地域化之糾葛,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在不同場合的互動模式,浮動的後現代論述與結構思惟交鋒等現象的論辯。

通過前述內容的深入研討,本課程期待學習者能夠處理下列三個相關面向的博物館人類學的主題:第一,不同時空背景中的器物(artifacts)、文化形式、與社會關係之間的關係。其次,「事物體系及其範疇」、記憶、歷史的建構,自然、社會與人的本質之真實性(authenticity)、持續性(continuity)與「異他性」(otherness)之關係。第三,當代社會文化範疇的內涵與性質,及其與文化之再生產(reproduction)和使用的意識性、分類概念、藝術創造之條件、認同之建構等社會現象之間的關連。

【課程簡述】

人類學知識與實踐蘊涵啟蒙精神與浪漫主義的雙重特徵。面對豐富多采的人類表現,啟蒙精神揭示人們致力於尋找秩序和理性,從事結構性與概推性的科學研究。而浪漫主義則不但提點人們理解獨特的歷史性的重要,也強調體會奇異事物自成一格的意義;通過整體與內在面向的觀照,理解對象的性質。這個二元特徵,使作為解釋(explain)文化表徵(cultural representations)的博物館人類學(museum anthropology)專業、與作為理解與闡明(interpret)文化表徵之意義的博物館民族誌專業(museum ethnography)產生互補的關係。二者嘗試掌握器物標本及其相關資料,通過「社會文化脈絡」、「生態」、「演化變遷」、「比較」觀點從事完整且系統化的收藏研究,作為具有時間深度及泛文化廣度的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我間關係的解釋與理解的基地。此外,十七世紀以降,公私立博物館與各類型文化中心等文化機構、相關文化產業的興起,及其所涉及的廣泛的社會文化關懷議題,漸漸地成為重要而突出的思辯範疇。與此相關的博物館人類學之民族誌書寫與當代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內涵交相內捲,博物館以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機構,成為學術論述與社會實踐互涵的場域。

博物館人類學之整體發展,一為著重文化形式與社會關係的理解與闡明之科際整合研究,二是從事帶有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研究傾向之自然史與社會文化史之一般性建構,藉以探討具有時間深度與泛文化廣度的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係。而博物館民族誌的主要焦點之一,便是在被視為社會物(social artifact)的博物館實體之基礎上,探討社會文化的變異與多樣化的性質(the nature of socio-cultural variation and diversity)。

博物館是一個文化表徵、社會物,博物館組織運作是具體而微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s),亦是一個各部份密切相關的文化機構。博物館不但有其自成一格的文化關懷、集體知識、與特殊的人際組成方式,「博物館人」亦具有不同於其他文化機構的思考模式。博物館對於物的收藏與研究,是一個持續的、社會文化過程、而非孤立的現象。博物館人類學體會文化與事物之脈絡的重要性,強調不同學科間、在特定區域中,從事加入時間因素、全貌的、比較的研究。博物館考古學與民族誌的論述範疇,除了從事某一特定文化的蒐藏與研究之外,更涵蓋展示與教育的象徵溝通場域,發掘隱藏在博物館呈現之後的意識型態與思考模式。

再說,雖然自然物與人為之物的妥善管理與運用,是博物館考古學與博物館民族誌工作首要的科學任務。然而,更重要的也許是博物館民族誌擁有「自我反思」與「社會文化觀點本位」的性質。在生態、社會與超自然、以及人性的倫理基礎上,博物館民族誌學者與考古學同仁不但探索博物館「如何」存在、「如何」經營的普遍法則;更要思考「為誰」、「為什麼」存在與經營之因素。事實上,由於隱含於人類學志業中的實用主義性質,使考古學與民族誌專業得以對博物館的相關研究可以提出特殊的貢獻、並服膺知識的政治實踐之職志。

博物館人類學的領域,延伸到對不同時空與社會文化背景中之博物館(museums)的深層描述與比較研究。不論是以整體觀、全貌觀(holism),或是以個體論(individualism)作為方法論取向,將博物館及其相關事物予以脈絡化(documentary contextualisation)的知識取向,提醒我們在博物館所涉及的詮釋與展現過程中,不但要更加留意歷史、生態與人口的背景,也應掌握來自於權力、國家政策、各種經濟趨勢以及世界體系之發展的影響。

在這個知識範疇之內的博物館人類學研究,至少涵蓋下列幾個相關聯的範疇。

首先,全貌性的研究某個特定區域的博物館(museums)與(人類學)收藏品(collections),及其所處之歷史與社會文化範疇;

其次,呈現文化的多樣性、變異性、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其對博物館實踐(museum practices)的影響;

第三、探索博物館如何傳達(communicating)各種生態適應與思考的獨特方式與其意義;

第四、掌握當代文化研究的知識趨勢及其成就與博物館研究(museum studies)的關係;

第五、區辯如何與為何保護被威脅之社會的與文化的資產(cultural heritage),塑造並促進文化的保存與創新性的再創造之觀念與社會環境。

【課程大綱】

【評量方式】

一、讀書報告兩篇(各1500字以內,依照標準報告格式撰寫),期中考後、期末考前各繳一篇。

(40 %)

二、課堂中「指定題目」之作業一篇(10,000 字以內,依照標準報告格式撰寫),期中考後繳

交大綱與書目、期末考前繳交完整報告。(60 %)

【教材】

Jones, Anna Laura. 1993. Exploding Canons: The Anthropology of Museum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2: 201-220.

Kaplan, Flora Edouwaye S. 1996. Museum Anthropology. In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David Levinson and Melvin Ember eds., Pp:813-817. N.Y.: Henry Holt and Co..

Freed, Stanley A. 1991. “Everyone is Brea thing on Our Vitrin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Museum Anthropology,Curator 34(1):58-79.

Shelton, Anthony Alan. 2006. “Museums and Anthropologies: Practices and Narratives.” In Macdonald, Sharon, ed. 2006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Pp. 64-80.

Ames, Michael M. 1992. Cannibal Tours and Glass Boxes: The Anthropology of Museums.

Bouquet, Mary, ed. 2001. Academic Anthropology and the Museum: Back to the Future. Berghahn Books. Bouquet, Mary and Nuno Porto, eds. 2006. Science, Magic & Religion: The Ritual Processes of Museum Magic.

Berghahn Books.

Hegmon, Michelle and B. Sunday Eiselt. eds. 2005. Engaged Anthropology: Research Essays on North American Archaeology, Ethno-botany, and Museology. Anthropological Papers, Number 94. Michigan: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acdonald, Sharon, ed. 1996. Theorizing Museum. Oxford: Blackwell.

【參考書目】(相關資料與「博物館學季刊」書目隨堂指定)

Akin, David. 1994. Cultural Education at the Kwaio Cultural Centre. In Culture – Kastom - Tradition: Developing Cultural Policy in Melanesia, edited by Lamont Lindstrom & Geoffrey M. White. pp.161~172. Suva, Fiji: 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Allen, Garth and Caroline Anson. 2005. The Role of the Museum in Creating Multi-Cultural Identities: Lessons From Canada.

Ames, Michael M.. 1986. The Museums, The Public and Anthropology: A Study in the Anthropology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V ancouver.

Appadurai, Arjun. ed..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The So 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Arjun Apadurai, pp. 3~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ve, J. B., 1980, “Ethnographical Museums in a Changing World.” in: From Field-Case to Show-Case.”, pp.

11-28, J. C. Gieben, Amsterdam.

Bennett, Tony. 2004. Pasts Beyond Memory: Evolution, Museums, Colonialism. Routledge.

Bennett, Tony,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Borofsky, Robert. 1987. Making History:Pukapukan and 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s of Knowle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ntwell, Anne-Marie, James B. Griffin, and Nan A. Rothschild, eds. 1981. The Research Potential of Anthropological Museum Collections. in th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376,

Annals N.Y. Academy of Sciences.

Chapman, William Ryan. 1985. "Arranging Ethnology: A. H. L. F. Pitt Rivers and the Typological Tradition", in: Stocking, G. W. Objects and Others, pp.15-48.

Clavir, Miriam. 2002, Preserving What Is Valued Museums: Conservation, and First Nations. UBC Press. Clifford, James. 1988. On Collecting Art and Culture. In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 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Pp: 215-25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 James. 1999[1997]. Museums as Contact Zones. In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Pp: 188-219.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 James. 1999[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lier, D. & Tschopik, H. Jr.. 1954. "The Role of Museum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6 (5:1):768-779. 參見:王嵩山譯〈美國人類學中博物館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2(3):61-68. Coombes, Annie E.. 1994. Reinventing Africa: Museum, Material Culture and Popular Imagination in Late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ngland. London: New Heaven.

Edwards, Elizabeth. 2001. Raw Histories: Photographs, Anthropology and Museums. Oxford: Berg Publishers. Hall, C. Michael. 1998. Making the Pacific: Globalization, Modernity and Myth. In Destinations: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ourism. edited by Greg Ringer. pp.140~153. London: Routledge.

Hallam, Elizabeth, and Street, Brian V. eds.. 2000. Cultural Encounters: Representing …otherness?. London: Routledge.

Henare, Amiria. 2005. Museums, Anthropology and Imperial Ex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nsley, Curtis M.. 1994. The Smithsonian and the American Indian: Making a Moral Anthropology in Victorian America(originally published as Savages and Scientists 1981).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5[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Isar, Y udhishthir Raj, ed.. 1984. The Challenge to Our Cultural Heritage: Why Preserve the Past?. UNESCO, Paris and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 C. Press.

Kaeppler, Adrienne L.. 1994. Paradise Regained: the Role of Pacific Museums in Forg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Ourselves": the Role of Objects in National Identity. edited by Flora E.S.

Kaplan. pp.19~44.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Flora Edouwaye S. ed.. 1994. 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Ourselves”: The Role of Objects in National Identity.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Karp, Ivan and Steven Lavine, ed.. 1990. 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Washington, D. 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Karp, Ivan et al. 1991Museums and Communities: Debating Public Culture. Washington, D. 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Arjun Appadurai, pp. 64~9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yten, H. and B. Damen eds. 1993. Art, Anthropology and the Modes of Representation: Museums and Contemporary Non-Western Art. Koninklijk Instituut Voor De Tropen Press.

Lumley, Robert. ed. 1988. The Museum Time-Machine: Putting Cultures on Display. London and New York: Comedia / Routledge.

Macdonald, Sharon, 2002.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Science Museum. Oxford: Berg.

Macdonald, Sharon, ed. 1998. The Politics of Display: Museums, Science, Culture.

Macdonald, Sharon, ed. 2006.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Oxford: Blackwell.

McLoughlin, Moria. 1999. Museum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ive Canadian: Negotiating the Borders of Culture.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Meyer, Karl. 1979.The Art Museum: Power, Money and Ethics.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Miller, Daniel.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Osgood, Cornelius. 1979. Anthropology in Museums of the Canada and United States. Publication in Museology Number 7, Milwaukee Public Museum.

Pearce, Susan M. ed. 1996[1994]. Interpreting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Pearce, Susan M., ed. 1989. Museum Studies in Material Culture.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Pearce, Susan M., ed. 1990. Objects of Knowledge.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Pearce, Susan. 1987. “Exhibiting Material Culture: Some Thoughts on Interpretation and Legitimac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6:181-186.

Price, Sally. 2002. Primitive Art in Civilized Pla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rice, Sally. 2007. Paris Primitive:Jacques Chirac?s Museum on the Quai Branl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athburn, Robert and C. Lupton. 1983. “The Lands of Snow and Cedar”, Museum News V ol. 61(3):54-63. Ripley, Dillon. 1978. The Sacred Grove: Essays on Museums. Washington, D. 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Rob van Zoestfor d'Arts. ed. 1989. Generators of Culture:The Museum as a Stage. AHA Books, Amsterdam. Stanley, Nick. 1998. Being Ourselves for You: the Global Display of Cultures. London: Middlesex University Press.

Stanley, Nick. ed. 2007. The Future of Indigenous Museums: Perspectives From the Southwest Pacific. London: Middlesex University Press.

Stocking, George W. ed., 1985 Objects and Others: Essays on Museums and Material Culture.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Stronza, Amanda. 2001.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Forging New Ground for Ecotourism and Other Alternativ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0:261~283.

Sturtevant, W. 1969. “Does anthropology need museum ?”, Procs. Biol. Soc. Washington, 82:619- 650.

Thomas, Nicholas. 1991. Entangled Objects: Exchange, Material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 an Mensch, Peter, ed. 1989. Professionalising the Muses:The Museum Profession in Motion. AHA Books, Amsterdam.

Vergo, Peter. 1989.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on Books.

Vogel, Susan. 1991. Always True to the Object, in Our Fashion. In 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Ivan Karp and Steven D. Lavine eds., pp:191-204.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e Press.

王嵩山。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

王嵩山。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臺北:稻鄉。

王嵩山。2001。《當代臺灣原住民的異數》。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嵩山。2003。《過去就是現在:當代阿里山鄒族文化型式的社會建構》。臺北:稻鄉。

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

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臺北:稻鄉。

王嵩山。2009。《博物館、思想與行動》。(即將出版)

王嵩山。2009。《人類學、博物館與文化真實性》。(即將出版)

王嵩山主編。2005。《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博物館研究專刊,第一號。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嵩山主編。2009。《製作博物館》。博物館研究專刊,第二號。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即將出版)

呂理政編。1988。《人類學家的博物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呂理政。1993。《東亞的遺址博物館》。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

胡台麗。1998。《原住民族與文化展演》。臺北:聯經。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南天。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南天。

陳其南主編。

陳奇祿。1958。〈臺灣的博物館和人類學的發達〉,臺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創刊號︰1-8,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陳茂泰。1998。〈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139~184。

翟振孝。2004。〈當文化傳統成為博物館展示:由非洲的祖先紀念柱談起〉,《歷史文物》127:83-92。

戴麗娟。2003。〈法國人類學的博物館時代:兼論人類學物件之特性及實證人類學之建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4 (2006):627-696。

戴麗娟。2003。〈歷史脈絡中的布杭利碼頭博物館〉,《古今論衡》,10 (2003):129-143。

戴麗娟。2004。〈馬戲團、解剖室、博物館:黑色維納斯在法蘭西帝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4 (2004):177-212。

大都会博物馆游记

大都会博物馆游记 大都会博物馆游记 文/亮辰 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该馆面积为13万平方米,截止目前该馆共收藏了300万件展品。 在我小的时候,就一直想来参观大都会博物馆,这次美国之行可以说圆了我儿时的一个梦想。 大都会博物馆从外表看上去并不起眼,以致于我们一路走来想找一个显眼的建筑物,却发现它混迹于其他富有年代感的建筑物中,唯一的区别就是门口人头攒动,才让我们知道这是一处著名的景点。 大都会博物馆藏品多达300多万件,总共有三层。由于功课没有做足,外加只有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所以很多地方没去到,只能算走马观花了。 由于我早就听闻大都会博物馆的埃及馆非常出名,所以,我的第一站就是埃及馆。埃及馆位于一楼北侧,在众多埃及不同时期的展品中,我个人认为最牛的就是丹铎神庙,这是埃及政府因修建阿斯旺大坝无力抢救而送给美国保护的,博物馆把该神庙整体搬迁至此,变成了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也是穷国的无奈吧! 由于时间紧迫,在埃及馆简单游览一下就误打误撞跑到了二楼的亚洲展区。一进去就是一个仿中国庭院风格的小院子,一下就感觉回

到了中国苏州园林似的。这里有几尊非常有价值的商周青铜器,北魏时期的佛像、壁画,唐代的唐三彩,最著名的是元代壁画《药师经变》,这幅壁画是上世纪20年代山西僧人以1600大洋卖给美国人的,又是一个贫穷的无奈呀!在亚洲馆,除了中国精美的文物外,也收藏了很多的日本与韩国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精美文物,其中,在很多影视作品或日料馆常见到的由田葛饰北斋所作的浮世绘《神奈川冲浪》,也被称为镇馆之宝,但很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这幅画…… 在我参观亚洲馆后,就前往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欧洲油画馆。 油画可以说是欧洲的代表艺术之一,但是如果让一个研究欧洲艺术的专家来比较大都会与卢浮宫的话,那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对于不怎么了解欧洲油画的游客而言,这里也是一个了解欧洲艺术的重要窗口,很多题材演绎与圣经、宗教有关。这里有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创作的圣坛装饰画,雅克路易大卫的《安东万路朗德拉瓦锡和他的妻子》,以及我们在各种美术书中常见到的凡高自画像,还有很多似曾相识,却又叫不出名字的作品。因为这里相比其他馆人少一些,所以可以看到很多美术生在画前临摹。 参观完欧洲油画馆后,我又跟着人流转去到了大洋洲展区。相比于欧洲与亚洲艺术的精美,大洋洲极具部落感的展品将人类的原始粗犷美展现得一览无余,超大号的木制艺术品极具部落特色,展现了人类的原始文化。

博物馆设计任务书样本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任务书 选题一宝丰县汝官窑遗址展示博物馆 一、项目概况: 汝窑系中国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宝丰县清凉寺北宋汝官窑遗址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瓷窑遗址, 该处是宋、金、元代以来烧造历史延续数百年之久的重要制瓷场地, 是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官窑遗址。 6 月被国务院颁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月被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了重现北宋汝官窑这一祖国文化瑰宝, 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宝贵资源, 宝丰县政府投资建设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博物馆。建成后, 该馆将成为集考古、汝瓷研究、汝瓷文化展示和汝瓷精品销售为一体的具有旅游功能的专业博物馆。 二、用地概况: 1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位于县城西部20 公里处之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台地上, 遗址面积共计119.5 万平方米, 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43万平方米, 特别保护区面积8075平方米。其中作为展示工程的博物馆位于重点保护区东北角外, 原为一紫砂壶生产厂家( 现已停产) , 具体范围及周边环境详见附图。 2 环境条件: ( 1) 地表现状: 拟规划区域内自然地势低于周边, 场地内略有起伏, 地表无水面。 ( 2) 水文地质条件 宝丰县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两大地貌过渡地带, 土壤类型属南方黄红土壤向北方的褐土过渡地带, 植被是由华北落阔叶林向华中常绿阔叶林过渡地带, 适合多种生物繁衍生息。 该县地属暖温带, 为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以春旱多风, 夏热多雨, 秋温气爽, 冬寒少雪为特征。年平均气温14.5 摄氏度, 降水量769.6 毫米, 日照2183.7小时, 无霜期215天, 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23 亿立方米。 主导风向: 夏季东南风为主, 冬季西北风为主。 三、设计内容及面积分配: 1 建筑部分: 主要功能为文物陈列和遗址管理, 是收藏、展示、研究与汝瓷相关的文物及各种资料的中心。总建筑面积4800( 可上下浮动5%) , 建筑层数不大于 3 层。

大唐西市博物馆讲解1

大唐西市博物馆讲解词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 ??西市遗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参观游览。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在唐代长安城西市遗址上建设而成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 物馆,占地15亩,建筑面览2.0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0.8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 面积2500平方米,藏品达到20000余件,游戏是出土的文物和馆藏文物两大部分构 成。 (展陈总体介绍) 我馆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和特别展览四部分构成。专题展览为 丝路百工体验展,临时展览为不定期展览,特别展览为个人藏品。基本陈列以西识别出 土和馆藏文物为主,再现唐代西市的繁荣风貌和隋唐盛世的商业道德风范,使我们在 了解西市历史的基础上勒戒丝绸文化和唐代的商德遗韵。 现在占线我们眼前的是一楼遗址大厅,他被誉为"西安国际客厅",此后各种历 史、艺术、民俗、藏友收藏类的临时展览、特别展览将会在此轮换展出,常看长新。 一、唐长安城坊结构图 在我们前方的地板上看到的是唐代长安城的城坊结构图。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 的基础上而建,面积83.1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唐坊制 度是将贸易区和居住区分开,然后实行统一管理。长安城从一开始就规划了巨大的市场, 分别在朱雀大街的两侧,这就是东西两市。其中红色区域就是我们所在的大唐西市。西市 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约今天的1600亩。相当于两个半天安门广场。西市市内 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各两条,平行交叉成"井"字型,将西市分成九个区域, 俗称九宫格。西市街宽约16米左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楼遗址大厅的宽度。因西市 连通着西去丝绸之路的金光门和开远门,除了为百姓提供日常所需外,周围聚居着来自丝绸 之路的胡商,更有酒肆、邸店等场所,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物贸易交流集散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59、1960、2006 年对西市遗址进行了三次重点考古发掘,获得重要发现。这对了解唐长安城商业和手工业, 对探索唐长安城都市生活面貌有很大意义。200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被正式补充到丝路 各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单之中。陕西佳鑫集团出巨资支持了考古发掘,并舍弃 商业利益,投资2.1亿元建设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为民营资本从事古遗址保护树立了典范。) 二、丝绸之路地形图 在大厅的有墙壁上方我们看到的是目前国内文化信息量最大的丝绸之路地形图。 首先,"丝绸之路"是以运送丝绸为主的商路,这是它命名的主要理由。据专家考证, 早在2000年前,罗马贵族就偏爱来自东方中国比黄金还珍贵的丝绸服饰,直到汉代,丝绸 都只有中国出产,这大大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欧洲的黄金源源不断的沿着这条路流入中 国的汉地,汉朝因此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早有企及的黄金时代,丝绸成了那时世界上最有影 响力的商品,听到这里,您可能会明白,将一条商路以丝绸命名而不是其他商品的缘由和 基本而牢固的内涵。 "丝绸之路"有几条大致的路线,张骞两次凿空西域,形成了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 这幅示意图上主干线的中路即为张骞当年行走的路线。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跨过黄河到 甘肃武威,进入河西走廊,再沿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到达敦煌,这是河西走廊的西端。也是 丝绸之路中国段一个重要的节点。说它是节点,是因为在敦煌大路被分成两条,向西北方向, 出鼎鼎大名的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沿天山山麓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沿,到高昌即 今天的吐鲁番,再到龟兹即今天的库车,然后到疏勒即今天的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博物馆设计说明书!!!!!!!!!!!!!!!!!!!! 1、基本原则、 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1).根据博物馆展出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参光流线。参光流线要明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确,尽量避免迂回、重复、堵塞、交叉。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2 ). 根据博物馆规模不同,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展出要有灵活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性。可全部展出,也可局部展出。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3 ). 对于非系统性和非顺序性展出的大、中型博物馆参观路线要有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选择性。可全部参观,也可灵活参观,并方便中途退场。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4).适当安排有间隔的休息场所,使观众视觉得到停顿,体力得到恢不至于过度疲劳。复,不至于过度疲劳。除上述基本原则外,除上述基本原则外,基本陈列室应布置在陈列区中最醒目便捷的位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置,临时展厅适合采用灵活的大空间,宜相对独立,可安排在便于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单独开放的位置上。报告厅可接近陈列室布置,其位置也宜相对独便于单独对外开放。立,便于单独对外开放。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展出内容的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2、陈列室的入口与人流组织 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3 ). 自由线路:如陈列室进深较大, 或大厅中采用立体陈列或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单元陈列方式, 则人流线路不是单一的明确线路, 人流流向会产生“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产生“ 渗流” 现象. 陈列室的出入口反映的是总的前进趋势, 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观众在前进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观对象。 3、几种展厅形状的比较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 1 ) . 长方形:能获得摊位布置的最大值;走道通畅、便捷,占用面积少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2).正方形:摊位容易布置,排列整齐,走道便捷,参观路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线明确,灯光布置有利于组成天棚图案,渲染展览气氛,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形式丰富。摊位布置富有变化,3).圆形:摊位布置富有变化,走道布置适当时方便参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观; 展厅一般照明须与走道方向取得呼应;展览形式设计灵活性差。较难,灵活性差。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4).多边形:摊位布置受限制;走道方向应方便而且不影响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观众视线;展厅一般照明注意整体;展览形式设计应利于边角落。边角落。 空间设计

闫家岗遗址博物馆设计随笔

闫家岗遗址博物馆设计随笔 摘要:通过对闫家岗遗址博物馆的设计,逐步探讨古遗址类博物馆的设计研究方向及设计内涵,着重研究了博物馆建筑的文化聚络影响,以及给观览者的历史感应的回馈,通过功能上的合理分区、虚实对比的形象理解和静水通幽的环境引入,阐述了遗址类博物馆的设计主旨。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文化聚络静水 在哈尔滨的西南二十公里,有一个地方叫闫家岗,富饶而美丽的她没有因为坐落在冰城而出名,却以在这里发现了两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而扬名海内外,有的哈尔滨人更是称闫家岗为哈尔滨之根,因为这里是有历史资料记录以来,哈尔滨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地点,考古历史上称之为闫家岗遗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闫家岗农场历经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很多重要的石片、石核和砍砸物,上面有清晰打击痕迹,同时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猛犸象、普氏野马、东北野牛、狗等20多个种属,尤其重要的是发现了若干由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堆砌而成的半圆形堡垒状防御工事,经文物部门核定研究,确认为古人类的临时居所和抵御野兽的狩猎防御工事,充分证明了当时古人类的生存迹象,从而奠定了“闫家岗遗址”文物考古历史的价值,1990年闫家岗遗址经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主旨于文化聚络的反馈 闫家岗遗址博物馆需要展示的是两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其方案试图寻找一种合理自然的解决方案,来综合解决文化聚络的反馈感、历史沧桑的聚合感、观览者的文化认同感,这三点是方案创作的主旨思路。在这其中,设计者更加注重文化聚络的反馈,因为无论方案超哪个方向发展,其基础都是文化的反馈和思考,自然在方案设计上会有所体现。 2 有机连续的空间系统 本建筑的空间系统分为入口集散空间、挖掘坑展示空间、影像资料空间、综合展示空间四大部分,通过连廊和过渡空间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入口集散空间设置接待台、logo屏、寄存处、信息引导仪等,充分考虑室内的光线变化,透过中心位置棚顶的二十平方米的网格天窗,可以看到茫茫夜色中银河中无数闪烁的繁星。挖掘坑展空间采取地下一层和一层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整体层高8.5米,面积为670平方米,两条参观流线分别为一层环廊流线和地下一层融入式流线,为方便残障人士的使用,设置了残障坡道和轮椅电梯,挖掘坑空间还原了闫

智慧树知到《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一章 1【多选题】(2 分) 卢浮宫的镇馆三宝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 2【单选题】(2 分)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藏的总量?(380000) 3【单选题】(2 分) 胜利女神的高度?(2.44 米) 4【单选题】(2 分) 《米罗岛的维纳斯》在1964 年去过哪个城市?(东京) 5【单选题】(2 分) 《米罗岛的维纳斯》把上下部分分开的黄金分割点是?(肚脐) 6【单选题】(2 分) 卢浮宫是_______年向公众开放的?(1793) 7【单选题】(2 分) 胜利女神是由哪国外交官发现的?(法国) 8【单选题】(2 分) 卢浮宫的大画廊中的艺术作品主要来自哪个国家?(意大利) 9【单选题】(2 分)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者是谁?(贝聿铭) 10【判断题】(2 分) 《胜利女神》是在土耳其发现的。(对) 第二章 1【单选题】(2 分) 以下哪一幅画不是达芬奇的作品?B A、《最后的晚餐》 B、《雅典学园》 C、《岩下圣母》 D、《蒙娜丽莎》 2【单选题】(2 分) 传说拿破仑把《蒙娜丽莎》挂在了哪里?B A、厨房 B、浴室 C、餐厅 D、客厅 3【单选题】(2 分) 《蒙娜丽莎》中,我们判断画里的人物是怀孕状态,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判断她怀孕的标志?B A、腹部的皮草 B、文献资料 C、人物忧郁 D、手指微肿 4【单选题】(2 分) 20 世纪60 年代《蒙娜丽莎》促成了哪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A A、法国和美国

B、意大利和英国 C、法国和意大利 D、法国和英国 5【单选题】(2 分) 《岩下圣母》的作者是谁? C A、拉斐尔 B、马奈 C、达芬奇 6【单选题】(2 分) 文艺复兴三杰当中,最年轻的是谁?B A、达芬奇 B、拉斐尔 C、米开朗基罗 7【单选题】(2 分) 2012 年在下列哪个博物馆发现了《蒙娜丽莎》版的另一幅绘画?B A、英国国家画廊 B、普拉多皇家美术馆 C、乌菲兹美术馆 D、波尔盖塞美术馆 8【单选题】(2 分) 达芬奇就像一个在黑暗当中醒得很早的人,与此同时所有其他的人都依然在睡梦当中。这句话是(C)对达芬奇的评价?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弗洛伊德 D、荣格 9【单选题】(2 分) 《蒙娜丽莎》被画人的身份是什么?D A、银行家的妻子 B、画家的女儿 C、画家的仆人 D、丝绸商人的妻子 10【单选题】(2 分) 《岩下圣母》展于卢浮宫哪个展厅A A、大画廊 B、莫里恩厅 C、美第奇画廊 D、达鲁厅 第三章 1【单选题】(2 分) 卡帕内尔藏于奥赛博物馆的《维纳斯的诞生》属于下面哪种风格?D A、印象派 B、象征派 C、后印象派

最新人体博物馆讲稿

人体博物馆讲稿

欢迎大家来参观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博物馆。这个人体解剖博物馆称得上南方医科大学的一张名片,一个门面。从1978年建馆之初迎来第一个标本,到如今人体博物馆已经35岁了,馆藏铸型标本已发展到2600多件。这些珍贵标本由管道铸型技术制作,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细使得这座博物馆成为世界三大人体博物馆之一。另外,这个博物馆还研究数字人、虚拟人,并且成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我国航天事业的研究,所以才有这个中国航天中心捐赠的一个大屏幕。这项科研成果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这几个字由中山大学原校长、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斌题词。 博物馆建馆面积有1700多平米,其中专业馆800多平米,科普馆900多平米。专业馆是专业学生学习的基地,把教室、实验室、博物馆三者结合进行教学。科普馆由广州市科信局投资100万。这里的标本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顺序摆放。科普馆作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承担广州市科普教育任务。 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数字人体/数字医学体验区。别小看这个电脑,数字人的信息全都储存在里面,在电脑上您可以个性化了解您想要知道的知识。上面这张图片为我校解剖教研室2004年转制前的全家福,下面这张照片是转制后的。这位老人就是钟世镇院士,他是这个博物馆的创始人,今年已经88岁了,还工作在第一线。在钟世镇院士的领导下,我们整个团队做了很多工作,才渐渐有了今天的成就。 现在我们进入了专业馆。专业馆中的标本犹如工艺品,不仅不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还会给人带来享受。标本真真假假都有。这些模型采用真实骨架,例如这个颅骨。血管是注入硅胶制成,也就是假的。硅胶的颜色是硅胶处于液体状态时加入的,红色的是加入了朱砂,代表动脉;蓝色的是油彩,代表静脉。我们给硅胶加压从血管口注入后,硅胶在血管中循行,凝固之后,将皮肤、肌肉、骨骼甚至血管壁都用酸腐蚀掉,只剩下硅胶组织,这样才能更好地显示复杂血管的走向。对于带骨的标本,不能采用上述方法(因为酸会腐蚀骨,破坏解剖结构和美观)而采用自然腐蚀的方法,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所陈列的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例如这个颅骨标本,把颅内外血管都充分表现了出来,是这个展柜的精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展柜。在解剖课上我们学过,大脑动脉环是由基底动脉,前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后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围成的不规则七边形。颈内动脉两侧血一般是不通的,当一侧受阻时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编辑2019年度智慧树规范标准答案

,. 第一章 1 【多选题】(2分) 卢浮宫的镇馆三宝是:ACD A、《胜利女神》 B、《岩下圣母》 C、《蒙娜丽莎》 D、《断臂维纳斯》 2 【单选题】(2分)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藏的总量?D A、35000 B、38000 C、3500 D、380000 3 【单选题】(2分) 胜利女神的高度?B A、1.8米 B、2.44米

米2.8、D. ,. 4 【单选题】(2分) 《米罗岛的维纳斯》在1964年去过哪个城市?C A、大阪 B、柏林 C、东京 D、罗马 5 【单选题】(2分) 《米罗岛的维纳斯》把上下部分分开的黄金分割点是?B A、腰 B、肚脐 C、胸 D、屁股 6 【单选题】(2分) 卢浮宫是_______年向公众开放的?B A、1803

C、1789 D、1792 7 ,. 【单选题】(2分) 胜利女神是由哪国外交官发现的?B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土耳其 8 【单选题】(2分) 卢浮宫的大画廊中的艺术作品主要来自哪个国家?D A、希腊 B、法国 C、荷兰 D、意大利 9 【单选题】(2分)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者是谁?B

B、贝律铭 C、安藤重雄 D、扎哈·哈迪德 10 ) 分(2 【判断题】. ,. 《胜利女神》是在土耳其发现的。B A、错 B、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幅画不是达芬奇的作品?B A、《最后的晚餐》 B、《雅典学园》 C、《岩下圣母》 D、《蒙娜丽莎》

2 【单选题】(2分) 传说拿破仑把《蒙娜丽莎》挂在了哪里?B A、厨房 B、浴室 C、餐厅 D、客厅 3 ) 分(2 【单选题】. ,. 《蒙娜丽莎》中,我们判断画里的人物是怀孕状态,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判断她怀孕的标志?B A、腹部的皮草 B、文献资料 C、人物忧郁 D、手指微肿 4 【单选题】(2分) 20世纪60年代《蒙娜丽莎》促成了哪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A A、法国和美国 B、意大利和英国

博物馆设计心得

设计心得 第一部分:大河沟仰韶遗址博物馆参观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位于郑东新区西北部、连霍高速与中州大道交叉口东南隅,是为保护大河村遗址而建立起来的一处史前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在远离城市道路的小村庄里,走过并不太好走的乡间小路,终于远远地看见一组红色建筑群,内心一阵激动,已经准备好接受仰韶文化的熏陶。走进院落,大门旁时一个精致的公共卫生间,正对着入口的就是主要展示建筑,立面简洁,入口内凹,营造出神秘氛围。先是进入展示坑中参观,展示坑是一个大跨空间,中间不落一柱,展示路线绕过各房屋地基,最大程度的保护了仰韶时期的建筑遗存。层高6、7米甚至更高,人行道距离展示坑2米,根据遗址介绍顺序安排人行道布局。整个空间采光靠的是高侧窗,因为博物馆建筑的性质特殊,所以这样的高侧窗完全足够参观采光要求。参观结束展示坑后,在解说员的指引下,走进了主展厅一层,一层主要展示了仰韶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景再现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工具,介绍遗址发现挖掘的过程。参观结束后经过楼梯上主展厅二层,主要展示仰韶时期种类多样的陶器,也与龙山时期等不同时期的陶器进行了对比,最后经过一个大楼梯回到主展厅出发点。整个流线非常顺畅,空间氛围变化不突兀,参观过程平顺没有大的变化。各个展示部分空间的过渡也比较和谐,空间节点处理较为得当。 第二部分:基地调研 参观结束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后,下午来到了本次设计的基地:荥阳市青台村考古挖掘现场。从入村主路走进,远远地就能看见唐岗水库的沿岸美景,我们的基地就位于这个唐岗水库旁,是一个有7米挖掘断崖的地方,断崖后面就是挖掘现场,还能看见各挖掘坑和正在做工的工作人员。从穿过基地的一条东西向小径,能到达青台村民的精神寄托所在地:赵公明庙。庙占地很小,是文化大革命后建造的,庙周围还有两棵年代久远的榆树,它们都是这次设计除文化展示坑之外的重点保护对象。我从小径旁的一条不是很陡的道路走下挖掘断崖,近距离感受了基地与唐岗水库的互交互融的关系。其实,基地图中岸边与水面之间还有一块湿地,但是去实地调研时水位上涨,看不见湿地,也算是比较可惜的。 第三部分:总结基地要点 1、入村主路比较小,建成博物馆后交通压力可能比较大,这就需要在设计时将交通问题考虑进去; 2、村民进入赵公明庙的路线有两条,最好是全部保留,或者以某种与建筑结合的方式保留; 3、基地断崖下的那些杨树,在看过基地之后觉得虽然不及赵公明庙旁的那两棵榆树,但它们还是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可以选择保留。或者将它们移植在基地的其他地方以达到基地利用上的完整度更高; 4、入村主路与基地距离太近,如何处理好道路与交通的关系也至关重要; 5、挖掘断崖也是具有一定可展性的,不用将整个挖掘断崖做展示,选取其中一部分也是不错的;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特展(一期20151031–20160417二期20160507–20161011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特展 (一期20151031–20160417,二期20160507–20161011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特展一 期:10/31/2015–4/17/2016 二期:5/7/2016–10/11/2016 【高清图片,建议在wifi环境下阅读】 大都会博物馆第一期书画展览清单 (10/31/2015~4/17/2016): ▼唐韩干照夜白图卷▼唐传钟绍京楷书灵飞经册(局部) ▼南宋佚名明皇幸蜀图轴▼五代/北宋佚名乞巧图轴▼北宋佚名仿范宽山水图轴▼北宋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局部)▼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局部)▼北宋佚名睢阳五老, 毕世长像册页▼南宋高宗草书天山阴雨七绝诗团扇 ▼南宋杨皇后楷书瀹雪凝酥七绝团扇▼南宋马远月下赏梅图团扇册页绢本 ▼南宋夏珪山市晴岚图册页▼南宋理宗赵昀行书北宋梅尧臣依韵和资政侍郎雪后登看山亭诗团扇▼南宋赵孟坚水仙图卷(局部)▼南宋赵孟坚行书梅竹诗谱卷(局部)▼元耶律楚材行书赠别刘满诗卷(局部) ▼北宋传黄宗道旧传李赞华猎鹿图卷(局部)▼北宋传杨邦基聘金图卷(局部) ▼南宋传陈居中胡骑春猎图团扇▼元佚名莲花图轴

▼南宋佚名阿弥陀如来图轴▼元李尧夫芦叶达摩图轴▼南宋传直翁药山李翱问道图轴▼元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卷(局部)▼元赵孟俯, 赵雍, 赵麟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卷(局部)▼元周东卿渔乐图卷(局部)▼元方从义云山图卷(局部)▼元倪瓒秋林野兴图轴▼元张逊石上松花图轴▼元陆广丹台春晓图轴▼元盛懋秋林渔隐图团扇 ▼元盛著秋江垂钓图团扇▼元吴镇老松图轴▼元王冕墨梅图轴▼元唐棣摩诘诗意图轴▼元罗稚川古木寒鸦图轴▼明传谢环杏园雅集图卷(局部)▼明林良二鹰图轴 ▼明刘俊纳谏图轴▼明陈子和古木酒仙图轴▼清王原祁辋川图卷(局部)▼清王翚等康熙南巡图,第三卷: 济南至泰山(局部)▼清朱耷(八大山人) 鱼石图轴▼清朱耷(八大山人) 莲塘戏禽图卷▼清朱耷(八大山人) 二鹰图轴▼清徐扬等乾隆南巡图, 第六卷﹕大运河至苏州(局部)第二期书画展览清单(5/7~10/11/ 2016) ▼北宋传屈鼎夏山图卷▼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卷 ▼北宋徽宗竹禽图卷▼北宋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卷(局部)▼五代传董元溪岸图轴▼宋佚名仿李成寒林策驴图轴 ▼北宋米芾草书吴江舟中诗卷▼南宋米友仁云山图卷▼南宋传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卷(局部)▼南宋高宗草书天山阴雨

博物馆讲解员的礼仪要求

博物馆讲解员的礼仪要求 1 讲解员形象礼仪要求 1.1讲解员微笑和眼神的要求 微笑:1.微笑要做到真诚,即是发自内心的; 2.微笑要做到甜美; 3.微笑要有尺度,即热情有度。 微笑的禁忌:在接待中突然哈哈大笑,表情过于夸张,令客人莫名其妙的笑。 眼神:1.前视法2.环视法3侧视法4点视法5虚视法6闭目法7仰视法8俯视法 眼神的禁忌:使用鄙夷或不屑的眼神。因为这常会深深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是一种无礼的表现。除了情人之外,对异性肆无忌惮地长时间的凝视,也会令对方极为反感。1.2岗手部和手势的要求 1.2.1 手部 在工作中,讲解员的手部“承担”着握手、交换名片、指示展品、文物等职责。其双手总是处于醒目之处。因此,讲解员要细心爱护自己的双手,要以干净、卫生、雅观为其要义。 手部的禁忌:上岗时涂抹红、黑、蓝等怪异的指甲油,指甲修饰不得当。 1.2.2手势 讲解员在使用手势时应尽量做到指示清晰准确,手势的幅度应尽量小且不要影响到观众的视线,使用手势的次数也应当减少到最少。手势应当是:伸直并拢的手指,掌心向上,腕关节伸直,指尖与手臂形成一条直线。若是掌心向下如此运用,将是极其不礼貌的,只在教育别人时才会使用。手势太多,通常会给人觉得有些不够稳重,有些故作姿态。乱用手势,既有可能让人产生反感,也有可能给别人留下装腔作势、没有涵养的印象。手势的禁忌:应用不规范、多次应用、乱用。 1.3讲解员岗上站、坐、走的要求 1.3.1站姿 站姿就是人们站立的姿势。讲解员站立之时,应当是挺拔而庄重,既身体站直腰部挺直,挺胸而收腹,双腿并拢,双脚微分,双手交叉于身前,双肩平直,双目平视,头部保持端正,好像你的头顶被一根绳索悬吊似的。身体重心向上,给人以精神振奋之感。站姿的禁忌:不挺拔、不立腰、不向上。 1.3.2坐姿 讲解员坐姿应当以端庄、文雅、得体、大方为基点。坐姿和站姿一样,也是人们的基本举止。正确优雅的坐姿能体现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基本要求是:做到稳重、静态、直挺、端正。坐时双手放在膝盖或沙发的扶手上,也可以双手相叠或相握,两腿并拢或交叉,女士可以双腿并拢或交义斜向一侧,男士可以平踏地上,双膝可稍微分开。 坐姿的禁忌:争先、坐满、乱动、叉褪、乱伸。 1.3.3行走 讲解员走姿看上去应显得潇洒、稳健、文雅、持重,具体来讲,行进的步伐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步伐不宜过大或过小;不宜东张西望;腰部要放松,上身要挺拔,腿部要伸直;双腿的距离不要过大,不要走成八字步。行走的基本要求:行走安静、行走稳定、行走合礼。行走的禁忌:驼背、耸肩、塌胸、松髋、弯膝、左右摆晃。 1.4讲解员上岗的举止要求 举止,是指人们的仪姿、仪态、神色、表情和动作。它以小见大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它可以洞察每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变化和活动,它一向被看作为

博物馆设计方案

1 工程概况 博物馆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4133.7㎡,总建筑面积63390㎡。建筑高度(檐口)36.4m,地上5层,地下2层,地下3层为2.2m层高的设备夹层。工程性质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建筑。其中地上各层和地下1层南区为展陈、社教、科研、办公、保安、综合服务等功能区,由三大部分组成:椭圆斜展厅、矩形基本展厅、行政办公区(见图) 1)地下1,2层北区为地下车库,地下2层南区为藏品库、设备机房、人防等。 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展示国际大都市风貌的博物馆。馆内展示和珍藏着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文物。消防系统的设计不但要重在防,而且要重在灭。除设有普通的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外,还设有水喷雾灭火系统、智能消防水炮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特殊的消防措施。 2 消防总水量的确定 消防水池容积按所有水消防系统同时作用来计算,显然是不经济也是不可能的,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全方位保护,任何一处着火,两个系统都要发挥作用。水喷雾系统为锅炉房服务,水炮系统为礼仪大厅服务,两系统都是局部保护。很明显,水喷雾系统和水炮系统不可能同时作用,但两系统是否会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从一处着火考虑。锅炉房是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内部只是水喷雾系统。一旦着火,除水喷雾系统作用外,锅炉房以外的消火栓系统协助灭火。这种情况,水喷雾系统不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水炮系统同时作用。二是从安全角度出发。锅炉房着火,不排除波及邻近区域的可能性,邻近区域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将作用。所以,可以认为水喷雾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同时作用。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礼仪大厅也同此考虑。针对博物馆的重要性,消防水量的确定还是要保守一些。所以,有两种同时作用的系统组合,一种组合是水喷雾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另一种组合是水炮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消防水量按上述两种组合的较大值确定为650m3,计算见表1。 3 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水量30L/s,延续时间3h。系统为稳高压制,竖向不分区。系统示意见图2。馆内防火分区的分隔,多处设置了防火卷帘,防火卷帘的种类与水消防系统密切相关。根据“高规”第5.4.4条的条文说明,如采用无机复合特级防火卷帘,则不需水冷却。但此种防火卷帘轨道较宽,建筑空间美观受到影响,为此建筑要求采用汽雾式特级防火卷帘(“高规”条文说明第5.4.4条将此种卷帘纳入了特级防火卷帘之列)。其作用机理是:当火灾发生时,感温阀开启,帘节内充水,水满外溢形成“水帘”,火场高温致使部分水汽化,在水汽双重作用下,把帘面的温升始终限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进而有效阻断火灾蔓延。既然是特级防火卷帘,就意味着不设置独立的喷水灭火系统。所以,汽雾式特级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汇编

绵阳博物馆解说词第一部分:基本陈列 千年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文化陈列神奇自然美丽家园——绵阳自然生态陈列 第二部分:专题陈列 流淌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陈列 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 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

千载回望古绵州 ——绵阳历史文化陈列讲解词 第一单元:史前遗址 绵阳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万年前,去看看绵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大遗址。 边堆山遗址。出土了考古年代距今约4800年的陶器、石器、磨制骨器及带草茎痕和圆形孔洞的红烧土等文物数千件。这里展示其中小部分,有陶纺轮、陶饼等器物的口沿、底部残片,还有用作砍伐、刨土的生产工具石锛,战争狩猎时用做武器的石箭镞、石弹丸、穿孔石器等。北川是夏朝开国君王大禹故里,这尊雕塑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 蜀道。蜀道是古代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石牛粪金、五丁开山”故事得名, 石牛粪金或许是神化传说,但“五丁开山”确有其事,汉代四川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里有记载,李白在《蜀道难》里也有名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手势指引)这条青石板路就是由金牛道的原石铺成,这是一条人文栈道,也是一条战争要道。 这些就是金牛道上出土的巴蜀式青铜兵器,包括铜矛、铜戈、铜剑、铜钺(yuè)等。矛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戈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钺则是兵器中常规的砍伐工具。 第二单元:历代文物 遗址带我们走进历史现场,文物为我们还原历史情境。接下来,我们将参观绵阳历代文物。 绵阳博物馆藏品甚丰,尤以汉代文物为最。其原因有三:一是两汉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二是汉代“视死如生”,讲究厚葬。三是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广汉郡”(梓潼郡)就在绵阳境内(另两郡是巴郡和蜀郡)。汉代绵阳是什么样子?看看刘备怎么说。东汉末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力排众议邀刘备入川在涪城相会,刘备一到绵阳就大发感叹:“富哉!今日之乐乎!”这场引狼入室的“涪城会”,最终成就了刘备在蜀国的霸业,也反映了当时绵阳在四川的地位。 人体经脉模型。这里展出的是1993年出土于绵阳永兴西汉大墓高28.1厘米的人体经脉模型。模型为通体着黑漆的木胎,裸体直立,双手下垂,体表纵向绘有19根红色线条,其中有8条在正面,这些线条代表了人体十二经脉。这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人体医学模型,见证了四川早期经脉学发展。围绕在展柜四周的14幅图片是仿绘的明版古画《十四经脉图》。 图片上这位神像貌慈祥、姿态闲适的老者就是绵阳古代医学鼻祖—涪翁。《后汉书·郭玉传》有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涪翁治病不论贵贱,因而深受百姓爱戴,他尤其擅长针灸,所处时代又远在华佗之前,因此,也是继扁鹊、仓公之后,最

博物馆设计资料报告

博物馆设计资料报告 要研究和设计博物馆要首先了解它。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组组、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博物馆分类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 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 的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 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 10000 的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 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 的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1、综合类 1)世界性综合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2)国家与地方综合博物馆 2、历史类 1)历史文物博物馆2)社会历史博物馆,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3)战争与军事博物馆4)考古与遗址博物馆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民族民俗博物馆 4、艺术类

1)人类与民族博物馆2)民俗博物馆3)宗教博物馆4、艺术类

1)绘画与雕塑博物馆2)工艺珍宝博物馆3)建筑博物馆 5、文化教育类 1 学校博物馆 2 儿童博物馆向儿童传播各种知识,生动活泼适合儿童的博物馆 3 影剧传播博物馆 4 文化与娱乐中心如蓬皮杜文化中心 6、自然类 1、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2 专门性自然历史博物馆 3 园图性博物馆 4 水族馆 5 天文馆 7、科技产业类 1)综合性科技产业博物馆2)专门性科技产业博物馆3)科技中心 8 、纪念类 1)历史事件纪念馆2)名人纪念馆3)名人故居 9、收藏类 收藏类博物馆包罗万象,玩具、食品、罐头、邮票、钱币、车辆、钟表、服装等。博物馆的职能用途 1、收集保管职能 如:美术馆收集美术品,历史博物馆收集某时期的文物。收集得来的藏品经过整理、筛选、修复,选出有代表性的,能把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很好的抽象概括的、有价值的藏品加以保管。 2、调查研究职能 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需要调查研究藏品的抽象内容,加工、组织它的抽象材料,根据博物馆的教育目的,向观众进行展示。 3、普及教育功能

景区导游解说词

十里菊香博物馆现场讲解词 紫红底色部分为初步规划的区域命名 PART1 到达展示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洋马十里菊香菊文化博物馆,我是讲解员小X。很高兴为大家提供讲解服务,愿我的服务陪伴您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菊文化之旅。 这里就是景区的特色主题馆,占地8000平,以菊花为主题,约13处主题小品,稍后我们将一一观赏。 (面对游客,手指向圆形花圃) 大家正前方所看到的圆形展区,“十里菊香”是我们本次的展览主题,用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作为背景,突出人文意境。花圃中的盆栽以观赏菊为主,有多头大菊、欧美小菊、悬崖菊、切花菊等,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 另外大家能看到花圃中的丹顶鹤,它们和麋鹿,都是盐城旅游形象代言人哦。 PART2 向右行走途中 围绕花圃一圈,向大家展示的是菊花印象,主要介绍了观赏菊和药用菊两类品种的特点。 观赏菊花的活动从宋代末年开始盛行,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而拿菊花入药,也是古代很多文人医师推崇的,比如,晋代名医陶弘景、诗人陶渊明都曾提到服菊对人的好处。常见能入药的菊花有黄菊、白菊、贡菊、泸菊、川菊,“身价最高”的就是引进的金丝皇菊,市场上品相一般的都能卖到3元一朵,7厘米的甚至能卖到70元,比一般的菊花贵了近10倍。不过,药用菊对人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长期饮用能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动脉、抑菌、调节心肺,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儿童饮用。 PART3 游行经过小门 曲径通幽,经过这道徽式牌楼,我们看到是楼台菊韵。在这里,为大家展现的是一处“菊花深处探幽亭”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的意境。这一片展区是很多游客的“自拍圣地”!稍后大家可以拍照留影。 PART4 继续前行

博物馆陈列设计

博物馆陈列设计课程要点 第一讲陈列设计概论 课程要点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概念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发展简史 ●三、现代博物馆陈列的基本类型 ●四、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特点 一、什么是博物馆展览设计 ●博物馆展示指博物馆中物质的陈列、展览或摆设。对应的英语词汇有: display, exhibition, representation等,其目的在与观众沟通。 ●人类透过展示来达成各种不同的目标,展示都是有意义的陈列来说明或告 知。 ●在博物馆中,我们使用原始物件藉以达成启示、告知,有时也达成娱乐的 目标。 二、博物馆展览设计简史 2.1 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缪斯神庙”(BC290) ●公元前290年,托米勒·索托在亚历山大创建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 心——亚历山大博学园,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神庙”就此诞生。 2.2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博物馆(14-16世纪) ●在欧洲的城市中心,文艺复兴时期的博物馆,无论建筑物或文献资料,都 形成了一种对于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各种不熟悉的物品的学术性关注。 ●自然界的标本,人工制品,从海外的发现之旅中带回来的,或者是在本土 考察发现的,这些收集起来成为藏品的东西被称为Wunderkammer, cabinets of wonder, cabinets of curiosities。 2.3 “三位一体”式陈列 ●18世纪后半叶,欧美资深的大博物馆基本上完成了陈列室从库房中分化 出来的历程。陈列室的使用除了接待参观之外,同时还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室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室。 2.4 标准化运动 ●20世纪初,英国的部分博物馆工作者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陈列柜。整套 陈列设备由三种基本类型的橱柜组成,即立柜、中心立柜和桌柜,此外再配以展板和依墙屏风,作为辅助设备。 2.5 大通柜式陈列 ●20世纪40年代,随着商业橱窗式的大通柜崭露头角,博物馆陈列进入了 新时代。大通柜的总高度在3米以上,进深大于0.6米,其玻璃面顶天立地,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宽敞的展示空间。 三、现代博物馆陈列的基本类型 陈列设计基本类型(陈列对象及内容) 社会历史类 ?历史文物或当代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展示历史文化、记录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 自然历史类

智慧树知到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卢浮宫的镇馆三宝是: A:《胜利女神》 B:《断臂维纳斯》 C:《蒙娜丽莎》 D:《岩下圣母》 正确答案:《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 2、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藏的总量? A:3500 B:35000 C:38000 D:380000 正确答案:380000 3、胜利女神的高度? A:44米 B:8米 C:8米 D:44米 正确答案:44米 4、《米罗岛的维纳斯》在1964年去过哪个城市? A:东京

B:大阪 C:罗马 D:柏林 正确答案:东京 5、《米罗岛的维纳斯》把上下部分分开的黄金分割点是?A:腰 B:屁股 C:胸 D:肚脐 正确答案:肚脐 第二章 1、以下哪一幅画不是达芬奇的作品? A:《蒙娜丽莎》 B:《岩下圣母》 C:《雅典学园》 D:《最后的晚餐》 正确答案:《雅典学园》 2、传说拿破仑把《蒙娜丽莎》挂在了哪里? A:客厅 B:厨房 C:餐厅 D:浴室

正确答案:浴室 3、《蒙娜丽莎》中,我们判断画里的人物是怀孕状态,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判断她怀孕的标志?A:手指微肿 B:人物忧郁 C:文献资料 D:腹部的皮草 正确答案:文献资料 4、20世纪60年代《蒙娜丽莎》促成了哪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 A:法国和英国 B:法国和美国 C:意大利和英国 D:法国和意大利 正确答案:法国和美国 5、《岩下圣母》的作者是谁? A:拉斐尔 B:达芬奇 C:马奈 正确答案:达芬奇 6、文艺复兴三杰当中,最年轻的是谁? A:达芬奇 B:米开朗基罗 C:拉斐尔

正确答案:拉斐尔 7、2012年在下列哪个博物馆发现了《蒙娜丽莎》版的另一幅绘画?A:普拉多皇家美术馆 B:乌菲兹美术馆 C:英国国家画廊 D:波尔盖塞美术馆 正确答案:普拉多皇家美术馆 第三章 1、卡帕内尔藏于奥赛博物馆的《维纳斯的诞生》属于下面哪种风格?A:唯美主义学院派 B:印象派 C:象征派 D:后印象派 正确答案:A 2、奥赛博物馆的主要收藏是 A:荷兰艺术 B:希腊艺术 C:法国艺术 D:意大利艺术 正确答案:C 3、下列有关印象派表述不正确的是: A:表现当下生活

博盖塞博物馆重点藏品图文讲解

博盖塞博物馆(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 开放时间:9:00—19:30 预约要提前半小时取票周一闭馆 预约地址:http://www.galleriaborghese.it/borghese/en/edefault.htm http://www.ticketeria.it/ 预约电话:39 06 32810 预约下午5点,4点半到取票处!! 博盖塞博物馆(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 位于堪称“罗马第一”的花园的心脏所在,曾是博盖塞别墅的casino(小房子)。虽然它比罗马许多美术馆要小,但大家公认它的收藏品是全罗马最引人入胜的。许多作品是由红衣主教希皮奥内-博盖塞委任艺术家们完成。希皮奥内是贝尔尼尼的最大资助人,贝尔尼尼是巴洛克风格的领头人,他的作品在美术馆的雕塑部分占主导地位。 博盖塞博物馆正面,先按黄色箭头到地下室里凭预约号买票。然后按绿色箭头进馆参观(也可从地下室里进入博物馆内部)。 一号厅: 《帕奥莉娜·波拿巴》(Paolina Borghese)

帕奥莉娜(Paolina Bonaparte)是拿破仑的妹妹,嫁给了博盖塞家族的卡米洛(Camillo Borghese 亲王,新古典派艺术家卡诺瓦(Canova )为她雕的这座半裸斜卧像,大概是模仿奥林匹亚女神(Olympia )或是月神戴安娜(Diana )的姿态,非常精美华丽,受到广泛赞赏。但是也有评论认为雕像风骚撩人,有辱门风(这在19世纪是有些过于前卫)。帕奥莉娜的丈夫卡米洛看完后气得就把雕像锁了起来。摄影史上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墨索里尼带领希特勒参观这雕像的情景,两个人的神态刻画的非常生动。希特勒好歹学过艺术,欣赏时的眼神和视角要比墨索里尼自然的多。 三号厅: 《阿波罗和达芙妮 Appolo & Dafne 》贝尼尼(Benini) 《阿波罗和达芙妮Appolo & Dafne 》1622年贝尼尼(Benini)24岁时的杰作,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风格的雕像。这个展厅的天花板上也绘有相似场景的油画。展室里都有监视探头 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太阳神阿波罗瞧不起丘彼特的箭艺,总嘲笑他,这使小爱神很恼火。于是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阿波罗,他便疯狂地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同时,丘比特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她对阿波罗冷若冰霜,竭力地躲避阿波罗,并恳求众神帮助她摆脱这没有爱的追逐,众神答应帮助她。所以阿波罗的手刚接触到达芙妮的身体,达芙妮就开始变为月桂树。达芙妮的身子还是人的形状,而她的腿已变成树根,并深深扎进土里。阿波罗望着达芙妮变成的月桂树,无可奈何。他只能采摘几片树叶,编成花冠戴在头上,自慰自怜。这也就是“桂冠”的由来。 四号厅: 《普鲁托劫持珀耳塞福涅 Pluto & Proserpina》贝尼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