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3.13 MB
- 文档页数:44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1.北京人:距今约 年;使用 ;会使用 和保存火种。
2.原始农业: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河姆渡居民: 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房屋是 建筑,种植 。
4.半坡居民: 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住 房屋,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
5.炎帝、黄帝: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华人也以“ ”自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王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了他的位置,从此, 代替了禅让制。
2.西周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 。
3.青铜器: 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5.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确立 ;废除贵族的 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
使 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
使 成为沃野,被称为“ ”。
7.老子: 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 ”。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 》一书中。
8.孔子: 学派的创始人。
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主张 。
创办私学,主张“ ”。
其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
9.“百家争鸣”(1)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 ”。
(2)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 ”,提出啊啊啊啊的思想。
(3)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制天命而用之。
(4)庄子:道家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主张精神自由。
中考历史备考: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点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答:源远流长;多源性、本土性;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二.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知识总结:1.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答:形成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
其突出特征为:①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②将国家权力与宗族权力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③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④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商朝甲骨文卜辞);⑤等级严格;2.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经济特征:答: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3.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文化特征:答:甲骨文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崇尚祖先崇拜;形成礼乐文化(周礼/等级制)4.西周时期的三大政治制度:答: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5.西周分封制知识总结:(1)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主要按照血缘关系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宗亲,受封诸侯具有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评价:①积极:周王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②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
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总结:1.春秋战国时期的总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1)经济: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②土地制度:从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③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3)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4)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安徽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20~589年)(9年4考,1~2题,1~2分)时序坐标国际视角考点1赤壁之战[9年1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北师:七上P86~89;统编:七上P75~77 2011版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形势图【关联速查】两岸关系:卫温到达台湾(P21)、澎湖巡检司设立(P 35)、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台湾府设立(P 43)、台湾建省(P 43)、日本割占台湾(P 57)、台湾光复(P 82)、国民党残余势力退据台湾(P 87)、海峡两岸的交往(P 112)考点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七上P 86~89;统编:七上P 75~772011版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延伸】古代三次人口大迁移:西晋“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江淮地区);唐朝“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靖康之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考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9年1考]北师:七上P96~99;统编:七上P86~89 2011版课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关联速查】中外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P8)、北魏孝文帝改革(P22)、西欧封君封臣制(P127)、大化改新(P129)【名词解释】1.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为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2.民族交融:指不同的民族由于长期相处,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达到一致的过程。
【归纳总结】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争频繁,民族政权并立,促进了民族交融。
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
七年级上册中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知现在、推测未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高考中必备的一门学科。
作为初中生,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中考相关知识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备战考试。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中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
一、夏商周三代的朝代更替七年级历史的第一个单元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朝代更替,了解这个单元的知识对我们掌握中国古代史整体脉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
这三个朝代的更替紧紧围绕着“封建制度的兴衰”这一中心。
二、古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除了政治制度的变化外,在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十分发达,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到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出现,这些都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阶层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阶层的构成是和封建等级制紧密相关的。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区别。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结构常由“士农工商”构成,而阶层则由封建皇帝、官僚集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奴隶等构成。
四、中外交往的文化交流与历史事件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古代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之一。
因此,在中外交往的历史中,文化交流与历史事件也是非常值得我们了解的。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古代中外交往有着重要的推动。
再例如著名的“长城”就是中国古代强大军队和外族贸易关系的产物。
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最后一个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学中一大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儒道佛等宗教思想、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意境,并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中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我们掌握中华民族历史、理解中华文化、备战中考的重要基础。
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1.“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绎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
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时隔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
明清时期文学是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是通俗文学著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材料二:材料三: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已经形成。
儒家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峰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家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引佛教和道教学是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1分)(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1分)2.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核心的皇帝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但国家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若干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分)材料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自以为功德无且,令群臣商议国君的称号。
臣下李斯等认为,秦王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
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2024一、中国古代史。
1. 原始社会。
-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
-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
2. 夏商周时期。
-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 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内容包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道家的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 秦汉时期。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焚书坑儒等。
- 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古代的文化与艺术。
以下是该单元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1. 唐诗的繁荣: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唐诗以其思想情感的博大深厚、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而著称。
2.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生活。
3. 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唐代书法家如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作品至今仍被推崇。
其中,“柳体”以其端庄雄浑、严谨精致的特点受到赞誉。
4. 绘画艺术: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都有涉及。
著名的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以其精湛的画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5. 乐舞艺术:古代的乐舞艺术也是多姿多彩的,如唐代的“霓裳羽衣舞”等,既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2024年中考历史《终极背诵资料》模块一:知识整理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l一个核心:王权。
l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l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l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l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l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l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 选官和监察制度l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l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l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l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l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l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l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初三中考的历史知识点初三中考的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1. 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的朝代更迭和主要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 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事件。
- 汉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科举制度的萌芽。
- 唐朝的盛世、贞观之治、文化繁荣。
- 宋朝的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理学兴起。
- 元朝的民族融合、对外贸易。
- 明清两代的封建制度、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变。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新中国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3. 世界历史:-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 欧洲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苏联解体、全球化趋势。
4. 历史人物:- 古代中国的重要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
- 近现代中国的重要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拿破仑、华盛顿、甘地等。
5. 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 重要的战争和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抗日战争。
-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6. 历史思想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
- 近现代的民主思想、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
- 世界范围内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主义等。
7.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影响。
-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 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这些知识点是初三中考历史复习的基础,学生应该通过阅读教材、做笔记、参与课堂讨论和完成练习题来加深理解和记忆。